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剪纸色彩探究
2023-10-12曹紫璇上海大学
曹紫璇/上海大学
0 引言
剪纸是使用剪刀或刻刀等工具在薄纸上进行镂空创造图案的造型艺术。在世界剪纸中,中国剪纸历史尤为悠久,形式品类也尤为丰富。中国民间剪纸诞生于古老的农耕文明,目前可考最早的剪纸实体作品可以追溯到新疆吐鲁番北朝(公元541 年)古墓出土的剪纸作品[1],距今约1500 年,从镂刻技巧和纹样风格来看已经非常成熟,由此可见中国剪纸诞生于更早之前。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迹出土的银箔镂空刻画装饰物、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商代“太阳神鸟”金箔镂空饰品,均可说明早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剪纸艺术的前身就已经形成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剪纸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丰富的民俗文化下蓬勃发展,形成了既统一又富含变化的各地各民族特色剪纸艺术。
1 中国民间剪纸色彩特征分析
中国民间剪纸不着重表现自然色彩和光影关系,而是高度概括化抽象化,与创作者的主观经验和集体创作传统强相关。民间剪纸色彩受到中国五行五色观的影响,又和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民间独特的色彩品味。民间剪纸爱用正色,尤其是红色,不论是单色剪纸还是彩色剪纸,都具有色彩明艳、对比强烈、吸人眼球的特点,彩色剪纸在配色上讲究“以少胜多”,通过较少纯色的组合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
1.1 单色剪纸用色
剪纸是阴阳互补的艺术,最常见的形式是单色剪纸,单色剪纸也是彩色剪纸的形成基础。单色剪纸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除黑白无彩色外,还常采用明快、鲜亮的高饱和、高明度颜色,与镂空处形成较强烈对比,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反差。常见的单色剪纸有白色、黑色、红色、黄色、青色、绿色、品红、褐色、紫色等,其中更为常见的是前五种,为五色观中的五种正色。
红色对应五行中的火,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象征太阳、血液等,有着光明、热情、忠勇等积极美好的寓意,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具、服饰等,民间常用于辟邪、婚庆、节庆等。红色在剪纸中的应用之广、人民群众对于红火吉祥寓意的接受之深,以至于当人们提起剪纸时的固有印象就是红色剪纸。
白色对应五行中的金,寓意洁净、旺盛、纯粹。白色剪纸常见于丧葬、礼佛相关的风俗仪式。对一些少数民族来说,如长白山满族,白色是雪的颜色,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因此他们喜好并常制作白色剪纸作品。白色也常见于绣样剪纸。在民间剪纸常被用作刺绣的“底”,将剪纸绣样放置在布料上,再用彩线沿着边缘绣制,可以确保绣出的图形工整美观。不善设计花样的普通人也可以从绣样师傅那里购买花样。
黑色对应五行中的水,象征权威、神秘、冷静。“天地玄黄”,人们自古对黑色抱有崇敬之情。由于与白色对比鲜明,能构成最基础的阴阳调和,常被用于单色剪纸。另外,剪纸图样有一种传统转印保存技艺叫做“熏样”,即把剪纸固定在另一张纸底上,稍微沾湿水后拿到灯烛上用烟熏烤,烤黑后揭下原有的剪纸图样,就会在黑底上留下一个空白的图样“复印件”[2]。一些地区如豫西的村民,通过在窗户上张贴这种剪纸转印衍生品同样达到了剪纸的审美需求,并且发现黑色相较其他颜色具有不易老化褪色等特点,逐渐形成了剪纸“以黑为美”的独特艺术品味[3]。
黄色对应五行中的土,是大地、成熟谷物和阳光的颜色,代表着丰收和吉祥。黄色在中国传统五色观系统结构中位于正中心,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4]。黄色也常被用于丧葬剪纸,吐鲁番在1959 年至1969 年出土的7 件随葬剪纸作品中有6 件为土黄色。
青色对应五行中的木,象征庄重、春天、活力。荀子《劝学》中说到的“青出于蓝”,指青色提取自一种蓝草,颜色却比蓝草更深,成为人们喜爱并常用的染料。青色常见于门笺剪纸。门笺剪纸由幡胜演变而来,是人们在年节悬贴在门楣、窗楣处的装饰剪纸,意在辟邪、消灾、纳福。
1.2 彩色剪纸典例
彩色剪纸是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比单色剪纸色彩变化更丰富,但仍具有色彩明艳、用色单纯而对比强烈等共同特点,不同地区、民族又演变出各具特色的彩色剪纸风格。以下选取一些特点鲜明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彩色剪纸进行讨论。
河北蔚县剪纸由“天皮亮”(将云母片拼贴并在其上手工绘制图案)窗花发展而来,吸收刺绣和戏曲的艺术特色,采用独特的多层刻纸、品色酒精点染工艺,染制出的剪纸色彩丰富却不花哨,对比强烈却和谐统一,贴在窗户上轻薄透亮、光彩夺目。蔚县剪纸的色彩由中国传统五大色演变而来,随着西洋酸性品色颜料的舶来和当地剪纸艺人王老赏等人的改进,最终形成了以红、品红、紫、蓝、绿、黄六种颜色为基础的色彩体系[5]。上色时讲究颜色要“正”,不能偏色、混色,染色时先浅后深,先淡后浓,且一种颜色染好晾干后再染下一种,避免串色。
广东佛山地区剪纸除纸张外,还会将铜箔、银箔等金属纳入制作材料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铜刻、铜衬、铜写、铜凿剪纸技艺,其风格金碧辉煌、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6]。“铜刻”是直接在铜箔上刻制剪纸图案;“铜衬”是用铜箔镂刻图案后,再于背面用彩纸套色拼贴而成;“铜写”是指用铜箔剪制部分图案后,再用颜料绘制上彩;“铜凿”剪纸(图1)最具特色,制作者会使用特殊的小凿刀,在较厚的铜片上凿出凸起的小点,连点成线,以凿代剪,再施以粉彩或油彩,配色多用红绿、黄紫、橙蓝对比,间以蓝绿、白蓝、红白,在若隐若现的金属色珠线中金碧交辉、艳丽夺目[7]。
图1 邓春红,铜凿剪纸《万象更新》(图片来源:中华剪纸数字空间https://www.papercutspace.cn)
陕西民间剪纸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被称为“源头文化历史活化石”[8]。陕西剪纸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单色彩色剪纸应有尽有。这里着重探讨旬邑县剪纸艺人库淑兰为代表的彩色拼贴剪纸。库淑兰身世凄苦,饱受磨难,但她在逆境中创造出了梦幻的剪纸童话。起初库淑兰的用材十分有限,她甚至使用废弃的纸烟盒创作彩色拼贴剪纸。旬邑县文化馆的干部在调查中发现她后,常常为她带来彩色蜡光纸[9],以激发她的创作灵感。库淑兰就是用这些平凡的纸片创造出天马行空的剪纸世界。她的剪纸造型继承陕西质朴粗犷夸张的风格,同样沿用传统剪纸的装饰纹样。在色彩上她受到早年学习刺绣的影响,融入自己的主观经验及情感,追求鲜亮的纯度和强烈的对比,以传统五色中的正色作为主体颜色,间或配合间色,配色时在色相比例上拉开差距,拼贴时求全求满,构图突出主体、秩序中富有变化,充满故事性,最终的拼色剪纸作品往往给人丰富、错落、和谐、秀丽的视觉美感。
随着时代发展,剪纸也在不断演变。浙江省乐清市的剪纸艺人张侯光在库淑兰拼贴剪纸的启发下尝试了“挂历剪纸”[10],利用废旧挂历中有色彩的部分,结合传统剪纸技法剪制局部图形,最后将各个部分粘贴在一起组成完整作品。海派剪纸传人王建中的“巧色剪纸”(图2)与“挂历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王建中则是受到传统玉雕“巧雕”工艺的启发,将雕刻玉石时利用玉石自身颜色纹理设计造型的思路运用到剪纸中,首先挑选出色彩浓烈适合进行剪纸创作的杂志等印刷品页面,巧妙规划页面自身的色彩布局,做到胸有成竹后,流畅运剪,一气呵成。两位大师均是利用印刷品的现成色彩,区别在于张侯光往往会将多个部分进行拼贴组合成完整作品,有时还会进行堆贴以达到满意的视觉效果;而王建中更善于使用单独一张印刷品一次剪制完成。二人巧用现有颜色的剪纸方式给人妙趣横生、巧夺天工之感,为剪纸的创新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图2 王建中,巧色剪纸(图片来源:“建中剪纸”微信公众号)
2 中国民间剪纸色彩成因探究
事物的形成因素往往是复杂的,民间剪纸色彩也不例外。中国民间剪纸独特用色习惯及配色特点的形成因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考虑。
2.1 影响中国民间剪纸色彩的客观因素
这里的客观因素指自然物质、客观条件对剪纸色彩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民间艺人在发明创造及传承演化剪纸过程中用到的物质材料、技术条件,以及其他传统工艺作品的色彩特征等对艺人们配置剪纸色彩的影响。
在物质材料上,纸张材质、染色剪纸的颜料都会影响最终剪纸作品的色彩呈现效果。库淑兰使用的蜡光纸色彩鲜艳,有光泽感,纸质薄脆、有韧性,无论用于剪制大色块还是小细节都游刃有余,也就有利于形成库淑兰拼贴剪纸缤纷繁复、对比丰富的色彩性格。蔚县剪纸使用非常薄的宣纸和渗透性强的酒精调制品色染料,由此得到的作品鲜艳透亮。佛山剪纸由于制作材料中含有金属箔片,作品最后会呈现出金属特有的光泽,在光线下熠熠生辉,引人注目。“挂历剪纸”和“巧色剪纸”使用彩色印刷品,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印刷品自身的色彩,通常色泽更加自然偏灰,往往不能带来色纸剪制作品同样艳丽浓烈的视觉冲击,但在精心构图后却别有一番浑然天成的韵味。
技术条件限制下制作流程的设计和调整也会影响剪纸最终的颜色。首先,彩色剪纸必然诞生于单色剪纸及染色技术成熟之后。将彩纸分别剪镂后拼贴,拼色剪纸的色块边缘清晰硬朗、对比明确,具扁平装饰风格。将白纸剪镂后点染,染色剪纸的色块边缘带有一定晕染痕迹,给人轻盈浮动之感。铜凿剪纸由于凿点工艺的加入,金属箔片会产生凹凸不平的立体小点,因此色彩上也就产生了光影变化。
其他传统工艺成品或制作流程中间产物的色彩特征,能够给各色剪纸的诞生提供启发。如库淑兰的拼色剪纸色彩搭配灵感源自她对刺绣色彩的学习;蔚县剪纸则是来源于“天皮亮”窗花及戏曲表演用色;巧色剪纸来源于玉石巧雕技艺,豫西黑色剪纸来源于转印纹样时的“熏样”技艺。
2.2 影响中国民间剪纸色彩的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基于剪纸创作者个体或集体的精神层面内容提炼总结出的影响因素,包含心理本能、文化基因、创新精神几个方面。
心理本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剪纸创作者对各种颜色天然形成的好恶之情,这种好恶可能是私人化的也可能是属于集体的。如在农耕文明背景下,到了冬季万物凋零,色彩单调,于是人们倾向使用鲜艳浓烈的颜色装点门窗,追求强烈的视觉刺激,以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陕北地区人民住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一望无际的黄色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色调,红彤彤的剪纸在众多建筑色彩中更为鲜艳[11],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对长白山满族来说,白色作为雪的颜色,象征纯净、吉祥,因此他们偏好白色剪纸作品。以上列举了一些集体对剪纸色彩好恶的例子,而每个具体的剪纸创作者受到个人年龄、性别、境遇等影响,对色彩的好恶及程度自然也各不相同,因而在剪纸创作时对颜色的选取倾向也有所差别。
文化基因是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对民间剪纸色彩所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层次影响。“中国传统五色观”对剪纸色彩的影响就十分显著,“五色观”属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部分,其五种正色“青、赤、黄、白、黑”与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一一对应,也对应五方“东、南、中、西、北”,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的原色。五色观几乎渗透到民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王老赏等人引入品色颜料前,蔚县彩色剪纸就是以五大色为基础,经过改进后形成了如今的配色体系。库淑兰剪纸的色彩搭配是五色观的典型应用,主体多采用正色中的有彩色,选用间色对比装饰,又通过黑白的配合调节画面色彩关系,这种色彩搭配思路是受到刺绣技艺的影响,同样继承于五行五色哲学。剪纸本身与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如招魂、祭祀、图腾崇拜等,因此具有特殊用途的剪纸色彩被要求合乎于宗教活动的规定。此外,剪纸色彩也会遵循嫁娶、节庆、丧葬等风俗习惯,如在过年时会张贴红火喜庆的剪纸以驱赶“年兽”,丧俗剪纸通常使用白色和黄色。此外,充满智慧的民间艺人们对于剪纸配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逻辑并以口诀的形式流传下来,如“红配黄,亮堂堂”“红喜绿,白为媒”“红离了绿不显,紫离了黄不显”等等,这些口口相传的配色观念被代代艺人学习并沿袭了下来。
创新精神是民间剪纸色彩在传承中与时俱进的活力源泉。曾经的剪纸经过一代代剪纸艺人的接续创新才来到今天的地步,不论是佛山铜凿剪纸对剪纸材料的延展、蔚县王老赏等人对染色剪纸染料的改进,还是张侯光、王建中将工业印刷品与剪纸结合的尝试,都是在剪纸艺术土壤中生发出的新芽,生长壮大又成为剪纸的新土壤,我们更应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活化传承古老的民间艺术。
3 结论
中国民间剪纸是扎根于中国农耕文明土壤的绚丽花朵。中国民间剪纸色彩风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而瑰丽的民族性格,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民族的剪纸色彩又各有特色、百花齐放,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优良特性。
单色剪纸是彩色剪纸的形成基础,受到传统五色观的影响,又和民俗生活息息相关。彩色剪纸在单色剪纸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丰富,具有明艳、纯粹、饱满的特点。彩色剪纸或染或衬或拼或凿,工艺材料多样,极大地扩展了剪纸色彩的内涵。
民间剪纸色彩的形成是复杂漫长的演变过程,受到来自客观性的物质材料、技术条件、其他传统工艺作品等的影响,以及主观性的心理本能、文化基因、创新精神等多重作用。通过探讨中国民间剪纸色彩的形成原因,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门古老民间技艺的发展脉络,也能更进一步理解传统色彩性格,在此基础上传承创新,让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花在现代生活中持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