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EOPLE 人物

2023-10-13

优雅 2023年10期
关键词:花艺观者装置

中国四川成都装置艺术家:曾稀

静物装置作品系列。

“复·始——后传统艺术季”开幕装置,2020。

曾稀 探寻小路分叉的花园

文:李嘉 摄影:毅Studio

与花的结缘,始于曾稀的少女时期。那时,曾稀高考失利后去重庆某所大学读工商管理,那段时间她很难融入当下的环境,每天独来独往。半年后,她毅然退学回到成都复读。学习的压力,使得曾稀经常被朋友带去植物市场散心,独特的美和生命力为她沉闷的内心打开一扇窗,她开始动手做一些手工明信片、植物标本之类的东西送给朋友。从那时起,曾稀开始思索植物带给她的感受究竟是什么。在一次又一次的观赏和感受中得到答案,植物可以带给她疗愈的能量。

后来,曾稀出国攻读数学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数学从古至今便对艺术产生着深厚的影响,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比例在艺术中也多次体现运用。对数学专业的学习提高了曾稀的逻辑思考、对空间尺度的把控以及快速学习能力,这些经验知识在她后来从事花艺创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一个展览怎么串联、如何使装置作品落地、用哪种材料更能表达艺术理念……在这些实操过程中需要一个比较清晰的逻辑去落实每一个环节,并且可以更快地学习不同领域的装置材料、技术。

初识装置艺术

在国外求学阶段,曾稀为提升自己在装置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的课程以及网络学习,特别是她喜欢的floral design (花艺设计)博主的作品,她会特意将其打印出来,做笔记。不同艺术家的风格和技巧都促使曾稀更全面地去了解各类风格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我那个时候很专注的学习,任何人随意给我看一张和插花相关的照片,我都能立马说出来是哪一个博主,什么时间段发的,然后在什么地方创作的。”曾稀说道。在大学期间,曾稀会利用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与全世界不同地区的艺术家进行访谈交流,从中学习对方的艺术技、了解到对方为何要从事这个行业、在人生的关键点如何选择方向以及如何更有效率地深化学习等,并在长期得实践中形成她独有的艺术风格。“我会拿着几十个相同问题去问不同的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的回答都与众不同,我会觉得这个过程很有趣,所以我当时每天都很亢奋。我觉得那段时间对我来讲是人生里面非常珍贵的一段经历。”

艺术作为特殊的表现形式,或多或少反映着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曾稀也会对不同地区、国家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体验、学习。比如,伦敦的花艺,可能受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影响,更接近田园艺术,着重强调自然美;纽约整体的时尚氛围浓厚,以及整个城市的多样化对效率的要求会更高,所以纽约的花艺更为先锋,同时注重颜色体块的表现;韩国花艺看上去则更精致、清新……

曾稀在求学期间更喜欢买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转机机票,而不是直达机票。因为在转机时,可以去参观当地的花艺市场,毕竟一个地区的花市能反映出一个地区的花艺设计水平和风格。在多地旅游的经历也让曾稀更切实地体会到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地理等因素对装置艺术设计的影响,激发她对装置艺术在地性地思考和创作。为了和更多优秀的装置艺术家交流,曾稀会通过人物访谈的形式和她感兴趣的艺术家接触,在交流中学习。

万物皆有灵

植物给曾稀的日常生活增添许多有趣的生活体验,促使她进一步了解植物。曾稀时常会在学业压力较大时去学校农业系的温室里观察学生培育的植物,通过一颗种子的播种、生长、成熟到如何研发出相关的产品,让她觉得植物生长的过程跟数学学科同样有趣。人们生活在现实空间,大家的身心状态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所处空间的影响,她希望为人们创造一个可以融入自然美的日常生活空间,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可以短暂忘记生活的烦恼压力,帮助人们获得疗愈的能量,使他们更积极地去面对生活,迎接明天的到来。

传统的装置艺术大多会布置在美术馆、展馆等较为专业的空间,人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来到这些专业空间欣赏艺术。但曾稀不希望艺术是有门槛的,她希望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处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在她的装置艺术中处处体现着这一理念——在社区空间设计装置艺术,让观者在日常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提高观者对美的认知。“我觉得在社区进行装置艺术工作对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它不需要预约、门票之类,大众可以随便去看,也可以随意触碰,感受材料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植物来获得治愈的能量,曾稀希望大家看到的是人为痕迹较少、更原生态的植物。因为人每天工作压力会比较大,做的事情也很多,如果每天能够拿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给花松土、浇水,感受植物的美,大家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放松和愉悦。

在探索中提高幸福感

2020年,曾稀被评选为“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专业上的成就和认可,并未让她停止向前的步伐。从最初以“花”为主题的装置艺术,到通过运用更多材料来表达自身想法;从形式美让人们单纯地感受愉悦,到作品中包含更多的精神理念,使形式美和内容美达到和谐统一。曾稀长久创作探索,也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观者可以通过她的装置艺术的外在形式直观地感受美,达到和装置艺术的精神交流与融汇。她希望观者能够通过观赏装置艺术去了解一些新的领域和知识,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对固有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促使观者开展新的生活方式。比如,在疫情刚结束时,曾稀希望观者可以感受到充满希望的春天景色,于是在太古里的品牌展厅进行装置艺术创作,人们在观赏她的装置艺术时能切实去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力量,降低疫情带来的不良情绪,充满希望的面对生活。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文化,在年轻群体中流传较少。曾稀通过装置艺术和戏曲的结合,去表现戏曲的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观者了解戏曲文化,让更多的人走进戏院,丰富业余生活,提高幸福指数,体验不同的事物。

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对世界保持好奇心,不仅是曾稀在作品中向观者传达的期许,也表现在曾稀的个人生活中。比如,从最开始不常骑自行车,到爱上骑行时的自由散漫;从最开始不了解脱口秀,因为好奇,去了解、喜欢上脱口秀现场温暖放松的氛围,还有形形色色的观众,给自己一种即使工作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但也会感受到快乐的可能。这些尝试对她而言更像是一场小小的冒险,给她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趣味性,或许就在一场又一场小小的冒险中,有了更多前进的勇气和动力,同时给她的装置艺术带来更多灵感和趣味。“我希望每个人都过得越来越好,不是说一定要变得更有钱、消费更高,而是希望人们会去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以此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在装置艺术中感受材料的美

2020年初,疫情让一切停滞,没有工作的时候曾稀会变得很焦虑,每天换着花样去自媒体上直播、发视频。她也会常去寻找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植物,如二乔玉兰花、紫荆花,偶尔运气好会遇上开得很好的虞美人或是樱花,稍微远的地方有梨花、杏花以及浅白色的桃花,以此做一些插花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迁移,比起将花朵采摘占用,她更想通过观看花朵的生长过程来达到精神的满足和疗愈。

对于花朵的可再生性和环保性,曾稀也有独特的想法。在进行装置艺术项目时,很多项目可能在材料上会造成浪费,有的展出时间较短,但却需要大量的材料投入,展出结束后又会被丢弃,这让曾稀觉得植物的生命不应该被这样对待,装置艺术或许给人带来了美好的感受,但对于植物本身来讲更多的是破坏和伤害,被人为的艺术化是植物无需遭受的。因此,曾稀进行装置艺术创作时,更多地希望通过一些其他材质去表现,而非直接采用从自然中剪掉或砍断的植物。使用自然植物的装置展览结束后,曾稀会思考植物本身还能不能保持原有的生长或者再循环利用,以此达到对环境的保护。在她看来,可持续性永远是植物类装置艺术创作所要关注的话题。

材料既是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也可以展现自身的美。不同材料有其独特之处,采用适当的材料会给人们带来新的感受。除了视觉给人的感受外,触觉会拉近观者与艺术的距离,提高观者的感受力。曾稀提到瓷器,因为瓷器的工艺不一样,或是品类不一样。有的瓷器的触觉是软的,给人以细腻、温润的感受;有的瓷器的触觉是硬的,给人以粗糙、干涩的感受。在观者对瓷器打破对原有事物的固有认知,可以更加客观、辩证的去看待某一事物。

在空间里的装置艺术

进行装置艺术创作时,需注意空间的特点,做到作品和所处空间的和谐。空间有大有小,大到可以概括整个城市的风貌,小到只是建筑内的一个角落。早期的留学生活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观察,使曾稀十分在意装置艺术中对于“在地性”的表达。在进行作品创作前,她会到项目所在地进行观察、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以此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采用适当的本土材料制作装置艺术的主体结构,让外地观者感受到当地的特色,也让本地居民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受。

在空间中,曾稀特别提出建筑艺术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建筑从材料、空间布局、建筑的发展上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通过对不同地区建筑的感知,让曾稀快速地了解此地区的特点,提升对空间运用操作的敏感度。

提起成都,大部分人会想到熊猫、火锅、麻将、茶馆等元素,构成成都人民安逸的市井生活。但这些特色早在各类关于成都的艺术中得到体现,曾稀不想在装置艺术中表达具象的某种城市特点,而是希望通过更加抽象地表达,使更多的人在其中得到不同的感受。作品《关于苔藓》是一件巨大的装置艺术作品,通过8000多片瓦呈弧型均匀分布在一面288平方米的墙上,而处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苔藓成了天然的颜料,勾勒出品牌特有的标识。在曾稀的设计理念中,这些一片片的瓦片象征着成都的一家一户,而在瓦片上生长的苔藓,象征着人们的生命力。这件作品展出时,曾稀时常搬着小板凳,端着咖啡坐在一旁,听来往的观者对《关于苔藓》的感受。有些观者只是单纯觉得好看,便拍照留念,没有太多的深入感受,但更多观者提到苔藓的味道使他们回忆起少时待在家乡的时光。听到这个评价,曾稀感到十分开心,因为她就是想通过苔藓的独特气味唤起人们的这段记忆,对回忆里美好或者不美好的经历和感受产生情绪上的触动,让气味连接现在和过去。

曾稀部分装置艺术作品

在探索事物的日子里

大学毕业后,曾稀回到国内。2017年,她在中国香港以Natural Romantic Flowery的概念创办LadyMyronfloral design studio,追崇自然本身与现代时尚艺术共生的花艺风格。“在中国香港创业是从零开始,一开始并不赚钱,但我不愿放弃自己的坚持,不想流于俗套只做一家普通花店,也不愿意变成沙龙课程的聚集地。”回成都后,曾稀想休息半年,再去上海或者东南亚开花店。通过朋友的推荐,她开始接触商业项目,最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为有更多地实践经验充实自己的生活。在接触几个项目后,曾稀得到了良好的正向反馈,于是慢慢做商业项目。商业项目更多是为了服务、满足甲方的需求,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在项目中或多或少都会和甲方产生分歧甚至矛盾,但曾稀却可以做到商业和艺术的平衡。国外留学,四处访谈的经历或许让曾稀在和甲方的交流中更能察觉到对方的要求和期许,优秀的专业素养也可以提高自己在甲方的话语权,促使项目保留艺术性。“在设计这件事上,我不愿降低自己标准,坚持走自己的路线,让市场去接受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去迎合。”谈到对未来的规划,曾稀希望工作不要太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艺术创作,传递她的更多想法,以后可能会涉及大地艺术或公共艺术相关的内容。

在和曾稀的交流中,她多次提及希望人们可以通过大自然或艺术来排解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并从中获取疗愈的能量,通过艺术装置了解、探索新的事物,充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从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健全人的心理,让人们对未来有更多美好的期许,更积极地朝着未来出发。

猜你喜欢

花艺观者装置
黄永川和他的“中华花艺”
端午节观龙舟赛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浅析花艺职业技能竞赛——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花艺项目全国选拔赛引发的思考
我们终究要走的都是一条平凡之路二十二due+due花艺工作室
轰趴装置指南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
国际花艺设计师苏丽思 在大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创作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