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俄语”课程思政素材的选择标准及融入方式探析

2023-10-12黄西萌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

摘    要:思政素材的选择是决定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大学俄语”课程生源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大学俄语”课程教学的特点,并以此确立“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中思政素材的选择标准。在依据标准挖掘出合适的“大学俄语”课程思政素材后,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式将其融入课堂,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学俄语”课程;思政素材;思政融入;选择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24-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中俄两国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从2019年两国关系定位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续签,再到2022年两国元首跨越8年实现冬奥之约,中俄关系这列快车疾驰向前,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1]。2023年3月,中俄雙方签署并发布的《关于2030年前中俄经济合作重点方向发展规划的联合声明》中指出,中俄两国将在贸易、物流、金融、能源等8个重点方向开展双边经济合作,致力于2030年前使两国贸易额显著提升。随之而来的是相关行业对俄语人才,特别是对“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各高校除了加强对专业俄语人才的培养外,亦开始重视大学俄语公共教学的发展,力求为“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二、“大学俄语”课程生源现状分析

“大学俄语”作为语言类公共课程,针对非俄语专业的本科生开展公共俄语教学。目前,该课程的生源主要由以下3部分构成。

1.高考外语学科为俄语的考生。“俄语作为第一外语的情况持续了近十年……近六年,每年高考俄语考生人数一直保持在9 000人左右,从2018年开始有增长趋势,2019年考生人数仍有小幅增长”[2]。该类学生进入大学后仍将俄语作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因此,其是“大学俄语”课程的主要学生群体。

2.零基础俄语课程选修生。近年来,部分高校根据需求开设了俄语零基础类公共选修课,用来满足其他专业学生学习俄语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高校素质拓展类课程和通识类课程的构成。以西北某高校为例,该校每学年选修俄语零基础类公共选修课的学生约有350人。除此之外,将俄语作为第二外语进行选修的英语专业学生亦可被归为此类。

3.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非俄语专业学生。中俄科技合作和交流是两国战略合作优先发展的重要方向[3],在此背景下,“专业+俄语”模式的中俄合作办学成为为各领域输送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截至2021年12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或者省级教育主管机构批准的中俄合作办学机构有20个,本科层次合作项目有70个[4]。与俄方合作办学的国内高校一般会为该类学生开设个性化俄语课程,在学生达到俄方高校要求的俄语水平之后,才允许其进行境外学习。

由此可见,“大学俄语”课程教学已成为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学俄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被提上日程。“大学俄语”课程授课教师在传授俄语语言知识与文化的同时,肩负着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任,其应发挥课程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大学俄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大学俄语”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5]。因此,“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中思政素材的选择标准和融入方式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中思政素材的选择标准

根据“大学俄语”课程的生源构成可以发现,选修“大学俄语”课程的学生具有俄语基础薄弱、俄语学习动力不足、俄语学习热情不高等特点。因此,“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中思政素材的选择需要把握“四个度”,具体如下。

(一)思政深度

思政素材选择的首要标准是要具有思政深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6]。“大学俄语”课程授课教师在选择思政素材时需考虑该素材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的“三观”,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是否能够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等因素。

(二)难易度

与专业俄语教学不同,“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用俄语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7],因此,课程的难度相对较低。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俄语(东方)》系列教材为例,在正常教学进度下,“大学俄语”课程仅能完成该系列教材前3册或前4册的授课(专业俄语的教学进度为全8册),仍处于基础俄语教学阶段。因此,教师选择难度过高或篇幅过长的俄语语料作为思政素材是不合适的,应选择难度较低或适中的素材。

(三)传播度

“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是东、西方文明交融之处……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处于国家发展的探索阶段,为降低西方国家的警惕、减少发展阻碍,通常在对外传播中淡化与意识形态关联紧密的内容,导致彰显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感染力不足、认同感不强,使国家软实力长期处于较低层级”[8]。可以说,俄罗斯文化在中国学生群体中并不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俄语学习的热情。因此,“大学俄语”课程授课教师可选择传播度较广、学生耳熟能详的俄语语料作为思政素材,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四)融合度

“大学俄语”课程授课教师在挑选素材时还需考虑素材与课程大纲的融合度,融合度越高越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者在西北工业大学“大学俄语”课堂上就“哪种素材的思政效果较好”进行了可多项选择的问卷调查,选项包括:(a)纯知识点的俄语素材;(b)中俄名人轶事俄语素材;(c)含知识点的新闻时事俄语素材;(d)含知识点的大众熟悉度高的俄语素材;(e)纯思想政治教育的俄语素材。根据学生投票结果可知,选择(a)与(e)选项的人数最少,占比分别为11.2%和10.9%,而选择(c)与(d)选项的人数占比高达93.9%和90.8%。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纯知识点的俄语素材或纯思想政治教育的俄语素材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更倾向于学习将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俄语素材。由此可见,思政素材能否与课堂知识点进行融合,是“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中思政素材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

教师把握以上“四个度”,并在此标准上进行思政素材的选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俄语”课堂上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和理解度。在挑选出合适的思政素材后,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方式將其融入课程教学,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思政素材融入“大学俄语”课程教学的方式探析及案例讲解

“大学俄语”课程授课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融合课外思政内容,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点,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模式,挖掘思政素材融入“大学俄语”课堂的方式。

(一)由内及外:挖掘“大学俄语”教材中的思政素材

由于“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依托,因此,教师首先应挖掘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政素材,由教材内拓展到教材外,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俄语”课程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大学俄语(东方)》系列教材为例,前4册共54个单元,每单元聚焦一个主题,其中不乏优秀的思政素材。鉴于学生的俄语基础较薄弱,教师在教学前期可尝试从一些简单的俄语知识点出发,拓展延伸至课外思政素材。

以初级俄语学习阶段对单词утро的讲解为例。教师除了对该单词的语音、语义进行解释外,还可结合2021年热播的谍战电影《悬崖之上》进行拓展讲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学生通过教师讲解可知,贯穿电影始终的“乌特拉行动”这一名词就来源于单词утро,因此,“乌特拉行动”也可翻译为“黎明行动”。部分看过此电影的学生还能进行拓展联想,提及电影中的其他俄语台词,如“Пролетарии всех стран, соединяйтесь!”等,继而带领其他学生回到那个无数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年代,接受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经过这一由内及外的教学过程,学生在牢记单词утро语音、语义的同时,还通过回顾电影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在该案例中,教师从教材中的简单知识点出发,延伸到课外的思政素材,由内及外,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领悟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责任与担当,达到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目的。

(二)由外及内:关注热点,挑选合适的思政素材融入课堂教学

在新媒体和短视频盛行的时代,学生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放在网络媒体上。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对新闻及重大事件接受速度快的特点,由外及内融入思政素材,即充分整合热点,挑选合适的思政素材融入教学,将学生的注意力由教材外的素材引至教材内的知识点上。

以初级俄语语法知识点“俄语动词过去时的变化规则及用法”的课堂教学为例。该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为使学生掌握俄语动词过去时的变化规则及用法;思政目标为使学生理解思政素材蕴含的爱国主义内涵及思政素材所体现的中俄友好关系等。

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关于歌曲《喀秋莎》的趣闻为切入点,随后播放2020年俄罗斯胜利日红场阅兵彩排时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高唱《喀秋莎》的视频,并与学生开展思政讨论:《喀秋莎》在这些场合出现的意义为何?经过课堂讨论与教师补充,学生认识到,《喀秋莎》这首歌对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有重大意义,实质上是反法西斯主义、爱国主义、保家卫国精神的一种象征。

在《喀秋莎》俄语歌词的学习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歌词前两段中的动词过去时变形,并结合教材进行动词过去时知识点的讲解。讲解完毕后,教师再次抛出思政讨论问题:为何《喀秋莎》在中国有着如此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喀秋莎》又意味着什么?学生经过讨论和资料查阅,了解到《喀秋莎》是最早传入我国的俄罗斯经典歌曲之一,是中俄两国友谊的见证。1950年,随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中苏关系进入蜜月期,《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一大批苏联歌曲在国内广为传唱。因此,这首背后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歌曲也是对中俄两国友谊的一种纪念。

在该案例中,教师选择《喀秋莎》俄语歌词作为思政素材,通过课堂导入、知识点详解、思政拓展等教学环节将知识点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俄语动词过去时的变化规则及用法,还通过思政讨论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中俄两国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拓展国际视野。

(三)思政特色化:结合高校自身特点,挖掘各高校独有的思政素材

“大学俄语”课程教学中思政素材的融入方式还应根据高校的自身特色进行设计。选修“大学俄语”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兼顾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实现与学校定位、学科专业布局的协同,进而实现由泛在化到品质化、特色化的转变。同时,课程思政要实现特色化发展,应立足学校人才培养所支撑的行业进行建设,即在学习者的认知框架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转化为个体的认知活动[9]。以西北某高校为例,该校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据统计,该校选修“大学俄语”课程的学生中约有40%来自航空航天相关专业,因此,该校“大学俄语”课程授课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独有的思政素材融入方式。

以《大学俄语(东方)》系列教材第4册第9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该教学内容为介绍苏联宇航员Ю. A. 加加林(Ю. A. Гагарин)的生平、介紹苏联宇航员A. A. 列昂诺夫(A. A. Леонов)完成人类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的情景。教师在对课文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的同时,应结合中国航天发展史和学校特色进行适当拓展,以达到思政育人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以下相关素材可用。

1.在学生借助课文了解苏联宇航员和苏联航天史的同时,教师通过补充神舟五号飞船、神舟十二号飞船等相关素材对中国航天史进行概述,并解析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中国梦之航天梦”背后的意义。

2.教师结合学校校史和专业特色,重点讲解学校在航空航天领域的成绩,让学生在校史中深刻理解航空航天对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更加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

在该案例教学中,“大学俄语”课程授课教师不仅由内及外,从教材延伸至中国航天发展史,解析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基本内涵,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结合学校特色专业,对校史和航天成绩进行介绍,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树立更加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五、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大学俄语”课程生源现状进行分析,明确教师在选择“大学俄语”课程思政素材时应当把握的“四个度”,即思政深度、难易度、传播度、融合度。在依据标准挑选出合适的“大学俄语”思政素材后,教师可运用由内及外、由外及内、思政特色化等方式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  严瑜.中俄关系为何焕发勃勃生机?[N].人民日报 (海外版),2022-02-10(9).

[2]  郝欣.寻坚持改革方向  保持俄语特色:新高考俄语改革探索及思考[J].中国俄语教学,2020,39(1):67.

[3]  宋鸽,祖雪晴,许雁.中俄联合办学“生物+俄语”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总结:以黑龙江大学中俄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2):30.

[4]  靳会新,曲万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J].俄罗斯学刊,2022,12(2):96.

[5]  王金花.大学俄语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1):37.

[6]  王丽娟.大学俄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2):190.

[7]  严婷.大学英语课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J].黑河学刊,2019(5):107.

[8]  尚秋芬,牛泽仪.俄罗斯国家形象建构的经验及其借鉴[J].对外传播,2021(11):77.

[9]  翟文豹.课程思政建设:逻辑起点、基本前提与实践路径:以行业特色型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21(9):39.

收稿日期:2023-02-14                                                          修回日期:2023-03-28

作者简介:黄西萌(1988—),女,湖北武汉人,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化符号学、俄罗斯文学。

猜你喜欢

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寓写于玩:童化班本课程的成长之路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早期教育与课程建设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精细高分子课程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