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C+O”模式下某流域综合整治项目投资估算偏差研究
2023-10-10宋虎
宋虎
(东莞市长安镇国库支付中心,广东东莞 523160)
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其投资属于社会公益性投资,政府主导性强,资金来源大多为政府投资[3]。因工程涉及设计专业较多,如景观需要兼备挡水功能与美学效果,植物种植、道路铺装等,目前的水利工程倾向于综合治理,主要以改善水环境和水生态为主,尤其需要关注投入使用后的运营效果[4]。因此在“EPC+O”模式下,对水利工程初步设计阶段的成本进行估算分析能更好地对项目进行初始控制,为后续施工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1 “EPC+O”模式的应用现状
1.1 “EPC+O”模式的优势
1.1.1 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对于政府而言,由于“EPC+O”模式强调承包商对工程的运营管理,解决在传统模式下,政府需要对多个参建单位进行管理而造成的各个单位间因工作衔接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项目的实施监管也上升到从立项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的高度,有效提升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效率。
1.1.2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目前,国内采用“EPC+O”模式的项目大都集中于流域治理、水环境改善和市政管网建设等公共事务领域,其资金来源多为政府融资,并且投入的资金不少[5]。采用“EPC+O”模式能够在提升工程质量的同时,又保障国有资金的高效利用,由于“EPC+O”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对建设单位来说减少了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缩短了工期,使项目能够提前进入运营阶段,产生收益[6]。
1.1.3 明确责任主体,易于风险管控
定理2 给定脆弱性变换周期intervali、单条入侵路径上依次攻击的脆弱性数量n、入侵者攻击单个脆弱性所需的时间周期τ(假定攻击不同脆弱性所需的时间周期相同)和入侵时间窗口概率密度函数f(T),对于脆弱性总变换空间大小S,当n>1,nτ
通过将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等环节集成,明确总承包商单一主体责任,提前在设计阶段综合考虑施工、运营阶段的需求,强调设计阶段的重要性,促进设计阶段与各个阶段的联系,提升设计阶段的工作质量。因此,对于总承包商来说,需要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对各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管,一旦中间环节有纰漏,风险还是由总承包商承担。
1.2 “EPC+O”模式的劣势
1.2.1 联合体管理难度增大
目前国内已采用的“EPC+O”模式的项目中,更侧重于整个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注重总承包商协调统筹各个环节的能力,但是国内相关项目的中标者通常为由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单位组成的联合体,由于联合体内部的各单位按照各自的比例承担绩效风险,往往容易出现各单位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产生人为割裂的现象,导致联合体综合管理难度较大。
1.2.2 相关机制不健全
目前“EPC+O”模式的适用范围还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特别是在信息管理方面,由于中标单位通常为几个单位组成的联合体,单位之间的信息差会对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在监督管理方面,由于监管方为政府部门的相关机构,如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常出现各个部门的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确及监管权力重叠的现象,给施工带来诸多不便,对施工进度造成一定的延误。
1.2.3 项目成本控制的不确定性
在“EPC+O”模式下,工程项目在初设和设计阶段都可进行招投标工作,如果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就开始招投标工作,由于设计单位欠缺实际施工经验,对项目成本的总投资无法进行较为准确的计算,有可能产生定额设计和超额设计的情况。在定额设计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参建方的资金压力增大,导致对工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在超额设计的情况下,不仅给腐败分子可乘之机,也使项目的预算管理失控,打乱财政资金的划拨和安排。
2 “EPC+O”模式下项目估算的实践案例分析
为实现建设工程中投资目标的控制,避免“三超”问题的出现,以某流域综合整治二期项目为例,分析该项目在投资估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原因,提出管控要点,确保后期各个阶段的投资偏差在合理范围之内。
2.1 项目概况
某流域综合整治二期项目包括污水管网工程、活水保质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调节闸工程、景观提升工程、清疏工程,该项目为“EPC+O”模式,计划总工期为299 d,计划每天铺设截污次支管1.5 km,同时推进河涌清淤、景观提升等各项工程。
2.2 估算过程
该项目收到运营水务中心的送审稿中项目估算金额为17.169 5亿元,经财政局根据建议书、招标文件和项目估算资料估算,为提升该流域综合治理效果,调整项目建议书中的内容如下:①管网增加30 km;②将调节闸工程名称改为拦污闸工程,并移至管网工程中;③增加污水管网接户工程的预留资金,并将该项目移至管网工程中,进一步审核出具估算一稿,估算金额约为130 318.75万元,具体估算费用见表1。
表1 项目一稿估算费用
项目经二次评审后,收到的项目最终估算金额为130 318.75 万元,比估算一稿的金额增加7 855.10万元,具体费用见表2。
表2 项目定稿估算费用
2.3 造成估算偏差的原因分析
由估算偏差表(见表3)可知,定稿后的景观提升及堤岸工程费用增加了4 783.64万元,造成其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政府部门提出扩大景观工程的实施范围3.37 km,并增加堤岸工程,由此造成的偏差最大,经过分析,造成以上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表3 项目估算偏差表
2.3.1 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未能统筹管理项目的施工内容
在项目估算的一稿中,相关单位经过商讨,将原来的调节闸工程改为拦污闸工程,并将该部分内容合并到管网工程中,在最终的项目估算书中取消一体化系统,只保留监管水质的内容,导致信息化系统的估算费用减少了882.50 万元,产生33.59%的偏差。可见,在进行方案设计时,未能将项目进行良好地统筹和分类管理会对项目估算的精确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3.2 方案设计深度不足,导致投资估算出现较大偏差
在项目一稿的变化中,需要在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增加管网数量,由此增加的估算费用有2.14 亿元,在最终的项目估算书中又增加了景观工程和堤岸工程的实施范围,由此增加金额为4 783.64 万元,相应地,增加了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共1 146.06 万元。“EPC+O”模式下需要考虑运营期的费用,因增加了相应的景观、堤岸工程,导致运营期的费用也相应增加了548.24 万元。可见,满足设计深度要求设计方案是提高项目估算精确度的保障。
2.3.3 未能选取合理的单价费用
在项目建议书中未能根据当地的人力、材料、机械等所需费用及时修改项目建设所需的单价费用,如在生态修复工程中,由于市场中的曝气机价格上涨造成生态修复工程估算价格增加28.80 万元,在工程建设的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中,根据市场价格,又进行了基数调整导致费用增加。
2.4 “EPC+O”模式下项目估算过程的管控策略
2.4.1 对建设内容进行结构优化,防止缺项漏项
由于“EPC+O”模式多为政府投资项目,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和项目估算书时,需统领全局,深化项目建设内容,将项目运营期的费用纳入项目建设内容中。通过现场调研,了解工程的建设条件,对所有的建设内容进行结构优化,防止缺项、漏项,同时进行工程量化,提出满足设计深度的设计方案,充分提高政府资金的利用率。
2.4.2 根据当地的人力、材料、机械设备等所需费用,及时调整综合单价
建立当地人力、材料、机械设备等所需费用的数据库,根据项目拟定的项目周期,通过数据分析和当地市场情况,选取合适的综合单价费用,减少在项目估算审核过程中由于项目建设的综合单价造成的估算误差。
2.4.3 划分项目阶段和任务,提高风险管控
将项目划分为多个阶段,确定每个阶段内的工作内容、资源需求和持续时间,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出每个任务的任务量和工作成本,在进行估算时,要同时考虑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通过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减小风险对估算的影响,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2.5 实施管控策略后的效果分析
在项目初期阶段判断估算的准确性可通过概算的审核结果来判断,通过偏差分析其估算的准确性(见表4),可以看出整体偏差较小,其中项目总投资的误差控制在0.02%以内,在项目的允许偏差范围内。
表4 项目概算与估算偏差
可见,通过优化建设项目内容和结构,可提升项目估算的准确性,减小项目后期变更所带来的影响;建立人力、材料、机械设备等所需费用数据库,有利于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提高项目资金的利用率;通过划分项目阶段和任务,可提高项目计划和管理效率,提升项目风险管控的能力。
3 结语
在项目估算过程中,通过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结构优化,一方面使能够防止估算过程中发生缺项、漏项,另一方面能使项目内容得到深层次的优化,使项目的整体框架更加清晰。此外,通过建立当地人力、材料、机械设备等所需费用机数据库,不仅能够及时调整项目的单价,还为后续开展评审和评估工作提供借鉴指导。根据项目的整体情况,划分项目阶段和任务,有效地避免各单位间因信息差造成的工程进度缓慢、资金浪费等问题,通过项目后期概算误差控制在0.02%以内,表明文章提出的管控策略可有效提升项目估算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