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2023-10-12王心彤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窦桂梅于漪诗意

王心彤

国家高度重视母语教学,对语文的课程性质作了较高的定位。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课改的不断推进,一批又一批顺应时代发展,勇于攀登语文教育高峰的特级教师不断地涌现出来,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窦桂梅、董一菲、肖培东等。他们秉承着教书育人的初心前行,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通过著书立说把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分享给后辈的教育者们。笔者选取了于漪、窦桂梅、董一菲三位特级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研究她们的成长特征,领悟其教育理念、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抽绎出名师们一般的成长规律和学术理念,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发展参考模式,进而实现名师案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镜鉴作用。

一、语文名师专业成长历程探析

于漪老师出生于1929年,当时条件艰苦,她前期的求学经历十分波折,但最终还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教育系,并于23岁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她的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学校安排,她教授的年级和学科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她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做好备课工作,她学习其他老教师的示范课,并和学生进行触及心灵的交流。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她有了更系统的备课方式,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她之后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打下坚实的基础。1977年10月,她乘着教育改革的东风,在电视直播课上将自己多年来对文本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与《海燕》一课相结合,不但自己做到了厚积薄发,也调动了当时所有关注语文教育改革者的热情,使得语文教育界为之一振(于漪,《于漪全集:第2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8页)。待到成为中学校长后,她更是不断地进行校际交流并出国考察,将先进经验与实际情况相融合,注重校风建设,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激励机制,优化教职工队伍,提高办学效益。直至今日,被誉为人民教育家的于漪老师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已经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着辐射和引领作用,激励着无数青年教师成长。

获评“建国60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的窦桂梅老师,其求学精神可以充分地体现“终身学习”这四个字。窦桂梅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依然不断地努力提升学科素养,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教育学博士学位。窦桂梅也通过多重途径锤炼自己的教师基本功。入职的前五年,窦桂梅未能顺利地在自己一心向往之的语文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但她却甘于做一名“打杂工”,开展了多个学科的代课工作。这些经历也为她之后提出的“1+X课程”育人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成功“转正”后,她也没有懈怠,而是不断地提升自己,用真诚的态度和不容置疑的实力,以公开课的形式将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的热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她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发展。窦桂梅老师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建立了“积累—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第 8~9 页)。待窦桂梅调入清华附小工作后,她更是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提出“主题教学”这一理念,并构建了“温度、广度、深度”这三个维度,为青年教师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董一菲老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1989年参加工作,工作期间曾到东北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在求学时,她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条件,以书本充实自己,为她之后提出“诗意教学”打下基础。工作后,她没有盲从于“带教师父”的教学模式,而是提出自己的疑惑,思考对策,并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将“想法”落实成“做法”。董一菲老师非常注重与同仁之间的交流,借助日益发达的互联网通信技术,创立了“董一菲诗意语文”公众号,建设了一个以诗意语文为核心的语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一举措既有益于其自身博采众长,也为青年教师开拓了更广阔的学习天地,帮助他们交流借鉴优秀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于漪、窦桂梅、董一菲这三位特级教师成长经历的研究可以发现,特级教师的成功都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的因素。内在因素有专业知识储备、教育情怀、教师人格特征等方面,外在因素有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改革、科技条件等方面,这些因素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均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教育改革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而教师作为新课改的重要执行者,自然应当探索更适宜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模式,以更高的教育水平推动教育的发展。通过对三位特级教师成长经历的研究,笔者认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有如下策略: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终身学习理念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深入人心的共识。古代尚且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说,私塾里的夫子们也不能做到 “必贤于弟子”,更何况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和学习能力的加持下也会更容易地获取书本上的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在欣喜于学生旺盛求知欲的同时,应更加努力地丰富自己的学识。通过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与此同时再辅以非功利性阅读,使学习将视野不再局限于周身之事。这样既能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拓展知识面,也有利于今后正确引导学生。

教师要通过不断深造来增加自身的学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教育资源的普及,现如今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因此,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为自身发展提供有力的知识支撑。董一菲老师在工作阶段前往东北师范大学进行在职进修,最终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的窦桂梅老師便是当代教师前进的榜样,这也给青年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具备深耕专业领域的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线教学工作是体现教师教育水平、展示教育风采、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观看名师网络公开课、聆听名师讲座、参考名师优秀课例、参加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教师能更好地理解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深度语文”及教改走势,明晰当前课改的前沿话题,紧紧跟住时代发展的步伐,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于漪老师将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与她在教学中的亲身经历相结合,提出了在当时非常具有创新意义的“以文育人”的教育思想,同时融入美育和德育。以汉字作为切口,使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增强对中文、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窦桂梅老师通过反复地体味教材,采用了“主题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形式更加灵活,包含的内容也更丰富。通过教学主题的选择,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董一菲老师将重点落在了语文的诗意上,通过细腻典雅的文本解读,挖掘文本的诗意与美感。在课堂教学中,先运用精练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意的氛围,切入环节运用诗意的语言创造环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师生互动的环节注重从某个细微的角度切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诗意的环境中立足文本并深入文本,最终作出富有个人思考的全方位的有深度的解读。

(三)撰写具有经验积累的成果

从较多成功案例中可以感知,反思和总结是成长环节的最佳助力器。

窦桂梅老师曾在分享她的成长过程时提到:“几年来我的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 20多万字的笔记。”在这一过程中,她将书本上的理论与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领悟相结合,并从中发现当前教育缺失的部分,进而为学生编著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教材,也为青年教师留下了如《窦桂梅的阅读课堂》《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窦桂梅与主题教学》等可供学习的参考资料。董一菲老师选择结合互联网的技术,于2010年开设了名师博客,在网络平台上记录下自己从教以来的心得感悟,包括教案设计、备课技巧、师生关系、读书反思、文本解读等,所记录下的优质内容也被更多同仁看到。董一菲老师先后出版的《仰望语文的星空》《诗意语文行》《千江有水千江月》《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跟教育名家学做教师》等著作,给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用诗意语文教学的新思路,也帮助更多学生领悟到诗意语文的美。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在2018年汇编成《于漪全集》,收录了她自 1951 年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写作的论文、论著、序跋、书信等,分基础教育卷、语文教育卷、课堂教学卷、阅读教学卷、写作教学卷、教师成长卷、序言书信卷、教育人生卷其八卷,21册。通过这一套全方位的展示于漪思想的书目,青年教师可以更好地研究并向人民教育家进行全面且多维度的学习。

(四)抓住时代腾飞的契机

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提出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们如今之所以能看到这些名师,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身能力卓越,也是因为他们“善假于物”,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潮流,将自己的教育事业同国家的教育改革相连接。此举既让她们奋斗出了人生的新价值,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了力量。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于漪带教的班级学生成绩优异,同时此前为了缓解紧缺的教育资源而录制的电视直播课也帮助了全国广大学子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78年末,于漪被评为全国第一批优秀教师,在自身取得进步后,她积极参与语文的学术会议和改革活动,进一步推动着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上了教育改革的日程。窦桂梅老师抓住了这个契机,凭借着自己“五年杂工”以及和学生多年交流得出的经验,提出了适合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理念。超越教材,让学生不仅仅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还要在学生对语文兴趣最浓厚之际培养学生对语文终身的热爱,积攒文化底蕴。超越课堂,让学生可以走出教室,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感受世界的美好,在实践活动讨论时,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超越教师,让学生勇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社会输送更有素质的人才。

董一菲老师乘着互联网兴起的东风,将她的诗意语文理念吹拂到更多师生心中。随着国家对于“互联网+”教育的大力提倡以及政策支持,董一菲老师组建了“诗意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构建了新型的开放教育生态圈,不仅促使工作室里的千余名一线教师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的课程讨论,也将青年教师与杂志社、出版社、线上教育机构等平台进行对接,便于诗意语文理念的传播。除此之外,董一菲“诗意语文”名师工作室还组织了“诗意语文”学习社区,以微信交流、公众号传播、智慧课堂等栏目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三、名师案例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镜鉴作用

通过对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多重因素影响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既有教师学识与能力等内因,还有时代发展技术变革等外因。基于此,为了更快速地向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迈进,青年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抓住在校和在职期,通过博览群书、备课磨课、公开课展示等多种形式提升自己的教师基本功。面对学生时,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保持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想法,制订出更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案,用自身的魅力带动学生爱上语文,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的研习之路上奋力登攀。

诚然,高考成绩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语文的学习成果也不仅仅体现在高考语文成绩上。衡量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时,我们也要更多地将目光放在语文学科对于学生的思想启迪上,放在加深学生对于美和诗意的领悟上,以及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增强和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点上来。譬如,董一菲老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在课堂最后部分让学生说一说对于文中出现的衬托的理解和感受。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拓展学生的思维,以学生源自心底的感受取代教辅材料上标注的“正确答案”。在讲《边城》中的悲剧性写法时,董一菲老师也会运用层层深入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并得出“传统意义上的大团圆结局不一定是美好的结局”这一结论,进而使学生自主感知探究悲剧美的内核,增添学生的思想深度,让学生在从前的思想基础上进行拔高。窦桂梅老师在讲授《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时,对于李大钊人物形象的理解,会让学生基于自己知识水平通过笔墨传达出人物3D立体形象,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至于衡量语文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也不再仅仅查看教师所教的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了多少分数,而是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生面对语文的态度从“为了分数而学”,转化为真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為了寻求语文中的诗意底蕴而学;为了追寻心灵的本真,探求生命的真谛而学。若如此,方能达到教育的最有价值有意义的育人目标。

通过名师案例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相对客观的可资借鉴的发展规律。纵然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发展轨迹也不尽相同,但还是可以借鉴这一相对普适的规律,从而获得更好更专业的发展,成为用丰富学识、高尚情操及独特精神魅力引领学生发展的新时代学者型教师。

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国学教育与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窦桂梅于漪诗意
诗意地栖居
冬日浪漫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从学生精神世界出发探析窦桂梅语文教材观
探寻语文教学中“真善美”教育
用文学教育启蒙心灵
被耽搁的诗意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新启示
春日诗意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