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护理管理对卒中后偏瘫患者心理弹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水平的影响
2023-10-11黄成喜黎月银胡丽霞陈润红
黄成喜,黎月银,胡丽霞,陈润红
(中山市古镇人民医院心血管神经内科,广东中山 528421)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发生率最高的疾病,是因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造成人类死亡、残疾的主要疾病,2019 年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该年度脑卒中发生例数为1.7 (95%UI 1.5~2.0)百万[1]。偏瘫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后遗症,是指同侧肢体、面肌、舌肌下部运动障碍,即“三偏症”(包括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偏盲),若未得到及时干预可能发展为肌肉萎缩、关节坏死,最终导致患者完全失去运动能力[2]。脑卒中偏瘫患者由于极端的肢体痛苦与人生落差,性格与心理弹性发生巨大变化,多表现为严重焦虑、抑郁、易怒等负性情绪,虽不会造成明确的病理性损伤,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依从性,严重者还可出现影响深远的心理问题,因此,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适合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3]。既往临床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多采用常规护理,其以康复指导、康复宣教、用药指导为主要手段,对患者的负性心理虽有一定缓解作用,但干预强度不理想[1]。随着护理管理经验的积累,近年来,临床逐渐将个案护理管理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该护理管理模式强调个性化心理干预,针对性明显提升,护理优势显著。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本院2021 年1 月—2022 年11 月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分析个案护理管理的实际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60 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间随机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5]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可建立正常沟通;可完整提供本研究所需相关资料;明显表现出偏瘫。排除标准:既往已存在肢体残疾者;合并严重心理疾病者;拒绝配合康复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康复指导、康复宣教、用药指导、常规心理疏导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个案护理管理。(1)资源需求:建立个案护理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科室内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护理前,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成员、文化水平、日常习惯、工作等,以此为依据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方案。(2)整合协调:准确评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心理状态,分为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适应期。在开展个案护理管理前,小组成员应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从其语言及反应中明确患者所属分期。为患者建立个人档案,应用本院信息管理平台收集其诊断内容及时间、既往史、发作类型、药物治疗效果、个人行为习惯特点等信息,依据所收集内容对患者的护理方案进行补充、调整。(3)提供服务:①震惊期:该阶段患者多表现为对疾病及自身功能缺陷的震惊,故护理人员应积极与其交流,对患者的目前状态、疾病预后等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告知家属给予患者更多陪伴,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需求;此外,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并及时给予反馈,对其不理解的部分给予解释与指导。②否认期:该阶段护理人员不要对患者个人生活、情绪进行过多干预,促使其通过自身感知与询问了解病情,告知患者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的重要性;邀请科室内已接受一段时间康复,且功能得到一定恢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加入护理工作,以其为榜样鼓励患者按计划进行训练。③抑郁期:该阶段患者负性情绪的源头为康复训练的阻力与困难,主要表现为明确消极、懈怠情绪,故护理人员应给予其更多的鼓励与支持,为患者设计阶段性的康复训练目标,及时告知其肢体功能的变化,并让患者自己感知,以此提升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④适应期:此阶段脑卒中偏瘫患者已有一定的自我辨别能力,护理人员应帮助其想象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境,使患者在遇到困难时能保持心情平静,有效地应对康复历程中的困难。(4)评估监测:建立院外微信交流渠道,用于康复相关知识分享、视频电话随访及解答患者咨询;及时通过微信平台将上述信息纳入患者个人疾病档案中,方便患者复诊后的病情沟通。
两组均护理30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1)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弹性量表(CDRSIC)评分[6]。该量表包括韧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分别有13 个条目、8 个条目、4 个条目,各条目均按照0~4 计分,故各维度评分范围分别为0~52 分、0~32分、0~16 分,分值越高,则患者心理弹性越佳。
(2)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7]总分100 分,>69 分、60~69 分、50~59分、<50 分分别代表焦虑程度为重度、中度、轻度、无;抑郁自评量表(SDS)[7]总分100 分,>73 分、63~73 分、53~62 分、<53,分别代表抑郁严重程度为重度、中度、轻度、无。
(3)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8]。向患者发放自我管理能力调查表,自评后收回。选取其中行为、效能两个维度,各维度总分均为10 分,分值越高,自我管理能力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CDRSIC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CD-RSIC 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CD-RSIC 中各维度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韧性、力量、乐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CD-RSIC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CD-RSIC 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SAS、SDS 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 评分对比[(),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行为、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且致残率极高,患者主要表现为一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由于自身患病前后的巨大落差,多数脑卒中偏瘫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负性情绪,康复依从性较低,不利于预后,因此,针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科学的护理干预意义重大[9]。
既往临床多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该护理模式严格依据常规护理流程实施,其中的康复宣教与常规心理疏导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但由于每例患者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不同,情绪变化所处阶段亦不同,因此常规护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部分患者经护理后心理弹性与自护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随着护理经验的积累,临床护理工作者愈发重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个案护理管理,而个案护理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中后,其护理效果得到了充分印证。陈容等[10]在其研究中将个案护理管理应用于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发现该护理模式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水平,改善其心理弹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的CD-RSIC 中韧性、力量、乐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自我管理能力中行为、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个案护理管理可显著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加其心理弹性。究其原因,个案护理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其强调依据患者“个性”制定最契合的护理方案,并注重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予以干预[11]。该护理模式通过前期收集资料、评估情绪所处阶段等方式,明确患者负性情绪的严重程度与主要产生原因,随后依据各阶段患者情绪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直击负性情绪的“要害”,对提升患者心理弹性的意义重大[1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的自我管理能力中行为、效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个案护理管理在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基于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适应期的特点,增加多项偏瘫康复干预,对提升患者自护能力、康复信心具有极大帮助,可有效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13]。
综上所述,卒中后偏瘫患者接受个案护理管理,可有效增强心理弹性,缓解负性情绪,并可显著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