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3-10-12潘云云赵洪琴
潘云云 赵洪琴
【摘 要】研修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路径。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活动可有效解决当前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研修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而言,培训者可以从“组建小组、选择案例、规范技术、动态评价”四个方面构建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的实践路径,以此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帮助班主任调整职业心态,高效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化成长;巴林特小组;案例研修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是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也是沟通家长和学校的桥梁。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研修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路径。然而,当前的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研修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一些班主任专题研修过度注重班主任理论素养的培养,轻视实践探索,导致研修结束后,班主任在面对班级真实问题时仍依赖个人经验,无法获得专业成长。二是重展示,轻协作。虽然各类班主任培训活动热火朝天,但这些培训更像是个人的风采展示,缺乏参训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协作。因此,参加研训后,大多数班主任在面对真实的班级问题时仍无从下手。三是重指导,轻支持。在班主任校本研修中,参训的班主任常常以指导者的身份对提供案例的班主任进行点评,使其处于“被指责”的一方,无法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得不到切实有效的策略指引,导致校本研修流于形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研修的实效性?巴林特小组模式为此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路径。巴林特小组模式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最早由匈牙利神经科医生莫妮卡·巴林特提出,指的是以医生团体的形式探讨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病人心理问题,以此缓解医务人员的职业压力。除了医疗行业,巴林特小组模式也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将该模式引入班主任专业化成长研修领域,指的是从全员的视角出发,以案例的形式分享班级工作中的困惑并对其进行梳理和思考,引领参训的班主任经历学习、研究、反思、提炼、升华的实践过程。实践证明,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能够为班主任成长助力。
一、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的价值意蕴
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将班级日常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现象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班主任设身处地作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個不用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各类班级教育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机会。笔者从实践、协作和情感三个角度探寻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的价值意蕴。
(一)基于实证的案例选择,实现班主任研修的实践共享
与传统的聆听专家讲座和分析班级案例的班主任研修形式相比,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案例研修更具真实性、实效性,更贴近班主任的实际工作,有利于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在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案例探讨过程中,受到同伴的启发,个案陈述者能够静下心来,在陈述和回答问题时重新审视案例,挖掘案例细节,逐步消除自己在处理个案时忽视的盲点,形成新的视角,找到新的切入口,获得多元、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从而提升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效能感。其他成员作为倾听者和提问者,将自己置身于案例中,挖掘案例细节,利用共情、移情等心理机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处理案例中发生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无论是案例陈述者还是其他成员,都高度聚焦案例,开展深度思考,有效表达观点,不断提升个人的案例处理能力。
(二)基本固定的研修团队,实现班主任研修的协同合作
巴林特小组以团体心理辅导为组织形式,让有共同愿景的班主任聚集在一起,探讨和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班级管理问题。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要求组建相对稳定的研修团队,并建立安全、互信、亲密的关系,使团队成员产生归属感,形成凝聚力,从而展开高效合作。
(三)相对安全的心理环境,实现班主任研修的情感共融
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活动中,当陈述者介绍案例时,其他组员只能认真倾听,不能随意插话或提问。在交流环节,成员须以“假如我是班主任,我会……”这样的固定句式进行交流,不对陈述者提供的案例进行批评或指导,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视角,使彼此发现新思路,获得新策略。由于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总是聚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团队成员在自我陈述和换位交流中可以有效释放负面情绪。同时,他们也在互助合作中学会了科学地宣泄和调控情绪,提高了情绪驾驭能力,有效降低了工作焦虑。
二、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的实践路径
为了充分发挥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的价值,全方位地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研修团队在组织实施研修的过程中,从组建小组、选择案例、规范技术、动态评价四个方面构建了实践路径。
(一)组建小组,确定研修场域
要开展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必须构建一个强大的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巴林特小组研修共同体,如图1所示。
1.固定不变的人员要素
巴林特小组模式基于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小组人员相互了解和支持是其获得专业成长的基础。因此在初期,必须组建一个具有固定的、有共同的愿景的团队,建立一个能够让团队成员提出想法、说出建议、获得支持的学习机制。
2.连续、循环的时间要素
研修中的时间要素应具有连续、循环的特点。只有长期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参与者印象深刻,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3.多维、立体的空间要素
研修中的空间要素应该具有多维、立体的特点。研修应在线上与线下互动研讨、集体分享与个人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行动等不同模式中进行。
(二)选择案例,确定研修主题
研修主题的确定和研修案例的选择可根据班主任的实际情况而定。
1.确定主题方向
研修内容由成员自愿提供,主题随机,大多是与情绪、沟通等有关的案例。为了确保研修主题的有效性,培训者设计了《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调查问卷》,对参训班主任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确定了以下几个研修主题:自我情绪控制问题、师生沟通问题、学生学业问题、家校沟通问题、工作繁杂时的应对问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问题。
2.明确撰写原则
确定了这几个研讨主题后,参训班主任开始有意识地积累相应的管理案例,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记录成“巴林特小组研修案例”。在选择和撰写相关案例时须遵循以下原则。
宜“败”不宜“胜”。研修案例提倡选择以“失败”告终的事例。可以是一个令班主任备感困惑、束手无策的“问题学生”,可以是一个想了很多方法仍无法解决的教学冲突,也可以是一个长期未能解决的班级管理问题。
宜“小”不宜“大”。班主任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尝试解决各种问题,这是最真实的案例来源。在以往的研修中,参训者总是容易忽略日常的小事,转而关注与“师爱”“师德”有关的大事。而在巴林特小组研修共同体中,培训者要求团队成员交流研讨的案例不谈“师爱”“师德”,只谈方法,促使他们积累日常管理实践中的一些小案例,并思考相应的方法和成效,反思失败的原因和努力的方向。
宜“适”不宜“殊”。为了提高研修的实效性,使研修更有价值,研讨的案例应具有普适性,而非特殊案例,如班主任工作中普遍会碰到的典型案例。
宜“细”不宜“粗”。在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活动中,案例的分享和相关事件的陈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案例交流的前期,陈述者应熟悉该案例的相关要素,细致地描述学生的表现、师生间的对话、教师的心理活动及已经采用的方法等,以便将案例清晰地展现在团队成员面前。
(三)规范技术,确定研修形式
班主任的成长研修既要有交流分享,又要有思维碰撞;既要有组织,又要有自由;既要有气氛,又要有实效。因此,在研修开始前,必须要明确研修的具体操作流程。培训者依据巴林特小组模式的特点和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需求,制订了交流规则(如表1)。
(四)动态评价,获取实时数据
培训者使用“巴林特小组评估表”和《班主任专业能力自评问卷》,对班主任在研修活动前后的专业能力、专业情感、专业态度等进行分析评估。
1.利用“巴林特小组评估表”
培训者采用Parker与Leggett在研究中所使用的巴特林小组评估表对参加该研修活动的班主任进行评估。该量表共有11题,采用5级记分法(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测验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小组成员对感知到的主持人支持程度的评估,具体包括主持人帮助其他成员聚焦陈述者的问题,主持人帮助每位成员履行其角色,主持人保护和支持陈述者,其他成员在该研修活动中提出个案时感到舒服,在参加该研修活动后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等等;二是组员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自信心、解决问题效能感等的变化的评估,具体包括该研修活动能反映每位成员目前的工作需要,该研修活动为每位成员搭建了学习师生相处之道的平台并支持通过综述和归纳提高小组成员的知识与技能,该研修活动促使每位成员更有信心地参与工作,从该研修活动中学到的知识能帮助每位成员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参加该研修活动改变了每位成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式,等等。
2.利用《班主任专业能力自评问卷》
培训者采用自行编制的量化问卷即《班主任专业能力自评问卷》,让组员用1~10分来评估自身在“倾听能力、理解他人能力、工作焦虑程度、个案处理敏感性、与学生沟通技能、处理学生问题的效能感”等方面的前后变化,1分为最低值,10分为最高值。例如,“参加研修活动前,您给自己的倾听能力打几分”“參加研修活动后您给自己的倾听能力打几分”。本部分问卷共有6题,在最后一次活动结束后使用。
实践证明,巴林特小组模式下的班主任案例研修活动为班主任工作交流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班主任交流工作中的典型案例,重新审视案例中被忽略的问题和细节,开发自身的潜能并对他人产生启发。同时,他们在同伴交流中获得支持,突破内心的困境,保持积极的心态。经过案例研修,班主任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获得了较大提升,职业心态得到了较好的调整,这样有利于高效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崔永红.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视野[J].教学与管理,2021(17):10-12.
[2]李秀萍.基于成长型思维的“场·点”研修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2(16):27-31.
[3]刘永存.实践·反思·重构: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路径的个案研究[J].中小学管理,2014(6):37-39.
[4]高亚兵,周丽华.巴林特小组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坊的应用[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