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2023-10-11马秋影李颖董自政

北京档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个区档案馆单位

马秋影 李颖 董自政

“十四五”以来,北京市各级档案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工作及档案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首善标准、狠抓工作落实,总体上完成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中期阶段性目标任务。按照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方案》要求,北京市档案局就《规划》中期实施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调研工作中,对27个单位进行实地走访,对177个单位开展问卷调查,与32个单位举行集体座谈,掌握了大量一手情况,形成了评估报告。总体上,《规划》确定的8项重点项目中,3项已提前完成;18项主要指标中,3项已提前实现,其他各个项目和指标任务也均取得积极进展。

(一)档案治理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党管档案工作体制日益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保障、局馆协同、馆室衔接、各方参与的档案工作新格局日渐形成。档案地方性法规纳入市人大立法计划,档案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档案行政管理更加规范高效,依法治档能力不断提升,社会档案法治意识持续增强。

(二)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重大战略、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重大会议和突发事件应对等重点领域档案收集全面加强,档案资源质量和数量实现双提升。截至2022年底,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总量达1094万卷件,比“十三五”末增长11.6%;全市各单位档案室室藏档案总量达13747万卷件,比“十三五”末增长8.4%。

(三)档案服务利用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档案服务全市中心工作、重点任务、重大活动的能力日益增强,档案资政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档案开放鉴定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档案开放数量持续增长,档案开放利用形式更加多样便捷,档案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底,全市档案部门共接待查档者293万人次,举办档案展览96个,编辑档案资料汇编1871种、约12972万字。

(四)档案安全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档案馆新馆建设提质增效,档案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十四五”期间,已有4个区建成新馆。部分市属单位新建或改扩建库房,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单位档案室总面积达46.6万平方米。档案安全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档案安全风险管控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档案安全防范系统更加严密,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数字档案室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全面提速。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成效显著。电子档案单套制接收取得历史性突破。民生档案数字资源利用实现掌上办,重要档案数字化成果文字识别和语音识别加快推进,档案数据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六)档案科技、人才、教育支撑作用进一步彰显

重点科研任务攻关力度不断加大,档案教育培训和职称评审深入开展,全市“三支人才队伍”初步建立,档案人才队伍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档案科技创新和人才优势持续增强。

(一)档案治理体系建设方面

1.档案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持续巩固深化机构改革成果,职能划转、机构设置、编制调整、人员配备基本到位。局馆加强协同联动,建立起“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顺畅的运行机制。全面落实档案工作责任制,16个区全部推动区属单位建立档案工作责任制,市属单位全部建立了档案工作责任制。强化档案工作考核,15个区将档案工作纳入党建主体责任综合考核、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考核、政府绩效考核等考核体系;110家市属单位将档案工作纳入本单位绩效考核体系,占比为69%。

2.档案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修订工作启动,已纳入市人大常委会新一轮五年立法规划项目;《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进入立法评估阶段。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建立健全覆盖数字档案馆(室)建设、数字档案室评价和加强档案服务外包安全等方面行政规范性文件16个,逐步建立起与首都发展相适应,内容完备、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首都档案管理制度体系。

3.档案执法、普法工作不断强化。落实“权责法定”要求,全面梳理市、区两级权力清单,规范权力运行。采取“双随机”方式,开展983家(次)执法检查,建立通报反馈机制,突出抓好问题整改,提高检查质效,发挥执法检查对档案工作的推动促进作用。办理群众举报档案违法行为案件9起、行政应诉3起,有效化解档案领域纠纷,进一步树立起法律的刚性与权威。市、区档案局印发实施档案“八五”法治宣传规划,持续提升全社会档案法治意识。

4.重点领域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完善京津冀地区档案管理机制,促进三地档案事业发展融合互通,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加强农村档案工作监管,平谷、密云两区通过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验收;推进乡镇(街道)、村档案规范化管理;做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承包土地二轮延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新一轮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加强重大项目档案监管,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重点工程和项目,共监督检查120余个工程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确保档案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开展。每年组织市级3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登记、培训,组织完成环球主题公园度假区景观水系工程等项目档案验收。

(二)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方面

1.档案资源收集范围进一步拓展。加强全市重大发展战略、重大活动、突发事件应对等档案收集工作,全方位记录好北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及时介入、跟进建党百年庆祝活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新冠疫情防控等重大活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档案收集工作。健全民生类专业档案管理制度體系,制定修订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社会保险档案等民生类档案制度,确保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完整留存。

2.档案资源质量管控进一步加强。市、区档案主管部门分批推动“三合一”制度编制、审核工作,不断提升档案资源管理规范化水平。2021—2022年,全市各单位档案室文件材料归档数量1806.85万卷件。大力推进专题数据库建设,市档案馆建成馆藏红色档案、疫情防控档案等6个专题数据库,16个区均建立了专题数据库。

3.馆藏档案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区档案馆和市城建档案馆均制定中长期档案接收规划、年度接收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021—2022年,共接收档案130.49万卷件。加大档案征集力度,市档案馆征集红色档案等3万余件,各区积极推进影音视频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征集及城市面貌记录工作,档案资料征集成果丰富、载体多样。2021—2022年,市、区档案馆共征集纸质档案2.42万卷件,照片2.96万张,声像档案48盘、864.5小时。截至2023年6月底,专业档案稳步增长,市档案馆专业档案占馆藏数量约20.1%,区档案馆专业档案占馆藏数量约26%。

4.档案资源数字转型进一步加快。扎实推进增量档案电子化,北京市档案馆和海淀区档案馆已具备电子档案接收能力,并接收了一批电子档案。持续做好存量纸质档案数字化,截至2022年底,市档案馆累计完成馆藏文书类纸质档案数字化205.65万卷件、8009万幅;16个区档案馆累计完成馆藏文书类纸质档案数字化628.06万卷件、22758万幅。全市各单位档案室新增数字化纸质档案111.27万卷件,总量达到4068.22万卷件、102400.9万幅。

(三)档案服务利用体系建设方面

1.档案服务保障政治中心能力进一步加强。市、区档案馆积极向党委、政府报送档案参考资料,档案资政作用进一步彰显。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档案工作专班统筹、定期会商、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强化档案工作全过程监督指导,确保档案应归尽归。

2.档案服务保障文化中心能力进一步加强。大力做好“一核一城三帶两区”档案资源保存扩充、开发利用工作。北京市档案馆深挖档案资源,推出“播火——李大钊革命活动档案史料展”“我们的奥运”、“首都城市建设十年映像”等精品展览,编辑出版《中国共产党北京(平)党组织活动纪实》等一批高质量编研作品,编印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北京市筹备和服务保障工作编研材料;紧抓国际档案日契机,紧密围绕主题,策划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服务文化中心功能建设。

3.档案服务保障国际交往中心能力进一步加强。建立重大国事活动档案管理机制,强化重大国事活动档案工作全流程管理。积极推进与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专题讨论并签署北京奥运档案资产协议。积极参与国际档案理事会有关会议。

4.档案服务保障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能力进一步加强。围绕“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指导相关单位管理并积极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的档案资料。大力拓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场景。

5.社会民生档案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市民生档案跨馆利用门类拓展到11种;婚姻登记档案实现跨馆跨部门利用。2021—2023年6月底,1.4万余人次跨馆跨部门利用档案1.5万件。推出档案移动服务平台,社会公众可通过“京通小程序”对民生档案及开放档案进行查询利用。市、区档案馆有序做好馆藏档案向社会开放期限由30年缩短为25年的过渡工作,开放审核档案约507万件;档案馆开放档案总量逐年合理增加,社会公众可在线利用全市开放档案目录182万件、原文171万页。

(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方面

1.区档案馆馆舍达标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全市各级档案部门锚定“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有力有效推进各区“两馆建设”取得新进展。坚持“月通报、季督查”机制,及时通报“两馆建设”工作进度及存在问题;开展多轮次实地督查,根据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大力支持区档案馆达标建设。“十四五”期间,有档案馆新馆建设任务的15个区中,房山、东城、朝阳、延庆4个区已建成新馆,其余11个区新馆建设稳步推进中。

2.珍贵档案保护修复工作大力推进。华北地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首家通过国家档案局验收,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得到加强。修复纸质破损档案1万页以上,起草华北地区档案保护合作协议、保护中心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等三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牵头组织召开首次华北地区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中心联席会,调查区域内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情况和档案保护需求,举办6期档案保护技术培训班,受到广泛好评。

3.档案实体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市、区档案馆全部制定并实施档案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制度;151家市属单位制定并实施档案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制度,占比为94%。大多数单位配置了适宜档案保存的库房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加强档案全生命周期末端治理安全保障,完善档案安全销毁制度。建立完善档案服务外包安全监管机制,各区和市属单位档案服务外包监管得到有效加强。

4.档案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安全建设,提升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安全水平,实现系统和信息可管可控。完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机制,9个区档案馆、106家市属单位制定档案数字资源备份、转换和迁移制度与方案,分别占56%和66%。14个区档案馆、123家市属单位实现馆(室)藏全部档案数字资源完整备份,分别占75%和77%;16个区档案馆、103家市属单位实现重要电子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分别占100%和64%。

(五)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

1.档案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融入城市发展,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16个区、139家市属单位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区、本部门信息化发展规划,分别占100%和87%。

2.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移交接收进一步加强。市属、区属机关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电子化办理,全面完成68家市属机关和相关区属机关政务服务事项电子文件归档配置及审核工作,形成电子档案131万件。市档案馆和海淀区档案馆开始接收电子档案。市互联网法院通过全国电子文件单套归档和电子档案单套管理试点验收。

3.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取得重大突破。16个区全部完成数字档案馆建设立项,12个区启动项目建设。2家市属单位数字档案室通过全国试点验收,5家市属单位如期完成试点工作阶段性任务。市级数字档案室建设全面推进,市属单位全部完成自评。

(六)档案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方面

1.重点科研任务攻关力度加大。有效推进全市档案科研管理工作,组织评审并立项57项北京市档案科技计划课题,其中11项列入国家档案局科技计划课题,6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档案局奖励,不断提升档案科技成果转化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領作用。

2.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积极开展国家档案局“三支人才队伍”选拔工作,44人入选。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优化职称评审程序,完成全市档案系列职称1862人评审工作,共评定副研究馆员8人、馆员14人、助理馆员362人。举办全市档案系统双先表彰活动,40个先进集体和180名先进个人受到表彰,极大鼓舞了档案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热情。

3.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加强对全市档案局长馆长培训,提升领导干部专业素养。与高等专业院校合作,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档案工作人员初任培训工作,2310名学员通过培训考核,档案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不断提升。强化继续教育数字课程开发,充分发挥“北京市档案教育培训网”作用,为推动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全市档案系统共21850人次参加网络培训。

1.档案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个别区与单位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升。没有将档案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评价内容,没有明确政府联系领导,没有把档案工作纳入党政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内容。二是档案法规建设进展较慢。虽然《北京市实施<档案法>》办法》修改已列入市人大新一轮立法规划、《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已进入立法评估阶段,但与修改完成并实施尚有较大距离。

2.档案利用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需要。一是档案开放审核工作有待提速。个别档案馆不能依法对馆藏到期档案进行开放审核,个别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不配合,存在推诿、敷衍等现象,影响了档案的审核率和开放率。二是档案编研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档案编研工作还需充分挖掘档案内在价值,档案资政育人功能尚有较大发挥空间。三是区档案馆建成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需提速。4个区未建成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距离16个区档案馆全部建成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3.档案安全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档案资源安全保管存在隐患。个别区档案馆因库房饱和,已经10年没有接收区属单位应移交进馆的档案,给档案资源的安全留存带来重大隐患。部分市属单位档案库房面积不足,基础设施滞后。二是档案服务外包安全风险不容小觑。部分单位存在对档案服务外包工作监督不严、管控不细等问题。

4.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一是档案信息化规划发展整体滞后。一些单位没有将档案信息化纳入本单位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没有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业务系统中同步规划、建设电子文件归档功能。二是增量档案电子化进展较慢,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直接影响数字档案馆(室)建设进程。三是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与首善之区地位不匹配。截至目前,我市仅有2家国家级数字档案室。

(一)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水平

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党委(党组)更加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切实把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落实到档案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管档案的组织优势。市档案主管部门要积极与市人大常委会、市司法局沟通,大力推进与新修订《档案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确保与新法的精神和相关规定相互衔接协调,构建起档案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相互配套的全市档案法规制度体系,为首都档案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进一步加强服务利用,不断满足群众需求

市、区档案主管部门要大力推进档案开放审核,督促部分进展较慢的区档案馆加快进度。督促部分档案形成或移交单位加强法治意识,共同做好档案开放审核工作。利用国际档案日等契机,组织好开放档案集中公布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要深入做好档案编研开发,充分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作用。

(三)进一步加强安全建设,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市、区档案主管部门要在规划评估、执法检查中,继续实施档案安全一票否决制。持续推进档案馆库建设,坚持“月通报、季督查”工作机制,加速推动区档案馆新馆工程建设;督促档案库房无法满足集中保管需要的单位,抓紧做好库房新建改建扩建、设施设备补充等工作,为确保档案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建立并严格落实档案服务外包制度规范,坚决防止档案服务外包过程中出现档案丢失、损毁和失、泄密事故等。

(四)进一步融入信息化发展大局,加快推进档案数字化转型

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推动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单位信息化建设整体布局,着力解决资金、技术等难题。在系统新建扩建中增加电子公文和业务数据归档功能,加强电子档案收集归档工作。加快档案资源数字化转型,全力做好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全力推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确保16个区全部建成接收顺畅、管理科学、长久安全、利用方便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实现档案数字资源在线接收和共享利用。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

猜你喜欢

个区档案馆单位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填单位 要推敲
看错单位
协办单位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