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路径研究

2023-10-13

语文建设 2023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课题中华

德育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和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德育思想和方法,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德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具身化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和德育工作,倡导的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以情境为支撑、以反思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进而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基于此,本课题将深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身化教学模式,以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路径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首先,本课题通过文献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方法,提炼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路径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其次,本课题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案例,分析其中具身化教学模式的运用方式和效果评价。最后,本课题通过实验教学法,设计并实施一系列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路径的具身化教学活动,观察并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反馈意见,搜集并分析相关数据,进而评估教学效果。通过长期而深入的研究,该课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路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构建了具身化教学模式框架,明确了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评价等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本课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方面入手,以经典著作、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为载体,通过多样化的具身化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到行的原则,按照“导入—探究—体验—反思—展示—评价”的步骤,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欣赏和传承,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此过程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元评价法,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进行全面评价。既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灵活选择和安排具身化教学活动;也注重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还注重反馈改进,及时搜集和分析教学数据及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和优化具身化教学模式。

二是形成了一套具身化教學活动方案,涵盖多种主题、形式、场景、媒介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本课题基于“礼仪之邦”“诗词之美”“孝道之行”“忠义之风”“仁爱之心”“智慧之源”“创新之魂”等多种文化主题,灵活运用教室、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故居遗址、名胜古迹等场景,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广泛开展观看视频、参观展览、体验礼仪、模拟场景、朗诵诗词、创作诗词、访谈名家、诵读经典等具身化教学活动。

本课题通过验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身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发现其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认识、情感认同和行为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掌握其基本思想和方法,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养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三是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塑造了良好的人格品质。

(广西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任立)

猜你喜欢

思政课课题中华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