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3-10-13黎雪
黎 雪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0 引言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对农林人才的具体要求发生变化,农林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之变化,急需培养一批农业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偏重于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1]。作物栽培学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农业科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2-4]。目前,作物栽培学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多、理论教学比例过高、实践教学偏弱的问题[5-6]。很多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短时间内较难适应[7]。针对目前培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作物栽培学课程的任务和方法等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改革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发挥职教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1 存在问题
1.1 教学内容多,授课时数少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不同地区的光、温、水和肥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各地种植作物的技术有所差异,主要表现为栽培技术、种植制度、作物布局的不同。目前作物栽培学教材也根据南北差异分为不同版本。南方版内容主要包括水稻、玉米、花生和甘蔗等,中部版内容主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等,北方版内容主要包括小麦、玉米等。作物栽培学内容丰富,但讲授课时数相对较少[8]。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物栽培学为75 学时,其中实践课为15 学时,内容上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特色作物栽培学为40 学时,内容上主要讲述特种粮食、特种纤维、特种油料、能源及糖料作物等。授课时需系统讲述几大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栽培管理等,目前的授课时数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1.2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作物栽培学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上课形式基本为“板书+多媒体”,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和讲解。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听课来掌握知识,课堂参与度不高,多属于被动式学习,该形式不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构建。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学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因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理论知识较为薄弱,理论教学过多会导致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在课堂上表现出厌学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9]。
1.3 实践教学少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目前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学模式效仿本科院校,注重栽培理论知识的讲授[10]。实践性教学较少,学生缺少实践锻炼机会。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为企业,企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作物栽培学的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时效性,对教学的试验地和规模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实践教学[11]。同时,有些高职院校还存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资金有限等因素限制[12]。
2 教学改革目标
该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和产品形成规律,研究作物生长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最终探索出实现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理论和措施,以促进作物生产的发展。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和发展,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掌握主要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主要栽培技术环节。主要内容包括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等。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物栽培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生产环节;掌握主要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和主要栽培技术环节;明确作物的现代栽培技术。
2.1 知识目标
掌握作物栽培基本原理;理解作物生长发育共性规律;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特点与性质;了解作物栽培共性栽培技术理论;掌握主要作物的栽培技术要点和技术环节;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生育特点及栽培调控技术。
2.2 能力目标
能够应用作物栽培学原理分析作物栽培与环境间的关系;能够正确操作主要作物栽培关键技术;具备分析、解决作物栽培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能够因地制宜拟定地区作物生产技术方案。
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工作学习状态,严谨务实的科研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甘于吃苦、情系“三农”的情怀;树立学生粮食安全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学农、知农、爱农”的“三农”人才。
3 教学改革思路
3.1 完善课程设计
根据农作物植保员、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员岗位能力的特定要求,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目标,根据相关企业实际需求,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培养,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主导,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融“教、学、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以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创造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工学结合,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作物生产,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并培养实践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在作物播种、育苗、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3.2 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课堂
专业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中,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改变对传统农业的认知,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1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在学生入校初期邀请相关专家为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介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地位,在讲授中明确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有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发展农业的先进生产力,转化为服务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现途径。通过对我国作物生产布局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让学生用心感受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内心激发学生对专业、民族、国家的热爱,让学生理解农业科技发展对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行业发展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专业实践技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职教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3.3 改进教学模式
3.3.1 精简课堂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为例,授课计划内容包括小麦、玉米、油菜和甘薯等作物的栽培技术。计划学时数一般为75 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践锻炼课15 学时。现有的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不能完成。为保证完成作物栽培学教学任务进行以下3 个方面的改进。
(1)将每个章节中共性的知识点在总论中进行集中讲解,如播种、中耕、合理密植原则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将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作物的种子播种前处理方式进行统一讲授,针对不同之处进行重点讲解。
(2)对各个作物中教学内容、模式相似的内容进行集中讲解,如作物的产量构成、影响因素、作物器官特性等,在讲授产量构成因素知识点时,会集中介绍小麦、玉米、红薯等作物的构成因素,这将有助于学生掌握作物产量的算法。
(3)各个章节中作物的发展前言方面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如提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资料,在课前进行简短的介绍。以上方法能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有效解决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问题。
3.3.2 依托线上线下教学平台,丰富教学方法
作物栽培学课程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效果不理想,作物栽培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尤为必要,合适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动力。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线上教学等网络教育形式不断呈现,并被广大教育者所利用。作物栽培学作为农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现有作物栽培学的线上资源较匮乏。因此,高职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生产能力的线上课程资源,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观看视频、章节测试、分组讨论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丰富了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之前教师为主体的形式,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14]。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作物栽培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授课之余,会让学生在线上平台观看农业生产相关视频,发布小组讨论内容等,能有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改变教师为主体的授课形式。在讨论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15]。
3.3.3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实操技能
作物栽培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别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更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生产实践环节,生产实践内容要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做到真正锻炼学生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应采取以下两个方面措施。
(1)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提高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学生通过现场观察、操作,能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更为深入掌握。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和技术关键,又能丰富实践知识,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为后期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对农业综合实训基地进行改造,目前具有温室大棚、教学试验田,基础设施齐全,针对实践操作较强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现场讲解,并让学生亲手实践,如作物栽培中的整地、育苗、田间管理等,进行现场教学比课堂教学会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样的方式会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做到对知识点的真正掌握。
(2)抓好生产实践环节。作物栽培学课程和实际生产密切联系,包括实践中的育种、整地、种植和田间管理等生产实际,是直接服务于农业实际生产的技术。按作物的生产季节安排实践教学。如在10 月要安排学生参与小麦的播种和种植实践,来年6 月安排学生参与小麦的收获和考种等实践环节。作为农学类专业学生,在课堂上要扎实掌握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的同时,也要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做到真正服务粮食生产。因此,在作物栽培学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生产实习,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方法。
4 完善学生考核与评价
4.1 考核方式
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授课形式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最后的考核方式也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上的部分主要根据学生观看线上视频、参加章节小测验和讨论发言情况进行考核。线下的部分主要由课堂讨论表现和线下期末考试进行考核。
4.2 成绩评定
作物栽培学课程最终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组成,课程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考勤×10%+线上学习×90%)×40%+考试成绩×60%,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总成绩构成Fig.1 Composition of total course grades
5 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涉农类高职院校,其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团队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教学团队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作物栽培学课堂,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作物栽培学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形式、科学的考核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作物生产特点和周期性科学制定授课计划,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符合国家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6 结束语
根据高职院校作物栽培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作物栽培学课程进行改革,修订课程育人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有意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发展农业的先进生产力,转化为服务我国乡村振兴的具体实现途径。作物栽培学课程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加强实践教学后,能够更加有利于培养符合农业生产企业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有效弥补我国目前农学专业技能人才缺失的现状,为农业产业输送专业人才,助力我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