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生艺术化”教育观的高中作文立意教学

2023-10-12李岑婧璇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艺术化人生作文

李岑婧璇

作文教学的多重育人功能是独一无二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地位。作文动笔前的首要任务,即是审题与立意。把审题比作“知”,立意是“行”,知行合一、励能笃行,方可从容拿下高中作文。在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之中,“审美表达与创造”需要学生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抒发自身情感、态度、理念,在生活中和精神层面上对美进行塑造。作文教学需要在教学理念及方法中注入美育血液。

一、“人生艺术化”的作文教育观

作文是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并实现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朱光潜的写作教育观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建构,强调写作具有很强的审美实践性,更加注重有独特个性的体验,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知识。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以树立崇高的人格理想,把人生艺术化作为主线,对西方美学与文学批评思想进行了改造与吸收,在《谈美》中专列了“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一节,从此,“人生艺术化”这一概念得以确立。朱光潜在《谈作文》一文中说道:“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当下的作文教学在“临帖”方面已经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而“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所以,之于“写生”这一审美、创作行为所存在的可改进空间,就可把“人生艺术化”美学思想渗透其中,强调“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人生”“世界就是充满情趣的诗、画、戏剧”。

“人生艺术化”视野下的写作教育,就是要让学习者在现实世界的话语运用情境中,通过培养审美、思辨能力,提高思维素养,提升审美趣味,丰富自身积累的文化资源,从而理解多元文化,提升核心素养。提倡学生写作时从不同个体的生活视角切入,培养他们“物我交感共鸣”的写作意识,追求贯穿艺术与人生的真善美的统一。

二、脱离人生的立意困境

高考的又一轮改革后,力求凸显“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对作文的要求再次还元返本——追求育人的目标。无论是材料的内容抑或主题皆契合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关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培养,同时也借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辨来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并不是一个“遗世而独立”的学科,它更加关注社会和学生,更加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激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而高中作文同样体现了学科内容的宽度,这是对语用能力、阅读能力、审美能力、信息筛选能力的考查。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命题内容相较于以往更具有理性色彩,形式上较之以往更加灵活,旨在发展考生的辩证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抛弃同质化,追求个性发展。梳理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大部分学生的写作思维空间相对狭窄,往往在拟题立意时就会落入窠臼。主要问题还是以立意肤浅居多,思维上只能停留在事情的表象层次,没有真正深入到事情的内在深度,出现泛泛而谈、逻辑不清晰的内容。

审题立意是作文写作的首要环节,新课标与新高考背景下的作文命题立意趋于多元,这对于学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多元化的立意角度赋予了学生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视角,展开写作;挑战,则在写作的立意深度上提出了更多要求。无论机遇或挑战,教师都可在课堂指导中融入“人生艺术化”的理论,拓宽学生的思想视野,强调情趣根源于人生。在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中,体悟美的生发,继而创造美。

三、 基于“人生艺术化”指导的立意教学

写文章要“意在笔先”,“意”即文章的立意, 判断一篇作文是否“文质兼美”,立意是它的魂。“符合题意”是高中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具有决定性意义。朱光潜把文章主题比作战争的“要塞”“主力”,打胜仗的要诀在于“占领要塞”“击破主力”。对于高分作文来说,一个独特、深刻和富有时代感的立意是必不可少的。从目的的角度来看,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所指向的最终追求不是传统语境下的“艺术”,而是以一种大艺术的精神和理想为基础,提倡审美与文化生命的融合统一,真、善、美的贯通,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融合,用美的艺术作品来升华个体的人格与生命,寻求“无所为而为”的艺术超越精神。因此,在进行高中语文作文立意教学时,以“人生艺术化”作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一)发掘写作的内在动机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背后一定蕴藏着主体的内在情感。作文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谋篇意识,更是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极具主观能动性。“人生艺术化”的作文观主张“以情为本”,“情”指情趣,即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文学创作必须真实再现个性化的情感思维,即写作的目的就是展现真我。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理应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内容的依归,把作文课和日常生活做好链接,在训练时注意将文学融入生活,借助对生活的感知激发创作的灵感。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关注社会时事,广泛阅读文章,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出发,挖掘生活中“美”的因素,注意真情实感的表达,训练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激发学生的审美内驱力,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体验情感,生活中体会情感,在此基础上自发地运用语言文字来写作。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真情是文章的精神所在。要培养学生“人生即艺术”的寫作观念,将语文教学根植于社会土壤,确立“大作文”的教育理论,打通读写、说写、听写之间的联系,在“应试”与“应世”中形成“超级链接”。语言表述做到真实感,是对学生作文的一种要求,也是一篇有生命力的文章的必备因素。

(二)肯定写作的个人价值

文学创作的价值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具备双重内涵。

在个人价值层面,朱光潜认为,写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趣味,即提高人的文学素养,并指出文学的功用在于通过表达自己的感情来打动别人。他主张“凡是美都经过心灵的创造。”修炼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高尚的文学趣味,是学生决定作文立意的关键一步。只有教会学生对优秀作品保持热爱,对低劣作文彻底厌恶,养成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高尚的纯正的趣味”,才能在后续的自身审美活动中写出优秀作文。一方面,教师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给学生自由的写作创造空间,减轻对学生写作的限制,提倡激励学生自主创作和有创意的表达。另一方面,要打通作文与生活的通道,采取以读促写的方法。这里的“读”是广义上的对生活中所有审美对象的观察,不局限于文学作品。除了尽量广泛地阅读各种经典作品,快速获取经验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写作。唯有行过万里路的见识,才可悟到读破万卷书的真谛。扎根于生活的文学,同样需要脚踏实地去解读。教师要突破传统的狭隘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从生活中学会写作。例如,在上完一节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训练课程后,可以组织学生去实地考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就地取材,来完成记叙文的写作。

(三)重视写作的现实功用

分析近几年高考作文,其命题在反押题、反套路、反宿构方面下了真功夫,材料的载体形式愈来愈灵活,如时评、新闻等与时事政治的相关度显著提高。命题更加重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检测。信息化时代,高中作文应紧跟社会热点话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映照了社会现象。“人生艺术化”需要教师将自身的经历看作一项艺术品,于社会动荡与更迭之期,抑或飘摇中消逝,抑或风雨中伫立,写出的文章无论褒贬都必须具备时代感。

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事件、热门话题通过网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语文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在作文题目的布置上与时事主题相吻合;在行文技巧的点拨上传授新颖结构;在精神情感的表达中培养公民意识与责任之心。写作的主题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做到与时俱进。在写作指导上,教学生审题立意不仅要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挖掘材料深层次的本质意蕴,而且要善于运用关联思维,思考社会发展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揭示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深刻道理,体现“怀天下,求真知”的高远格局。把握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作品中的开阔格局,从生活的“小我”拓展到世界的“大我”,从投湖的小石看见波澜的涟漪,面对一个“小题”能“大作”文章。打破曾经的虚假叙事,倡导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真实传递,并且思考其和社会、国家、世界之间存在的切实联系。如2021年的全国I卷,题目表层意思是毛泽东关于运动能增强体质的论述,而在深层次上则是探讨力量的转化。教师要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逐步抓住材料要点。从人的身体到世界上的一切,从身体的力量到国家的力量的变化。站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一宏大背景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思考年轻人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如此立意,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以及对宏大时代的强烈关怀,行文自然就跳脱出“套路”,独创性凸显。再者,学生要透过现象表面直戳事件痛点,洞察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時评类材料作文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考点之一,警示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巧借时评文中匠心独运的元素和逻辑缜密的思路作为习作升格。为了让作文的立意免于落入俗套,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真正认识到“人生艺术化”的内涵,主张化情入趣,强调在实践中融入创造与欣赏。

适应新课改的作文教学观将写作看作一种追求愉悦的过程性审美活动,一种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沟通的重要方式,一种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人生艺术化”秉持的是一种大艺术的精神与理想,肯定了艺术是向生命与生活开放的,追求以“大美”为核心的真善美的贯通。在教学过程中,以朱光潜“人生艺术化”理论为指导,主张发掘学生的内在写作动机,引导其广泛关注,仔细观察生活,体验、体悟情感,在品味美的过程中主动地创造美,从而展示学生作文立意的个性。并且,作为一种兼具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精神实践活动,主张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要务,继而培养“怀天下,求真知”的高远格局,拓展文章思想内容的广度、深度,提升思考力。教师对于写作教学要回归个人生命体验,把审美感受当作从客观外界进入写作的第一把钥匙,通过情感的融注、想象的介入、理性的导引等步骤,完成人文和科学的交流。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艺术化人生作文
艺术化 可否成为乡村的未来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艺术化表达
用艺术化手段引领儿童走进“童话世界”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