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RTS 艺术

2023-10-13

优雅 2023年10期
关键词:工艺艺术

摄影:Velasco & Hu

奥地利 多恩比恩 千丝万缕 艺术家塩田千春的装置作品《我明天是谁?》,将纵横交错的红线融入到这座写满历史的建筑中,构建出一幅宏大而诗意的视觉景象。这些红线如同人体中的血管,当它们交织在一起时,描绘出的不仅仅是单个生命的轨迹,更是一个个生命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交错、互动、影响,最终构成庞大的生命网络。

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 流光溢彩 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举办的“夏井音乐节”上,艺术家Morag Myerscough和Luke Morgan联合打造出一个名为《超级热》的多彩游乐场装置。夜晚降临,装置上的灯光亮起,在旋律激昂的音乐声中,变身成一个充满魔力的舞台,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聚集在此欣赏现场表演。

美国 纽约 宇宙奇观 为探索光如何穿越时空,创新艺术空间Artechouse将艺术、技术和科学相结合,创作出装置作品《超越光明》。装置利用洞穴般的室内结构和超高分辨率屏幕,将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捕获的宇宙数据进行艺术加工,描绘出光在时空中流动和变幻的绚丽景象。观众仿佛身处真实的宇宙中,感受科技与艺术融合所带来的震撼视觉盛宴。

英国 福克斯通 2D房屋 艺术家Richard Woods以其标志性的卡通绘画风格,在英国福克斯通小镇建造出6栋小型木屋,打破建筑与绘画的界限,让人仿佛置身于二维动画世界。通过该装置建筑,Richard试图引起人们对当今社会住房问题的关注——一些人拥有过多投资性房产,而部分人却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瑞典 哥德堡 趣搭“积木”桥 位于瑞典哥德堡的Älvsborg桥,经过艺术家Christo Guelov的改造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Guelov将这座桥的中央立柱绘上积木图案,整座桥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积木建筑。视觉上的戏剧性转换,打破人们对该桥的固有印象,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孩童时期的积木游戏。

中国 深圳 缤纷“水母”大星吉子设计工作室的艺术装置《光之浮想》亮相于深圳龙岗万科广场,创作灵感来自远古时期就已存在的海洋浮游生物——水母。4个错落摆放的“水母”光亭构筑出一个天然的冥想空间,邀请人们走进“水母”的身体,仰望、徜徉、休憩,经历一段“减速”的时光,在色彩的渐变中获得诗意的感受和无尽的遐想。

边云翔 对抗的热情与野心

边云翔个展“河西闻记”(A Trio of Tales),呈现其影像三部曲《走廊》(Corridor、2021)、《山脊》(Arête、022)、《内陆》(Bled、2023)。三部短片共同探讨边云翔持续关注、思考的一个哲学悖论——人类社会处于“永恒的对抗状态”,这种“动态的停滞”正是对于文明与自然关系的兼具总括性与迫切性的论断。在其过往的艺术实践中,边云翔通过实时渲染的交互影像装置,讨论技术的反身性以及与我们社会生活的关联。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不确定性充斥着个人和公共领域的各个角落,事件的层出不穷甚至大大超出创作的速度,挑战着艺术家工作的有效性。基于此,边云翔的聚焦点从实时性转为线性时间,试图捕捉这些不确定性当中的共性——确定性。

蔡灿煌 停留焰火

蔡灿煌的首个个人展览《一个人的公共现场》,将轻松和随性的基调融入成都独特的城市气氛中,揭示生活与艺术的无缝连接。随着互联网科技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绘画、雕塑、新媒体等艺术媒介的传播越来越具有公共性。艺术作品不再是艺术家画室中的个人痕迹,而是通过现代展览推动公共化。在此次展览中,观者可以看到蔡灿煌对多种材料的使用和创作灵感的多元。他以“金缕玉衣”为灵感创作的多个艺术作品,采用不锈钢、亚克力、彩色掉渣布、PU亮布、金色铝丝等现代材料,展现当下时代的一种若梦如幻。展览中,还特别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现蔡灿煌创作的一些大型焰火项目。“焰火是转瞬即逝的,但有一些东西是可以留下来的。”蔡灿煌说。

陈哲 狂热般精确

陈哲常以身体经验作为解谜的线索,在反复的外在观察与内在省察中,探索身体、心灵、精神的交融之道,唤起观众超然的体验。在她的展览《狂热般精确》(2023)中,这个源自博尔赫斯诗行的标题(“今晚的宇宙/有如遗忘般浩渺,狂热般精确。”),回应了她上一次展览中关于遗忘与记忆的辩证思考,更进一步将这一议题置于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中。与陈哲合作的声音艺术家Anita Pan解释道:“狂热是一个无限,无所不包;精确是无限个一,不胜枚举。”无限而巨大的整体难以被人理解,谓之狂热;构筑整体的细微单位各司其职又自成宇宙,是以精确。星图仰天可观,却也无限遥远;星图如此切近,生时却无法自见。

关小 可能性与隐现的危机

关小以一种充满乐趣的方式进行雕塑、影像和装置作品的创作。她用拼贴的创作方式在各种丰富的材料之间建立各不相同的关系,将经典艺术语言与工业制造文明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突破历史和文化界限的视觉语言。她通常将工业制品、生活用品、文化产品等实体物件,与我们在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浏览的那些无尽宇宙的图像并置。她将截取自彼此对立、甚至相互冲突的材料转化为具有凝聚性的肌理,将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造等元素融为一体。关小对材料的排序颇具预见性,她的作品协调着可能性与隐现的危机,批判技术对当下的时刻入侵,以及对人们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混乱情况的深刻想象,都为观众留下难忘的体验。

韩冰 城市碎片

韩冰的作品犹如绘画式的导航,在逐渐抽象化的过程中重新排列无序的符号。她的实践源自对上海、洛杉矶、纽约以及巴黎等城市的细微观察。韩冰以“城市伪装”为主要素材,尤其是覆盖在地铁站里的那些被撕毁的海报。随之而来的绘画作品试图探索这些碎片化事物中保存和隐匿的信息。正是这些物品的中断、变形,才形成韩冰独特的视觉语言。对韩冰来说,“Crust”这个词唤起她对图像和信息瞬息万变的思考。韩冰从布景设计、模拟录音和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在不可预知的环境中,不同的作品在某个时刻相互连接,产生诗意的碰撞。在她的作品《Pre Shangri-La》中,狂热的粉彩笔触与印刷广告中歪斜、断裂的图标相遇,动荡的感觉被鲜艳的红色情节所点缀。

佩恩恩 匹配池

佩恩恩的创作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经济——艺术复合体”。其擅长以具有“挑衅性”的方式揭示某些真正起作用的“基层结构”,这些结构往往既是社会的,又是欲望的;既是技术的,又是身体的;既是合法的,又是非法的。在其最新实践中,佩恩恩讨论“匹配”的暴力属性,类似于哲学家弗兰克·布拉迪(Franco“Bifo” Berardi)曾提出的金融抽象暴力,“匹配”同样透过“竞争——合作”模型创造出一种残酷的社会动员与淘汰机制。在一篇文章中,佩恩恩谈及他创作的出发点与核心理念,并为他所理解的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展览“匹配池”将整个空间划为三处互通的“分池”,递进式地呈现此驱动力的形态、规则和成因。

欧阳春 无尽的情感

欧阳春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当代性,精神独立、层次丰富,每一笔都折射出他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创作状态。通过多样的绘画技法,他讲述纷繁世界中的各种故事,并着迷于真相以及伴随其间的残酷与荒诞。欧阳春从当代社会的矛盾和不和谐中汲取灵感,将虚构与真实并置,绘画中细微之处显现他对精神纯粹性的追求。通过画笔,欧阳春毫不避讳地直白叙述,无尽的情感汩汩流出,传递至画面。他的绘画语言对人类心理的体察蕴含着饱满的情感,画中吸引人之处在于从他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中提炼出的隐喻。笔触和色彩被真实的情感升华,在描述自我成长和生命历程的同时,也向他所处的时代致以敬意。对艺术语言的理解以及对个人建构的追寻是欧阳春绘画的特点所在。

沉莘 虚构的工厂

沉莘的创作涉及流动影像装置和行为艺术,旨在解构主导的权力结构,并保存个人、民族和社会之间的非主流历史、关系和可能性。沉莘的艺术实践基于历史和批判性研究,试图创造正面的归属空间、多方面叙事和身份认同。《盐湖(新身体)》(2020)继2021年在韩国光州双年展首映之后,首次在美国放映。这部作品以一个虚构的碘回收工厂为背景,其中的人类和非人类角色通过多种语言(韩语、日语和俄语)进行对话,讨论主题涉及生态、技术、经济和个人记忆等多个领域。《盐湖(新身体)》投影在整个展厅空间里间隔悬挂的五个大型屏幕上,这种布局鼓励观众在作品间自由移动,从而使观众更全面地理解和体验沉莘的艺术世界。

陈思诚

中国导演

“我认为好的演员应该是趋于‘液态’的,他可以放在不同的容器里形成不同的形状,甚至应该与大众保持一定距离。”

陈思诚认为“模糊”是对一个演员非常高级的界定。演员,不要一看就是很“固态”的形象。陈思诚特别希望演员能在自己的作品里呈现出他前所未有的状态。

克里斯托弗 · 诺兰

英国导演

“我认为试图让电影说教,效果并不好。它们会变成宣传片,人们往往拒绝接受,觉得自己被操纵了。”

当克里斯托弗·诺兰制作一部电影时,不会试图传达某种特定的信息。他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提出真正有趣的问题,比如,最重要的是表达戏剧性情境、矛盾感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卓越

中国香港艺术家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用更潮流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成为当下年轻人的时尚文化新宠。”

邓卓越的作品兼具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潮流文化的特质。在无数次的解构和融合之间,邓卓越和她的IP形象已经成为年轻人和古老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而这正是她多年来一直凝望的方向。

郑世朗

韩国作家

“一个工人在午餐时间边吃东西边看我写的故事,对我而言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许多作家认为小说基本上不会是关于晴朗好日子的故事。但从小就喜欢修改悲惨童话结局的郑世朗“一意孤行”,她只想成为一个更轻松、更自在的作家,试图用明亮而愉快的小说为文坛带来突破。

刘德华

中国香港演员

“这次艺术的交流过程,我更像是一个学生,但我希望能变成一个摆渡人,把他们的艺术跟大家连接起来。”

最近,刘德华进军艺术领域,首次和五位当代艺术家合作,在中国香港举行《1/X刘德华的艺术空间》。他觉得未来自己可能不会有很大的突破,但可以让大家发现他的另一面。

郁可唯

中国歌手

“有些人可能天生适合情感输出,或唱故事性的歌曲,我是不是应该先把这个唱到我的极致?”

“慢热”一度是观众对郁可唯的印象,由它延伸出的形容词还有“温吞”、“安静”和“距离感”。现在,郁可唯身上的松弛感远甚从前,也比以前更善于表达,她觉得是值得开心的事情。

蔡文娟

中国画廊主

“我一直觉得艺术家最有魅力的地方是才华至上。才华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有,即使在某个天才身上,也不是每个阶段都有。”

谈到合作艺术家的标准,蔡文娟给出了答案。“才华”其实是一个非常可贵的东西,需要去识别它,保护它,给予一定稳定的资源去帮衬它。

陈明昊

中国话剧演员

“演员和戏剧导演,我肯定更享受做演员。做演员可以‘欺负’导演,‘欺负’观众,也‘欺负’自己,然后才能把这个劲给到别人。”

在陈明昊眼中,做演员除了基本的技术,更多是心理上的一种认知,不能局限于一个戏,应该着眼于整个剧场。剧场整个的空间,都是由演员决定的。

李维伊

中国艺术家

“真正地挑战是去辨明在技术的参与下,有什么新的东西诞生了,什么消失了,这是一件精细复杂的事。”

李维伊认为大众总是有那种对机器、程序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批判,其实有机器辅助的创造从来不是一种对人能生产出来的东西的笨拙模仿,因此对其随意地指责是没有根据的。

李佳

中国策展人

“从现实来看,所谓‘独立策展人’其实还是有点尴尬的存在,也许把‘独立’策展人换成‘自由职业’策展人会更准确。”

在李佳看来,“独立策展人”这个身份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的空间、那么多的可能性,能让独立策展人仅从自己的意愿出发,去实现一个具有独立性的项目。

河北田岗村 为乡建注入新“艺”识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一座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现代化建筑散落在田岗村中,为这个古老的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田岗村位于河北易县西部深山区,整个村庄四面环山,三面环水,是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北方特色村庄。村子始建于明朝,有600余年的建制历史。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世代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却因交通闭塞、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被列入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近年来,为推进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打造乡村振兴“美丽引擎”,田岗村从“艺术乡村共同体”的理念出发,经过两年多的建设,一座座充满艺术气息的现代化建筑展现在人们眼前:乡村会客厅、乡村大讲堂、乡村市集、一座农桥、艺术中心……“艺术+”和“产业+”有机互动的格局初步形成,田岗村成为本地乡村振兴、三产融合的典范。

乡村会客厅 以文传声

“乡村会客厅”是利用原村委会改造而成。原村委会是一个有着6个拱门外廊的双层建筑。改造时保留拱门结构,并将其向外扩展形成6个巨大的“喇叭”。这一颇具隐喻意义的元素象征着会客厅中所发生的一切像是由内而外散发的光芒与声浪一般。建筑顶部设置有多个三角形天窗,将光线引入室内,带来丰富的光影变化,使空间显得更加轻盈通透。在“乡村会客厅”的内部设计中,木质的拱肋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元素。这种构造元素不仅贯穿整个室内空间,更在形式和功能上赋予空间独特的魅力。这些木质的拱肋宛如房屋的骨架,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再从一头弯曲到另一头,形成一个完美的弧形。它们彼此间的距离刚好,既保证空间的开放性,又营造出一种舒适的私密感。有的拱肋还与书架完美融合,形成一个舒适的阅读区。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味咖啡的同时,享受阅读的乐趣。

“乡村会客厅”的落成,不仅为田岗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也给当地村民们提供众多就业机会。村民可以在这里担任咖啡师、服务人员或活动组织者,这些岗位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也让村民有机会接触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此外,“乡村会客厅”不定期举办手工艺课程、亲子活动、健康讲座等活动,为村民提供丰富的社交和学习机会。更值得一提的是,“乡村会客厅”还倾力创办《知行村志·田岗人家》期刊,以文字记录村庄的历史,传播文化声音,培育人文精神。

“拱”元素在“乡村会客厅”内部空间中以各种方式呈现。

田园大讲堂 乡村振兴发声场

“田园大讲堂”位于村庄入口处,是连接村内外信息的交流枢纽,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声地。其外观设计独特,犹如一块轻轻翻起的绿色草皮,漂浮在大地之上。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实用的公共空间,更是一件巧妙地融入周围环境的大地装置艺术作品。它在挑战传统建筑观念的同时,与自然环境和村落的历史脉络完美融为一体。建筑周围的景观设计同样别具一格。在那片“掀起”的草皮中,有意留下一个圆洞,并在洞内种植着一颗树。而在“被掀起”的屋顶上,相应的位置亦有一个圆洞,让另一棵树穿透建筑,与天空相连。“田园大讲堂”朝向路面的一侧,木与草的“拼图游戏”于此开启。木地板与车行道的交汇处被巧妙打破,或折叠为楼梯,或掀起而成座椅、路牌……

“田园市集”用的材料皆源于自然,呈现出一种原始的美感。

田园市集 一笔而成,禅意自出

“田园市集”彷佛一笔而成的圆弧,禅意自出。临河处形成外市集,与檐下的内市集互为补充。这座亭阁状建筑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互渗透,所用的材料皆源于自然:顶部,木屋瓦作为乡建的常用材料,奠定建筑质朴的基调;中部,麦秸杆压成的板材不经粉饰,与钢结构完美融合,竹制的吊灯悬于其下,以其温润的质地回应着周围的田园风光;底部,木制的市集摆台可依循功能灵活布置,或散或合、或高或低。田园市集的功能定位源自田岗村的民俗文化,其运营亦交还当地居民。在自发形成的社群交易活动中,外来游客与本地村民可以相互交流,建立情感与信任,催生出新的、具备自传播性的关系与情绪,将田岗村与外部世界连为一体。

“艺术中心”的建筑内外时刻上演着光影游戏。

驻地艺术家ROBBBB创作的作品《游戏》。

艺术中心 艺术激活古老村落

“建筑是景观造景的道具,而景观是建筑的延续。”这句话在“艺术中心”得到完美体现。建筑主体选用白色颗粒涂料,保持色的纯粹,配合无方向性的几何形态,成为日光的捕捉器,让这座雕塑般的建筑与村落完美融合。“艺术中心”的半圆形弧面朝向河滩与远山,14间客房设于其中,拥抱私密宁静的景色;面向村落和主道的一侧是接待、餐饮等公共空间,中部设有大型圆形展厅,定期展出“易水三年展”的作品。

“易水三年展”每3年举办一届,通过新大地艺术节形态呈现,以乡村为平台、艺术为载体、全域驱动为手段,围绕易水湖核心山水,覆盖周边六镇八村十二渡,开拓一条艺术与乡村和谐共生的蝶变道路。艺术家们来到田岗村,从田野、大地、山川、河流中汲取创作灵感,结合乡村风光和当地环境、历史文化,选用乡村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进行创作,通过当代艺术在地共情,唤醒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田岗村还邀请驻村艺术家为当地学生开设《乡村美术课堂》,从启迪思维、发现美、感受美的角度进行生动教学,将“美”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中。未来的田岗村也将由这些充满艺术细胞的孩子们共同塑造,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乡村。

01 艺术家Aimee Lee。 02 《纸书》系列作品。 03 观众为看Aimee的小提琴演出,也是蛮拼的。 04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Aimee的工作室,叙述着创作的每一个篇章。 05 桑树皮晒干后,下一步需要放入水池中浸泡。06《纸衣》系列作品。 7 观众将自己的旅程故事写在Aimee 的互动装置作品上。 08 Aimee用纸手工编织的韩国“婚鸭”。 09 Aimee手中的小提琴在灯光下闪烁,弦音在这个文化殿堂中回荡。

Aimee Lee纸的无限可能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Hanji纸是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以桑树皮为主要原料,质地柔软如丝,但其韧性却出乎意料,仿佛久经岁月的智者,坚韧且富有韵味。艺术家Aimee Lee发现这种纸的无限潜力,她坚信只要手法得当,这些看似普通的纸张就能转化成无数令人惊叹的作品。Aimee用心感受每一张纸的质地和韧性,然后通过融合、编织和染色等工艺,将这些纸张塑造成独特的服饰、雕塑或装置。在Aimee的巧手下,Hanji纸被赋予新的形态和意义,如同一棵古老的树在新的季节里重新萌发出嫩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01 艺术家Duy Anh Nhan Duc。 02 植物实验“黄昏的黎明”。 03 蒲公英长满身体会是什么模样? 04 风轻轻掠过这些旗帜,带起一阵呼呼的响声,如同自然界的交响乐。05 巴黎吉美博物馆室内的绝美光线让Duy Anh Nhan Duc陷入沉思。 06 蒲公英在夕阳下闪耀着金黄色的光芒。 07 这才是蒲公英开在家中该有的样子。 08 Duy Anh Nhan Duc用蒲公英搭建出一条通向天国的阶梯。 09 飘飞的蒲公英被永远定格在玻璃中。

Duy Anh Nhan Duc蒲公英的约定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小时候在田野中随手摘取一朵蒲公英,轻轻一吹,白色的绒毛就随风飘散,飞向远方。这样纯真而美好的画面,仿佛把我们带回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在艺术家Duy Anh Nhan Duc的眼里,蒲公英不仅是美好的,也是最脆弱的,它们凭借自己的生命力,在植物世界中生生不息。他用蒲公英作为材料,创作出各种雕塑、装置和装饰画,甚至将蒲公英“种植”在人的身体上。在Duy Anh Nhan Duc的作品中,每一朵蒲公英都是一个生命的故事,它们象征着生命的起落与变迁;每一片飘飞的绒毛,就像是一个梦想,带着未来的种子,随风飘向未知。

01 艺术家Kim HyunJo。 02《风景》系列,让人联想到水墨画。 03 整洁的工作台。 04 喜欢和这些充满好奇心和制作热情的人一起交流手工创作。 05 正在干燥睡莲和枫叶纸盘托。 06 用砍下来的木头做了两个展示架。 07 制作《森林微风》系列扇子。 08 一张纸,可以是室内雕塑,也可以是灯饰。 09 处理石头时使用的手工工具。

Kim HyunJo时光的沉淀

编辑:陈艳琳 图:本刊资料

Kim HyunJo是一位多学科设计师和艺术家,专注于创作雕塑和装置艺术。她常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善于利用各种自然素材,如石头、粘土、纸张和木材。HyunJoo的作品犹如历史的时间轴,巧妙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传统与现代主义在她的作品中并非一种冲突,而是一种和谐的对话,一种平衡的共存。HyunJoo将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深深植根于她的每一件作品中,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艺术和精湛的手艺,生动而立体地呈现在观者眼前,让人们以独特的视角欣赏大自然的美好,为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提供一个宁静的庇护所。

Yislow爱是微小的奇迹

编辑:陈艳琳 图:本刊资料

Yislow喜欢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物,并用色彩缤纷的画笔,将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瞬间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Yislow不会刻意去寻找灵感,而是随身携带本子将日常冒出来的点子收集起来。在Yislow手中,画笔是一种自由的工具,没有繁琐的草稿,没有预设的框架,只有她和颜料之间的直接交流。她的创作过程就像一场即兴的舞蹈,随着内心的节奏,直接挤上丙烯或水粉颜料,然后开始作画。欣赏Yislow的创作过程和作品,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的启示,让我们重新审视和欣赏生活的美好。

净化 进化

编辑/文:刘尚 图:David Szauder(数字艺术作品)

海洋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物质层面持续不断地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广泛地参与到人类文化、精神世界的构建。以海洋为灵感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品类丰富、长久不衰,我们可以跟随纪录片的镜头,游览一片明亮澄澈的浅海,在色彩缤纷的水下生态中徜徉;可以跃入小说的文字,带上绮丽的幻想随“鹦鹉螺号”一道开启两万里的海底冒险;也可以随着影视作品,将人的行迹浸入深海,在愈发浓烈的黑暗中任未知与神秘包裹自己……

正如海洋主题文化的浪潮由不断更新的文艺作品推动,海洋的生态样貌也需要人的审慎对待。随着日本一意孤行地将核污水倾注于海洋,海洋的未来,以及人类的未来,均受到未知的挑战。数字艺术家David Szaude这组作品为我们带来思考和警醒。人的身体呈现出与海洋生物共生的特征,水母触手闪耀着令人不安的橙黄光芒,不同的共生关系让人一时难以分辨究竟是人生出了触须还是水母蜕生为人。在海洋安全受到严峻挑战的今天,一份人类硬塞给海洋的“礼物”,必将得到来自海洋数倍的“馈赠”。

Jordan Fleming的作品展示出石膏工艺的无限可能性。

石膏也可以如此梦幻

编辑:吴启军 图:本刊资料

石膏工艺,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历经千年的历史洗礼,至今仍在世界各地绽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早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石膏制作雕塑。石膏的易加工性和可塑性令艺术家Jordan Fleming深深着迷,开启了她对这种材料无尽的探索。Jordan的创作方式与传统的石膏工艺有着显著区别,她并不依赖模具,而是直接将石膏和各种低饱和度颜色混合在一起,待石膏放置半干时,直接用双手进行创作,赋予作品别样的温暖和朴素的质感。细看Jordan的家具作品,鲜亮的柠檬黄与温柔的橘粉、可爱的粉紫与清凉的薄荷绿、缪缪的仲夏梦蓝与时髦的浅黄……马卡龙般的可爱色彩结合俏皮灵动的造型,仿佛从童话世界中走出来的角色,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性格,为观众上演一出梦幻俏皮的无声哑剧。

《星座花盆》

《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镜子

Wonmin Park认为审美价值与家具功能不可分割。

工作室随处可见的树脂材料,构成了Wonmin Park对实体性与非实体性的探索。

《Haze》系列家具作品

《Plain Cuts》系列用极简主义,为空间设计带来一股轻盈之风。

轻盈无物

编辑:钱雪娇 图:本刊资料

“果冻家具”你见过吗?由韩国设计师Wonmin Park设计的家具看起来总是让人觉得“秀色可餐”。Wonmin Park通过色彩柔和的树脂,模仿光线和幽灵般的幻影,铸造出低调、安静而又美好的家具作品。Wonmin Park让树脂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梦幻般的特质,与家具结合,创作出一种轻盈与纯洁感,并且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他也被人们视为是一名“特殊的设计师”。Wonmin Park出生于首尔,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度过。从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毕业后,他在荷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看似不大的工作室内,却是“五脏俱全”。他没有做刻意的区隔,更注重小而美的实用性,让空间更加自由、开放、流动,可以尽情释放活力。另一侧的库房中,各种材料被有序搁置在不同角落,“杂而不乱”就是对这个空间最好的诠释。工作室的整体基调以最简单的白色为主,白色包容万物,赋予空间更多的可能性。木质工作台中和白色的清冷气质,营造出舒适、融洽的办公氛围。极具个性化的趣味和审美,让办公空间“去工作化”,回归生活化的细腻质地和温度。

工作室内,树脂材料和模具成为空间中的“主角”。Wonmin Park从原色颜料开始,混合出他想象中的颜色,再将颜料添加到彩色树脂板模具中铸造成型。小部分成品倚靠在墙壁一侧,简约而不对称的家具形态,让人联想到抽象画,一种平衡与紧张感相互共生。细看之下,整个工作室也如Haze系列般,集形式、色彩、不透明性、质感于一身,创造似雾非雾的弥漫感,是理性与自我的平衡。由于树脂板是半透明材质,所以在组合部分能够看出明显的衔接痕迹,形成色彩交错的缤纷效果。从这里,诞生了Wonmin Park打造的许多经典系列,其中Haze系列从2013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该系列给人的感觉如同笼罩在浓雾中的城市。它们以半透明合成树脂为材料,采用柔和且朦胧的颜色,演绎出富有诗意的氛围。介于透明与不透明之间的质感,模糊了色彩之间的界限,使之自然地连接起来,完美诠释出实体与虚体之间的唯美结合,改变了大众对于家具不透明的印象。

这里已成为Sharon Rembaum表达自己创造性情感的地方。

一朝辞夏。室外,静而美的落叶、曲折的树枝,秋意就这样一步步晕染、靠近;室内,艺术与生活形成联结,当代美学情怀自然发散。室内与室外,当一缕别致秋意与一抹温润艺术串联,如置身画中山林,静赏秋色无限好。

诗情画“艺”诉秋意

编辑:钱雪娇 图:本刊资料

朴素安静的氛围,艺术静默生长,感受被时光浸润的灵气。

感知艺术的序

屋主:Sharon Rembaum

设计师Sharon Rembaum的住宅坐落在绿树成荫的纽约郊区,镶板墙壁、格子天花板以及光滑的镶木地板,与复古且现代的家具及当代艺术并存,并用白色、金色、木色创造出一个真正温暖、时尚且和谐的空间。这个家从一开始就设定为一个轻松愉快的基调,Sharon将华丽的镀金镜子与带有俏皮斑点图案的楼梯地毯并置,同时也将艺术融入整个空间。Sharon收藏的大部分艺术品都是由女性艺术家创作,客厅内,最显眼的莫过于美国艺术家惠特尼·麦克维的超大幅前卫派绘画作品,前方矗立着上世纪60年代的黄铜弧光灯。浅木色的控制台,上面挂着韩国当代艺术家Mimi Jung的一幅黑色手工编织挂毯作品。带有农舍风格的厨房设计,两盏来自Apparatus的极简主义吊灯,搭配带编织元素的实木椅子,是艺术性和人体工程学形式的完美表达。除了与厨房相邻的餐厅外,这里还有一间正式的餐厅,配有天鹅绒软垫椅子以及由伦敦艺术家马特·佩罗塔创作的一幅抽象画。Sharon精心将传统元素和当代艺术共存,打造无可挑剔的别致宜居空间。

踏景而归,交织出令人倍感舒适的惬意。

一栋维多利亚时代别墅内,建筑保留着原始的结构,后来扩展成开放式的娱乐空间。

家,是“进行时”艺术馆

艺术藏家及策展人Amanda Love和丈夫Andrew将艺术视为自己的生活,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夫妻俩人一直住在位于悉尼郊区的一栋维多利亚时代别墅内。建筑保留着原始的结构,后来扩展成开放式的娱乐空间。Amanda将这里作为住宅、娱乐空间以及画廊等多功能场所,充分利用各个空间来展示她的当代艺术收藏,空间内的流动性也完全凸显出这个家庭所拥护的“艺术精神”。走进客厅,艾萨克·朱利安以绿幕女神为背景创作的戏剧性三联画《万浪》,占据家庭客厅的主导地位;餐厅同时兼作工作空间,丹尼尔·博伊德的《无题》悬挂在马丁·克里德创作的黑色条纹墙上。带有圆顶天窗的螺旋楼梯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德国雕塑家卡塔琳娜·弗里奇于2004年创作的“Schwarzer Schirm(黑伞)” ,由碳、铝、塑料和漆制成。房子后部一面曾经空白的巨大白墙现在摇身变为亮黄色,上面刻着艺术家阿加莎·高德-斯内普的戏剧性声明作品——“我们最终都会走出去”。室内室外,共同营造出一个如艺术展廊氛围的居住美学空间。

房子后部一面曾经空白的巨大白墙现在摇身变为亮黄色,上面刻着艺术家阿加莎 · 高德-斯内普的戏剧性声明作品——“我们最终都会走出去”。

各类艺术品被有序放置在各处,获得一种秩序感与归属感。

细微之处皆故事

屋主:Kelly Wearstler

2005年,设计师Kelly Wearstler从Broccoli家族手中购买下这栋建于1920年的比佛利住宅,此后,一直与丈夫Brad Korzen、两个儿子共同居住在此。在改造这栋两层高的住宅时,Kelly保留了许多原始而精致的细节,通过软装元素与整体色调的完美结合,将错综复杂的室内风格打造得精致典雅,提升整体空间的质感。艺术,也恰如其分地嵌落在各个空间与生活场景中。Kelly一直将这里作为艺术创作实验室,她尝试将自己在旅行中收藏的装饰品、古董家具、艺术作品进行全新组装。可以通向花园的客厅里,就像一个散发着桉树香味的丛林,原始的木制品被完整保留下来。线条感十足的黑色旋转楼梯与这片白色空间形成强烈对比,黑与白的经典搭配高级且耐看。Kelly也将角落视为“自然雕刻出来的表达空间”,她通过对纹理、色彩和图案的运用,让艺术品与空间“有意义的相遇”。卧室选用与客厅相同的配色,营造具有一体感的空间效果。大理石与橡木的选用为这座住宅增添一份静谧岁月的痕迹,同时也更具精致与奢华感。

传统珠宝工艺,咏唱岁月之歌

编辑:谢云霓 图:本刊资料

随着3D打印技术在现代珠宝设计领域的盛行,人们开始怀念那个在慢节奏生活中打磨珠宝的年代。质感满满的中国传统首饰,凝聚着无数古代匠人的智慧,也充分展现着中国人的古典审美情趣。如果没有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工艺,那些独具中国美学的金银玉石,便会少了些许古韵古香。一代代工匠们继承并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珠宝工艺——烘托宝石的火彩、将金属托隐藏得天衣无缝、7000余年发展的玉雕工艺、始于商代的花丝工艺、盛行于明景泰的景泰蓝工艺……从祖先留传下来的古代珍品中,我们得以充分领略这些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手工艺技法,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化中灿烂的文明以及古代珠宝巨匠聪明才智的最佳见证。

翠鸟之羽

古代珠宝工艺运用鸟类羽毛作为点缀,但传统“点翠”工艺因人们环保意思不断提高,而逐渐退出珠宝饰品工艺。如今人们依然喜欢羽毛类装饰,现代珠宝中对羽毛的运用随处可见。

翠,即翠羽。点翠工艺是中国一项传统的首饰制作工艺,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点翠工艺自汉代时期已有,它是首饰制作中的一个辅助工种,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自古以来,帝王服装、王后凤冠都采用翠鸟鸟羽作为装饰,经历漫长岁月仍然鲜艳闪亮。所以,羽毛点翠工艺这项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在中国流传久远,其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到乾隆年间已达顶峰。点翠工艺制作出的首饰,光泽感好,色彩艳丽,且永不褪色。其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

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宝Charms手链

年代:清工艺:珐琅品类:吊坠

古典的炫丽

珐琅工艺在古代东西方都有所运用,现代珠宝设计中,珐琅工艺在各个珠宝品牌依然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珐琅工艺是一种在金属胎体表面施以各色釉料的金属装饰工艺。当不同色彩的釉料烧结后,表面形成一种富有光泽、色彩艳丽的玻璃质感,极具装饰效果。这种华丽、繁复的制作工艺早在两千年以前便已存在。珐琅工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后来在隋唐时期传入中国。珐琅工艺复杂多样,根据胎体制作工艺和施釉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内填珐琅、透光珐琅等。珐琅可以作画,还可以用来书写诗词、篆刻印鉴,如同纸质的书画作品一般,只是载体不是纸,而是珐琅。诗书画印即是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与艳丽的珐琅结合,成为新的艺术形式,为艺术家提供发挥艺术的舞台。

Buccellati布契拉提TULLE系列Ornato orecchini JAUEAR耳环

年代:清工艺:花丝镶嵌品类:手链

花之丝语

花丝镶嵌工艺主要出现在古代中国,如今的镂空工艺、珠罗纱工艺与花丝镶嵌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花丝镶嵌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至明代达到高超水平。自清代以来,花丝镶嵌得到进一步发展,精品不断涌现。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手工技艺,主要使用金、银等材料,通过镶嵌宝石、珍珠或编织等工序,制作成工艺品。花丝镶嵌工艺复杂,大致可分掐、填、攒、焊、堆、垒、织、编等八种手法,技艺精湛、造型优美、花样繁多,具有传统的艺术特色。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各种首饰、器物等装饰品。“丝”,在商代青铜铸造时代已出现凹凸丝状纹饰。在汉代已出现成形的金丝编(汉代金缕玉衣),并有非常细致、精巧和完整的花丝镶嵌作品。“嵌”,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琉璃嵌和玉石嵌,到北齐时期已经相当精美和完善。

金银错,错金银

金和银一直是珠宝工艺中两种常用材料,将这两者镶嵌在一起,并不只是古代才有的工艺,现代审美中,依然存在金银相间的作品。

金、银有美丽的色泽,并有良好的延展性,且属贵重金属,故在先秦时代即被贵族镶嵌于青铜器上作为装饰物,此种工艺通称为“金银错”,也可称为“错金银”。其工艺是先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经过打磨使器表光亮,从而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关于战国时期的“错金银”工艺,传统的理论已经阐述得很清晰,主要是镶嵌法、包贴法和泥金法。错金的一般做法为,先在青铜器表面预先铸出或錾刻出图案、铭文所需的凹槽,然后嵌入金银丝、片,锤打牢固,再用蜡石将其打磨光滑,达到突出图案和铭文的装饰效果。

青出于蓝

在珠宝上以蓝色颜料上釉,在如今的奢华珠宝中依然流行,无论是光泽度还是质感,都呈现出精致、厚重的效果。

烧蓝是将整个胎体填满色釉后,再拿到炉温约800摄氏度的高炉中烘烧,色釉由砂粒状固体熔化为液体,待冷却后成为固着在胎体上的绚丽色釉。此时色釉低于铜丝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经烧结,一般要连续四五次,直至将纹样内填到与掐丝纹相平。烧蓝工艺又称点蓝工艺、烧银蓝或银珐琅,是以银作胎器,敷以珐琅釉料烧制成的工艺品,尤以蓝色釉料与银色相配最美而得名。烧蓝工艺不是一种独立的工种,而是作为一种辅助工种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而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烧蓝工艺是我国传统的首饰工艺之一,由于这种“蓝”只能烧制在银器表面,因此也称为“烧银蓝”。银蓝的色彩具有水彩画的透明感,别具风采。

文心雕龙

玉雕是一种独具东方气韵的工艺,在如今的珠宝品牌中,有不少古董作品运用玉雕工艺向古典东方美学致敬。

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早在商周时期,便已形成一个行业。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国玉雕艺术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到了明代,玉雕开始与诗词、绘画等传统文人艺术结合,又因此平添一份唯美典雅,充盈着文人雅趣。玉雕是中国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玉石经加工雕琢成为精美的工艺品。工艺师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不同玉料的天然颜色和自然形状,经过精心设计、反复琢磨,才能把玉石雕制成精美的工艺品。现代的玉雕作品题材则更显丰富,工艺水平也在精细工具的推动下,得到大幅度提高。一些好的玉雕作品更表现出以神统形、以意融形、形神结合乃至神超形越的艺术境界。

錾刻以为尊

在金属材料上雕刻纹样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一大奇绝,现代珠宝中有不少珠宝作品运用雕刻工艺形成阴阳两面,给人一种简约、摩登之感。

錾刻是利用金、银、铜等金属材料的延展性而兴起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是随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术演变而来,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錾刻工艺的操作,是在设计好器形和图案后,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属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浮雕状图案。錾刻工艺品的造型,主要分为平面的片活和立体的圆活,片活是平装在某些器物上或悬挂起来供人欣赏;圆活则多作为实用器皿使用。完成一件精美的錾刻作品需要经过十多道工艺程序,操作者除了要有良好的技术外,还要能根据加工对象的需要自制出得心应手的錾刻工具,如金属板材、调制固定工件的专用胶料、配制焊药、摹绘图案等。

年少的时光

编辑:陈艳琳 摄影:Masumi Ishida

Masumi Ishida以其细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艺术感,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场景和人物转化为充满情感和故事性的艺术作品,运用光影和色彩,创造出独特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中。她通过展示人物的表情、姿态和动作,传达出情感和故事,引发观众对照片背后情感的思考。这组作品Masumi Ishida捕捉到日常生活中微小的瞬间和细节,如清晨、阳光、奔跑、蓝天等,让年少的平凡时光在镜头下摇曳着,闪亮着,最终悄然流逝。她的艺术作品让观众不仅仅欣赏到美丽的影像,还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故事,唤起人们对青春岁月的回忆,去重新审视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和细节的美好。

藏在胶片里的诗

编辑:陈艳琳 摄影:Nina Ahn

胶片摄影的魅力,在于它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就像平淡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美好。沉醉于胶片摄影的Nina Ahn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下女孩们生活中的各种片段和小确幸。时而明媚、时而复古的色调巧妙地交织在一起,赋予照片一种平凡却又神秘的生活气息。仿佛那些照片是从尘封的记忆中抽取出来,又像是从未来的梦境中飘落而来,每一个画面都有着无穷的想象力。这组摄影作品中的少女们没有身着华丽的服饰,也无精致的妆容,却在Nina的镜头下展现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她们就像是生活的诗,漫不经心地写在时间的边际,让人感受到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宁静。

“陶”醉其中

美国设计师Chris Wolston打造的赤陶花朵沙发Flower Power,采用前哥伦比亚时期的工艺技术和花朵模具完成。系列包括13种不同的椅子和长凳,通过抛光技术,使其拥有光洁的表面,夸张的造型也旨在展示材料的工艺和自然品质。

专属音浪与光

Scacco Matto是一款采用模块化设计的蓝牙扬声器,包含三个不同的组件,这些组件之间通过磁铁相互固定,方便用户进行拆卸和重新组合。同时,它还内置强大的LED灯,可以提供明亮而柔和的照明效果,创造出适合不同场景的氛围。

幻想美学

曼谷设计师Taras Yoom在灯具作品Dif Lamp中融合人体生理结构设计,希望与人们熟悉的生物功能产生共鸣。亚克力、玻璃和金属材质组成灯具结构,灯泡形似身体细胞,搭配浅粉色、紫色和金色的柔和色调,看上去像人体内部的血管系统。

一闪一闪亮晶晶

we+设计工作室擅长用独特的表达创造新的思想和美学。为应对气候变化导致不可食用海藻数量增加的情况,从传统造纸工艺技术中汲取灵感,借助现代科技,将海藻转化为发光家具装置,为材料的使用提供新的视角。

塑造良好睡眠仪式

为了睡前远离电子产品,设计师Pelin Özbalcı推出以蜡烛为灵感的CClock,既是计时器也能辅助睡眠。蜡烛形状的圆柱,侧面有六个橘色位点,可自行设定想要的放松时间。伴随时间流逝,杠杆向上移动,发光的距离也变短,直到熄灭。

让美好散落到每个角落

中国台湾设计师Jing-Chuan Tang试着透过“掀开”来赋予家具不同的功能。TheLift Stool是一个立方体形状的半透明凳子,前角“掀开”,形成一个通往凳子“身体”的小通道,可以为小型宠物提供休憩场所,也可以作为一个隐藏的物件储存区使用。

多巴胺打破生活沉闷

不管是花朵,还是绿植,都需要一个花瓶来衬托出它们的美丽。Mellow collection系列花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19世纪末的印象派艺术,渐变的色彩、模糊的饰面,磨砂的视觉感受让亚克力材质的花瓶多了一层神秘美感,营造出朦胧的氛围。

无所限制的想象力

Noreste工作室使用生态高效的混凝土来创造各种更具环保意识的作品。这款蜡烛具有类似于大理石的自然纹理,带有不对称的艺术美。它使用再生蜡和木屑颗粒,使燃烧更持久。蜡烛烧完后,还可以重新用作花盆、珠宝盘等。

玩转几何潮趣

编辑:谢云霓 图:本刊资料

客户: 东京Bonnaroo/年代: 2022/材料:装置物件、雕塑、油漆

这些坐落在草坪上奇形怪状的雕塑,高度从3到5米不等,灵感来自堆叠物体的不稳定摆放,它门总是处于崩溃的边缘,迸发着千钓一发的张力。二人希望通过色彩和形状的“爆炸”组合,为公众提供一个探索艺术的舞台,并传达一种不稳定的平衡。在繁复夸张的几何造型中,二人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场景,无论远观还是近看都一样明亮耀眼。这是二人首次与他人联合创作,他们相信,总是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想法,让好奇心自由驰骋,为未来寻找新的可能性。

Leta Sobierajski和Wade Jeffree是一对来自纽约布鲁克林的艺术家伉俪,他们都喜欢具有趣味性的美学设计。Wade是一名设计师兼艺术总监,而Leta是一位从事摄影、视频和数字工作的多学科设计师,他们希望每次合作都能结合二人在设计方面的不同优势,同时又不失恰到好处的幽默感。这对伉俪通过色彩的大胆组合和几何型体的运用,在他们所承接的一系列商业合作项目中,艺术、娱乐双重特性在相应公共空间中得到极具个性化的体现,作品犀利、富有创意且轻松愉快,凸显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巧妙构思,以及这对伉俪令人惊叹的合作能力和超凡创新力。

客户:Brookfield/年份:2023/材料:低碳钢材、木质覆层、油漆

《现在你看到我》是Wade和Leta视觉景观系列的延续,探索几何积极和消极的分层关系,以及在结构空间内创建动态的关系。这个位于伦敦Shoreditch中心的装置是他们迄今为止最大的作品,占地112平米。该装置利用那些时常出现在他们作品中的简单2D、3D形状,在类似建筑的几何模块中协调组合,从而强调空间和光线之间的对比。当阳光照射时,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掠过混凝土人行道。随着一天中时间的推移,这些形状会拉长并连接起来,形成几何构图,每一个角度都能看到鲜明的色彩组合,并在内部的负空间中产生紧张感。

Showfields是一家位于伦敦的多层潮流商店。Showfields委托Wade和Leta在店内空间创建一个艺术装置。在这个特定地点,二人试图通过作品创造一种奇妙的喜悦和压倒性的兴奋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治愈》是一个漂浮的“宇宙”,各种球体从一楼到二楼流动、弹跳,包围着金属滑梯,充满了佛罗里达风格的色彩和对比。创作灵感来自当海浪拍打海岸时,气泡在水中分散的形式,旨在鼓励所有观察者从高、低、近、远、里、外和周围寻找新的观看方式。无论是站在二楼向下凝视顶部,还是躺在地板向上凝视屋顶,这个装置都激发了这样一种观念:艺术对于所有希望与之互动的人来说都是平易近人的,每个人都会在其中找到不同意义。

艺术家Casa Adams在瓷器上描绘色彩缤纷的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和鱼类,通过突出这些生物的不同特征,巧妙地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奥妙。

Mr.Doodle在澳门的首次展览呈现出一系列新奇、色彩缤纷的涂鸦作品,其中许多作品的灵感来自迪士尼人物。

艺术家Alexey Kondakov将博物馆里的古典名画与现代城市街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时空交错,让人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越。

破败的房间、女人忧郁的神情……艺术家Rone通过沉浸式壁画,将街头艺术与废弃空间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多重感官体验,为被遗忘的空间注入新生命。

傅倜龙运用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创作出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建筑设计。作品融合迷人的曲线、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以及超现实的空间结构,仿佛是从未来世界中提炼出的建筑杰作,打破传统建筑设计的规则。

Dariustwin利用长时间曝光摄影和插画手法,在加州创作出一系列充满奇幻魔力和绚丽色彩的灯光雕塑,原本静态的风景鲜活起来。

雕塑家Penny hard将废弃的金属零件组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系列与真人大小相当、动感十足的雕塑,展示出废旧金属再利用的广阔潜力。

Ulises工作室的设计师借助Midjourney软件创作出一系列超现实主义露营车。这些设计独特的多层露营车,每一层都配有宽敞的窗户,不仅保证内部充足的自然光线,也为露营者提供开阔的视野,让他们可以在旅途中尽情欣赏外部的风景。

通过使用盒式卡带中的黑色磁带,艺术家Amy Corson精心创作出一系列知名音乐家的肖像。从多莉·帕顿到查斯特·班宁顿等摇滚明星。

艺术家KAWS将一座长约45米的粉红色兔子雕塑放置在印度尼西亚普兰巴南寺附近。这是这位布鲁克林艺术家迄今为止最大的雕塑作品。兔子平躺在寺庙周围的绿色草地上,双手掩盖着眼睛,表情似乎透出一丝羞涩,显得格外可爱。

艺术家Boom Town和Pixel Story联合改造多伦多加德纳的地下走廊,为行人和单车爱好者打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凭借其迷人的色彩、充满活力的灯光、图形和互动装置,令这座城市焕发出新的光彩。艺术家Brock DeBoer将青花瓷技艺与功能性物品相结合,如鞋、收音机和篮球等,在审美的脆弱性和物品的功能性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摄影师Kelsey McClellan所居住的地方常有各种造型不同的树,他喜欢这些充满个性的树以及它们与附近房子之间的互动方式。

摄影师Jan Kriwol和艺术家Markos Kay携手创作出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人”。该系列作品名为“Human After All”,通过揭示生命的基本形态,呈现出没有皮肤、肌肉和骨骼的“人”是如何穿梭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韩曹以其标志性的刺绣照片而闻名,他的作品探讨了个人身份、记忆和乡愁。在他的最近的艺术创作中,韩曹用繁花似锦的风景替换老照片中的人脸和服装,以此将每个人物隐含的情感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

猜你喜欢

工艺艺术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
爆笑街头艺术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
W ELDOX900钢焊接工艺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