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饥饿
2023-10-11秦月溶
秦月溶
我们这代人出生于祖国经济腾飞的年代,饥饿已经化作一个遥远的幻影,只存在于长辈们忆苦思甜的回想中。明明小时候,我还是那种坐在饭桌上挑三拣四、端起饭碗就开始数米粒的人,可为了攒钱买书也可以三天两头不吃早饭。我一直以为自己不知道“饿”,可是进入青春期之后,饭量突飞猛进,仿佛一夜之间胃里凭空连接了一个名叫“饥饿”的黑洞,食欲变得空前旺盛,把吃东西当成了人生第一大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乡下是没有鲜牛奶的,偶尔家里买一罐奶粉,冲开了也是一股奶腥味。据母亲说,我小时候就不喝奶粉,只愿意吃点儿婴儿米粉。可是,等我上了卫校之后,尝了一次学校小卖铺里的鲜奶,我震惊了,实在是太好喝了!鲜奶不仅没有奶腥味,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道很清爽。这种鲜奶是本地品牌,除了鲜牛奶,这家还有酸奶和各种味道的调味奶。我一头扎进牛奶的新世界里,来者不拒,只要是没有喝过的口味,一定要买来试试;喝过的口味,那当然是继续喝。我甚至创下了一天喝10袋牛奶的纪录,小卖铺的老板看到我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
只要是开在学校里的小卖铺,都是日进斗金。不管是面包、牛奶,还是辣条、饼干,对饥肠辘辘的学生来说,那都是人间美味。我们学校小卖铺的老板颇有些小聪明,开启了独家创意—按季节供应冰地瓜(豆薯)和烤红薯。原本放在菜市场里论斤卖的地瓜和红薯,摇身一变,成为柜台上按个算钱的珍馐。夏天,他们将地瓜洗干净、剥皮,装进塑料袋放进冰箱里冷冻,那地瓜看起来如玉石般晶莹剔透,吃起来凉丝丝、水津津、脆生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冬天的夜晚,他们架起铁皮炉子,烤红薯的香味顺着山坡往下翻滚,等到我们下了晚自习往宿舍楼走,正好闻到这甜丝丝的香味,肚子里的馋虫全被勾了出来。在冰地瓜和烤红薯之间,时间就这么流水般淌走,一起淌走的,还有口袋里的钱。
母亲一个月给我200块钱生活费,完全不够用。食堂的菜油水少,就算花4块钱点几样荤菜,也只能聊以自慰。说是红烧鸡块,扒开青椒片和土豆块,不过零星两块鸡脚、鸡肋;点一道青椒肉丝,绿莹莹的青椒丝上只有几条惨白的肥肉。我总是吃不饱,总是肚子饿。食堂的正经饭菜不管饱,只能在几个小卖铺买吃食,早上喝奶,晚上吃夜宵,一个月的生活费只够花半个月。
这也不能怪我贪吃,主要是受到的管教太严,从小没有下过馆子,吃一块糖果就会被父母批为“贪吃”,这一下脱离了管束,可不得放开肚皮吃嘛!那时的我,身材矮小,如豇豆条一般,顶着一头黄蓬蓬乱草一样分叉、打结的长头发,也没人笑话我—大家能进卫校,家境和生活环境都差不多。大家都和我一样,每月只有200块钱的生活费,也不知道这个标准是谁定的,但这只是最低标准—哪怕在食堂吃饭,早上不喝牛奶,只是中午、晚上打两顿带荤的肉菜,200块钱也不够用30天,何况我们还要买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而我们都是十四五岁的少女,正是抽条长个子的时候。而学校里,光食堂就有两个,小卖铺有9家,另外还有5家小炒店和两家烧烤店,只要舍得花钱,就没有你想吃而吃不到的东西,这让我们如何抵御食物的诱惑?同学里,除了少数几个以攒钱为乐的女生,大部分都和我一样,前半个月就在吃食上把生活费花得差不多了。所以,在学校里,饥饿是永恒的主调。
要说帮助我们抵抗饥饿的第一法宝,我提名方便面,应该没有任何人会反驳。为了省钱,我们往往不买有名气的大品牌,而是整箱批发一些杂牌方便面,算下来一包才四五毛钱。一天早、中、晚各泡一包,花费也才一块多钱。也有几个同学合买一箱,抱回寝室再分的。有时候我们买了不同品牌、不同口味的方便面,还会互相交换,提升一下伙食的丰富性。那时候的方便面远不如现在的好吃,闻起来香,吃起来其实寡淡无味,里面既无菜,也无肉,开水冲泡的面条也不怎么入味。偶尔吃一顿还好,顿顿都吃,真能把人吃得生无可恋。
我是极讨厌吃方便面的,可惜每个月至少要吃上一星期。为了让方便面变得好吃一点儿,我也做过努力,比如加一根烤肠,或者放两根辣条,但都于事无补,什么东西放进去,都会变得和面条一个味儿。我索性懒得泡面了,一天打几次开水也费劲,便直接将方便面干嚼了吃,不再考虑口感,只为填饱肚子。
睡前的卧谈会上,大家聊到“方便面有防腐剂”,说它如何如何不健康。方便面这么难吃,还对身体不好,可是我们依然维持着每个月批发一箱的习惯,毕竟,再坏也坏不过饿肚子呀!
白天的时候,饥饿感没有那么明显,因为上课与各种活动吸引了我们全部的注意力。当感觉到一点点饿,很快就会将其抛到脑后,一旦忘记,饥饿就不再是威胁,这就是俗称的“饿过了”。但是到了晚上,人闲下来,饥饿感就会被无限放大,越想越饿,越饿越睡不着。经常能听到室友晚上窝在上铺吃饼干,“咔嚓,咔嚓”,像只小老鼠一般。
有钱的时候,晚上我会绕过整个操场,跑去校门口旁边的烧烤店吃烧烤。烧烤店很小,店面只有3米宽,外面拦了张条桌,里面灶台上架着一口油锅,老板和老板娘一个炸串一个收钱,人都转不过身来。菜品很简单,炸火腿肠、炸豆腐干1块钱,炸鸡腿、炸香肠5块钱,但架不住青春期学生对肉食的渴望,这里的顾客是全校最多的,等着吃炸串的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围得密不透风。我最喜歡吃他们家的炸鸡腿,腌制过的鸡腿划上3道口子,丢进油锅炸得外焦里嫩,再放进条桌上的铁盘,刷上厚厚一层油辣子,简直是人间美味。炸香肠也一样好吃,香肠是老板自家灌的,瘦肉多肥肉少,炸过后肥肉化成渣,油渣香、腊肉香和陈皮香味掺和在一起,让人吃完还想吃。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价格太贵,不能每天都吃。
考上大专后,我终于找到了摆脱饥饿的办法。学校里最火的小吃店,除了烧烤店,就是小炒店。小炒店就设在大食堂后面,是一溜儿的矮小平房,每一间和上卫校时那间烧烤店的面积差不多大。考虑到学生的消费水平,小炒店只炒素菜,不卖荤菜,所有蔬菜都被切好放在筐里,旁边放着一叠盘子,学生挑好后,老板混在一起炒,两块钱一份。
人一多,老板就忙不过来,我见到有学生在店里帮忙,就厚着脸皮去和没请人的老板搭讪,也谋得了一份帮工的兼职。我的工作很简单,中午放学后立刻赶到小炒店,一手拿夹子,一手拿盘子,学生来了,我就负责点菜。他们要什么菜,我就夹什么菜,装满一盘,按照顺序摆在灶台上,菜出锅后再端给学生。做这份兼职没有工资,报酬是店铺打烊后获得一份免费小炒。工作虽然不算累,但十分难熬—别人吃饭的时候,我饿着肚子站在那里点菜,闻着菜香,肚子馋得咕咕叫。一点过后,来吃饭的学生才会变少。我给自己夹菜有秘诀,先夹绿叶蔬菜,再夹菌菇和海带丝,最后把藕片、魔芋盖在最上头,同样装一盘子菜,我的菜炒出来分量只多不少。除了要忍着饿,这份工作的另一个坏处是要忍受羞耻。碰到班上的同学来点菜,他们免不了要东问西问,问我为什么想到来夹菜,是不是和老板认识?问完了还要加一句:“你给我多夹点儿菜呀!”夹菜是有规矩的,盘子堆太满,一是老板不高兴,二是上面的菜会滑掉。我在小炒店干了3个月后,找到了新的兼职,就向老板提出了辞职,老板也没挽留,毕竟,想要吃一顿免费小炒的学生多得是。
新兼职是在勤工俭学平台找到的,给游戏公司做问卷调查,一份问卷十几页,只要受访者认真填完,我交上去就能得到10块钱的报酬。我耍了点儿小聪明,批发了许多圆珠笔和香味橡皮,把目标瞄准了学生群体。平常我就在大学城转悠,专门挑一些看上去好说话的学生,先送圆珠笔,再请他们帮忙,基本不会被拒绝。周末和节假日,我就去市中心的商城,那里的中学生和小学生可愿意帮我的忙了,为了得到圆珠笔和橡皮,他们不仅自己填表,还会拉上他们的父母叔伯帮我多填一份。运气最好的时候,我一天做了150份问卷,每个受访者和电话都是真的,顺利拿到报酬。有了钱,我吃得更好了。大学城的美食街,20块钱可以点一小份的干锅鸡,40块钱能够吃牛肉火锅吃到撑,吃完主食还有各种饮料、水果捞。我经常吃得肚皮滚圆,走不动路,可只要桌上还有食物,我就一定要吃完,不能有丁点儿浪费。大家都惊讶,我这么瘦小的身体,怎么能吃下这么多东西?
多年以后,青春期的饥饿已经完全远离我的生活,可是留下的后遗症还在,就是见不得剩菜。每次亲友去吃自助餐,都要带上我,理由无可辩驳—有我在才能回本。这是深刻的青春期饥饿记忆的遥远回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