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突围

2023-10-12章振乐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突围劳动教育

章振乐

【摘   要】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劳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能促进劳动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劳动教育主体性弱化、教育性缺失和发展不平衡等困境。為应对这些困境,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通过“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凸显学生主体性;创新评价方式,以学校主导教育形态,强化教育性;联通资源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数字化发展更加平衡”,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发展。

【关键词】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困境;突围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科学运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2022年1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提出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建设数字中国。可见,数字化转型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则是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劳动教育数字化指的是数字化技术在劳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指的是劳动教育数字化深入发展,从局部变革转向整体变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5G技术的支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载体,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要素,使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要素深度融合,把数字技术引入教学、学习、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从而推动劳动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

一、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旨归

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劳动教育数字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包括从局部数字化变革到系统性数字化变革,更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劳动教育均衡发展,深化劳动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促进劳动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和要求,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可以促进劳动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优质劳动教育资源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影响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搭建校校联通、区域互通的劳动教育平台,形成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优化劳动教育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城乡劳动教育发展存在差异。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够打破城乡劳动教育发展壁垒,通过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等,促进劳动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深化劳动教育改革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数字化转型是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需要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平台,突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加强“互联网+”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城区劳动教育发展相对成熟,乡村劳动教育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充分开发乡村劳动教育资源,打通城区与乡村的劳动教育资源,利用劳动教育带动乡村共富,并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改革。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将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要素融合,帮助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首先,数字技术在劳动教育领域的运用,能够丰富学生的劳动想象,引导学生认识数字化劳动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数字化劳动教育与传统体力劳动教育不同,要求学生不断学习数字技术,创造性地开展劳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字化技术,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其次,数字技术能够整合各学科课程,促进劳动课程开发。教师可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备课效率,丰富课堂形式,改进教学方式。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中各要素深度融合,有助于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保障,助力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评价有机融合,能够推动劳动教育评价改革;以评价为抓手,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一)迎合偏好与虚拟场景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主体性弱化

近年来,数字技术高速发展,并逐步应用于劳动教育中,深刻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劳动行为习惯、劳动环境等。但是,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也会造成学生个体意识的模糊与迷失。一方面,学生并非直接进行劳动,而是在数字技术创造的劳动应用场景中进行劳动实践。学生接触的劳动场景是经过数字技术分析、加工处理后的数据。在长期的劳动体验过程中,数字技术背后的算法不断了解并迎合学生的个人偏好,导致劳动场景的客观性不断减弱。同时,这种算法还会利用学生的个人偏好,制造知识与信息的“茧房”,限制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应用数字技术打造的劳动场景虽然具有高度模拟性,但终究不是真实的劳动场景,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学生的体验感,影响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因此,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会带来学生主体性弱化的风险。

(二)概念模糊、浅尝辄止与情感淡化背景下的教育性缺失

数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技术不断深入劳动教育的各要素。这也对劳动教育中教育性的体现提出了挑战。首先,数字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模式、结合机制等尚未成熟。数字技术的介入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但并未对数字化劳动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作出明确的界定,使其缺乏教育性的引导。其次,信息时代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也不例外。在数字化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承受着大量信息的快速冲击,导致许多劳动都浅尝辄止、流于表面。最后,劳动教育数字化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数字化教育的便捷性使教师在教学中不自觉地依赖数字技术,逐渐丧失了对教学的想象和深度思考,且过于依靠数字技术管理班级,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沟通,不利于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

(三)资源差距背景下劳动教育数字化发展不平衡

数字技术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形式,但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首先,城乡数字化发展差距大。一是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条件差距大。二是城乡优质数字化劳动教育资源差距大。三是城乡教师的数字化教学素养和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素养差距大。其次,数字化背景下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尚未发生系统性的变革,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不足。

三、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之困境的应对与突围

如何应对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以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为例,可以在“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创新评价方式、联通资源等方面下功夫。

(一)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凸显学生主体性

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数字土著”,他们对数字技术的学习具有天然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够自然而然地从“数字土著”直接变成合格的“数字公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人的转型。劳动教育数字化的主体是学生,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使学生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与数字技术的关系,重塑劳动观念,避免出现“为了数字化而劳动”的现象。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让学生认识劳动教育与数字技术的关系。数字技术通过数据分析处理,模拟学生的个人偏好,可能会“诱导”学生为了“好看的数据”而开展固定的劳动活动,使数字化劳动教育的范围受到限制。学校要警惕这种偏好行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机关系,树立正确的数字化劳动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是实施劳动教育的辅助工具,能够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发展。但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学校要让学生认识到运用数字技术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体验劳动。

其次,数字化应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数字技术快速筛选、处理数据的功能易使学生形成对该技术的依赖心理。在此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的机会减少、成效降低,实践体验感减弱。为了让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合,劳动场景的设计和应用要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手脑并用的机会为目的。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数字化劳动教育学习劳动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数字化劳动观,使个人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有着多年的劳动教育发展历史,先后创设了“开心农场”“鲁班工坊”“百草园”等多个劳动实践场所。学校以“小小讲解员”项目为试验田,引导学生想讲解、敢讲解、会讲解。教师教学生讲解学校历史、劳动过程和劳动体悟,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讲解员,并利用数字技术将讲解内容上传到学校的“小小讲解员”小程序。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在小程序中收听讲解员们绘声绘色的讲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劳动,总结劳动感悟,形成热爱劳动的观念,提高数字素养。同时,学生也会认识到自己才是“讲解”这一劳动的主体,数字技术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由此增强自身的主体性意识。同时,学生的“讲解”成果能够通过数字技术向大众展示,其劳动体验感和成就感都能得到提升。学校应加强数字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创新评价方式,以学校主导教育形态,强化教育性

面对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育性缺失的问题,学校应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主导数字化劳动教育形态,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教育评价具有引导、激励、调节、诊断、管理和促进发展的作用。在劳动教育中,科学有效的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了解学生对劳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劳动教育评价过度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評价,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不利于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劳动评价仅限于对学生的评价,呈现出片面化的倾向。因此,学校需要转变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促进评价的多元化和有效性。数字技术是创新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的有力抓手,为科学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技术能够收集全体学生的各项劳动数据并进行综合性分析,绘制学生的个人劳动画像,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评价。

学校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仍需坚持学校的主导地位,以此保障自身的教育性。数字技术由社会引入学校,在赋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校与社会的界限,消解了劳动教育数字化的教育性。因此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学校的开放性,明晰学校与社会的职责分工,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劳动教育形态。数字技术的引入应以学校的劳动教育需求为依据,学校要保障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教育性,社会则负责提高其服务性,不断更新技术以适应劳动教育的需要,为学校提供优质化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劳动需求。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在建设新劳动教育数字化平台方面进行了尝试,旨在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该数字化平台的评价内容包括对劳动课程、学生劳动素养和劳动实践基地的评价,涉及劳动课程的分类占比、劳动课程访问量、学生劳动素养的四个维度、劳动成果数量、各类实践基地的体验评价等方面。学校通过该数字化平台,为学生绘制劳动画像,观测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等方面的培育情况,了解劳动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可实施性,以及各类劳动实践基地的运营质量。此外,学校有权收集和查看全体学生、全部基地的各类数据,根据学生劳动情况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劳动体验项目与场地,强化其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保障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教育性。

(三)联通资源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数字化发展更加平衡

城乡差距大是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必须解决的问题,联通城市与乡村的劳动教育资源,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数字化平衡发展。一般而言,城市劳动教育数字化发展速度较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在劳动师资、课程等方面的资源较丰富。乡村劳动教育数字化起步晚,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缓慢,但乡村林地、农地等自然资源丰富,同时还有文化遗产和民间手工艺术等人文资源。在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强乡村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城乡资源之间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数字化劳动教育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利用劳动教育数字化平台,对社会各方资源进行整合,最终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形态。首先,要对劳动教育数字化平台进行优化,建设开放式的劳动教育平台。在学习的过程中,开放式的教育平台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实时地参与他人创建的数字项目,或自主组建兴趣小组,最终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学习环境。其次,要充分挖掘乡村劳动教育的独特资源,加强城乡劳动教育资源的联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不仅是丰富城市劳动教育资源的过程,也是带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的过程。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政府拨付专项经费打造了“新劳动教育+乡村共富数字化平台”。该平台面向富阳区城区和乡镇,服务全区68所中小学中的近6万学生,完善了乡镇数字化劳动教育的基础设施,为乡镇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数字化保障。富阳城区和乡镇基于各自优势开发的特色课程,也在该平台同步上线和更新,学生可通过平台学习丰富多元的劳动课程。此外,富阳区充分挖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了一批主题丰富、类型多样的乡村实践体验基地和研学旅行示范农户,全区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向各基地和农户预约劳动实践体验项目。平台收集学生的劳动体验评价并实时反馈,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生成劳动实践的精品路线,呈现基地农户的综合评分。总体而言,该平台带动了大量学生体验乡村劳动实践活动,增加了乡村经济收入,推动了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李洪修,刘笑.数字时代劳动教育的现实考量与实践转向[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6):171-177,213.

[2]王豪杰,李怡.数字劳动教育:革新、风险与实践[J].重庆高教研究,2023,11(2):43-51.

[3]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1.

[4]陈云龙,孔娜.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挑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23(4):25-31.

[5]张立新,姚婧娴.数字化生存:数字时代的挑战与教育应对[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4(4):1-8.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教育局)

猜你喜欢

数字化转型突围劳动教育
堵车“突围”记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试论融合创新思想对新时期图书策划和营销的指导作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我国出版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
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与融合发展
上微突围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