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2023-10-10科学网
欧阳明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全固态电池技术虽然目前面临着很多挑战,但仍然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短期的,可以看作是面向2030年——值得创新的目标。我认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和电池企业要对这一技术路线高度重视。
现在全球已经有无数人投入这场创新运动,随着ChatGPT技术的出现,对新材料的探索效率极大提高,开发周期缩短,通过全球的努力,全固态电池能够取得成功。我们发现,在全球顶刊上发表的与固态电池技术相关的论文正在指数般地增长,可以说技术是在商业化的“前夜”。不过在国内,全固态电池的路线似乎不被整车厂和头部电池企业看好。
其实,全固态电池对于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是彻底的颠覆。在全固态电池中,锂离子的传输机理完全改变,一般液态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为0.5,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锂离子迁移数为1;全固态电池具有高温100摄氏度到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宽温度性能;全固态电池电压窗口提高后,正负极材料的选择范围大幅提升(正极可以选择硫等),甚至可以在全固态电池中使用在燃料电池中应用的双极板。这和目前资本市场上十分火热的固液混合物电池也完全不同。
我们的电池企业,不能只是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要小心对手一不留神就将技术颠覆了。作为电池大国,我们一定要重视相关技术的发展。
郑纬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信创(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链由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和云计算平台等部分组成。当前,我国信创产业虽然已取得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例如我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被纳入实体清单;国产芯片出货量低;美国的人工智能算法开放框架占据着中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产操作系统市场份额与核心技术研发投资不足,依靠国外开源技术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国内信创产业在设计及制造环节面临被限制,国产数据库技术路线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信创企业反映适配的工作量多、难度太大,缺乏高品质、优体验的信创产品等。
在我看来,信创不是简单地把国外的东西进行国产替代就完了,信创更是新技术突破。它是一条产业链,实现信创落地,要打造自主生态,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
对于未来信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我认为要选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位置的头部企业,补齐供应链的短板;深耕行业应用场景,推进产业合作发展;要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强优势产业技术研发,攻克一批前沿基础和战略必争技术,推动建设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设立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扩展信创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以此来推动信创产业的发展。
赵沁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美国科技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甚至原始创新,关注和坚持投入是否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深远影响的科技创新,从而抢占新兴产业市场。当前,产业竞争的起点越来越向科技创新前移,如果始终是跟踪国外的科技创新,我国企业就只能止步于从事代工,生产低维产品或当“二锅头”。
ChatGPT产生的过程再次印证了创新型科技文化是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因素,我国亟需在全社会逐步培养这种文化。
科技文化至关重要,什么样的土壤气候决定生长什么样的树木,什么样的树木决定结出什么果实。美国近百年形成了贯穿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型文化。而我国自“洋务运动”至今近200年来,主要形成了“跟踪追赶型”科技文化。我认为,这种科技文化在我们追赶世界科技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十年,使我国跨入科技大国行列。但是,要成为科技强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就需要逐步培育起创新型科技文化。
科技文化包括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多个方面,在这一现状下,需要我国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界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逐步实现从跟踪追赶型向创新引领型的过渡和转变。
李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光伏发电是大家熟悉的太阳能利用方式,其能量利用率近年来大幅提升。过去晶硅电池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而今,太阳能的工业化利用效率平均可达22%,在实验室能达到26%。理论物理学家估算,太阳能单晶硅电池的太阳能利用率的极限值为31%,因此可以说,以光伏发电的方式利用太阳能,其能量利用率已经非常接近极限值。
在这一困境下,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给了我们启发。发展人工光合成产业,初衷是把取之不尽的太阳能有效利用起来。10年前,中国科学院开启了一个太阳能利用行动计划,由我和褚君浩院士领衔推进。计划启动之初,我们对中国太阳能利用水平、技术路径、产业规模等做过全面的战略分析,认为发展人工光合成产业是极具潜力的方向之一。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确定,人工光合成产业迎来发展契机。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可以把二氧化碳从“废气”变为“资源”。
当前人类已经发展了一些消纳二氧化碳的技术,比如碳捕捉、碳封存,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捕捉下来注入深井里封存起来,但这种方式是净投入的,后续没有产出。人工光合成方法却可以“变废为宝”,在消纳二氧化碳的同时,生产出原料。因此我认为,人工光合成是可持续发展的“碳捕捉”方式,值得我们在这一方向上继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