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的历史回溯与基本结论
—— 基于知识图谱描述法的分析

2023-10-13韩玉坤樊晓燕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分配制度发文差距

韩玉坤 樊晓燕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分配制度在“激励—约束”框架下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加快推进“先富”向“共富”转换的重要依托。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1]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2]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则强调:“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3]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政策,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新论述。根据相关学者的测算,当前国内居民财富不平等的程度已经高于收入不平等的程度,“收入—财富”不平等的反馈机制正在逐渐形成。[4]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努力”的分配预期巩固了共同奋斗的群众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在分配制度设计中更好地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社会福利陷阱”等发展风险,是我们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也是共同富裕研究方面的热门议题。

国内外学界普遍认为,分配制度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不同学者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角度出发论述分配制度,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既有研究中缺乏从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针对分配制度研究进行的系统综述和回顾分析。大部分学者仅在各自学科领域之内展开研究,未能对既有成果作全景审视。因此,本文运用CiteSpace、VOSviewer等文献计量分析软件,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对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进行剖析,并总结其发展脉络、主要论域及前沿热点,以期为以完善分配制度来促进共同富裕实践探索提供依据和借鉴。

与既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高水平文献为分析基础(国际文献来自SSCI 数据库,国内文献来自CSSCI 数据库),对分配制度相关文章进行爬梳,运用CiteSpace 和VOSviewer 可视化工具直观展示分配制度研究领域全貌;2.对国内国际研究成果进行比较,总结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的主要论域,包括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发展战略对分配格局的影响、再分配对分配格局的影响、二元结构与分配扭曲的关系等;3.通过关键词突现检测,探索和展示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的前沿热点。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针对中文文献,选择CNKI 总库中CSSCI 来源期刊作为文献搜索范围,使用无限截词,使用检索表达式“主题=分配制度or 关键词=分配制度or收入分配”,共得到检索结果5405 条。对检索结果去重、整理,删除期刊会议征稿、卷首语、个人学术成果介绍、科研机构介绍、书评、署名为课题组或无作者的条目及其他不相关条目后,最终得到5350篇相关文献,主要分布于1998—2022 年。

针对外文文献,选择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SSCI 来源期刊作为文献搜索范围,使用检索表 达 式“Title =(income distribution) or Key Word =(distribution system or income distribution)”,设置文献类型为Article or Review,语种为English,共得到检索结果9608 条。筛除重复及无关领域文献后,得到有效文献共计9594 篇,主要分布于1990—2022 年。

由图1 可知,分配制度是我国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1998 年以来,每年中文论文发文量保持在150 篇以上。就发文数量而言,可将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2008 年。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呈“在波动中逐渐增加”态势,年均发文量为190.5 篇,主要聚焦于劳动报酬、公有制、兼顾公平等主题。第二阶段为2008—2013 年。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呈“陡增并高位运行”态势,年均发文量达316.83 篇,主要聚焦于收入差距、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等主题。第三阶段为2014—2021 年。这一阶段文献数量呈“回落后逐步上升”态势,年均发文量为183.12 篇,主要聚焦于城乡差距、社会保障、共享发展等主题。在5350 篇中文文献中,获得基金支持的有2073 篇,占38.75%。

图1.分配制度研究中文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特定时间节点的研究热度,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国家政策变化密切相关。例如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两个比重”,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2008 年的分配制度研究文献数量首次突破300 篇,同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高点0.491。[5]再如2019 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分配制度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并明确提出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以此为契机,学界掀起了关于分配制度的新一轮研究热潮,分配制度研究文献数量再次回到上升趋势。

由图2 可知,国际分配制度研究文献数量经历了三个上升期,每一个上升期的文献数量增速均显著高于上一个上升期的增速。1990—2007 年为第一个上升期,年均发文量为141.67 篇,主要聚焦于贫困治理、国际贸易、收入不公平等主题。2008—2013年为第二个上升期,年均发文量为371.5 篇,主要聚焦于金融、土地制度、财政政策等主题。2014—2021年为第三个上升期,年均发文量为557.75 篇,主要聚焦于城市化、工资差异理论、农业发展等主题。统计显示,国际分配制度研究文献共涉及3855 个基金项目,主要是美国、英国、巴西、智利等国的国立科研基金项目。从研究主题来看,改善分配状况、缩小贫富差距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特别是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新自由主义的反思导致分配制度研究不断升温并长期维持较高热度。

图2.分配制度研究外文文献发表时间分布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界在分配制度研究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二)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CiteSpace 和VOSviewer 这两种可视化软件作为基本分析工具,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时空分布较广,内容繁杂,需要进行技术化处理来辅助分析;二是这两种可视化软件各自具有突出优势,将二者配合使用,能够更直观、清晰地展示知识图谱。本文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将CSSCI、SSCI 数据按规定格式导出并转换格式,时间切片设置为5 年,阈值选择方法为置顶N法(TopN,N=50),使用寻径剪裁(Pathfinder)简化网络并突出重要结构,分别将网络节点设置为作者、机构、国家、关键词等,根据CiteSpace 导出数据,结合VOSviewer 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密度图谱;通过对比分析各知识图谱,总结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热点论域。

二、分配制度研究的空间分布

文献的空间分布,指研究力量在作者、机构、学科、国家等指标上的聚集和差异程度。对于中文文献,本文主要通过发文作者、发文机构来分析;对于外文文献,本文主要通过发文国家来分析。

(一)对发文作者的分析

运行CiteSpace,将节点类型设置为“作者”,可生成分配制度研究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结合图1、图3 可知,分配制度研究领域发文作者分布与文献量时间序列的变动密切相关,先后形成了以卫兴华、李实、朱富强、韩文龙等为核心的发文作者群,分别聚焦于劳动价值论、经济转型与收入分配变动、破解“中等收入陷阱”、新型财富分配制度等主题。其他如程恩富、刘伟、洪银兴、李子联等作者也组成了强弱不等的合作网络。

图3.分配制度研究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论文发表数量和被引频次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作者在所在学术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表1统计了在分配制度研究领域发文量8 篇以上的作者及其文章被引频次。由表1 可知,李实的被引频次居于首位,发文量居于第二位。他长期关注中国收入分配问题,深入研究收入差距测度、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国有企业改制等课题,提出估计收入差距时应充分考虑生活费用差异和各类隐性补贴,缩小城乡差距是优化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径之一等一系列重要观点。赵人伟是李实的主要合作者,共发文8 篇,被引频次位居第二。他主要关注财产分配的纵向扭曲和代际公平问题,从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力市场、土地制度等多个维度论述了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杨天宇的被引频次位居第三,他主要研究收入分配对我国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及产业结构的影响,强调要构建国民收入的橄榄型分配格局。其他高被引作者在研究课题上各有侧重,如卫兴华对如何理解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是非问题进行辨析,否定了把劳动价值论等同于使用价值决定价值论、效用价值论等观点,强调把握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和方法;朱富强强调中国经济的“无序式”增长造成分配领域的权力高度碎片化,提出社会异化的根源不在于劳动分工而在于分工收益的分配不合理,认为要真正理解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就必须深入剖析碎片化的权力关系及其衍生效应。值得一提的是,分配制度研究领域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为林毅夫、刘明兴发表在《世界经济》2003 年第8 期上的《中国的经济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截至本文完稿时该文被引频次为1152 次。该文指出,发展战略是解释中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键因素。[6]学者们从不同学科及其细分方向出发,为分配制度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思路。

表1.分配制度研究相关作者发文篇数和被引频次

(二)对发文机构的分析

运行CiteSpace,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发文机构”,可生成分配制度研究发文机构分布情况和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由图4 可知,发文数量在20 篇以上的发文机构共有30 家。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以110篇位居首位,是国内分配制度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统计结果显示,在这30 家发文机构中,经济类学院或研究所共23 家,占76.67%,其他则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综合来看,在分配制度研究领域,经济学、管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多,而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

图4.分配制度研究发文机构分布情况

图5 显示,在分配制度研究领域中,各发文机构的研究程度存在显著差异。网络密度D=0.0029,低于阈值0.1,这表明分配制度研究领域的科研力量独立化、分散化特征明显,各发文机构间仍然存在学术壁垒,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

(三)对发文国家的分析

运行CiteSpace,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国家”,可生成分配制度研究国际科研实力分布情况和发文国家分布图谱。

图6 展示了分配制度研究领域发文量排名前50 的国家。可以看出,欧洲以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国为代表,整体实力最强,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44.62%;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北美洲国家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9.91%,其中美国发文3058 篇,居各国之首;亚洲以中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为代表,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7.68%,其中中国发文1099 篇(中国大陆970 篇、台湾地区129 篇),在分配制度研究领域科研实力较强;大洋洲以澳大利亚、新西兰为代表,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4.36%;南美洲以巴西、智利、阿根廷、哥伦比亚为代表,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63%;非洲以南非、肯尼亚为代表,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0.79%。

由图7 可知,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在分配制度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较早面对了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风险,并尝试通过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来缓和劳资矛盾。在新兴经济体国家中,中国、印度、巴西、智利、墨西哥等国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现代化转型进程中,这些国家的经济不公平和收入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对分配制度的研究由此日渐增多。分配制度研究领域呈现出发达国家稳定发展、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的态势。

图7.分配制度研究发文国家分布图谱

三、分配制度研究的主要论域和前沿热点

关键词直接反映论文主题及核心观点,并且体现了研究的重点、热点及其内在关联,是分析某一时期特定学术领域相关研究发展脉络和方向的核心指标之一。VOSviewer 的智能标签化算法有效避免了标签重叠现象,其密度可视化功能则方便我们对主要论域进行快速概览。运行VOSviewer,将节点类型设置为“关键词”,在合并同义词前提下可生成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该图谱展现了分配制度研究的热点。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字号和节点圈也就越大,如图8 所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绘制关键词密度图谱,以更直观、清晰地展示分配制度研究的主题分布。关键词背后的亮度越高,表明与其相邻的节点数量越多,权重越高,研究密度越大,如图9 所示。

图8.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9.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关键词密度图谱

在图8 中,“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公平”等关键词节点圈较大,构成了分配制度研究的基础方向。学界在前述关键词基础上,进行拓展研究。国内研究中具有共引关系的枢纽节点主要有“按劳分配”“共同富裕”“马克思”“人力资本”“社会保障”等,国际研究中则以“不平等”“政府”“福利”“资本”“利润”等关键词为主。在对代表性文献进行二次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图9,可得出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领域形成了经济增长、发展战略、再分配、二元结构等四大热门主题。其中,经济增长主题涵盖“市场经济”“产权”“激励”“有效需求”等关键词;发展战略主题涵盖“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宏观调控”“全球化”等关键词;再分配主题涵盖“税收”“财政政策”“社会公平”“公共支出”等关键词;二元结构主题涵盖“就业”“城镇化”“垄断”“城乡差距”“土地制度”等关键词。国内外学界对于四大主题的研究各有侧重,在长期探索中形成了一定的基本共识,也存在一些论争焦点。

(一)主要论域分析

1.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

早在斯密和李嘉图时代,经济学家就注意到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生产决定分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形成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线索和逻辑。总体来看,国内外学界基本认同财富过于集中会导致市场规模受限、产权保护薄弱等结果。但也有学者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可能造成更高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Torsten Persson &Guido Tabellini,1994)。[7]一定范围内的收入差距可能产生正向的“隧道效应”或“信号效应”,促使人们更加努力(John Knight et al.,2009)。[8]

相关文献显示,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第一个角度是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否与劳动价值论相容,国内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普遍共识是两者并不矛盾:一是要区分价值分配和价值创造,劳动以外的各个要素参与分配,并不等同于它们取代劳动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卫兴华,2003);[9]二是要区分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但通过与劳动要素结合参与了社会财富的创造(周为民、陆宁,2002)。[10]

不同个人所拥有的要素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周文兴(2002)提出,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大多数经济因素都驱使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有一定必然性。[11]收入分配差距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杨俊、张宗益、李晓羽(2005)指出,收入不平等制约了人力资本积累,进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发展全民素质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12]王宋涛、温思美、朱腾腾(2016)认为,中国要素市场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这种分割体现在区域、行业甚至企业之间;要素市场分割必然影响资源(资本—劳动)的优化配置,加剧资本错配程度,进而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经济增长。[13]

消费需求是分析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的另一重要角度。学界基本认同收入分配不均会造成总消费需求不足,导致投资机会减少,最终使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杨汝岱、朱诗娥,2007;陈建宝、李坤明,2013;Clare Balboni et al.,2022)。[14][15][16]

第三个分析角度是收入分配差距对社会造成冲击。阳义南、章上峰(2016)指出,实证研究表明收入不公平感上升一个等级,居民幸福感平均下降8.4%。[17]有学者以多个国家作为样本,指出收入不平等加剧了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而显著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动力(Jean Grugel & Pía Riggirozzi,2012)。[18]还有学者指出,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严重分化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Filip Novokmet et al.,2018)。[19]

2.发展战略对分配格局的影响

分配格局是长期演化的结果,经济政策干预是影响分配格局的重要因素。学界主要从产业结构、地区倾斜和贸易自由化三个方面对此展开分析。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带有倾向性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容易造成各类市场扭曲,不同程度地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长期以来GDP 是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力和事权不匹配,这都导致地方政府倾向于优先发展拉动GDP 效果最明显、边际报酬相对更高的第二产业。吴万宗、刘玉博、徐琳(2018)提出,中国经济长期受到赶超战略的影响,不平衡的产业结构造成了初次分配不均。[20]李实(2018)指出,成功的经济增长与不成功的收入分配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特色,各级政府“先增长、后分配”的发展观是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21]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另一核心议题。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政府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将发展重心转向东南沿海,优先发展东部地区。邓大才(2000)提出,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导致各地区在资源配置和改革赋权上存在初始差异,并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强化,进而造成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扩大。[22]从20 世纪末开始,中央政府在区域发展战略上从局部地区优先发展转向区域间均衡协调发展,但内陆与沿海、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发展水平始终相差较大。李实、岳希明等(2019)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提出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收入差距主要由地区差距引起。[23]

贸易对分配格局的影响往往与产业政策、地区政策的效果相叠加。国内学者普遍认为要素禀赋是连接贸易与收入分配的重要介质,贸易自由化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鲁晓东,2008;李磊、刘斌等,2012;韩军、刘润娟等,2015)。[24][25][26]国外学者得出了类似结论。来自美国的实证研究证明,开放贸易带来的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和税收转移扩大了收入不平等(Elena Meschi & Marco Vivarelli,2009;Pol Antràs et al.,2017)。[27][28]

3.再分配对分配格局的影响

再分配可以改变财富分布,进而影响分配格局。对现有研究进行梳理后可以发现,国内外学界主要从税制结构与社会保障两个方面展开论证。在税制结构与社会保障方面,已经建构起成熟的理论体系,学界的主流研究范式是基于国别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在此主要总结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再分配政策体系的调节作用相对有限,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导致税收负担极易被转嫁,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功能尤其薄弱。李实(2020)比较了中国与欧洲各国的税收及转移支付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提出中国的再分配政策使市场收入基尼系数有效降低约10%,而欧洲各国的再分配政策可将该系数降低30%—40%。[29]大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应适当提高资本税率,稳步出台房产税等财产税税种。岳希明、张玄(2020)针对税负归宿的研究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有较强累进性,但收入占比偏低导致其无法完全抵消流转税的分配效应,整体税制结构呈现累退特征,收入越高的人承担的流转税税负反而越低,而税制累退性在农村比在城镇表现得更为突出。[30]白仲林、尹彦辉、缪言(2019)提出,消费和劳动减税能够显著改善收入分配格局,适当提高资本税率有助于抑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31]但也有学者指出,提高资本税负可能造成投资环境恶化和资本外流,使工人失去资本依赖且无法取得报酬,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收入不平等(刘穷志,2017)。[32]

社会保障方面,国内学者主要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内部结构展开研究。李实、朱梦冰、詹鹏(2017)提出,我国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应主要通过就业人群与退休人群间的收入转移实现,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再分配效应比农村地区更为明显。[33]蔡萌、岳希明(2018)指出,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具有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的作用,但如果按现有的政府转移收入分配结构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反而会扩大居民收入差距;而在社会保障分项支出中,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养老金具有改善收入分配的积极作用。[34]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外学界对金融体制的收入再分配作用进行了广泛研究。陈斌开、林毅夫(2012)指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以贷款利率限制、资本账户管制等为主要形式的金融抑制现象,形成了居民补贴企业、穷人补贴富人的“倒挂”机制,这一方面导致居民财富加速向富人集中,另一方面诱使企业以资本替代劳动,使得收入分配格局趋于恶化。[35]国外学者主要围绕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与分配效应进行研究,认为前者可以有效增加经济机会,后者有利于减少经济不平等,普遍的观点是影响收入分配的具体机制取决于金融政策(Thorsten Beck et al.,2007;Asli Demirgüç-Kent et al.,2009)。[36][37]

4.二元结构与分配扭曲的关系

社会结构的分治状态从底层逻辑上造成了分配扭曲。统观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界主要从所有制二元结构造成资源配置差距、要素市场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社会身份二元结构造成群体性能力差距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所有制二元结构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面对的特殊情况。国内学界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各类所有制经济之间具有功能互补性。但同时也有学者指出,现阶段我国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二重化造成了经济资源在不同方面的倾斜。比如岳希明、李实、史泰丽(2010)指出,资本市场上国有金融资本与国有企业形成了分享垄断利润的“闭循环”,导致垄断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工资差距过大。[38]陈刚、李树(2010)提出,行政性的资源垄断容易滋生腐败,而腐败是造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39]吴宣恭(2016)则认为,我国的私营企业主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冗余,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据了绝对优势。[40]

国内外学界的另一分析角度是要素市场二元结构对分配制度的影响,而最典型的要素市场是土地租赁和流转市场。目前的主流观点是,要素流动的制度化分割限制了收入流量与财产存量的有效循环。针对泰国和巴西的实证研究表明,明确土地产权能够显著促进农村生计转型(Gershon Feder & David Feeny,1991;Hannah Wittman &Jennifer Blesh,2017)。[41][42]世界银行的研究指出,土地权利分配不合理严重削弱了农村减贫战略的效果,土地登记等确权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Klaus Deininger &Gershon Feder,2009)。[43]郭君平、曲颂等(2018)指出,中国现有的土地要素市场仍不完善,农地流转制度拉大了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农户间收入差距。[44]与此同时,国内户籍制度影响下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也带来了严重的城乡收入分配不公(Sylvie Démurger et al.,2009;万海远、李实,2013)。[45][46]

改善收入分配的根本措施是消除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保障国民基本能力普遍提升。而国内户籍制度、国外移民制度等导致的社会身份二元结构,造成了群体性能力差异。国内农民作为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具有外出务工的自由,但因受诸多体制约束而未能充分享有家庭迁徙的自由。李实、罗楚亮(2007)提出,在货币收入差距之外,城乡分割导致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享有远高于农村居民的隐性补贴。[47]王美今、李仲达(2012)指出,与美国、英国及一些高福利国家相比,中国的收入和财富代际流动性较低,“二代”现象的形成有深厚的经济根源;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缩小因资源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经济收入差距。[48]史新杰、卫龙宝等(2018)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指出中国机会不平等相对系数居于较高水平,超过巴西、印度、埃及等国;农村地区的机会不平等系数远超城市地区,家庭背景、出生地、户口等环境变量不仅直接造成收入和财富差距,而且限制了个人努力对不平等的抵消效应。[49]国外的研究则指出,移民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的差别对待导致其收入大多流向原籍所在地,抑制了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Bradford Barham & Stephen Boucher,1998)。[50]亦有学者认为,移民无法参与再分配等相关政策的制定,有限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不平等(Adam Bonica et al.,2013)。[51]

(二)前沿热点分析

关键词突现检测常用于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突现词即在某一时期内使用频次明显增长的关键词。在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可根据Kleinberg 突现检测算法生成关键词突现图谱。图10 和图11 展示了排在前25 名的中英文突现词。图中的“Year”表示该关键词首次出现的年份;“Strength”表示突现强度,强度越高说明该关键词在短时间内出现的频次越多;“Begin”表示该关键词成为前沿热点的年份,End 表示该关键词突现结束年份;深色区块体现了热度延续时间。

图10.国内分配制度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图11.国际分配制度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根据图10,可将1998—2022 年分为四个时段。在1998—2007 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按劳分配”(Strength=89.01,Begin=1998,End=2007)、“生产要素”(Strength=17.74,Begin=1998,End=2007)和“公有制”(Strength=11.51,Begin=1998,End=2002),说明党的十七大之前国内学界注重对按劳分配理论进行分析阐释,并对要素报酬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在2007—2012 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和谐社会”(Strength=31.61,Begin=2003,End=2012)、“社会公平”(Strength=14.18,Begin=2003,End=2012)和“贫富差距”(Strength=8.67,Begin=2003,End=2012),表明党的十八大之前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已经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成为研究热点。在2012—2017 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经济增长”(Strength=14.79,Begin=2008,End=2017)、“初次分配”(Strength=7.73,Begin=2003,End=2017)和“劳动报酬”(Strength=6.9,Begin=2008,End=2017),表明进入新时代后国内学界围绕理顺分配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展开了大量研究。在2017—2022 年,突现强度最高的关键词是“分配正义”(Strength=10.93,Begin=2008,End=2022)、“共享发展”(Strength=10.94,Begin=2013,End=2022)和“新时代”(Strength=9.08,Begin=2018,End=2022),这表明近年来国内学界以习近平相关论述为指导,正在逐步构建共享发展理论体系。如何通过更有效的分配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更多获得感,成为当前国内分配制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根据图11,可以2011 年为界将1990—2022 年分为两个时期。2011 年之前,国际学界主要关注的议题有“economic development”(经济发展)、“social security”(社会保障)、“labor”(劳动)等,聚焦于分配制度领域的基本关系和核心概念。2011 年之后的研究热点有“accessibility”(可得性)、“land use”(土地使用)、“governance”(治理)”等,表明学者更多地关注优化分配制度的具体措施、作用对象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突现具有一定延续性,根据突现结束时间和突现强度来判断,共享发展、产业结构、数字经济等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期的前沿和热点。

四、结 论

本文以国内CSSCI 数据库和国外SSCI 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为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 和VOSviewer 绘制知识图谱,较为系统地回顾了国内国际分配制度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内分配制度研究和国际分配制度研究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于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关系、贸易自由化对分配格局的影响等问题,国内外学界已经形成了基本共识。而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实践中,产生了税制改革、普惠金融、所有制二元结构、要素市场二元结构等独特研究课题。国内学界应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这些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不断开拓创新。

第二,中国在经济上具有无法比拟的制度优势,国内学界在借鉴国外理论与方法时必须进行本土化调适,突出研究成果在中国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例如,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有一个著名的“倒U 形假说”。该假说建立在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认为经济体的收入分配差距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而中国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相关政策具有阶段性,分配制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优化。因此,不能简单照搬该假说来解释中国的分配现象。

第三,国内分配制度研究在学科交叉分析、基金支持和研究力量合作方面仍需加强。国内分配制度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密度值与机构合作网络密度值为0.0013 和0.0029,均低于阈值0.1,说明相关科研力量独立化、分散化,尚未形成联系紧密的学术共同体。学界应在全面、准确、系统地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分配制度重要论述的基础上,着力构建各学科和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网络,形成中国分配制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分配制度发文差距
构建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新中国七十年探索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以牙还牙
浅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土地分配制度略考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