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素养视角下球类项目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影响研究
2023-10-13陈根炎沈智挺张金凌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陈根炎 沈智挺 张金凌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先进科技的创造者和建设人,是祖国发展的未来,因此,增强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身体素养”理论近年来逐渐成为指导体育教育的思想之一,是为了培养人们终身体育的习惯而开展体育教育工作,使得学生在运动中学习相应的体育技能,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身体素养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可分为三个项目:
第一为大学生的情感因素,即学生对运动的兴趣、自信心和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动机以及价值评估等方面,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属于首要的情感因素。
第二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即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及将具备的运动技能灵活地应用到不同的体育活动中。
第三为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能力,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三个项目共同参与身体素养的构成。
因此,本研究基于身体素养的视角分析在不同学科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习惯状况,分析大学生身体活动的情感体验、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运动知识的认知与了解的情况,从而提出促进大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建议,为大学生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球类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为研究对象,选取某高校在校本科生330 名(大学三年级、四年级)为调查对象,为了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搜集研究对象。本次调查剔除无效问卷32 份,有效问卷共298 份,有效率为90.3%。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Springer link、Elsevier Science Direct 等数据库中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为本研究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要求设计了3 个调查问卷,包含《体育运动对体育行为影响的相关调查表》、《学生身体素养检测量表》和《大学生身体活动调查表》,分别向学生发放《学生身体素养检测量表》,该量表包含情感(参加身体活动的情绪、兴趣、自信、动机、重要人物的影响、价值等)、认知和运动能力三方面,所有问卷均现场填写并回收,以保证问卷的有效性,本研究中共发放问卷330 份,最终回收的有效问卷共298 份,有效率约为90.3%。
2.3 数理统计法
搜集并整理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4.0 进行处理、分析大学生的身体素养状况、体育行为习惯、的设置情况,同时按照研究对象球类项目分为小球类(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和大球类(足球、篮球、排球等),采用卡方检验,身体素养得分等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的形式描述,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的身体素养状况
3.1.1 大学生的情感要素状况比较
身体素养中的情感维度部分共21 个题目,本研究中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0.36±19.28)分,≥65 分的比例为30.87%(92 人),45-64 分的比例为47.99%(143 人),<45 分的比例为21.14%(63 人),本校中大学生对身体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处于中等水平,仍然存在较高比例的大学生对身体活动缺乏兴趣。从不同性别的学生方面分析,男生的情感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女生(P<0.05),即男生对身体活动的兴趣和动机普遍高于女生,男生更倾向于通过体育活动认识他人,拓展人际关系。从不同学科的学生方面分析,体育类学生的情感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理科和艺术类(P<0.05),体育类学生对身体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动机高于其他学科,艺术类学生的情感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理科(P<0.05),由此可知艺术类学生对身体活动的兴趣和动机高于文科和理科,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艺术类学生中部分专业对形体有一定的要求。
3.1.2 大学生的认知要素状况比较
身体素养中的认知维度部分共10 个题目,本研究中学生的平均得分为(26.84±9.22)分,≥30 分的比例为34.56%(103 人),20-29 分的比例为46.98%(140 人),<20 分的比例为18.46%(55 人),由此可见本校中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水平偏低。从不同性别和学科的学生方面分析,男生的认知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女生(P<0.05),体育类学生的认知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理科和艺术类(P<0.05),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能力优于女生,体育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知晓程度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分析原因为男生和体育类学生日常更积极、主动地获取体育相关知识和体育赛事,体育类学生的专业课设置决定了其更了解体育活动中的安全知识。身体素养中的认知维度的加强可保证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安全性,有助于其在体育活动中动机的形成,其对大学生身体素养的提高以及终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3.1.3 大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维度)状况比较
身体素养中的身体维度部分共7 个题目,本研究中学生的平均得分为(18.02±5.15)分,≥21 分的比例为31.88%(95 人),15-20 分的比例为48.66%(145 人),<14 分的比例为19.46%(58人),由此可得出本校中大学生的运动能力缺乏,身体的耐力、力量、对抗能力和速度等方面较不足,需要加强体育锻炼。
男生的身体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女生(P<0.05);体育类学生的身体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文科、理科和艺术类(P<0.05),文科、理科和艺术类学生的身体维度得分没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该分析结果说明了本校中男生的运动能力优于女生,体育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运动能力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分析原因为男生和体育类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男生更易于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并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力量等练习,而体育类学生的专业课设置决定了其更了解体育活动中的技能等。
3.2 大学生大小球类项目对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影响
3.2.1 小球类选项课的影响
根据调查得知,有104 人曾选择小球类选项课,其中羽毛球45 人(43.27%),乒乓球35 人(33.65%),网球29 人(27.88%)。 如图1 所示,45.19%(47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选项课之后会增加日常体育锻炼的时间,28.85%(30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选项课之后不会增加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9.23%(20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选项课之后不会提高日常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24.08%(24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选项课之后不会增加学习新运动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18.27%(19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选项课不会增加运动健身知识,17.31%(18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选项课不会提升运动技能,23.08%(24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体育选项课不会增加运动方面金钱投入,37.50%(39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小球类体育选项课不会更愿意主动了解体育锻炼方法,不会更愿意获取体育知识或观看体育节目的比例为38.46%(40 人)。由于大学生小球类体育选项课的设置可使得大学生掌握新的体育项目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大学生身体维度和认知维度,从而更乐于在锻炼中参与该项体育活动,因此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小球类选项课改善自身的体育行为,提高了体育活动的多样性。
图1 小球类体育选项课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调查
3.2.2 大球类选项课的影响
根据调查得知,有83 人曾选择大球类选项课,其中足球26 人(31.33%),篮球45 人(54.22%),排球12 人(14.46%)。
如图2 所示,59.04%(49 人)学生认为学习大球类选项课之后会增加日常体育锻炼的时间;16.87%(14 人)学生认为学习大球类选项课之后不会增加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10.84%(9 人)学生认为学习大球类选项课之后不会提高日常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18.07%(15 人)学生认为学习大球类选项课之后不会增加学习新运动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16.87%(13 人)的学生认为学习大球类体育选项课不会增加运动健身知识掌握程度,认为不会提升运动技能的比例为18.07%(15 人),认为不会增加运动方面金钱投入的比例为31.33%(26 人),认为不会更愿意主动了解体育锻炼方法的比例为10.84%(9 人),不会更愿意获取体育知识或观看体育节目的比例为8.44%(7 人)。大球类运动是以团队的配合度以及运动员技能为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更偏向团队的战术,活动是男生主要乐于参与的项目,尤其是篮球,属于多人同场对抗类项目,女生的体力和人数均决定了其除比赛或考核强制要求外,一般不会主动参与该类活动,从而影响女生对该类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是,对于男生来说该类体育项目可增强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可在竞赛和日常娱乐中放松紧张的情绪和压力,提高对自身参与身体活动的信心,从而增加了男生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积极性。
图2 大球类体育选项课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调查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身体素养的状况得知、男生的情感要素、认知要素与运动能力(身体要素)均高于女生,体育类学生的情感要素、认知要素与运动能力(身体要素)均高于文科、理科与艺术类。
小球、大球可以增加大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时间,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日常体育活动项目的多样性,增加学习新运动项目的热情和积极性,改善大学生的身体素养
大学生的体育活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活动量不足,未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当今大学培养终身体育习惯较少,对于终身体育习惯意识较低,进一步影响大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的培养。
4.2 建议
加强改善女生身体素养状况的情感要素、认知要素与运动能力,对文科、理科与艺术类的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理论的指导,对每位学生每学期可选的体育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考虑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能对学生身体技能的提高、身心素质的增强起到效果。
加强学校的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学校向政府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在学校周边建设公共体育场所,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