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探索

2023-10-10毛学良

灌溉排水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水利工程育人

毛学良

(焦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探索

毛学良

(焦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书名:水利工程概论

作者:白涛 主编

ISBN:9787517082002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1

定价:58 元

面对中国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需求,水利工程专业教育需加快提质提效,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培育高水平的水利人才,激发中国水利治理的内生动力。由白涛主编的《水利工程概论》是一部围绕水利水电工程展开知识论述的教材性专著。该书在梳理水利水电基础定义、相关概念及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分别就不同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展开介绍,向读者阐明了水利工程内容要素和知识框架。文章结合书中水利工程专业内容,充分立足于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育需求,就水利工程专业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工作实践展开探讨。

从书中可以看出,经过长期专业教育实践,中国水利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基本成熟,知识点全面且成体系,可以发挥出良好的育才效果。不过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环境来看,中国水利工程领域对基层水利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水利人才综合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中国水利工程行业是一个公益性质较为突出的行业,工程建设施工环境较为艰苦,工作责任重大,初入水利工程行业的职工普遍承担着较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是支撑其艰苦奋斗的关键;另一方面,不论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还是具体的施工建设,都需要员工充分贯彻落实好各项规章守则,守好职业底线,积极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中国水利工程领域发展来说,在学校教育阶段积极培育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思想精神,引导其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思想具有充分必要性。以上育人需求无疑对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因此,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落实高质量的育人工作以增强育人水平,是相关院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任务不仅在于培育学生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而且在于推动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建构其独特的价值追求,坚定理想信念,持续推进自身建设。结合水利工程专业育人特征,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需发挥出2 个方面的育人作用:一是要发挥出价值观导向作用,即通过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价值观元素,引导水利工程专业学生逐步构建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并在长期价值观的引导下推动学生养成正确看待世界的视角,能够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正确处理职业问题等;二是要发挥出精神凝聚作用,即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一定的精神文化氛围,激发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对先进思想意识的认同感,激活其勇于参与水利工程基层工作的信心,最终凝聚成推动中国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的动力。

从上述观点分析可以看出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结合院校教学实际来看,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够充分。基于该现状,学校应积极推进水利工程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从理念、内容及方法路径等多个层面出发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政育人革新,达成兼顾专业知识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效果。具体需要遵循以下4 项教育原则。其一,坚持以学生成长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本教育,即其始终是围绕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工作。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育人主体需时刻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来规划各项教育工作,以推进学生全面成长来实施思想意识引领工作。而要做到这点,学校需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聚焦于“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制定育人目标,如可以将育人目标设置为“培养出兼具高度爱国主义情怀和水利职业修养,掌握扎实的水利工程基本理论,能够在水利基层部门胜任施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人才”;保障育人流程和内容充分体现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本特色,积极采取因材施教法,增强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其二,突出专业属性。要增强课程思政育人质量,单纯依靠思修课程是不够的,思修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但其内容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无法针对水利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导向的育人内容。因此,学校除了要开设普遍的思修课之外,还需结合水利工程专业特色开展育人工作,顺应水利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增强育人质量。其三,坚持以生活为源。水利工程行业关乎百姓日常生活,该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职业生涯,因此水利工程专业育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基于生活实际的教育工作,其引领学生脚踏实地深入生活、深入职业,自我建设,成为水利工程行业的所需人才。基于水利工作专业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联的特征,学校在结合水利工程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时,需注重教育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促进教学活动充分贴合水利工程行业特征甚至岗位特征。此举在于打破传统课程思政教育空洞的道德说教和行为戒律,让学生在课后生活也能接触和感受思政元素,推动自我建设。其四,强调可参与性。可参与性指的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足够吸引学生参与,能推动水利工程专业学生自觉参与、乐于参与育人工作,将课程教育从“教”转变为“学”。基于此观点,在规划设计相关教学活动时,学校需在结合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以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形式创新等创新路径来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与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觉感悟和践行所要传递的价值观。

综合上述对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原则的探讨,可以总结出水利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首先,在课程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方面,学校需升级水利工程专业育人目标和方针,与立德树人理念对接,奠定后续育人基础。对于水利工程专业教育来说,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是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的根本遵循,目标设置与方针拟定会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此,水利专业的领导要强化领导责任意识,主动抬升对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意识站位,在充分学习和研究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实施指导文件的基础上,搭建专项调研小组,围绕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和育人方针展开升级工作。在专业教育目标设置方面,学校既要继承原本的专业人才培育目标,也要有机地将道德意识、政治思想、职业规划等元素融入其中,凸显教育目标的全面性。在育人方针拟定方面,学校则需从学生的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3 个角度出发对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分别拟定学生培育要求,为后续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方针导向。

其次,在教学活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面,要充分结合水利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特色,展开有趣味、有意义的思政育人活动。在教学资源建设上,水利工程专业课教师可以在教案设计阶段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要素,如可以收集国内外水利工程领域的事件动态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从中国水利工程历史中挖掘先进人物事迹、国家政策改革等内容,以案例讲解的方式将上述内容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人和事,实现对学生个人道德意识、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意识等价值观的培育。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组也可以构建专业专用的思政素材库,将平时搜集和整理的具有育人价值的案例素材输入素材库,供该专业课教师使用。在教学形式设计上,要推进专业拥抱实践,以实践活动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工作。实践教学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践课是验证真理、加深人生感悟的必要渠道。为此,水利工程专业需要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设计专业课实践、思政主题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磨砺自身心性,进一步树立专业服务社会的思维,养成团队合作、质朴谦卑及认真负责等诸多优秀品德。在教学方法运用上,水利工程专业课教师要积极调整教学手段,在保障知识教育实效性的同时,运用现代教学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和主动感悟。如应用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剖析时事案例,探究其中的人、事、物并形成自我观点;应用分组讨论教学法推动学生合作交流、传递思想,激发学生主动性;应用多媒体教学法实施可视听化的教学,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等。

最后,在课程思政教育的保障工作方面,要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强化育人队伍,打造思政教育校园传媒矩阵。要达成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只靠思政课和专业课还有所不足,学校还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全员育人、全环境育人来增强育人效果。一方面,学校需将班主任、指导员纳入课程思政育人主体队伍,并为其提供专门的思政教育培训,增强其指导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和指导员能深入学生校园生活,与学生联系更紧密,其育人功能性更强烈,如班主任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师生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集体交流活动来传递课程思政元素,使学生获得思想意识层面的引导。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攀上校园舆论高地,通过自媒体、系报等信息传媒媒介宣传思政元素,定期设置思政主题来进行专题宣传工作,如以工匠精神为主题宣传大国工匠事迹,培育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宣传红色历史、红色英雄人物,培育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爱国热忱;以新时代青年为主题宣传先进青年人物,培育水利工程专业学生不畏艰难、拼搏向上的精神。

综上所述,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行业需求,水利行业对水利工程人才的综合要求日益提升。为此,学校应积极应对该趋势,铺设更全面的课程思政教育格局,增强育人质量,持续不断地为水利行业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毛学良(1978-),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水利工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欢迎订阅《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安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创新实践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