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坑火龙耀中秋

2023-10-11叶德平

环球人物 2023年19期
关键词:天后宫铜锣湾大坑

叶德平

每逢中秋节,原本平静的大坑村都会热闹起来。在“迎月”(中秋节前夕)、“赏月”(中秋节正日)、“追月”(中秋节翌日)这三晚,300多名壮丁撑着一条长达约67米的火龙在铜锣湾的街道上舞动。香火氲氤,在这朦胧一息间,我似乎回到了100多年前的香港。

大坑村原是香港岛北岸的一座客家村落。这些客家人来自广东省,比本地人较晚来到香港,已很难找到空置的平原地带,只好选择在山坡及其沿岸地区居住。大坑村就位于铜锣湾内的一处小山谷,靠在红香炉峰西面,人称此处为红香炉谷。

历史上,“红香炉”曾远近驰名,一度成为香港岛的总称。至于这一名称的来源,目前流传着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港英政府大规模填海前,红香炉天后宫前仍是一片汪洋。一天,海上忽然飘来一尊红香炉。当地信众认为天后娘娘显灵,便把红香炉迎进寺庙供奉。

第二种说法稍有不同。据香港地方志记载,居于九龙蒲岗的客籍人士戴士蕃经常渡海到对岸的铜锣湾割草,一天无意中在岸边草丛里拾得一尊红色香炉(或说是一尊天后神像),认为天后显灵,设祀供奉。

第三种说法没那么神秘。天后宫前面有一座叫做灯笼洲的小岛,外型酷似香炉,所以便把这座对面的山峰命名为红香炉峰。

明朝万历年间郭棐编撰的《粤大记》所附海图,标示了香港岛上几座村落的名字——香港(今黄竹坑)、铁坑(今黄竹坑与深水湾间一处海滩)、舂硙(今舂坎角)、大潭(今大潭水塘)、稍箕湾(今筲箕湾)、黄泥涌(今跑马地)。

1900年的东角明信片上印有灯笼洲。

《粤大记》的记载证明了最迟在明代,香港岛上已有村落形成。有村落,自然就有保卫安宁的需要,加上香港岛是进入广东省的一处重要中途站,所以朝廷在此设立了“营汛”来守卫。

汛是明清时期的基层军事单位。清人王崇熙编撰的《嘉庆新安县志》所附的海图,在香港岛位置标示了“红香炉汛”和“赤柱汛”两处营汛。后来阮元在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编撰的《广东通志》也指出:“红香炉水汛:在本营西,水程二百九十里,下至大鹏山炮台,水程一百一十里。”又指出红香炉水汛驻守着一名军官千总与一名外委,还配有可用来巡逻的米船。可见红香炉汛不仅是香港岛上重要的军事设施,更是珠江口东岸重要的外岛汛站。

香港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坑舞火龙”。

据香港历史学者丁新豹教授考证,“红香炉汛”一名曾在多份海图、史籍上辗转出现,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它作为香港岛的总称。例如闽浙总督颜伯焘在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的奏折中说:“香港为商船内驶必由之路,其岛曰红香炉,上有营汛居民,并非偏僻小岛可比。”

位于红香炉汛海口的天后宫,是当时香港岛上特别重要的庙宇。据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碑记记载,天后宫在1868年二次重修。在这次重修中,“蒙阖港水陆商民人等,挥金相助”,规模十分宏大。捐款者有不少是当时著名的大商号,例如恒丰行、合兴行、永祥顺、元发行、得美行、广福利、泰丰顺、建南号等颇具规模的南北行庄。

通过建筑规模,同样可以感受到红香炉天后宫的宏大。现存的天后宫是一座兩进式建筑物,两侧都有偏殿。天后宫主祀神祇是天后,还奉祀观音娘娘、包公和财神。天后宫屋脊装饰华丽,以双龙戏珠为脊饰,两端配有博古纹和鳌鱼纹,其后进为石湾陶塑瓦脊,刻画了中华传统戏曲的场景。红香炉天后宫兼具历史、宗教与艺术意义,在1982年被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列为法定古迹。

位于红香炉峰西面的大坑村,距天后宫只有约20分钟步程。在香港开埠前,大坑村村民在红香炉港修筑海堤,保护村落免受巨浪侵袭。解决了海水问题,还得处理淡水事宜。大坑村用水主要倚靠一条从毕拿山流落的水坑,这成为“大坑村”一名的来源。又由于大坑村村民常在这处水坑中洗衣,所以在村落拆迁后,这里一度被命名为浣纱街。

1880年,港英政府开始了在大坑村沿岸的填海工程,今日的高士威道和铜锣湾道也于这时建成。其后政府把大坑村前的稻田平整成土地,出售地皮作住宅发展。因较原来村落为新,这些新建房屋被称为“大坑新村”。

上世纪初,大坑村的治安并不好。1903年5月16日和1905年8月28日,《香港华字日报》分别报道了两起大坑村私烟案。1919年12月17日,《香港华字日报》又报道了一起重案。当日,警方在大坑村某屋内抓捕一名从域多利监房越狱的逃犯,这名逃犯在监房中先后击毙两名押狱狱吏,轰动一时。

1927年10月14日,《香港华字日报》报道了一起特别跌宕起伏的案件。当日,有从番禺来港、号称“生阎罗王”和“大牛苏”的匪徒,光听名字已感到杀气腾腾。幸好,大坑民团奉令剿匪,先后击毙和捕获部分匪徒,才算是破案了。

天后宫在香港很常见,往往装饰华丽。

抗战胜利后,香港屋房不敷需求,不少人私自在大坑村后面的山坡搭建寮屋,也就是木头和铁皮搭成的简单房舍居住。聚居此处的民众生息繁衍,渐渐形成了后来的马山村和芽菜坑村。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铜锣湾一带发展迅速,这些像危楼一样的非法竂屋被港英政府清拆,在原位置上兴建了全港唯一圆环式建筑的公共屋邨——励德邨,其附近就是香港豪宅云集的云景道。

时移势易,红香炉已不再叫红香炉,大坑村和大坑新村也涌现出不少高档住宅区。唯那一条“惹火”的“大坑火龙”百年来一直在舞动着。

“火龙”到底生于何时?大坑村村民大概也说不清楚。相传1880年,大坑村遭受风灾蹂躏,损失惨重。风灾过后,村民在村子里发现了一条大蟒蛇,合力将它捕杀。当时已经是深夜,村民们放下蛇尸便走。没想到第二日早上,蛇尸不翼而飞。

事有凑巧,这之后,大坑村便发生了瘟疫,死了不少人。就在大家惶惶不可终日,以为大蟒蛇来复仇时,村中一位耆老忽然说夜晚获菩萨报梦,指点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绕村巡游,并燃放鞭炮,瘟疫自可解除。

或者是诚心感动了上苍,又或者,大坑村经过鞭炮内的硫黄白药和檀木线香的熏蒸洁净,瘟疫果然消退。于是,村民会立誓每年在中秋节前后三晚,自行扎制火龙,绕村巡行,祈求阖境平安。这条火龙全长220尺(约67米),分31节。龙体由粗麻绳扎制,龙身则由稻草捆扎而成。时至今日,大坑村内楼房高耸,稻草难寻,便改成了珍珠草。

龙身既成,就到龙头。龙头由藤条屈曲为骨架,辅以锯齿铁片做龙牙,双眼是两只手电筒,舌头则是漆红木片(后出于耐用性考虑多为金属材质)。舞动时,龙身插满正在燃燒的长寿香。而插满线香的沙田柚则制成火龙珠,带着火龙绕村巡行。

今日,除了禁放鞭炮,其他环节都做到十足十。大坑火龙晚上6时在大坑莲花宫点睛开光后,便移步安庶庇街插香起龙。随后,火龙先表演“喜结龙团”,跟一众行人打了招呼。接着,火龙就沿浣纱街、新村街、施弼街、京街、书馆街等巡游。

巡游完成后,火龙回到浣纱街换香。拔出来的旧香,主办单位会将其派送给行人,图个吉利。火龙再沿着浣纱街继续表演,“火龙过桥”“火龙缠双柱”“彩灯火龙结团圆”……待表演完成时,已经差不多晚上10点了。

大坑舞火龙原本只是大坑当地的习俗,但100多年下来,已成为香港本地的独特景观,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又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9年,大坑舞火龙更是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猜你喜欢

天后宫铜锣湾大坑
争 论
“打小人”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猫和猪
·环球图说·
白宫天坑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