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智慧平台的国土空间规划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研究

2023-10-13梁春玲谷胜利张佳乐

安徽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故道空间规划人居

梁春玲,谷胜利,张佳乐

(1.商丘师范学院 测绘与规划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商丘师范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在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1],通过学科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自2017 年以来,教育部颁布一系列文件并推进新工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等[2-4]。在此背景下,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需要立足自身实际,自下而上积极主动改革,满足新工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合作是高校顺利开展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5],而项目是能够有效连接学校师生、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结合点,同时多样化且日渐成熟的智慧教学平台为项目驱动制的多主体、多学科同步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主要在智识或认识层面[6],通过在实践和管理中改革教学模式,总结经验,本文尝试构建基于智慧教学平台的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

1 “项目+课程”的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

1.1 “项目+课程”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课程教学与教师项目相结合一直以来都存在,但在本科教学阶段很多学校并没有相应的管理机制,处于自发自觉阶段,限制了教师项目与课程的主动结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推进,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业已构建起“多规合一”“一张图”的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框架,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亟待与之对接。国土空间规划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复合化,需要生态、环境、土地、人口、经济、社会、测绘、地理信息等多学科共同支撑。“学科联动+产学研融合”是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而通过项目融入课程教学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无疑是实现“学科联动+产学研融合”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实现产学研融合,既满足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需要又缓解了国土空间规划行业企业调研和制图等人才需求,亦可助推教师教学科研成果顺利转化,服务行业企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课程融入的国土空间规划项目研究和实践工作,可奠定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1.2 “项目+课程”教学的师资要求

教学团队对课程资源体系建设的影响更为显著[7]。教学团队需具备地理、生态、城乡规划等相关学科背景。目前城乡规划已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转向综合性的国土空间规划。一是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二是满足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设施、资源匹配需求,以上工作决定了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需要融合地理、生态、测绘、建筑、园林、经济、社会等多学科知识。以商丘师范学院测绘与规划学院为例,近年来,在城乡规划专业科研和教学过程中与学院相关专业已初步达成了学科联动,地理科学专业为城乡规划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专业为城乡规划教学和实践提供测绘、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技术保障,园林专业为城乡规划教学和实践细化了重要节点的绿化设计表达。

1.3 “项目+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

如图1 所示,教师可以根据项目需要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提前接触课程内容或者深化学习课程内容,这种形式适合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项目+课程”教学采用团队教学的形式。若课程和项目同时正在进行则可将项目中与课程目标相匹配的内容融入课程,适合全班学生,“项目+课程”教学采用班级教学的形式。

图1 “项目+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及优缺点

1.4 “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案例

下文以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基于绿道概念的豫东黄河故道乡村人居环境研究为例,说明如何实现“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1.4.1 研究内容、预期成果、研究计划与课程的融合

研究内容融入课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城乡综合调查”。绿道概念下豫东黄河故道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基于田野调查和遥感测绘技术等获取多源时空数据,以区域空间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研究豫东黄河故道自然生态系统、乡村生产系统、乡村生活系统,分析其人口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评价其自然资源承载力和土地适宜性,揭示豫东黄河故道生态、农业、村镇等功能空间的关系,探讨豫东黄河故道生态空间人居环境效应,开展流域尺度的豫东黄河故道绿道规划,对研究区内村镇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助推豫东黄河故道乡村振兴。

预期成果与教学的关系。应用成果有《豫东黄河故道生态绿道规划》、豫东黄河故道典型村镇的《村镇规划》或《人居环境整治规划》、调研阶段结合课程“城乡综合调查”和“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规划设计阶段结合课程“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理论成果为发表1~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基于绿道概念的豫东黄河故道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研究报告、深化课程“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学习,升华“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课程的理论。

表1 共享共建共管校企合作内容

研究计划与课程安排结合。第一阶段为田野调查、遥感影像分析和地理信息提取,生态系统、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耦合分析,以及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关系和分布规律研究,调查和研究工作融入课程“城乡综合调查”“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第二阶段为补充调查,撰写研究成果,并进行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开展绿道规划和典型村庄规划,规划设计和成果撰写工作融入“小城镇规划”“村庄规划”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

1.4.2 项目转化教学中解决的问题

“学科联动+产研融合”科学研究:分析豫东黄河故道流域乡村人口社会生活系统、经济生产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自然资源承载力和土地适宜性评价,确定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村镇建设生活空间,揭示“三生系统”和“三生空间”的关系和分布规律。

“学科联动+产研融合”国土空间规划:进行豫东黄河故道绿道规划、村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

“学科联动+产研融合”人才培养:形成“调查-测绘-研究-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七环一链项目化教学组织模式,构建以项目为中心的“学科联动-产研融合”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图2 基于项目驱动的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

1.4.3 科研转化教学资源目标

转化到课堂教学方面。成果为更新“人居环境科学导论”“城乡社会综合调查”“乡村规划”“小城镇规划”课程教学内容。豫东黄河故道人居环境研究的前期调研、人地系统分析、绿道规划、村镇规划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均可有机融入上述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环节,形成“调查-测绘-研究-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七环一链项目化教学组织模式。地理、测绘、城乡规划、建筑、园林等学科知识可有机融入调查、测绘、规划、设计环节,为地方建设和企业运营环节提供专业服务。

转化到教材方面。成果为将《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编写成《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教材的一部分,或者研究内容丰富成熟时编写成教材《乡村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和人居环境系列教材较少,以著作类为主。在相关网站进行相关教材检索并分析数据,发现著作数量不多且版本不丰富。从内容上看,从前沿、原理到实践,从大尺度的区域到中尺度的市县、乡镇都有涉及,但目前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正处于推进过程,新的文件、标准和规范不断推出,前沿内容更新非常快,需要教师结合项目实时更新;原理到实践主要是以单一实践案例为主要内容的、某一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国土空间规划原理内容零散,并不系统。因此,通过该项目可加快补充村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教材内容。

开设研究性、创新性方面。已收集黄河流域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36T,可为创研融合训练提供充足的数据基础。关注国土空间规划行业前沿、重视社会需求,在豫东黄河故道滨水区生态构建、村镇国土空间规划、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方向深入开展创研融合训练。结合豫东黄河故道乡村人居环境研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举办的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城市设计课程作业”和“城乡社会综合实调研实践报告课程作业”竞赛。成立黄河故道慢行系统、黄河故道红色文化、黄河故道林下经济、森林康养、黄河农耕文化研学等学生兴趣小组,并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赛、省赛、国赛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通过实战训练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和能力。

开展校外实习、实训方面。已与黄河故道沿岸的河南省民权县文旅局、山东曹县黄河故道时光研学基地建立长期合作机制,结合地方需求组织学生进行调研、组织学生参与调研并编制完成了民权县秣坡村旅游规划、睢阳区临河店乡大沙河经济带旅游规划、山东曹县古道时光农耕研学基地更新规划等项目。期末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环节结合黄河故道乡村人居环境课题和服务地方需求,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室内教学结合户外教学,引导学生走进黄河故道,关注居民需求。在每个项目中,从前期调研、中期规划到后期环境细化、植物配置等,可融合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国土空间规划综合能力。

1.4.4 案例创新性及应用价值

产研创新价值:豫东黄河故道是典型的人-地关系敏感空间,生态空间与乡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研究豫东黄河故道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村镇生活建设空间等功能空间的关系,探讨豫东黄河故道生态空间人居环境效应,进行流域尺度的豫东黄河故道绿道规划、村镇规划和人居环境整治,对实现乡村振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符合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的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原则,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以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任务要求,符合202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的要求[8]。

人才培养价值:形成“调查-测绘-研究-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七环一链项目化教学组织模式,构建“学科联动+产研融合”项目驱动制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献检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相关研究较多,“学科联动”研究较少,未发现“学科联动+产研融合”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研究。

1.5 “项目+课程”的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

基于上述案例,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实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项目驱动制教学,应具备可以随时“学科联动”的复合型师资团队,项目推进主体为师生双主体,可以按需组织项目团队,灵活安排课程内容,能够较好的把控项目进度与相对稳定的教务管理之间的关系。该模式适用于项目周期较长的研究型项目,对传统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力度较小,只需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专业复合性特点,在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师资管理中强化多学科师资力量,建立团队管理制度,易于操作和管理。

2 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制教学

2.1 产业学院的工作内容与目标

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项目——智慧人居环境学院为例,企业与学校要在教学、实践、研究、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品牌战略和社会形象方面合作(见表1)。产业学院的工作目标是:以产业项目为中心,公司、政府、师生形成合作团队,实现协同育人;项目工作内容与课程教学知识点契合,理论与实践并行,实现产教融合;项目完成,公司盈利,服务地方,学院完成人才培养,实现三方共赢。

2.2 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制教学构建

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是传统基层教学组织为适应产业学院而进行的深度改革或重组。管理涉及企业、学校、学院、专业多层次,主要活动对象为企业、教师、学生,来自企业的项目与专业课程是同等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颠覆传统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为中心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管理结构和制度建设均不同于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见图3)。

图3 智慧人居环境学院共享共建共管结构与功能示意图

以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智慧人居环境学院建设为例,首先要完善项目驱动“学院+公司+政府”的组织管理体制。成立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小组,明确智慧人居环境学院整体建设目标和分期目标,尽快完善人、财、物各项常态化组织管理制度。

2.3 构建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制人才培养体系

在图3 所示的结构中,企业与学校学院搭台,最核心的是企业项目人员与学院专业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即企业项目人员与基层教学组织的合作完成项目的同时完成人才培养。因此,产学研合作要求传统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设时间、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人员安排等方面需要积极改革适应企业项目的进度要求。这种改革不仅要构建产业学院以项目为中心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而且要制定符合产业学院目标的项目驱动制人才培养体系。

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制人才培养体系应以“产业-就业”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多学科融合、跨专业交叉、创新创业引导、全程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设计,同时蕴含课程思政建设。

3 借助智慧平台支撑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运行

3.1 虚拟教研室——多主体交流平台

项目驱动制教学中多主体、多学科人员的协调最为困难,以传统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及科研活动很难适应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需要。而虚拟教研室可以协调项目驱动制教学中跨学科的师资配置,完善科研团队的知识结构,合作的项目方人员也可以进入虚拟教研室,既提高了教学科研活动效率,也方便学校管理,是较理想的项目驱动制教学活动的平台。虚拟教研室不影响原教研室格局,是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师和项目合作方为完成共同的项目和人才培养而组织在一起共同商讨和活动,依托项目为学生开出高质量的课程。

3.2 智慧教学平台——多样化教学平台

智慧教学平台以服务教学为核心,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做好整个教学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多维分析,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记录分析、全过程管理。目前常用的泛雅、蓝墨云、雨课堂等各种在线学习平台各有所长,但基本都具备教学资源平台、在线学习平台、课堂互动平台、教学督导平台、教室管理平台、在线考试平台、教学大数据分析平台、教师多维度评教、学生多元化评价等功能,“教”“学”“管”“评”“测”的个性化教学业务需求均可满足。

智慧教学平台让“项目+课程”的融合教学时间和地点更加灵活,记录和管理更加方便,教学也不再局限于线下固定的时间和教室,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线上平台可以灵活的配合项目进度且有完整的教学过程记录,可以实时监督管理。

4 结论与探讨

构建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是必要的。在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下,以产业为导向,通过学科融合来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师需要立足自身实际,自下而上积极主动改革,满足新工科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而项目是能够有效连接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结合点。

“项目+课程”模式的项目驱动制教学模式适用于周期较长的研究型项目,活动主体为高校师生,需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的专业复合性特点,在传统基层教学组织师资管理中强化多学科师资力量,建立团队管理制度,易于操作和管理。

产业学院项目驱动制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共享、共建、共管、共赢。其管理涉及企业、学校、学院、专业多层次,主要活动对象为企业、教师、学生,来自企业的项目与专业课程是同等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要颠覆传统基层教学组织以课程为中心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管理结构和制度建设均不同于传统的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中不仅要构建产业学院以项目为中心的基层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而且要制定符合产业学院目标的“产创融合+学科融合”的项目驱动制人才培养体系。

智慧平台为项目驱动制教学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如借助虚拟教研室可以协调项目驱动制教学中跨学科的师资配置,完善科研团队的知识结构,构建校企项目合作交流管理平台,借助各种线上智慧教学平台可以配合项目进度灵活安排教学时间和地点。

猜你喜欢

故道空间规划人居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淮委组织完成黄河故道航拍调研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复苏
维纳斯黄金苹果在黄河故道地区的引种表现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渭河故道恢复湿地生态的引水方案创新
黄河故道梨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