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行动的理想主义者
2023-10-14朱焱
朱 焱
【个人简介】
朱焱,南京市第一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教名家”培养工程、江苏省“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培养对象,南京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国教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科协常委,南京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获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得全国第六届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第五届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大赛一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等;编著《虚拟实验与物理教学》等书籍10 本,在《人民教育》《物理教学》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国家级、省级课题10项,作为核心组成员参与省级课题9项。
我于2012 年起任学校正职,类型跨越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中学教育与十二年一贯制教育。应该说,这样一种多样化、跨度大的任职经历影响和形塑了我的教育理念和办学主张,让我在不断转化的丰富的教育场景中、在面对和解决细碎的学校日常问题中,能够既抓住本质又不忽视现象,既明确方向又坚定行动,与“行动的理想主义者”颇为相似。
也正是在这些观察、参与、学习、领导、体悟、反思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诸多矛盾体的内在统一(比如“生动”与“秩序”)、错位关系的不断磨合聚拢(比如“大众期待”与“教育价值”)、传统和现代理念的迭代(比如“管理”与“治理”)。我坚信,作为校长,我们对学校这个社会机构的价值突显和使命担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并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要有鲜明的理念主张,这种理念主张既源于多年实践和思考的积淀,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不断增添更多新的理解和内涵。我把“舒展,教育最美的姿态”作为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并把“‘成全’人、成‘全人’、‘全’成人”的教育主张贯穿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全过程。
舒展是外在展露的生动姿态,也是内在绵延的生命能量,是生命的空间化和时间化表达的统一。第一,前提是生根。教育要为个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类的文化绵延锻造和夯实一个基础,我认为是“根基”而不是“塔基”。“根基”之中,强调吸收和继承,重视生长和创造。第二,条件是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只有具备自由发展的条件,才可能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自由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关系的、实践的、改造的自由。第三,目的是生长。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生命过程的参与是一种支持、相信和悦纳,当他们的生命根基坚实而稳固、生命世界自由而明亮时,这些主体将真正地参与到自己的创造和超越中来。
在以“舒展”为理想的教育场域,我试图通过教育教学、课程活动、交往关系、时间安排、空间设计以及规则秩序、文化浸润等方式,呈现诸多宏大且精微的概念,让学生参与和表达。当学生在明亮的空间中自由漫步、在开放的资源中自主学习、在创意的课程中快乐创造、在丰富的生活中主动成长,那么他们将更加灵动、从容,学校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温暖。
与“舒展”一脉相承的是我提出的“成全”教育主张。在“成全”之中,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是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和发展,是师生互相成就、共同进步。具体的内容是:“成全”人,意指尊重天性和差异的引领和支持;成“全人”,意指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全”成人,意指关注每一位师生的成人成长、自我完善。
“人人”是哪一个
我在工读学校工作过一段时间,那里的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社会性行为、情绪情感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这些学生无法在普通学校就读,难以与周围同学和谐共处,难以在常态家庭中生活。而这些还会带来诸如教师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较低、家校沟通几乎难以开展等一系列问题。
从一所高中名校到一所特殊学校,我的心理落差还是比较大的。还记得我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充分考虑了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大大降低了知识难度,设置了很多小环节。但是,这节课结束,我的挫败感很强。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让我感受到常规的办学思路在这所学校行不通,一般意义上的“抓管理”也难以奏效。学校发生的“问题”是系统的,不仅有所谓的“问题学生”,还有我们看待学生的视角、与学生交往的方式、课程安排等。那么,突破点在哪里?
在教育者的语言体系里,我们常常会说起“全体”“人人”,这既是对中国古代“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传承,又是对教育公平的现代教育价值追求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回应及落实。我意识到,在这所工读学校,“人人”是具体的,是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问题和家庭背景,要想让学校的状态整体改变,要想让学生因为我们的教育有变化,真正的个别化教育是主要思路,要努力让“人人”变成“这一个”。在工读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并不是理念层面的追求,而是方法本身,是系统性解决学校问题、为学校凝心聚力的突破口。我发动全体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并适当聘请校外专业人员,开设每个学生都愿意参与的“工作室”课程,包括陶艺、机器人、木工、乐高、生态农艺、纸文化等;首创“建宁30 分”“周五说法”等以表演、演讲为主要形式的特色德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让教师感受育人成功的成就感。不仅如此,我还带着学生走出校门,到省内外各种体育、科技类赛事中展露风采:龙舟赛全市夺冠、机器人大赛在全国和国际夺冠……就这样,曾经的“问题”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前行的希望。
《尺壁赋》的由来
这是一个与规矩、秩序甚至惩戒有关的故事。
2014 年,组织安排我到一所12 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担任校长,来到这所学校之初,我就提出了“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这所年轻的学校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家长和行业内部的认可度、美誉度越来越高。在校园里到处走走看看是我多年来的习惯,也是观察学校和反思管理的一个好办法。小学部正式建成之后,我经常到楼前的小广场去,这个广场与学校的一条大道连接,孩子们嬉笑追逐,笑靥如花。看到此情此景,萦绕我心头的却是与“幸福”二字不太搭调的另一组概念——规则和秩序。我意识到需要完整理解“幸福教育”的内涵,因为孩子们将在这里生活6 年、9 年甚至12 年,最为珍贵的儿童时光全部交给了我们,那我们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里,私塾先生桌子上有一把戒尺。鲁迅先生写道:“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关键就在这“有”和“不常用”上,虽不常用,但学生仍然记得。由此,我想到,能不能在这个校园里也放一把戒尺呢?让孩子们看见,但不常用。经过专家和同事的充分讨论,我们最终将“戒尺”改成“米尺”,这是一种计量长度工具,因为是一种标准的象征,也就隐喻着规则和秩序。与戒尺相比,米尺误读的可能性比较小。
就这样,新建小学部大楼的外墙上挂了一把大大的、长长的尺子。这样一把尺子,我们将之视为“尺度”,也象征着“师道”。尺子的旁边,有一篇教师自拟的《尺壁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中庸》之训也。盖人之天性,莹洁如玉,其弊也,易蒙世之尘埃,不脱俗谛之桎梏,故读书治学,当拂其尘,解其梏,俾天性解放,然后方可以自由之精神,舒展之意态,步履从容,率性高蹈,达于成长,而至能自树立。”
有一位教育研究者曾用“精约教育”和“博放教育”来命名两种教育取向。事实上,办学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两种取向,但“精约”和“博放”可以用来大致描画现实中不同学校的风格。甚至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具体事件处置上,都会在不同的风格间摇摆。教育实践不似理论研究,泾渭并不分明,这里特别需要智慧和情怀,需要感性的体认和理性的思考。具体来说,就是怎样精微地度量“精约”与“博放”的问题。我认为,约束与惩戒,从来都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它与爱、尊重一样,同样可以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领着交到老师的手上,“交给学校”“交给老师”,这是一种莫大的信任。这种“信任”不仅是家长给予学校的,也是社会给予学校的,甚至可以说是文化和文明对于教育的托付。日常与教师交流时,我经常说起“交给”这个词语,我如此重视这个词语,并不是不看重家校协同的价值,而是想突出地表达教育这份事业的庄严和教师这个职业的神圣。
百年老校的新时代使命
2023 年,恰值南京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建校116 年。这所百年老校认真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办“真教育”,“为祖国而教,为祖国而学”,较早参与全国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文化、体艺类名人……这些都属于一中过去的成绩。而迈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一中的生长点在哪里?
2021 年,我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讲话,深感新时代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职责和使命。很快,一中“院士1 课堂”正式揭幕并开课,16 位院士亲临现场寄语并指导。我将“院士1课堂”定位为“小课堂,大育人”,致力于打造一个开放的课堂,赋予“1”多种含义:“100”是指计划邀请100 位院士为一中学生开设100 节科学技术类课程;同音字母“e”是指线上线下同时开展,校内校外同步参与,以扩大课程的受益面;同音字“溢”是指以“院士1 课堂”为起点,打造更多指向学生创新创造素养培育的品牌课程,形成科技课程群;同音字“易”则是一种文化意象,一中的学子在科学家身边成长,学习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两年来,欧阳自远、武向平、贲德、常进、孙泽洲等20 多位科学家相继开讲,数万学生线上线下聆听参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为了回答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之问,我带着团队一起,将“院士1 课堂”作为起点,整体设计并开展了江苏少年工程院、丘成桐少年班等多个拔尖创新、科技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项目或平台,形成创新人才的立体化矩阵。目前,一中围绕科技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成功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入选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江苏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内涵、重点与实施路径研究”的实验校等。我们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成绩,一批内涵项目获批,一个个教研团队得到发展,一个个课题体系得到完善,教师们的专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一中的办学成效更加凸显,百年老校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和办学特色更加聚焦。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阐述校长的角色,“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只有做整个的校长,才能践行理想并办出一流的学校。而要做好这个“灵魂”,拿出“整个的心”,在我看来,就要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日新精神、“千淘万漉虽辛苦”的乐观精神、“开窗放入大江来”的开放精神,并始终坚持为人民办教育的根本立场,坚持真办教育和办真教育相结合的实践导向,把“成为大先生”作为毕生的追求,用出色的专业水平、精湛的管理能力和较高的品格感染力、行业影响力、团队凝聚力,带领大家、带领一所学校、带领更多的学校前进。同时,校长要做一个勇于创新创造的人。创新创造源于对时代发展的敏感,源于对教育发展的同频共振,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情怀和热爱,源于对学校发展的责任和担当,更源于对全体学生、广大教师更好发展的一份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