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之有道“承”之有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路径和策略

2023-10-12潘丽琴

江苏教育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中华建构教材

潘丽琴

近年来,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持续深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坚持正确方向,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2021 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强调,艺术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现频次高达24次,艺术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见一斑。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1]3笔者认为要从传承和弘扬的角度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和实施策略两方面着手。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路径讲求“传”之有道

我国优秀传统艺术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2]“熟悉并热爱”作为学生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关键词,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得到强化。

王安国教授曾在其文章中分析了现行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中外音乐作品的选材比例,指出音乐教材应鲜明体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立场,同时还提出了音乐学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中面临的一些值得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3]一线课堂中,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某一首民族音乐作品时,由于自身对中国民族音乐认知不足,会出现“就作品教作品”的现象:学生聆听音乐谈感受,教师讲述作品的背景,分析音乐要素,讲解曲式结构,为艺术测评摘出知识要点。

那么如何破解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之“难”呢?笔者认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该摒弃“就教材教教材”“就作品论作品”的陈旧套路,厘清音乐课堂教学是“照着音乐教材教”,还是“照着人教”。换言之,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是对教材和作品负责,还是对学生负责。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坚持以美育人是艺术课程的基本理念。由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路径选择上,笔者根据学生实际,在现行音乐教材中精选教学素材,进行了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的建构,探索了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

1.在教材自然单元建构中把握学科本质

现行中学音乐教材大多以人文主题展开,由教材中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内容组合而成。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遴选教材中适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素材显得尤为重要。以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新音乐初放”单元为例,本单元涉及《祖国歌》《春游》《金蛇狂舞》《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笔者以“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为理解线索,通过“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在分析本单元音乐内核的基础上设定学习目标、铺设教学脉络、开展学生探究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音乐的内涵并形成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影响和作用的结构化认知。由此,教师对教学单元的设计路径也实现了从“内容单元”到“学习单元”的转变。

2.在教材重组单元建构中落实核心素养

自2019 年江苏音乐团队的教师们开始探索音乐学科大单元教学以来,我们以教材内容为研究素材,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重新规划、重组建构,形成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素养发展的“学材”。通过“学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促使大单元教学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和“用学材学”。以初中音乐“弦管和鸣 丝竹雅韵”大单元为例,我们将视角聚焦在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中和”之美上,以《二泉映月》《春天来了》《彩云追月》《紫竹调》《金蛇狂舞》《丰收锣鼓》等作品为“学材”,建构了“缤纷多彩的民族器乐”“丝竹雅韵映江南”“从民俗乡韵到大雅之堂”“我是国乐推介人”四个学时的学习路径,在师生共同学习中逐步建构起“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曲调形态和演奏形式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的大观念,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音乐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3.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建立理解与关联

“突出课程综合”[1]2作为新课标的课程理念,是实现艺术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一种积极举措。如何以音乐学科教学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以及自然、生活的关联呢?笔者以家乡的民歌为例,尝试建构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溯流探源——行腔润饰的民歌与地方文化”。随着“民歌特征与方言、地域、民俗、生活、文化等有着怎样的联系”问题的提出,学生的学习从演唱和分析家乡民歌《姑苏风光》开始,听辨其风格与曲调的旋律线条走向,尤其是“依字行腔”和“润饰”的具体表现。首先探究的是方言声调与民歌旋律走向的关系、方言发音与民歌咬字特点的关联,学生可以用绘画或信息技术手段比对腔音与民歌旋律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探究民歌与语言、地理民俗乃至文化品格的关联(见图1)。随着对家乡民歌逐层递进的探究,学生逐步理解了“腔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特点”这一学科大观念,同时也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意蕴所在。

(图1)

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中,我们应立足本源,把握方向,扬弃继承,吸收精华,讲求“传”且守正、“传”之有道。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力求“承”之有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笔者用三种单元建构方式开启了“传”之有道的路径选择:素养为导向、结构化处理、跨学科学习。那么,在“传”的基础上如何“承”?实践、继承、发扬、创新是我们要着力探求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学策略。教师要通过丰富的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架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学生学习之间的桥梁。

1.思维建构,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去思考,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帮助学生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建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4]以上文所举的“弦管和鸣 丝竹雅韵”大单元教学为例,在第二课时“丝竹雅韵映江南”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探寻江南丝竹乐器演奏的“和而不同”:一探主要代表乐器的演奏形态“和”之默契协调;二探主要代表乐器的演奏形态“和”之对比烘托;三探民间音乐创作手法之“加花”变奏;四探“和而不同”即兴演奏之规则。在《紫竹调》的民乐合奏中,学生聆听三件乐器合奏的主题旋律,并尝试模拟演奏和画图谱,从而总结出主奏乐器与其他乐器相互映衬的特点;随乐演唱主题旋律,发现民乐合奏中“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了解民间支声复调音乐并尝试用“加花”手法编创简单旋律。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经历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创作”的过程,这正是学生思维建构的过程,是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深度学习的过程,也是通过“做中学”,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艺术教育观的学习过程。

2.创意实践,在艺术活动中赋能成长

郭华教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创造性转化》一文中,对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进行了专访。当谈到“音乐学科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结合起来”的话题时,刘沛教授的观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既创新又传承,让儿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学习。”[5]笔者在设计初中音乐《丰收锣鼓》这一民乐合奏教学时,遵循了“继承与创新”原则,在学生充分聆听、感知并分析了乐曲前三部分之后,师生共同亲历合作探究、创意实践的学习场域:乐曲第四部分的速度、力度和表达的情绪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当“小小作曲家”,编创属于我们的《丰收锣鼓》吧。学生纷纷拿出自制的打击乐器,有装着米粒的矿泉水瓶、装着黄豆的喜糖盒子、各种玻璃杯、沙袋等,在探究音色、速度、力度、节奏中共同演绎了他们对作品的深度理解。这样的创意实践符合学情、形式生动,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创意表达中增强了对民族音乐的认同感,培育了文化自信。

3.迁移运用,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

新课标提出:“要精心组织和设计学习任务,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提高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1]119这些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呢?以初中音乐“形象与意境——对话中国古代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为例,本单元选取古琴曲《流水》、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琴歌《阳关三叠》及古曲新声《但愿人长久》四首音乐作品。我们设计的单元表现性任务为“向学校电视台推荐自己的古风音乐作品视频”,学生分工合作完成自己小组的音乐作品并进行分享和投票推荐。在设计本单元学习时,教师没有把古曲相关知识和背景的学习作为终极目标,而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琴曲运用“拟声、象形、会意”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诗乐运用“依字行腔”的创作手法,领会两者的相同之处是它们皆注重横向线型旋律的贯通和流畅,从而感受音乐所寄托的中国人对“天人合一”思想境界的追求,进而体悟、领会到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学生在综合探索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完成单元表现性任务,认识和实践相互交织,体现了“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

又如上文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溯流探源——行腔润饰的民歌与地方文化”中,在学生学习了解自己家乡民歌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把创意综合艺术实践活动的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探究活动中去,如探究《姑苏风光》曲牌(码头调)的流变、探寻民歌在影视中的运用与发展探寻。还可以从苏州传统小调拓展到当地传统器乐演奏,如了解苏州评弹,探究其方言演唱、表演形式与江南人文精神的关系等。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路上,音乐课堂教学首先要“传”之有道、“传”且守正,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学策略中要“承”之有方、“承”有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传”与“承”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

猜你喜欢

中华建构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教材精读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教材精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