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与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

2023-10-13赵军利

关键词:残疾人数字质量

赵军利, 陈 功

(1.北京大学 人口研究所, 北京 100080; 2.国家统计局 统计科学研究所, 北京 100826)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要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到2025年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细化任务目标,要求多措并举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共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在新发展阶段,更加重视残疾人就业质量,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增加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残疾人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就业权益保障,制定并实施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的法律法规,健全就业扶持和就业服务政策体系,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营造有利的就业社会环境,残疾人就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就业、人际交往和社会网络等社会参与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1]。特别是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行动”的大力实施,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就业形态。本文中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指残疾人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多元就业形态[2],是对“互联网+”就业、网络就业等概念的统称。

互联网就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我国残疾人就业潜力逐步释放,就业质量逐渐提高。“十三五”以来,残疾人就业规模总体上保持稳定,新增就业人数每年均有所上升,实现了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就业。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实名统计,到2021年年底,我国共有近1 800万就业年龄段持证残疾人,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81.6万人,其中灵活就业(含社区、居家就业)占28.4%,按比例就业和个体就业分别占9.3%和7.2%,集中就业、公益性岗位和辅助性就业占6.3%①。残疾人就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开发,在传统行业中被认为就业能力不足的部分中、重度残疾人,也通过网络实现了就业。不过,残疾人就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残疾人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与健全人存在显著的差距,不同残疾类型的残疾人就业状况差异较大,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就业也存在较大差异,残疾人就业质量总体上仍相对较低。截至2021年年底,持证残疾人中,48.8%的就业人员从事农业种养加②,仍有800余万就业年龄段人员未实现就业。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我国残疾人事业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③,残疾人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康复条件明显改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无障碍环境、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残疾人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生活更加便利,残疾人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残疾人人力资本总体状况得以改善,适应就业市场和社会环境的能力提升,对提升就业质量要求更加迫切。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加快推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网络经济、数字经济将持续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依托网络就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残疾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在推动共同富裕背景下,立足数字经济时代,研究人力资本与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与本文主题相关的文献主要有三类。一是关于残疾人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学者普遍认为,残疾人就业质量总体上较低,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残疾人的就业率、就业稳定性与安全性、收入水平、个人受尊重程度、健康与福利、社会保障、职业发展等各方面与健全人存在较大的差距,工作满意度较低。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互联网就业减少了对劳动者身体条件的依赖,增加了不同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人群公平就业的机会,岗位技术含量的提高,也提升了残疾人就业的能力。不过,残疾人与健全人的“数字鸿沟”可能导致新的就业不平等[3]。二是人力资本对残疾人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学者认为,影响残疾人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残疾人的健康状况、残疾类型和残疾等级、受教育水平等个人因素,以及就业环境、社会排斥、就业歧视、社会保障状况、康复与就业服务、无障碍环境(包括信息无障碍)、经济发展水平等社会因素。其中,多数学者认为残疾人人力资本较低是影响其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残疾人教育水平提高则就业机会增加、岗位层次提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人力资本与互联网就业质量存在显著正向关系,使用互联网进行职业搜寻、在线教育、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带来了新机会[1]。三是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互联网就业残疾人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工作,具备并不断增强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能力,提升获取、加工和运用互联网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来影响就业质量,人力资本较高的残疾人的数字素养积累更快更高,促进职业发展和收入增长,因而就业质量更高。同时,残疾人通过互联网使用扩展社会网络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4],进而提升就业质量。

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一是人力资本与就业质量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已有研究以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的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影响为主要内容,大多研究支持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观点。然而,关于残疾人就业质量的研究甚少,迄今还没有针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据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基于调查数据构建了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指数,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影响,丰富了残疾人人力资本和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为人力资本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随着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和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目标的提出,厘清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提升的机制尤为重要。本文在界定残疾人人力资本含义和测度指标的基础上,试图揭示社会资本和数字素养在人力资本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内容不仅丰富了本领域的研究视野,也为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就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等提供了政策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对残疾人就业质量概念和内涵的讨论

明确就业质量的概念和内涵是探究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的基础。就业质量是个综合性概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国际机构和学者相继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体面劳动”“工作质量”和“就业质量”等概念,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的体面劳动理念被认为是就业质量概念的基础。体面劳动是指,劳动者在自由、平等、保证安全和个人尊严的前提下,获得体面的和生产性工作的机会[5]。例如,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构建了包括就业的安全保护和道德规范,收入和福利,工作时间、工作与日常生活的平衡,就业安全性和社会保障,社会对话,技能开展与培训,职场人际关系和工作积极性等7个维度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6]。学者主要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其内涵进行解释和评价。如赖德胜等[7]构建了我国地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况、劳动者报酬、社会保护和劳动关系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

不过,已有文献缺乏对残疾人就业质量概念和内涵的讨论,仅有少数学者关注残疾人岗位稳定性、安全、平等和受尊重程度等问题。我国实行劳动福利型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在促进社会化市场化就业的同时,不断完善政策扶持体系,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实现残疾人多形式就业。鉴于残疾人就业的特殊性,残疾人就业质量的内涵既具有就业质量的普遍特征,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明确提出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使更多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的目标,体现在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权益保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等四个方面。同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强调帮扶城乡残疾人就业创业,帮助残疾人通过生产劳动过上更好更有尊严的生活。上述政策文件明确了残疾人就业质量的内涵中应包括:从事生产性的劳动或服务,获得合理劳动报酬以提高生活水平,劳动权益和社会保障得到加强,劳动关系和谐并且受到尊重。因此,本文对残疾人就业质量内涵的阐释以ILO的“体面劳动”理念为基础,强调有充足的工作机会、适宜的工作条件、能够安全地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创造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并受到社会尊重[8]。对就业质量评价主要从劳动报酬、劳动强度、工作稳定性、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保障等五个方面研究假设的提出构建相应指标体系。

(二)研究假设的提出

1.人力资本与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人本身所具有的健康、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经验等的总和[9]。人力资本投资效果在于改善人的健康、提高知识和技能,而教育和培训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10]。劳动者人力资本水平对其就业具有重要影响,个体所拥有的人力资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就业过程和就业结果。而且,通过增加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和提高技能水平可以显著提升其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11],促进其就业转移和高质量就业。Grossman[12]认为,健康也是劳动者的一种重要人力资本,健康资本越高,其可劳动的工作时间越多,收入水平也越高。

因此,残疾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人力资本的综合体现,通过积极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升残疾人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质量。Walker[13]提出了“特殊人力资本”(special human capital)和“特殊资本”(special capital)的概念,认为应通过增加教育和培训投资开发残疾人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高、接受过技能培训、残疾程度轻的残疾人收入水平相对较高。黄震、宋颂[14]提出了“残疾人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人力资源”的观点,认为残疾人的生理特征不应被当作缺陷,而是在某方面具有的特殊比较优势。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黄震、杨兵[15]提出“科技赋能”观点,即互联网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加残疾人人力资源。我国残疾人教育收益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高于非残疾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增加了择业机会,个人收益明显高于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就业层次明显提高,意味着教育作为提高个人收入的途径对于残疾人来说更为重要。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人力资本能够提高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

2.数字素养与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

数字素养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与生存技能之一,残疾人拥有较高水平的数字素养可以帮助其利用互联网技术缓解由自身认知和身体残疾所导致的社交融合闭塞和无法平等参与就业等问题,平等分享数字红利并融入数字社会和生活。学术界关于数字素养的内涵界定并未达成一致的意见,本文结合现有研究和残疾人互联网就业的特殊性,将残疾人数字素养界定为残疾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运用或积累的有关数字知识和互联网技能的综合体现,分为数字资质获取能力、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和数字技能提升能力三个维度。通常情况下,残疾人数字素养越高,使用互联网工作和生活能力越强,越能够有效跨越数字技术鸿沟、降低数字生活参与成本、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并享受数字生活的收益和效用[16]。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和培训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工作中的技能培训能够有效激发残疾人采用新技能的意愿并提高工作能力,开展面向残疾人的数字化培训有助于提高残疾人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和认知水平,增强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自主采纳数字工具和平台的意识及能力,提升残疾人运用数字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赋能理论认为,技术赋能有助于提高被赋能者的信息获取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自我效能感[17]。随着残疾人数字素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使用方便了残疾人在线交流,网络社会空间促进了残疾人与健全人的心理融合,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降低了残疾人信息不对称、拓宽了就业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基于此,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水平高低是数字素养水平提升与否的关键,而残疾人数字素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残疾人获取相关IT类资质和提高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持续提升自身数字技能的能力,进而影响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人力资本通过提升残疾人数字素养来提高互联网就业质量。

3.社会资本与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

社会资本理论以布迪厄、科尔曼等学者的论述为代表。Bourdieu[18]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通过对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James[19]则从个体角度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个体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能够为结构内个体行动提供便利。社会资本理论强调个人通过社会网络获取资源并从中获益。正如James[19]所指出的,拥有较多社会资本的人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各种利益。

通常情况下,人力资本有助于社会资本的形成,可以引致社会资本的增加。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人更容易融入资源丰富的社会群体中,以此扩展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有助于获得更好的教育、培训机会,进而增加就业机会并提高就业质量。如在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因素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提高有助于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起薪,而在决定能否进入国有部门工作方面,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具有较强的互补关系[20]。在农村劳动力群体中,社会资本对该群体就业质量产生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村劳动力,其对工作满意度的评价越高[21]。其中,人情资源有助于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而信息资源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只对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22]。在城镇居民群体中,社会资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城镇居民就业质量[23]。然而,对于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目前学界尚无此类研究。根据社会资本理论,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对劳动者求职过程和工作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24],人力资本能够通过残疾人社会网络的扩大、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来提升就业质量。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人力资本通过改善残疾人社会资本来提升互联网就业质量。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随着2015年“互联网+”行动的正式实施,在各级政府部门、残疾人组织的支持推动下,残疾人互联网就业逐渐兴起并成为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方式。在新发展阶段,网络经济、数字经济持续发展将继续支撑残疾人互联网就业。2020年11月,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残疾人社会融合研究课题组开展了“互联网就业残疾人就业质量调查”④。由于缺少完备的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抽样框,课题组采用重点调查方式,通过网络调查获取数据。调查对象为互联网就业残疾人,重点是市场化程度高的按比例就业、集中就业和自主灵活就业人员。课题组主要通过中国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武汉阳光职业培训学校和互帮网工作平台四个渠道定向发送调查问卷。这四个渠道均与残疾人就业人员联系密切,能准确触及目标人群,获得较高的配合度。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和残疾状况、工作基本情况和对就业质量的评价,以及工作搜寻和就业需求等,共完成972份有效调查问卷。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

就业质量(Equa)。就业质量的内涵丰富,全面衡量个人的就业质量,需要从不同角度选择多指标进行评价。本文参考ILO 1999年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借鉴Leschke &Watt[25]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从工作收入、工作强度、工作稳定和工作保障四个维度构建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工作收入维度聚焦残疾人通过生产和服务能够获得合理的收入,用残疾人的收入满意度和月工资水平来度量;工作强度聚焦符合残疾人个人意愿、适应健康状况并有一定弹性的工作,采用残疾人工作强度感受和平均每天工作小时数来表征;工作稳定聚焦残疾人的就业机会有法律制度保障,用残疾人工作稳定性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来度量;工作保障聚焦残疾人享有法定的社会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本文用单位为残疾人缴纳“五险一金”的种类来表征。

关于就业质量指数的测量,本文采用Leschke &Watt[25]、邓睿[26]的做法,通过等权法对就业质量进行测算。测算方法如下:首先,对各维度指标进行Min-max标准化处理;其次,对标准化后的指标进行等权重加权平均得到就业质量指数。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核心解释变量

人力资本综合指数(C1)。残疾人的人力资本表现为教育和健康水平[27-28]。受教育程度是残疾人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途径,包括工作前的学历和工作后为提高劳动能力而进行的相关教育培训,本文选择残疾人的学历和是否参加工作培训来度量。健康水平(Dis)是残疾人参加和适应工作的基本条件,本文采用残疾等级来定义健康水平。本文对上述两个维度的三项指标采用等权法计算出人力资本综合指数。

天葬师摔入往生塔后,半晌没动静,不知是死是活。唐飞霄望着那黑幽幽的洞口,努力调整视线,试图将里边的情况看清楚,但里边实在太黑,一丝光线也没有,这令他感到有些不安。他皱了皱眉,然后抬起一根节足,猛地下插,伴着“咔”的一声响,身下那裂痕斑斑的青玉台,被撬下了三四尺宽的一大块。他用节足一挑一拨,大石“嗖”地一声,直直地朝着洞口飞进去。

3.机制变量

对残疾人来说,有机会进行社会对话,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够融入社会活动中,并从该职业中感到满足和自豪是其社会资本的重要体现。本文参照高远东等[29]的研究,结合残疾人互联网就业特征,从社会网络(Web)、社会参与(Par)和社会融合(Int)三个维度来定义社会资本。本文对上述三项指标采用等权法计算出社会资本综合指数(C2)。

数字素养是指基于互联网平台,残疾人拥有使用数字产品的意识和能力,能够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甄别、理解并获取数字信息,并将数字信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进而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本文借鉴王佑镁等[30]的研究,从数字资质获取能力(Tec)、数字信息获取能力(Inf)、数字技能提升能力(Imp)三个维度来定义残疾人数字素养。对上述三项指标采用等权法计算出数字素养综合指数(C3)。

4.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研究,本文加入以下控制变量:个体特征控制变量,包括残疾人的性别(Gen)、户籍(Res)、年龄(Age);企业特征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ca)、融合程度(Fus)、就业状况(Emp)。此外,为反映残疾人就业地区发展水平差异,本文匹配了宏观经济环境控制变量,包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Lng)和教育公共预算支出(Bud)。变量定义和说明见表2。

表2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设定

1.基准模型

为考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影响,采用如下模型展开研究。

Equai=β0+β1C1+∑ρControlsi+ξi

(1)

模型(1)中,Equai表示残疾人i的互联网就业质量;C1表示残疾人的人力资本综合指数;Controls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β、ρ表示系数项;ξ表示随机扰动项。

2.影响机制模型

本文借鉴江艇[31]的做法,建立如下回归模型,分别对H2和H3进行验证。

Mi=γ0+γ1(C1)+∑λControlsi+μi

(2)

其中,M表示机制变量,γ、λ表示系数项,μ表示随机扰动项。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展示了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调查对象涵盖了全国除海南、西藏和青海外的28个省份。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Equa)的均值为0.414,最小值为0.000,最大值为0.803,标准差为0.205,可见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差距较大。人力资本综合指数(C1)均值为0.586,其中受教育程度(Edu)均值为3.555,说明残疾人整体学历处在高中和大专水平;工作培训(Tra)均值为0.764,说明76.4%的残疾人在工作中接受过培训;健康水平(Dis)的均值为2.861,说明多数残疾人就业者处在二级和三级残疾程度。中介变量中,社会资本综合指数(C2)均值为0.554,其中社会网络(Web)均值为0.545,说明54.5%的残疾人工作是亲戚、朋友、熟人介绍;社会参与(Par)均值为0.748,说明74.8%的残疾人有机会参与到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问题的讨论中;社会融合(Int)均值是0.663,说明66.3%的残疾人与社会网络接触较广。数字素养综合指数(C3)均值为0.565,其中数字资质获取能力(Tec)的均值为0.588,说明58.8%的残疾人有IT类资格证书;数字信息获取能力(Inf)均值为0.303,说明30.3%的残疾人通过招聘网站、招聘会、媒体广告等找到工作;数字技能提升能力(Imp)均值为0.805,说明80.5%的残疾人当前从事的工作对个人能力有提升作用。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二)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影响的基准回归分析

表4报告了基准回归结果。列(1)为受教育程度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提高受教育程度能够显著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列(2)为参加工作培训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参加工作培训是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列(3)为残疾等级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残疾等级越低(即健康状况越好),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将会越高。相比而言,工作后的培训更能提高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因此,开展和加强残疾人岗位培训,有助于提升残疾人个人就业能力和岗位匹配度。列(4)为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积累是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残疾人就业质量是实现残疾人事业“平等、参与、共享”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上述结果验证了H1的成立。

表4 人力资本影响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基准回归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1.工具变量分析

为避免反向因果和遗漏变量造成的内生性问题,借鉴杨汝岱等[32]的工具变量构建方法,利用某一地区内的人力资本均值作为工具变量。若以县域人均人力资本均值(IV_C1)作为工具变量,存在某一县域的残疾人个体样本过少,造成工具变量不具有代表性。故本文利用地级市人均人力资本作为工具变量,运用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进行实证分析。基于2SLS进行工具变量回归显示,人力资本的Anderson canon. corr. LM 统计量值分别为202.531、226.615,Cragg-Donald Wald F统计量值分别为253.21、292.472,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说明本文选取的工具变量解释效率较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准回归的内生性问题。

工具变量的合理性之一是外生性。本文将人均人力资本(IV_C1)引入模型(1),回归结果如表5 列(2)所示。与表5列(1)比较可知,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并没有改变,且IV_C1与残疾人就业质量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表明IV_C1与残疾人就业质量之间无相关关系,满足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工具变量的合理性之二是与解释变量相关。表5列(3)报告了2SLS估计的第一阶段结果,可知IV_C1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本。表5列(4)报告了2SLS估计的第二阶段结果,可知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影响依然显著为正,验证了本文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然而,回归系数在一定程度增大了,表明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存在低估。

表5 工具变量的回归结果

2.倾向得分匹配分析

残疾人的就业状况调查可能存在样本自选择问题。因此,为消除样本的选择性问题造成估计结果有偏,参考Heckman et al.[33]的做法,选取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构建反事实框架展开分析。关于人力资本变量,工作培训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将参与工作培训的残疾人个体作为处理组(变量取值为1),未参与工作培训的残疾人个体作为控制组(变量取值为0)。通过马氏匹配、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局部线性匹配及核匹配五种方法对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匹配估计。表6报告了不同匹配方法计算的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得到的结论与前述基准回归结果一致。

表6 PSM检验结果

3.改变参数估计方法

本文通过改变参数估计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分别采用熵权法重新计算就业质量(Equa1)和人力资本(C11),重新估计结果见表7的列(1)~列(2)。 列(1)为熵权法计算的就业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列(2)为熵权法计算的人力资本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在改变参数估计方法后,人力资本仍显著正向影响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验证了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表7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4.替换被解释变量

本文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残疾人对工作的总体满意度(Sati),由于该变量为有序变量,回归模型采用Oprobit,回归结果见表7列(3),人力资本回归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再次验证了基准回归结论的稳健性。

(四)影响机制检验

为了进一步揭示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模型(2),检验了社会资本和数字素养所发挥的机制。表8展示了社会资本相关机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列(1)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社会网络的影响显著为负,可知残疾人人力资本的提升弱化了“亲戚、朋友、熟人介绍工作”这一人情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列(2)和列(3)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综合指数显著地提升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残疾人参与讨论单位改善工作环境和待遇等问题,是残疾人平等参与和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有力途径,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列(4)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社会资本综合指数呈现显著正向影响,表明提高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如提高受教育水平、加大工作培训力度)有利于促进残疾人社会资本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就业质量提升效应。而提高残疾人的社会资本存量,如多让残疾人参与单位工作环境和待遇改善问题的讨论,有利于促进残疾人人力资本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就业质量提升效应。因此,H2得到验证。

表8 社会资本的机制检验结果

表9展示了数字素养相关机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列(1)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数字资质获取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即促进残疾人的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了残疾人获取IT类资格证书的可能性,进而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列(2)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能够显著提高残疾人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即提高残疾人在招聘网站、招聘会、媒体广告等找到工作的能力。列(3)的回归结果表明,人力资本积累对数字技能提升能力的影响显著为正,即残疾人人力资本的提升是残疾人数字技能提升的有效方式,残疾人数字技能的提升直接关系着就业质量的好坏。从三者回归系数的比较来看,残疾人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所发挥的机制更大。由此可见,拓宽残疾人网络获取工作信息能力,是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关键。列(4)的回归结果显示,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数字素养综合指数呈现显著影响且系数为正,表明提高残疾人的人力资本,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残疾人数字素养对互联网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因此,H3得到验证。

表9 数字素养的机制检验结果

五、异质性分析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能够提高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进一步,上述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特征?本文区分残疾人互联网就业的外部环境禀赋差异与内部个体特征差异进行了异质性分析。

(一)外部环境禀赋差异

表10报告了外部环境异质性的回归结果。从列(1)~列(3)的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影响上存在着区域异质性,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残疾人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且对中部地区影响更大。区域异质性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信息化程度高和网络经济更为发达,残疾人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技能水平相对较高。调查样本中东部和中部地区高中及以上学历分别占比50.82%和17.39%,接受过工作培训的占比50.41%和16.26%,而西部地区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8.95%,接受过工作培训的占比9.77%。因此,人力资本积累对于东、中部地区残疾人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更明显。由此可见,人力资本积累对于提升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具有基础性作用,应首先通过推动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来提高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同样,从列(4)~列(6)的城市划分的分样本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影响上存在着城市异质性,人力资本综合指数对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残疾人的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且对直辖市的影响更大,对其他地级市的影响相对较小,并且这种影响不显著。可见,互联网就业中,人力资本打破了地理依赖性较强的传统就业特征,是残疾人平等参与就业的有效途径。

表10 基于外部环境禀赋差异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二)内部个体特征差异

为了研究不同个体特征对就业质量的异质性影响,本文将全样本按照性别划分为男性和女性两个子样本;按照年龄划分为40岁及以下和40岁以上两个子样本;按照户籍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两个子样本。回归结果如表11所示。列(1)和列(2)为性别异质性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对男性的残疾人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列(3)和列(4)为年龄异质性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对40岁及以下的残疾人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列(5)和列(6)为户籍异质性回归结果。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对农业户籍和非农户籍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且对非农户籍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影响更大。调查样本中,男性残疾人,且在40岁及以下的,其人力资本,特别是知识和技能资本相对较高,导致这部分残疾人的人力资本对其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较大。

表11 基于残疾人个体特征差异的异质性检验结果

六、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研究结论

新发展阶段,促进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是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数字经济时代,残疾人基于互联网实现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具有现实的基础和发展潜力,研究人力资本对于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基于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开展的“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调查”数据,构建了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界定了残疾人人力资本内涵,确定了测量指标,实证分析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影响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显著提高了残疾人的互联网就业质量。机制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和数字素养是人力资本积累促进残疾人互联网就业质量提高的内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提升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即对外部环境为东部和中部地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个体特征为男性、40岁及以下的残疾人起到了更大的就业质量提升作用。

(二)研究启示

基于研究发现得到以下政策启示:以大力提升残疾人人力资本为核心,建立健全以康复、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全周期人力资本开发体系。第一,确保残疾人普遍、持续得到医学康复服务,加强康复人才培养,重视高新科技成果在康复领域的应用,提升残疾人的健康资本。第二,积极发展融合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接轨。大力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特殊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提升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第三,以就业为导向,依托互联网采取灵活培训方式,开展残疾人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心理适应能力。第四,为残疾人提供更加精确、精准全过程的就业服务,包括工作前的服务如职业咨询、职业规划、就业能力评估、就业信息服务、提供工作教练、职业指导和职业康复等,以及就业后的工作现场支持等服务。持续构建更加包容的社会环境,营造友好的网络就业环境,增加融合互联网就业岗位供给,促进残疾人全方位深层次融入社会,持续扩展残疾人社会资本,促进残疾人互联网就业。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21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s://www.cdpf.org.cn/zwgk/zccx/tjgb/0047d5911ba 3455396faefcf268c4369.htm)。

②种养加是指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

③数据来源:中国新闻网《“十三五”时期残疾人权益保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1952326296511227&wfr=spider&for=pc)。

④调查中残疾人互联网就业是指残疾人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的多元就业形态,较多体现为灵活就业形态,也体现为集中就业、按比例就业。主要分为三种模式:岗位就业模式、外包就业模式和自主创业。残疾人在互联网相关的岗位就业,如网络技术开发、网络传媒、云客服、字幕翻译、编程、美术编辑、大数据标注、平台直播营销等;互联网创业如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环境开办电子商务、创办网站等创业活动。

猜你喜欢

残疾人数字质量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质量投诉超六成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