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清代闽南紫砂壶流行原因

2023-10-10陈园

江苏陶瓷 2023年4期
关键词:功夫茶闽南紫砂壶

陈园

摘要紫砂壶早期作为奢侈品流行于上流阶层,价格昂贵且不易得。至清末,紫砂壶已经成为闽南地区普通百姓家中也能用得起的茶具,这与士绅巨贾对紫砂的推崇、乌龙茶的出现和紫砂壶的市场化密不可分。

关键词  紫砂壶;功夫茶;闽南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令废止龙凤团茶,散茶取代团茶成为主流,推行冲泡法饮茶。饮茶风尚出现变化,茶具也随之革新。明代由于茶事的简化,茶具更为精简,?茶器具成为茶器的重心,茶壶的材质、形制成为茶人关注的重点。晚明期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记载:“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宜兴的紫砂壶以其出色的“发茶”实用功能与独特的文人艺术雅趣成为茶人的新宠,明中后期逐渐流行兴盛。紫砂壶由明早期的注水器、煮茶器、煮水器转变为泡茶器。从供春到万历年间的赵梁、董翰、时朋和元畅“四家”,到时大彬、徐友泉和李仲芳“三大壶中妙手”,再到清代的陈鸣远、杨彭年等,制壶高手辈出,各有特色。紫砂壶器型在制壶大家的妙手下,从提梁大壶到精致小壶,造型愈加多变丰富,发展成为集书画、雕刻、诗词创作于一体,兼具审美和实用价值的独特陶艺种类。

紫砂壶之风在明中后期从宜兴向四方扩散,从考古发掘出土资料可以看出,清代紫砂壶在闽南地区逐渐流行并平民化。闽南地区虽然不是紫砂器的产地,却是全国紫砂壶出土最多的地区之一,尤其是漳浦。至少在明万历年间,紫砂壶就随着达官贵人的脚步来到了闽地。1987年,漳浦发掘的明代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墓出土了已知絕对年代最早的时大彬款紫砂壶。1990年,漳浦发掘的清康熙年间授三等轻骑都尉蓝国威墓出土了“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朱泥小壶。道光以后,漳浦地区规格低的普通男墓中通常陪葬包括紫砂壶在内的一整套功夫茶具,这成为普遍的葬俗,出土的紫砂壶以孟臣式朱泥小壶居多。众所周知,随葬之物一般为主人生前常用且爱用之物。可见在清朝晚期,紫砂壶在闽南地区已经风行,成为一般家庭普遍使用和钟爱的泡茶工具。本文主要对清代闽南紫砂壶流行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1上层风尚的引领

紫砂壶最早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它的兴盛与文人密不可分。明朝中后期党争不断,文人们为逃避时局,或隐居,或为官亦隐,寄情文玩。在饮茶日益流行冲泡法的背景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高雅不俗气、可把玩、泡茶效果佳的紫砂壶。紫砂矿泥颜色多样,成品呈现红色到紫色的不同颜色,色泽古朴素雅,这与文人崇尚平朴自然、中庸的思潮契合,很好地融合了茶文化里不媚俗、清高的精神特质。士人与紫砂手艺人交好,进而参与设计制壶,使之融合诗、书、画、塑、刻等艺术,极具艺术和文学品位。经久使用加上养护得当,壶身便如玉般温润有光泽,能达到人器互动的效果。文人雅士用紫砂壶泡茶蔚然成风,品茗成为士大夫们日常雅事之一,技术杰出的制壶匠人受到士人的礼遇,常出入公卿大夫之门。紫砂壶在早期价格昂贵,尤其是名家作壶,价值不菲且不易得,但当时的名工巨卿、高人墨士仍不惜花重金购买。

到了清康熙年间,紫砂器又开始吸纳为宫廷御用器,与珐琅、彩釉等装饰相结合,紫砂器风格富贵华丽。喜爱喝茶的乾隆皇帝更是召集当时宜兴的制壶大家进宫,为他专门制作紫砂茶具,并亲自参与紫砂的创作,在茶器上御笔诗文。宫廷同时也在宜兴订购紫砂,模式与景德镇官窑的订购流程一样,时间一直持续到宣统元年。

明朝建立以来,虽然仕与庶在穿衣、居住、社交及用品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隔。但在中国古代社会,上流阶层的日常行为喜好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社会影响力。不管是文人士大夫主导的雅事,还是宫廷奢华生活,无可避免地成为民间追随的风向标。在宫廷和士大夫们对紫砂壶的推崇下,加速了其他阶层对紫砂的接纳。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不仅大地主和富商巨贾有实力效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城郊市镇的一般小民也群起追随。受市场的追捧,紫砂壶价比金银,名家制壶更是炙手可热。不难想象,闽南地区最早也是如卢维祯这种在外为高官者或是富有的富商大贾将紫砂壶带回闽地,介绍给了这里的百姓,为后来紫砂壶能与乌龙茶结合提供了契机。

2功夫茶的兴盛

有学者认为饮茶文化是以茶汤为中心的,中国的茶器流变史即是饮茶文化史的缩影,没有饮茶文化就没有茶器文化。官宦名流的使用固然有导向性,然而紫砂壶能在闽南民间流行更重要的是紫砂壶的实用性,其与乌龙茶的完美结合使紫砂壶得到了平民的广泛使用。

明末清初,福建武夷山最早大批量出产乌龙茶。根据文献记载,一些闽南人不仅参与了乌龙茶工艺的研发,成为乌龙茶师,还有大量的闽南人参与乌龙茶的贸易,后闽南地区也成为主要的饮乌龙茶的地区。紫砂独特的双气孔结构,使得壶身具有优良的保温性和耐热性,且能使茶叶充分挥发茶香并保留茶味,两者碰撞出了火花,组成闽南地区饮功夫茶的标配,形成了“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的功夫茶俗。

蓝国威墓中,和“丙午仲夏,鸣远仿古”款朱泥小壶一起出土的还有墨彩人物山水白釉瓷盘、“若琛珍藏”款白釉白花瓷杯、椭圆形锡茶叶罐,组成了典型的功夫茶具套装。可以推断,至少在康熙年间,紫砂壶就已经与“若琛之杯”作为组合茶具成为功夫茶俗。乾隆年间,功夫茶俗形式基本定型,孟臣式小紫砂壶以其形制小巧、功能实用、制作精美在闽南广受欢迎,其器型表面多为素面,不另作装饰。

3紫砂壶的市场化

紫砂壶早期作为奢侈品在士绅阶层和富商大贾中流通,寻常人家不易得,且价格较贵,能在闽南民间逐渐流行,其市场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明末的商品化虽有一定发展,但市场还未完全打开。宜兴已经成为各式紫砂制品的集散地,各地商人趋之若鹜,但是卖的多是些无关生计的高级器物。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下,越来越多工匠的加入,日益增多的工作坊和陶肆,加上宜兴便利的水陆交通使得紫砂壶市场化,价格日渐降低,奢侈品转为大众用品。到了清乾隆时期,扬州已经出现专门售卖便宜紫砂壶的铺子。

紫砂壶市场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位人物是明末的惠孟臣,因为他的作品不入文人士绅之眼,便自己经营紫砂陶坊,将惠孟臣作为商号,坊中除售卖请专人题刻的高档品之外,还出售中档的钤有商号名称的日用陶壶。他的紫砂壶不仅远销海外,在面对闽南地区新兴的功夫茶风以商人的眼光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为适应正在兴起的功夫茶,他大量制作出线条洗练、出水流畅、胎薄轻巧且价格相较便宜的日常实用小壶。随后,孟臣壶在闽南地区颇受欢迎,出现了较大的需求,因而闽南和同样为功夫茶区的潮州出现了大量本地制作的仿宜兴紫砂壶,壶底也刻有“孟臣”字样。清代闽南地区出土紫砂壶中最常见的就是孟臣款识紫砂壶,这类紫砂壶多为扁鼓形或梨形的圆矮壶,朱红或褐红色,壶体素面无装饰,出水量较小,卧足或平底,造型稳重生动。

4结语

文人士绅或是富商们将紫砂壶带到闽地,随后与武夷乌龙茶巧妙结合,宜兴的匠人注意到这一商机,为喜好乌龙茶的闽南人量身定制小壶。清代,紫砂壶日益市场化,寻常人家也易得。乌龙茶与紫砂壶组成的功夫茶俗逐渐成熟定型并流行开来,不管是醇香的乌龙茶还是精巧的紫砂壶,都是两地人民在各自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下智慧的结晶,它们的组合则让彼此相得益彰。功夫茶俗至今广泛流行于闽南、台湾和潮汕地区,成为区域传统文化的一抹底色。

参考文献

[1]巫仁恕.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陈宗懋.中国茶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3]黄贤庚.武夷茶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4]徐秀棠,山谷.宜兴紫砂五百年[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5]杨东甫.中国古代茶学全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功夫茶闽南紫砂壶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工夫茶”与“功夫茶”不是一回事
闽南,闽南
茶杯里的禅道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