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照亮康复路
——记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史艳侠
2023-10-10唐慧乔王慧娟
唐慧乔 王慧娟
史艳侠
在与肿瘤漫长的斗争史中,恶性肿瘤一直是人类最为恐惧的“敌人”之一。尽管目前,医学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层出不穷的创新研发成果为肿瘤患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案,肿瘤治疗也已经从“谈癌色变”进入“与癌共存”的阶段,然而基于恶性肿瘤给患者身心层面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和风险,它仍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癌症负担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乳腺癌作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226万)已经超过肺癌(220万),成为全球恶性肿瘤发病总数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乳腺癌高发的情况同样极为严峻,仅2020年一年,我国乳腺癌新发病例就高达42万例,并导致12万例乳腺癌患者死亡,高居我国所有癌症死亡人数中的第4位。更严重的是,近年来这一数据以3%~4%的速度快速递增,乳腺癌已成为影响我国民众健康的重要威胁因素之一。
长期耕耘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和研究领域,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史艳侠对于乳腺癌的防治颇有自己的一番思考。以细心于临床中发现治疗的突破点,以恒心在科研中追寻新药物、新疗法的点点微光,是她从医以来坚定不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治疗之外,以同理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让爱和治愈的力量帮助患者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亦是她始终坚守的初心。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肿瘤的全程管理、全方位地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是她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负生命之托、践行医者承诺,史艳侠希望能够从各个维度综合发力,用心照亮患者的康复之路,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追根溯源——拓宽恶性肿瘤治疗的破局之路
谈及自己从医的契机,史艳侠称“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从小就非常崇拜那些手到病除、能够解决病人难题的医生,从那时起我就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而曾目睹亲人罹患恶性肿瘤并在确诊3个月后即辞世的经历,也让她认识到了恶性肿瘤“万病之王”的“威力”。就这样,她幼时萌发的梦想有了具体的方向:“当时癌症几乎是‘不治之症’,是世界难题。我希望可以成为一名肿瘤科医生,为解决这个难题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十年寒窗苦读,史艳侠如愿进入中山大学肿瘤内科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基础性研究入手,她习得了探索科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也产生了关于临床和科研的思辨:“基础研究不能是‘空中楼阁’,这些研究最终都要建立在临床意义的基础之上。”于是在进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后,她决定“两条腿走路”,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用基础研究去探索机制,再让基础研究来“回答”临床中发现的问题,就此形成临床和科研之间的“闭环”,史艳侠也在这一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史艳侠笑着说道,“在临床中发现新问题、新困难、新挑战,不仅是我科研新灵感、新思路的‘发源地’,也是我科研方向调整的重要指标。以临床需求驱动研究方向拓展,以研究成果推动临床实践向更精深的方向发展,这个交互的过程既回答了我的临床问题,又能够实现做科研的价值,对我来说是意义重大且受益匪浅的。”
随后数年,史艳侠从未停下钻研和学习的脚步。先后在美国哈佛医学院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乳腺内科和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基因组医学系(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Genomic Medicine)学习与合作的经历,赋予了她开阔的国际视野,更让她看到了乳腺癌前沿研究的诸多可能。学成归来,史艳侠踌躇满志,她决心要以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等治疗方案及相关研究成果,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切实的帮助。
乳腺癌致病原因复杂,针对肿瘤发生发展中重要的基因和通路展开研究,并据此制订更加精准详细的治疗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史艳侠团队首先从基础研究入手,对乳腺癌的“地域性特点”展开研究,发现了高加索人群和亚裔乳腺癌病例一些环境和遗传相关的通路存在显著的差异,证明了高加索人群乳腺癌易感性很可能是环境和遗传风险的协同结果。此外,乳腺癌高耐药性的成因及解决办法也是史艳侠团队研究的重点之一。在针对多线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国内自主研发的靶向药LZM005临床研究中,他们找到了可能影响抗HER2治疗效果的分子标志物——KMT2B、KIR3DL2,这一发现让抗HER2精准靶向治疗更加“有的放矢”成为可能。而在逆转多药耐药乳腺癌及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方面,史艳侠团队与澳门大学邓初夏教授团队、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林颖教授团队共同发现了蛋白酶体参与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新机制,并发现新型蛋白酶体抑制剂复合载体包裹化疗药物的治疗方案可在患者体外逆转多重耐药性(M D R)的现象。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前沿科学》(Advanced Science)发布后,收获了领域内相关研究者的持续关注,并获得了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继续支持。
史艳侠(左四)和学生
在将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的过程中,史艳侠同样着力颇多。在广东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她带领团队开展“使用PERS基因模型辅助选择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方案的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其配套开发的相关试剂盒已在进行专利申请、商品化及临床推广验证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史艳侠团队进一步建立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新药临床研究平台。据了解,这一平台通过在手术前给予患者全身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再进行手术治疗的新辅助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病人治疗的精准度,目前已经在具体的诊疗过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不唯如此,史艳侠还积极开展对泌尿系统肿瘤新药、新治疗方案的探索。2014年,她牵头建立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内科团队。此后数年,这一国内罕见、专攻泌尿肿瘤研究的团队也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践中收获了极为亮眼的成绩:在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ESMO大会)上,史艳侠团队与韩辉教授团队共同协作,首次报道了阴茎癌创造性适用TIP方案联合EGFR单抗和PD-1单抗的研究结果。通过这一治疗方案,局部晚期阴茎癌高危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从过去的10%提高到了45%。一年后,史艳侠团队又继续报道了晚期尿路上皮癌中使用白蛋白紫杉醇+PD-1单抗联合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这为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每一次攻克临床难题、每一项创新性成果,都是史艳侠团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疗、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的基石。“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理念和手段都在不断进步,特别是当肿瘤医学进入精准化、个性化时代,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预后效果也变得越来越好。而我和我的团队能够以自身所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拓宽恶性肿瘤治疗的道路,为这些患者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医者仁心——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在交谈中,史艳侠介绍了许多乳腺癌患者的经历:年轻的“准妈妈”认为治疗会影响胎儿的发育,执拗地要“生下孩子再抗癌”;正当盛年的妈妈一边治疗一边操心家庭,“蜡烛两头烧”以致影响了疗效;老年患者忧心疗效不佳,还会给孩子增加经济负担,常常犹豫要不要“放弃算了”……
尽管在所有恶性肿瘤中,乳腺癌拥有最丰富的治疗手段,且是治疗效果最好的恶性肿瘤之一,但很多患者对于乳腺癌的认知却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一部分患者对乳腺癌‘谈之色变’,消极治疗、心态也受到极大影响;另一部分患者则认为乳腺癌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必‘过度治疗’”。面对患者对于疾病“一知半解”的情况,史艳侠果断地将“乳腺癌科普”纳入了自己的日常工作内容中。“由于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的差异,很多时候患者对自己的病情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医生在做什么’更是一头雾水。这个时候,我们就要为患者进行科普,让患者对自身情况和治疗方案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让医患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更高效。这对于提升患者信心、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并最终携手战胜肿瘤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医院的墙见过最多的眼泪和依恋。”在史艳侠看来,在艰苦的抗癌过程中,给予患者心灵层面的鼓励和支持,是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您的痛苦和煎熬,我们感同身受”,史艳侠的这句话,曾在一次公益演讲中让台下的患者和家属潸然泪下,也成为她工作之余钻研心理学,为患者搭建心灵疗愈“阳光房”的初衷。“乳腺癌患者不仅需要化疗,也需要‘话疗’。”史艳侠说,“目前,我们成立了以治疗组为基础的诊治单元,实现对患者的全程管理,从而更加全面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真诚、关心、沟通,是‘话疗’的关键词,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史艳侠也注意到,即使目前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水平持续提升,但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城市之间乃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区位之间,患者的治疗结局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早期乳腺癌患者,在北上广等中国顶级医疗机构接受治疗5年的生存率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80%~90%;而在边远的乡村,其5年的生存率可能只有50%。这样的差异是惊人的,也是惨痛的,是以患者的生命为代价的。”为此,她决心多做一点事,让帮助和扶持的力量照亮更多角落。
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化疗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史艳侠积极组织开展并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全国抗肿瘤规范化治疗百城行”活动中,以期可以一定程度上弥合不同地区之间恶性肿瘤治疗水平的巨大差异:“我期待通过‘抗肿瘤规范化治疗百城行’活动,对恶性肿瘤的标准化治疗进行宣讲,从微小处入手一点点改变当地从业者及患者对恶性肿瘤的认知,进而推动规范化治疗和医疗质量一体化的进程。”
除此之外,史艳侠更将目光投向了信息接收渠道更少的老年人。2022年8月,她以专委会主委的身份,牵头筹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在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的当下,各种老年性疾病带来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乳腺癌也是其中的一种。过去由于早诊早筛的不足,很多老年乳腺癌患者并没有得到充分诊断,一经发现即是晚期患者,给治疗和预后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外,老年患者的心态往往比较悲观、容易放弃治疗,从而导致治疗不充分,进而影响整体的治疗结果和后续的生活质量。可以说,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而当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向我们发起合作邀请时,我们双方一拍即合,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筹办也就此被‘提上日程’。”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11月19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乳腺癌分会正式成立。“目前在国内,老年患者经常是被忽略、被漠视的群体,通过成立老年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我们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医学专家的参与,培养更多专业人才,让老年患者群体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帮助老年患者得到更加规范科学的诊疗和支持。”
医者仁心,胸怀大爱。当被问及以科普和组织力量推动恶性肿瘤诊疗现状变革的初衷,史艳侠颇为感慨地说道:“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乳腺癌正在向慢病化发展,医生在医院里接触到的病人仅仅是病程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我们仍然有大量结束手术、化放疗或者正在进行内分泌等维持治疗的康复群体及癌症长期生存者需要照顾。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医学建议,纾解病痛造成的心理焦虑,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身心完全回归社会与生活,这都是我们要做的,也是我们正在做的。我想,这就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意义所在。”
继往开来——汇聚团队力量,照亮生命之光
史艳侠(左九)团队
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史艳侠总说“我是很幸运的”。徜徉于国内顶尖的肿瘤中心,师从业内知名的学术大家,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深厚的文化、专业底蕴滋养了她,宽松的学术氛围给了她肆意生长的空间。在这里,史艳侠得以在“知”的层面广泛吸收世界范围内先进的医疗知识,在“行”的层面有机会落实自己的想法,她以蓬勃的态势,成为立于南国的新秀。
成长于斯、植根于此,史艳侠坚定地扛起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针对不同分型、不同分期乳腺癌治疗方法并不相同的现状,自2009年起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即成立了以多学科协作为前提的乳腺癌多学科综合诊疗会诊团队(M D T),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取得更好的疗效为目标,史艳侠即是其中的骨干成员。自担任主任医师以来,史艳侠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澳门特别行政区科学技术发展基金项目、广东省计划项目国际合作重点基金项目、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等在内的多个重要项目,并获得2014年度美国国家癌症基金-美中抗癌协会年度奖。她负责执笔撰写的《肿瘤化疗所导致恶心呕吐》《肿瘤化疗导致的贫血专家共识》《肿瘤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专家共识》《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等多个临床共识》等指南共识,为我国肿瘤治疗及支持治疗的诊疗标准提供了规范化的支撑。
2020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开辟黄埔院区,已经成长为团队的中流砥柱、时任内科副主任的史艳侠勇敢地接下黄埔院区内科筹建工作的重担。“黄埔院区一切都是从0开始,筹备工作千头万绪,不仅要了解科室运作的全过程,还为团队定下科研方向,更要兼顾团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不过繁杂的工作并没有吓退这个名字里带“侠”的姑娘,她条分缕析、逐一推进落实,终于让年轻的内科团队在全新的黄埔院区扎下根来。“在黄埔院区工作的一年,是亲眼见证、亲身参与新院区成立和成长的一年,也是陪伴内科团队从‘诞生’到‘独当一面’的一年。对我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会,也是我陪伴团队共同成长的良好契机。”
说起自己所在的团队,史艳侠将其概括为“科研和临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综合性团队”——“既有临床医生,也有专门做科研的科学家,更有科研和临床兼顾的转化型人才。以乳腺癌和泌尿系统肿瘤研究诊疗为核心特色,打造一支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医生科学家整体团队,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治疗方法,并进一步促进特色研究成果落地转化、培养领域内的两栖型人才,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承袭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团队精诚合作的传统,史艳侠用“找准方向、做好分工、团结协作、并肩向前”概括团队的动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她积极邀请国内外业内专家来访指导,并开展与医院、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前行目标,也给我们装上科研引擎,带领我们团队向着国际顶尖的水平迈进。”
从医多年,史艳侠的理想依旧朴素如初:“我希望自己能做一名好医生,做一名真正高水平的能够为患者解除病患的医生。”在她心中,好医生的标准是为患者控制好病情、让患者切身感受到帮助,从而获得好好生活的机会和勇气。在成为好医生的漫漫奋斗路上,她很少谈及遇到的挫折,而是始终怀抱希望、坚定前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受挫和被打击是生活的常态。特别像我们肿瘤科的医生,被现实‘拷打’的机会更多。不过在广泛阅读、实践和了解学科发展主流方向的基础上,我对我现在做的事情很有信心。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急速变化、医学迅猛发展的、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我比过去有更多的信心来面对挑战。”以临床转化为工作重心,锚定致病机制的探索和靶向药物开发及落地,怀揣拳拳赤子心,史艳侠依旧在路上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