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望岳》的儒家文化意蕴

2023-10-12朱思蓉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望岳泰山杜甫

朱思蓉

《望岳》是历代流传的经典作品。本文从泰山的文化意义、杜甫弘毅的君子人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解读此诗,向文本更深处探析。

一、泰山的文化意义

一般认为,此诗作于736年(玄宗二十年)以后,杜甫于洛阳应试不第,遂归乡里,后漫游各地,《望岳》即杜甫于山东多地漫游途中所作。“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即点出诗人游览之处为泰山,泰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泰山雄伟壮丽,历史沉淀深厚,历代君王会在太平盛世亲临泰山进行祭祀,以祈求国运昌盛、百姓安康,此种仪式被称为封禅。封禅的主要作用除了君王为宣告自己之功业以外,《礼记》曾记载:“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郑玄注、孔颖达正义、吕友仁整理:《十三经注疏丛书·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648页)由此可知,《望岳》并非一般意义的游记诗,而是有着上古祭望山川之意的游记诗。杜甫当然无意僭越,更无意妄拟王者望祭之礼,只因诗人在年少时亲临唐玄宗封禅泰山时的盛大仪仗,曾深受震撼,诗人再次瞻望泰岳,只为感受泰山之庄严神圣,以诗的形式延续望祭之礼的遗意。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具有典型的“士”之品格。但此时李唐王朝逐渐式微,时王不怀天下、不望山川、不怜百姓,而士子心怀之望之怜之。究其根源,此为《诗经》以来的传统,《王风·黍离》“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7,第210页)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即为黍离之悲。杜甫此刻也经历着同样的心境,杜甫落第以后对自身以及现实政治的迷茫,虽心中有弘毅之志,然现实却无弘毅之径。“岱宗夫如何?”诗人初见泰山时被泰山之壮观神奇所吸引,不自觉流露出艳羡之情,此句极其传神,“夫”本身并无实际意义,但却不可或缺,正如“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因此,“夫”字使此句独出心裁。接下来开始正式写泰山如何的壮观,杜甫并未化用前人语言形容泰山,如谢灵运《泰山吟》:“岱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杜子美摒弃传统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突出泰山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与五岳其他山的最大异处究竟在何处。杜甫之作,在当时并未受到关注,但后世学者对“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之句评价颇高,正如明代莫如忠曾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泰山为五岳之长、众山之宗,于历代王朝及君王而言,其代表国家之强大、江山之稳固、百姓之安逸,登泰山以审视现实政治、宣扬本朝功绩;登泰山于儒家诗人杜甫而言,有对照高尚的道德要求、审视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己的重要作用。正如《易》所言:“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朱熹解为:“戒居此位得此占者,当观己所行,必其阳刚中正亦如是焉,则得无咎也……其戒辞略与五同,但以‘我’为‘其’,小有主宾之异耳。”泰山于此处起到供君子审视自己的榜样作用。于诗人言之,杜甫晚年寓居夔州,曾作诗歌云:“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可见,在杜甫晚年困顿穷厄、深惧客死他乡之时,曾回忆起自己平生之所志,最难忘记的、最先想起的只有泰山,因泰山于诗人有特殊的意义。杜甫游历泰山,除了感慨泰山之壮丽外,还乞求泰山给予自己指点,追问自己何去何从,借此排遣心中的复杂情绪,试图从此寻找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据当代学者考证研究,杜甫少年时期曾亲眼看到了玄宗封禅泰山时的壮观仪仗,本次盛大的封禅仪式给少年杜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也是引起杜甫出仕愿望的重要原因。初登泰山,报国之志与进士不第的矛盾在杜甫心中激荡,但见泰山之巍峨辽阔,圣人的余迹仿佛还激荡在齐鲁大地之间,杜甫一扫进士不第的阴霾,滋生出万丈的豪气,“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刻的杜甫虽前途迷惘,但坚定了登临高峰、延续文脉的信念。

二、弘毅的君子人格

杜甫的远祖为杜预,祖父为杜审言,家族世守儒道,杜甫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100页)杜甫同样具有弘毅的君子人格,对现实政治、百姓生活情况多有关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现实政治情况,他的诗歌也被称为“诗史”。《望岳》一诗看似书写诗人登泰山之感,实际上还暗含诗人对于现实政治的关心。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绘泰山之概貌,即一眼可望的泰山之壮美秀丽和高耸雄伟的形象,此句意在解释上句“青未了”之原因。“造化”一词常出现在古代诗文当中,意谓大自然的创造化育,《庄子·大宗师》曾曰:“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2013年,第232页。)以“钟”字赋予自然万物以生命,寓神奇和秀丽于泰山,且唯此一山。随着诗人边行边望,因泰山之高,有阳光处则晓,此为山之阳面;无阳光处则暗,此为山之阴面,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诗人用一“割”字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赋予泰山以力量,突出泰山遮空蔽日之奇景,最终使静之泰山获得动之力量,本句看似写泰山所形成的阴、阳差异,却以泰山背后的自然之意创生出礼法奠基之事。因天下之义,首先奠基于阴阳造化,此乃古代人類生活的根基,原始典籍多有记载,如《尚书》有“论道经邦,燮理阴阳”之说。据《庄子·田子方》记载:“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此句“所陈述的‘生万物’‘物生焉’的内在动力之源是‘冲气为和’‘交通成和’的天地万物自身固有的阴阳二气。”(刘峰存,《“阴阳”“五行”的发生、演变与合流》,《意林文汇》,2020年第6期)回到现实政治,若宫室城池象征国家政治的基础建设,那么“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则意味着重新思考何为天下之义,这才是国家政治的基础。当城池颓坏、国家政治衰败之时,回到黍稷的生长,此乃回到天下之义的本原、政治文明的开端。正如诗人后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作诗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依旧将目光聚集到山河草木之处。而此时的泰山雄浑壮阔,造化万物,杜甫于此思接千载、神游八荒,感万物生气,叹国运磅礴。

本诗题目虽为《望岳》,但诗人并非静止不动地“望”,而是“边行边望,边望边向高处走”(丁高奎、陈喜敏,《浩歌望“东”岳,意气还相倾——杜甫〈望岳〉研究综述及教学建议》,《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5期)。“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由微知著,以小见大,是诗人将视线集中于山中的云气,因见云气之壮阔而心生感慨,为之激荡。“决眦”意谓为了看够而努力睁大眼睛,故感到眼眶似有决裂之感。《分门集注杜工部诗》曰:“盖‘决眦入归鸟’则人目眦决裂入鸟之归处,言所望之远也。”(杜甫:《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第1页)此解紧密结合诗句阐释诗意,但是未免流于表面。诗人表面写自己为望鸟而极目望之,实际上此眼不光是诗人之眼,更是其心眼。泰山之景壮观至极,景物多到令人眼花缭乱,作者之所以选择书写归鸟,因鸟尚有归处,而诗人却不知何去何从,与“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7年,第346页)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诗人之迷茫不仅仅是身无所安,还是心无所归,与身无所安相比,心无所安更可悲。再观“决眦”二字非常生动,体现了诗人被泰山云海之壮阔而吸引时的神态。归鸟本为返林归巢之鸟,本应于薄暮之时返巢,此时归鸟却依旧停留于此,而诗人与归鸟一样依旧留恋此处,蕴藏着诗人对祖国山水、黎民百姓的惦念之情,更可见诗人高尚、弘毅的君子人格。

三、用行舍藏的达观态度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传统士人家族,是一个“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特权世家。年少的杜甫碰上了最繁华的盛唐,彼时的他意气风发,犹如一只骄傲的凤凰,“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参加科举期待入仕。正如《大学》所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仕于士子来说,不光是提升个人修养之路径,还是实现个人理想、改变国家现实状况的必经之路。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杜甫自越归东都举进士却惨遭落第,杜甫虽名落孙山却依旧怀揣着昂扬意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踌躇满志,依旧怀抱出将入相的幻想,开始漫游各地,“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祈望交游以开眼界,以扬声誉。

孔子自述其为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并如是评价颜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圣贤即使处贫窭之境但不以其累心,于生存困境之中却仍然能够“弦歌不辍”和“不改其乐”,荣辱得失、穷达贵贱皆能圆融自通。《望岳》为杜甫进士落第、于齐赵漫游时所作,此时杜甫进士落第而内心迷茫不知归处,但用则行道于世,舍则藏道在身,杜甫依旧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想,这是作为儒士的杜甫所持有的坚定信念。“会”在杜诗中曾单独出现,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此字为唐人口语,多解为“一定要”,如果把“会当”仅解作“应当”,既不够准确,又鲜有神奇之趣,应解为“一定要”。由此可见,杜甫并不满足登上山顶一览壮阔之景的心情,还有无畏艰难、勇敢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决心和气概,正如泰山藐视一切之气势,更表现出杜甫的思想和眼界。此句大有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以小天下”之感。朱子解此句为“此言圣人之道大也……此言所处益高,则其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以观也。”(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第333頁)此时杜甫之心境与孔子之心境有相通之处,因人之眼界不断突破,虽所行道路有惊险之处,但终以内在超然忘我之境界来审视外物之动荡、烦扰。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关于文本解读的要求,在欣赏《望岳》时,除了看到诗人的豪情壮志之外,更应该欣赏诗人作为儒士所特有的文化精神,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引导学生深层探析诗歌背后的文化意蕴,继承、实践和弘扬儒家读书进仕、修齐治平的思想,鼓励学生在面对挫折时依然勇敢前行。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望岳泰山杜甫
杜甫写《望岳》时登上泰山了吗?——与张思桥先生商榷
泰山之行
《“望岳”香台文创设计》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杜甫改诗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望岳
绝句
杜甫与五柳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