APP下载

文化自信教育的学校站位与实践铺陈

2023-10-14

江苏教育 2023年31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青少年

张 烨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与国运兴衰、精神独立、文化安全息息相关。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青少年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革命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学校文化自信教育通过强大的文化感染力,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豪感,描摹出青少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底色。

一、锚定青少年民族认知和民族自信的文化自信教育:价值与内涵

1.价值回归:我是中国人的底色澄清

随着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青少年面临的诱惑与冲击也越来越多,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与价值观的迷失。基于此,学校开展文化自信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回归,帮助青少年回归到“我是中国人”的底色澄清上来,对“我是中国人”的身份产生认同,引导青少年明晰自己身为中华儿女的使命与担当,了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培养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积极继承并发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内涵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学校文化自信教育的内涵是培养并建立青少年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文化自信教育,不仅描摹出青少年“我是中国人”的思想底色,还引导学生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追求,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与前进方向。比如:认同中华民族是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是公平正义、诚信友善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是热爱祖国、心系集体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提升青少年民族认知和民族自信的文化自信教育:策略与路径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文化自信教育需要多方协作、多维联动,以多层次、多渠道的实施路径积极提升青少年的民族认知和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因此,学校应立足自身的办学历史与理念,结合文化自信教育的特殊性与普适性,积极探索符合校情、生情的校本化文化自信教育策略与路径。

1.策略寻绎

学校文化涵育。学校是涵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通过学校文化涵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有利于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学校可以在校风、校训、校园环境创设等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维度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的校园环境,激发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欲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温度。同时,学校的图书馆可以提供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供青少年学习、阅读,达到涵养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目的。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比如,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中华优秀传统艺术展览、中华优秀传统艺术调研活动等,让学生在具身认知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思政课程赋能。思政课程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强化民族认知,赋能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架。其涵盖华夏历史、中华传统、古典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知识,青少年浸润其中,能更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更深刻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民族身份,增强文化自信。其次,活动性、实践性是思政课重要的特性。思政课程引导青少年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进一步体验地区、社群差异性带来的多元文化,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差异性文化的意识。思政课程还提供价值的引领,帮助青少年澄清文化观念,从而理性对待不同的文化现象,思考深刻的文化问题,深化自身的文化认识,形成独立的文化观点,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熏陶。学校教育应聚焦全课程,发挥全科课程思政的熏陶作用,在包括思政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中渗透中华文化的基因,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寻找、了解、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从而坚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比如,借助语文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欣赏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感受家国情怀,感悟人格修养教育。在地理课上,开展关涉多元文化、国际视野的课程,在比较学习中深化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历史课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光辉历史,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探索热情,树立文化自信……

主题活动历练。要以体系化的主题活动历练青少年,以此增强其文化自信。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题教育活动在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以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发展命题、学生实际情况为依据,开展形式各异、主题聚焦的主题活动,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强化公民意识,丰富青少年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分体现文化自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温度与深度。比如,开展软笔书法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华夏乐器演奏会、中华古典文学作品阅读分享交流会等。可以组织青少年开展文化探索之旅,深入了解本土优秀文化遗产、传统。可以带领青少年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传统手工艺作坊等,以便其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2.路径整合

校内与校外。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渐进、多维、多方共同推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整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把家庭文化、学校文化、社会文化等不同维度的资源加以整合,实现校内与校外携手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目的。学校可以与社区联合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聘请社区内的青少年担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员,通过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深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还可以鼓励青少年以家庭为单位,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活动等,强化家校联系。此外,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交流,让青少年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

线上与线下。学校要把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除了线下课程与活动,学校还要加强实体文化载体的建设,打造中华古典文化味浓郁的建筑物、图书馆、美术馆等,通过展览实物、现场解说、互动体验等,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学校还可以开设线上文化课程,通过线上学习平台,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菜单式”文化资源。还可以开展线上文化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继承人等,以网络直播平台为手段,进行文化讲座与研讨。

外烁与内化。培育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不仅要让青少年接受外在的文化自信教育,对中华文化有清晰、深入的认知和了解,还要引导青少年把所思、所悟、所得内化为自己的文化观念,树立文化自信,并外化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来,让外烁与内化成为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的双重抓手。比如,学校可以利用“学雷锋日”“国际志愿人员日”等契机,组织青少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青少年的奉献精神,鞭策青少年以实际行动贯彻文化自信的理念。学校还可以组织不同的民族文化体验活动,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心亲历、践行“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