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西盟县爬街寨佤族织锦色彩探析

2023-10-12赵晨旭普洱市宁洱县委组织部

流行色 2023年8期
关键词:佤族织锦傣族

赵晨旭/普洱市宁洱县委组织部

杨光灿/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佤族是云南省8 个“直过民族”之一,作为“百濮”族群其中的一支,佤族先民擅长纺织,佤族织锦源远流长,是云南少数民族中最重要且最具代表性的织锦之一。[1]佤族织锦采用古老的腰机踞织法进行织造,是织造技艺的初期形式。作为一种传统纺织技艺,与当地的日常生活、民族风俗、人生礼仪、宗教信仰、艺术、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出现在佤族的叫魂、进新房、婚礼、丧葬等多项民俗活动中。作为一种实用艺术,佤族织锦工艺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对比西盟县各个村寨,勐梭镇班母村爬街寨掌握织锦技艺的女性更多,织锦配色独特,她们将织锦大量运用于家居用品、女性服饰之中,而且当地人十分重视佤族传统民俗活动的传承,至今在丧葬仪式中仍然必须以传统颜色搭配范式织锦制品的服装、家居用品为主要殉葬品。

1 爬街寨佤族织锦的色彩特征

在人的感知中,色彩是最先引起人的注意的。很多研究佤族的文献中记载“佤族喜欢红、黑色”,实际在生活中,随着当地人开始使用大批量机器化生产线材,佤族织锦色彩选择跳脱出植物染色的局限,开始更加多元。以红色为例,传统植物染色的红色饱和度较低,而发展到如今,红色系的选择不仅是饱和度高的大红色、玫红色,还有枣红色、暗红色等。佤族织锦色彩特征鲜明,经常使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尤其是在织锦的各式纹样上,其配色有着自己的审美主张,不同的织品会选择不同的配色,根据织品的用途和实际需要,可以分为固定色彩搭配和个人爱好选择。

1.1 传统色彩搭配范式

有些村寨佤族织锦蕴含着独特的色彩搭配范式,传统织锦制品的颜色和形制是固定搭配的,每家每户织造的服装、被子都要遵循范式,因而基本上都是一模一样的。每次织造的时候,织锦手工艺人要拿着之前织好的织片作为样品,然后严格按照范式色彩搭配进行整经、织造、制作。因此可以说,传统的织品是代表着全村寨中佤族的审美观。在访谈和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发现,无论是对比于其他村寨织锦服装还是对比于现代化的时装,传统的佤族服装和挎包永远是他们心中最美的。

现在织锦原材料主要是勐梭镇农贸市场店铺中售卖的机器线,少数购自西盟县城的店铺,因此在颜色的选择上,佤族女性大多只是依照着相近于传统植物染色线材购买,并没有详细区分具体是哪种色号。由于店铺出售的机器线也会因批次、厂家的不同而产生轻微色差,本文所描述的线材色号是大致的颜色区间范围(表1)。

表1 勐梭镇爬街寨①常用线材颜色佤语名称及其潘通色号

在爬街寨,传统女性服装“傣族裙子”(佤文dai saim,国际音标[tai aim])最突出的是蓝绿色的下摆(图1)。西盟地区的佤族织锦很少使用这种蓝绿色,几乎只有勐梭镇王莫村、班母村爬街寨、王得寨和扒嘎寨在使用。并且由于这四个寨子的织锦技艺和传统服饰文化保存较完好。经村子里的织锦手工艺人介绍,“傣族裙子”的下摆必须选择“蓝绿色”来织,虽然下摆与整个裙身都是平织,没有挑花纹样,但也必须要把“蓝绿色”部分单独织造再缝合。在西盟地区还没有集市出现的时候,爬街寨使用“靛叶”对织造下摆部分的棉线进行染色。爬街寨佤族之所以选择“蓝绿色”的机器线,就是因为这个颜色与他们的传统植物染色色彩相近,只是相比之下机器线饱和度更高,并且不褪色。

图1 “傣族裙子”潘通色卡对照图(图片来源:杨光灿 制)

“佤族裙子”(图2)以玫红色为主,中间花纹部分以黑色为经线,以绿色、黄色、红色、白色、玫红色、紫色、粉色循环作纬线,其中紫色、玫红色、红色、粉色互为类似色,绿色、黄色与玫红色、紫色形成互补色,黑色白色形成互补色。

图2 “佤族裙子”潘通色卡对照图(图片来源:杨光灿 制)

从传统的佤族织锦配色可以看出,爬街寨佤族既喜欢以深沉的颜色作为服装主体,又喜欢用跳跃、亮眼颜色纹样作为点缀(图3)。在颜色的选择上,与其他“佤固德”支系相近,具有“佤固德”支系喜欢使用玫红色的风格。在颜色名称上,对玫红、粉色、红色等深浅不同的红色系有着明显的区分,但是对蓝色系没有具体区分,无论是深蓝、浅蓝还是蓝绿,统称[hna na]。

图3 织造背被的时候以旧背被的色彩搭配做范式(图片来源:赵晨旭 摄)

1.2 范式之外的色彩搭配

范式之外的佤族织锦织品中,配色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决定的。这个时候所体现的则是个人的审美观。织锦手工艺人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技术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材料的准备。有的时候手中剩下某种颜色的线更多,就会以这个颜色为主进行织造。例如在织挎包时,有的织锦手工艺人喜欢有流苏的(图4),有的喜欢没有流苏的;有的喜欢平底圆角的“人头包”,有的喜欢方形角流苏底;有的喜欢纬线起花的,有的喜欢经线起花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织造能力的不同,造成了挎包的多样性。在颜色的选择上,这些挎包更具个人特色。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爬街寨的“流苏包”多会以黑色为主体,以彩色的流苏搭配,流苏则会选择红色、蓝色、黄色等鲜亮的、饱和度高的颜色。当然在织锦线材色彩的选择上,不排除有受到购买渠道限制的情况,随着网购的流行,更多颜色丰富的线材出现在织锦手工艺人的视野当中,并且材质也要比镇上商品售卖得更好,出现丝光棉等表面更加光滑的线材,织出的布料也更加柔软。总体上来说,结合传统佤族服装的深沉配色,织锦手工艺人会选择比服装颜色更亮的互补色来织造服饰品。

图4 娜汉依据自己喜好织的挎包(图片来源:赵晨旭 摄)

2 织锦中表现的爬街寨佤族色彩审美观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每个佤族村寨的织锦各具特色,因为每个村寨独特的审美观,使得各个村寨从服饰上便产生了鲜明的区分特征。西盟的每个方言区的服装上的织锦相差很多,但同一相近方言区则相差细微。从服饰的角度上也可以体现出每个方言区审美观的不同。服饰通常包含服装和饰品两大部分,不同纹样的佤锦是制作传统服饰的首要面料,尤其是传统的裙子、挎包,仍采用通体织造的方式制作。

2.1 审美标准

2.1.1 技术水平

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挑花难度、平整程度、会不会缝“芦谷”、能不能想织什么纹样就织什么纹样、刺绣的针脚等都是其审美标准的一部分。掌握的纹样织造方法越多,代表着掌握的织造技术水平越高超。平整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一般织得不平整或者收边的时候不整齐都会被认为是“丑”。

2.1.2 实用功能

是否达到了物品该有的实用功能,也是审美标准之一。例如挎包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被认为是好看的。包太大了会影响走路,背着的时候不舒服;而包太小了则装不下所需物品,达不到实用功能。这一点,在传统民族民间信仰仪式和人生礼仪中更能体现。仪式中使用的织锦制品不是以个人审美趣味的“美”为标准,而是以是否达到了范式规定的艺术特征为标准。

2.1.3 多感官审美

在审美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感官对颜色、样式、手感、味道等方面进行审美感知。佤族织锦工艺涉及的感官有视觉、触觉和嗅觉,眼睛可以看到织锦的色彩、平整度、大小等,手可以触摸到织锦的材质、肌理等,而鼻子可以闻到线材或者植物染色材料的气味。当然,即使不触摸,也可以用眼睛看到织锦的原材料是什么,从而判断会有怎样的手感。用鼻子闻到板蓝染色的气味就可以判断颜色是蓝色或黑色。在爬街寨,葛藤纺的线只能用于挎包,而不能用于服装,因为葛藤的纤维穿着不舒适,让人从视觉、触觉均将其定义为“不好看”。柔软的棉线会具有非常舒适的穿着体验,舒适也就成为“美”的代名词。

2.2 审美理想

爬街寨佤族在织锦方面的审美理想,主要体现在织造过程和市场中,为了达到心中所想的“美”,就要拥有能表达自己心中的美的渠道——高超的织锦技术。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理想,审美理想是人在心中对美的最高追求,技术的发展是其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爬街寨的织锦,他们的审美理想是与生产力息息相关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审美理想也在不断变化。

娜看③:“以前我们爬街(的人)只会采棉花搞成白白的线,拿来织被子(牛肚被),衣服也很难织,后来我们就去找傣族买她们的衣服穿,后来傣族有钱了不织了,我们还想穿这种衣服,就看着衣服学着织,也学怎么搞颜色。之前的线太容易掉颜色了,下雨天都不能穿,我们就想要不掉颜色的线,后来有卖的机器线了,又好看又不掉色,现在价格也不是很贵了,能承受得起,到现在我们都是用这种机器线了。”

娜汉④:“我们是佤族,但是之前只能穿的是傣族衣服,但是为了显示出来我们和她们不一样,我们是佤族,就在‘傣族裙子’外面加一条‘佤族裙子’”。

对此,村中很多人都表示认同。

从上述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一开始并不把傣族的服装当成爬街寨的传统,但是无奈没有生产力,只能购买傣族织的衣服,后来傣族不织了,但是她们习惯了,觉得“傣族衣服”就是他们的传统了,开始学习模仿。佤族裙子是比傣族裙子更短、布料更少的,也可以侧面体现出佤族曾经的生产力不高。现在爬街寨对织锦的审美理想也在产生着变化:

张令弟⑤:“从整齐(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手工织的肯定没有机器织的好,那个线总会有一个个的疙瘩(经线的连接处),但是佤族织的这些花,外面是买不到的,要是能没有这么多疙瘩就好了。”

“技”层面的审美理想可以理解为技术水平的高低。织造的时候,织锦手工艺人大多在想的一件事便是“我要织什么样的”。为了达到审美理想,也要主动去学习一些技能。在爬街寨,能到达自己和他人的审美理想的织锦手工艺人一定代表着织锦技艺高超。因为织造纹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第一次织的纹样,如果不是经验丰富,并不知道要如何提综、挑花,很难达到一次成型。例如,当一个织锦手工艺人想要织裙子,但是自己不会挑花,便促使自己向他人请教,直到达到自己的审美理想,织出自己想要的裙子。那么传承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审美理想而进行的学习,也是一种传承动因。

2.3 审美差异

在织锦挎包的色彩选择上,笔者访谈了爬街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他们对颜色选择上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看法:

岩种(1938 年生,男):“什么颜色都可以呢,别人给我织什么颜色我就用什么颜色。”

娜汉(1965 年生,女):“我喜欢织红色的包包,什么其他的颜色都不放,只要红色的。”

娜良(1985 生,女):“我喜欢织黑色的包包,我觉得黑色好看。”

岩甩(1998 年生,男):“现在他们搞的那种‘雷鬼’的颜色很好看,红色、黄色、绿色的在一起。”

娜悦(2000 年生,女):“我喜欢饱和度低一点的颜色,还有黑色。”

在使用传统植物染色的时期,低饱和度、颜色发灰的线材并没有被当地人认为“不好看”,如果认为“不好看”那么是可以更换成其他植物染的颜色的,既然他们一直以某些配色作为传统服装的范式,就说明这些颜色是被当地人认同的,那时对于色彩的审美衡量标准不是颜色饱和度,而是染线是否均匀、颜色是否容易褪色。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材料和新的技艺,才发生审美的变化。

娜汉(1965 年生):“你看那个dai saim(傣族裙子),以前自己搞的靛叶染线颜色特别容易掉,洗的时候褪色特别严重,不好看,搞起来又麻烦。现在买来的线不掉色,还和以前老老的裙子颜色差不多,我们就喜欢用买来的线。”

李春(1997 年生):“我在外面打工看现在好多人都喜欢用那种看起来暗暗的莫兰迪色系。但是并不适合我们佤族,那你要不要这么想,我们佤族本来皮肤就黑,是不是还是用亮色系的穿上才好看。之前我妈妈给我搞了一套亮粉色的佤族衣服,她自己织的,自己缝的,又显身材又好看。”

对于大部分男性而言,家人为他织造什么样的,他们就使用什么颜色。年轻的男性喜欢在西盟佤族中较为流行的“雷鬼音乐”配色(图5),以显示自己对“雷鬼音乐”的热爱。40 岁以上的女性更喜欢红色,40 岁以下的女性则更喜欢黑色。经常与外界沟通的佤族人则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审美向着大众化的趋势发展。

图5 爬街寨娜永为自己织造的“雷鬼”风格挎包包(图片来源:赵晨旭 摄)

3 结语

通过“技艺”这一媒介,佤族把自己的审美观自如地表达在织锦色彩之中。在迅速发展的今天,爬街寨织锦中的“美”是什么,其答案随着文化间的交流、交融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在吸纳了周边傣族用色特点后反而更有自己的独特佤族韵味。织锦技艺上“美”的标准既是以织锦的形式美而存在,是色彩搭配,是平整度,是织品形制;又是以织锦的内在美而存在,是文化,是喜好,是历史,是审美需求的满足。佤族织锦工艺作为一种表达民族美学的极佳方式,对其传承和保护更为重要。

猜你喜欢

佤族织锦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瑶族织锦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织锦古韵(七绝)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汉代织锦图案的排列方式研究
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