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一课一地、能劳耦合”劳动教育改革研究

2023-10-11方宇鹏戴启培徐洪武

关键词:劳动育人院校

方宇鹏,戴启培,徐洪武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与园林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劳动教育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环节。[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构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2]《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结合专业实习、实训深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学校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课程列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针对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综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3]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备实操技能、管理能力和一线服务的综合型高技能人才,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与建设者的主要阵地。[4]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必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应结合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传授正确劳动思想。

“一课一地、能劳耦合”劳动教育教学模式核心内涵为:“一课”即通过一节课,融入劳动育人思政元素,打造专业劳动课程特色,以课内项目为抓手,推进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树立学生劳动意识和工匠精神;“一地”即通过一块地,搭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以责任地生产及社会服务为抓手,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全面的实施劳动教育,引导和塑造学生的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最终激发劳动意识与劳动精神的内生动力形成劳动能力,真正实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体制改革,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展,其涵盖范围涉及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但从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仍存在价值矮化、机制虚化、内容窄化等问题制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矮化

不同时期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显著的外生性,政府政策或者重要讲话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推动力。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来看,学校弱化、家庭软化、社会淡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典型特征。随着劳动教育内涵拓展、范围外延,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形式逐渐多样化,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志愿活动等多种途径,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劳动教育内容即可获得相应的实习实践学分,但劳动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劳动教育实践过程脱离了培养学生的本质,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以获得学分作为出发点。高职院校需要合理平衡劳动教育手段与教育工具有效性。因此,劳动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源头,劳动效果对个体发展与情感愉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物质生存劳动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异化劳动的典型表现,所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发展必须突破价值矮化的问题,需要正确处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危机。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机制虚化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后,高校均从不同方向、不同层面开展劳动教育工作,但劳动教育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劳动教育制度,涉及具体规划、经费预算、效果评价与激励考核制度,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工作更多停留在理论学习、行动落实不到位的层面。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来看,系统组织、长期计划与操作落实缺乏是制约其劳动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问题。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与志愿服务等教学活动结合,并赋予其一定数量的学分学时,拟通过规范化的课程教学实现劳动教育育人效果,但劳动教育实际开展过程仍存在娱乐化、形式化、无序化等现象,难以有效发挥劳动教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必须解决好劳动教育机制虚化的问题,结合学校谋划、产业定位、区域适配、企业随动等因素合理制定劳动教育顶层设计,通过机制体制设计有效保证劳动教育育人效果提升。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内容窄化

劳动是个体获得物质基础的重要来源,也是“个体存在方式”的终极旨趣,其对学生个体综合发展十分重要,所以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好劳动教育的育人育才作用。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技能培养与劳动教育结合面广、结合形式多、结合效用强,但部分高职院校受限于教学场地、师资队伍与教育经费等硬件资源等问题,劳动教育广度与深度有待拓展深化,劳动教育质量需要在实践循环中获得提升。就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参与主体范围而言,大多数高职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均以“点面结合”组队形式为主,将参与主体划分为重点团队与普通团队。重点团队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学校在物质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劳动教育成果产出具有丰富性、特色突出;而普通团队以自愿组队或个人形式返乡就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难以保证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甚至偏离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协同育人的本质要求,造成学生对劳动教育内容理解与意义认识不足。劳动教育不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等,实践活动或志愿服务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载体与呈现方式,所以高职院校需要有效挖掘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劳动教育元素,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容窄化等问题,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避免劳动教育出现狭隘化与等同化的现象。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现的原则

“五育并举”是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劳动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类学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主要抓手。创新教育理念、把握教育内涵是高职类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首要任务,其需要通过构建教育平台、完善顶层设计、规划教育内容、计划教育安排保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与育人目标实现,以劳动教育推动个体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习近平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劳动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院校必须以劳动教育作为价值引领,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必须明确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地位,并将劳动教育效果在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中予以体现;第二,构建系统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按照课程内容配比一定数量的课时学分,体现劳动教育课程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第三,结合地域特色、办学目标与专业集群,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并将其融入劳动教育通识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与考核评价。因此,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是矫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矮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推动劳动教育实质化、效用化的基本抓手。

(二)劳动教育融进专业课程教学

通识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渠道,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更应注重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高职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其人才培养计划中包含丰富的专业实践课程,所以必须发挥好专业实践课程或者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劳动教育载体作用,通过专业课程教学实现劳动教育育人作用。同时,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是劳动教育融进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结合点,专业课教师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与劳动习惯,真正做到专业技能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发展。如在实验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准备材料、实践操作、成果总结、废料处理、场地清理等程序,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还可以通过劳动引导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育才作用。

(三)劳动教育对接创新创业教育

劳动的本质是创造性实践活动,其是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的集中体现,所以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形式不同但目标一致。就高校劳动教育本质而言,“劳动”应以现代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为辅,即身体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但劳动教育更多强调的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创新劳动,其中创新劳动是能够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劳动,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改革劳动教育理念与教学形式,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劳动教育,凸显劳动教育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创新创业层面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更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对劳动意识、劳动精神与劳动习惯的提升作用,如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劳动教育为导向,结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同步开展劳动教育,深入推荐劳动教育对接创新创业教育。

三、“一课一地、能劳耦合”劳动教育实践

高职院校坚持“五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必须突显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究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机理是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基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与理论路径,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农林类专业技能提升理念创新开展“一课一地、能劳耦合”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具体实践过程如下:

(一)构建“一节课+思政”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等精神的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设置劳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劳动教育真正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分配专门的学时学分及考核评价方案。在前四学期每周安排一节课,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专业课学习情况及岗位需要进行设置,形成园林生产由易到繁、由单一到综合,最终形成模拟企业运营模式的生产劳动梯度结构(见图1)。确保四学期课程内容相互呼应、相互融合,课程内容符合学生成长认知规律,兼顾对学生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课程思政元素与劳动教育融合,通过思政育人模式对制度性安排进行细化,包括每学期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活动组织、劳动工具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意识等。通过四学期长学制的劳动教育培养模式及各学期不同的劳动教育侧重点,实现课程目标和内容衔接的逻辑性、完整性与进阶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图1 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内容

(二)构建“一块地+ 技能”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为培养农林类专业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利用校园及植物园资源,将农林类专业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等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通过采取“分地到班、自主经营”的教学模式,各班级认领一块责任地,学生结合个人的优势及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行责任地的种植与养护管理,为校园绿化增添色彩,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融合,培养学生责任感与获得感。如学生结合园林规划、园林工程施工等课程进行责任地的整体规划,体验园林设计师职业,并按照规划图纸进行小范围改造施工,真实模拟实际工作过程,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获取职业成就感,体验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尊重劳动,构建劳动实践育人格局。

(三)拓展“专业+社会服务”的校外实践基地

为拓展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及爱农情怀,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创新模式,推进劳动教育走深走实,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利用专业技能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与学校周边乡村联动,共建校村生产实践性基地,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进乡村,开展专业劳动,如园林植物养护等,通过创造性劳动助力乡村振兴。

(四)融入“企业工匠+全国劳模”的多元师资队伍

加强劳动教育,首先要有一支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多元化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以专业教师作为主体,同时引进企业工匠、全国劳模等社会精英作为兼职教师,将劳动教育的理念带入课堂,传播劳动故事,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通过聘请企业工匠及全国劳模等作为劳动教育的传授者,讲授劳模故事、工匠精神等,构建全员参与、“企业工匠+全国劳模”兼职的多元化师资队伍[7]42-43,有效发挥劳动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崇尚劳动。

(五)构建“全面+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

评价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指挥棒,科学考核评价是反映劳动教育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的坚实保障。为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主体地位,需构建“全面+多元”的劳动教育评价制度(见图2)。全面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角度。评价内容包括:学生专业劳动结果、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劳动过程中的态度与习惯、合作意识、探究创新能力及工匠精神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评价;评价过程包括:劳动前的准备工作评价、劳动过程的综合评价、劳动后的总结等情况评价;评价角度包括:激励和褒扬角度的评价、鞭策和约束角度的评价等。多元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教师客观评价和家长对子女表现的评价;评价方式包括:展示式评价、销售式评价和竞赛式评价等。具体评价指标包括横向指标和纵向指标(见表1)。

表1 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指标

图2 专业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方案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主阵地。将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与劳动教育结合,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农林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缺口较大,高职院校在培养农林类专业人才时需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专业劳动潜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为更好地适应后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培养一批懂农爱农、崇尚劳动的学生奠定理论思想和专业基础。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院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