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模式研究
2023-10-10于善祥
余 何 沈 宁 于善祥
(贺州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0 引言
知识产权作为新技术与新知识的主要表现形式,在驱动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之一,在知识产权创造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国家纲领性规划的发布,为地方高校立足知识产权新发展阶段、贯彻知识产权新发展理念、构建知识产权新发展格局、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贺州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唯一一所公立地方本科高校,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探索构建校政企知识产权合作模式,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合作模式为贺州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建设开启了良好局面,亦期望能为同类地方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开展提供借鉴。
1 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背景与现状
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是知识产权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是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为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0 年11 月5 日印发《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工作指引》,鼓励高校类服务网点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与人才资源优势,积极服务高校科技创新、学科建设、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促进高校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发挥专业与学科优势,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截至2022 年,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各地实施规划日益完善,初步建立“全链条服务、服务全链条”的发展格局,基本建成“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的公共服务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截至2022年)
为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2 年年初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十四五”规划》,这是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首个五年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为“到2025 年,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便民利民、公共服务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智慧便捷、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公共服务发展基础更加牢固坚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目标,到2025年,省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超过50%,建成200 家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150 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200 家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由此可见,除了政府层面的公共服务机构外,地方高校在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服务网点的基层服务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与人才支撑作用,其中服务网点的建设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中具有底层支撑作用,可在公益培训、公益讲座、信息咨询与分析、知识产权传播与推广及形式多样的公共咨询[1]等方面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
2 地方高校知识产权合作模式的构建
2.1 合作基础
随着知识产权被提升至强国战略高度,知识产权事业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依托知识产权开展科技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包括地方高校在内的高等院校是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力量与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组成要素[2],应承担起贯彻落实知识产权战略的责任,因而必须加快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3]。2018 年贺州市被广西壮族自治区赋予建设“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的新定位新使命,迫切需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支撑示范区建设发展,借助知识产权赋能科技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动能转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4]。
贺州学院是贺州市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高校,其在2021年11月前实行的管理体制是“区市共管、以市为主”,2021 年12 月获批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教育厅主管”的区管高校。学校管理体制的改变并不影响其服务地方发展的职能,反而更显担当。贺州学院坚持围绕贺州市“东融”发展新定位,面向绿色高端碳酸钙等千亿元地方产业主战场,多措并举搭建服务地方的平台。学校顺应地方发展,于2018 年调整二级学院结构,组建成立碳酸钙学院,并于2021 年获自治区教育厅批复建设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共建的碳酸钙现代产业学院。2019年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院、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政协贺州市委员会四方共建“广西东融智库中心”,这些平台的搭建为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从2016 年的2 人增加到2022 年的12人,其中教授5 名、副教授3 名,广西中青年知识产权专家1名、广西知识产权实用人才1人、广西技术经纪人1 名,为开展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2.2 合作模式
贺州学院由“内需”向“外联”转型,拓展服务社会职能,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向内涵式、高质量方向发展。进一步探索与地方政府、企业深度合作,打破“高校人才、政府资源、市场需求”三方无关联的孤立状态[5],2020年,学校主动与贺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贺州市国知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为进一步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政府资源优势、中介专业服务优势,三方经过多次交流座谈,签订了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合作协议,共建“广西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加强知识产权教育[6],探索“校政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7]。2021 年贺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支持学校建设“东融知识产权人才小高地”,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支持贺州学院申请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网点(目前广西唯一公共服务网点)。培训基地、人才小高地和公共服务网点构成了学校知识产权的工作与服务平台,逐步构建起了“校政企”三方合作的知识产权工作模式(见图2)。
图2 校政企知识产权工作模式
2.3 合作优势
校政企知识产权合作模式的构建,体现出三方面的优势。一是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自2020 年与贺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合作以来,三方借助本地化优势,互访互动密切,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逐渐形成“三驾马车”共同服务贺州市知识产权事业的“知识产权共同体”。二是政府机构的参与,提升了开展知识产权服务的便利性,减少了沟通成本与时间成本。在此之前,学校单独前往企事业单位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往往效果不理想,一些企业单位常以“企业忙于生产”的理由婉拒,现在通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前期对接,学校再去开展知识产权服务都会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重视,服务的效果较以往有明显改善。三是中介服务机构的参与,使知识产权工作更加专业和高效。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贺州市国知知识产权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是经学校创新创业园审批的入园企业,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的代理服务,可以较好延伸学校知识产权的公益服务范围,及时跟进企业对专利、商标的知识产权需求,同时能够及时协助解答学校师生有关专利、软著的申请咨询。
3 实践与成效
3.1 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成效显著
在“校政企”知识产权贺州模式下,开展了多方面的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贺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中介服务机构利用各自优势,三方合作共同举办了面向校内外高校师生、企事业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公益培训(见表1),受益人数达到1 660余人。在广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支持下,专题培训特别邀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的三位老师,分别做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新一代地方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应用》《如何有效提高专利检索技能》等专题报告,培训聚焦具体的业务和实操性,向参加培训的300 余名贺州市各县(区)高新企业代表和贺州学院师生介绍了知识产权如何服务企业发展、如何利用专利检索工具检索分析专利及知识产权的基础知识,受到参训者好评。
表1 2021—2022年度知识产权平台开展的主要公益活动
学校与广西东融产业园、贺州市八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举办“2021 年商标和知识产权促进保护培训会”,在八步区信都镇为来自信都、铺门、仁义、灵峰、步头所辖企业及市场监管部门60余人进行了现场培训,反响良好。组织广西知识产权培训(贺州学院)基地人员,走进贺州市人民医院、钟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贺州市惠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贺州通号装配式建筑有限公司、广西坤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贺州宝兴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贺州市昭军化工有限公司、广西康利岗石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专利、商标申请、保护等宣传,增强了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2 知识产权服务产业落到实处
依托贺州学院碳酸钙现代产业学院,在学校知识产权平台的支持下,主攻碳酸钙新材料方向的教授、博士老师,遴选本科生组建碳酸钙新材料研究团队,深入贺州市碳酸钙企业调研,发现碳酸钙存在粉体白度不够和现有增白助剂毒性较大、结合牢固度较低、后续加工耐候性较差等瓶颈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和试验,设计合成出系列新型高性能碳酸钙增白助剂,使同规格碳酸钙产品白度值提升1~2.5,类白色人造岗石的白度值提升4.2~4.9,团队申请了相关专利10 项,其中“四羧酸重质碳酸钙粉体荧光增白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因其方法简单,原材料价格低廉,工艺绿色环保,在企业试用中认可度高,以10 万元的合同成交价成功转让给贺州旺高工业区的广西九源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团队另一种授权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地沟油表面改性重质碳酸钙的方法”也以1.5 万元的合同成交价顺利转让给了碳酸钙千亿元产业区的广西康利岗石有限公司。2021—2022年度,贺州学院基于知识产权工作与服务平台,累计服务企事业单位达到120家,典型服务案例见表2。
3.3 知识产权转化实现突破
高校知识产权转化率低是一直困扰高校开展知识产权转化的难题[8-10],而地方高校本来拥有的知识产权数量就不多,因此,知识产权转化更是地方高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难点与痛点,贺州学院也不例外。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以“贺州学院”为当前权利人的授权专利共有487 件,同2018年年底的拥有量(216 件)相比翻了一番多,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0 件,实用新型专利357 件、外观设计60件。学校2018—2019年授权专利转化仅有1件,自2020 年构建三方合作开始,授权专利转化呈逐年递增态势,五年累计有65 件授权专利实现转化,累计转化收益为48.05 万元,实现了专利转化数量和收益的提高(见图3),但单件授权专利转化的最高金额仍处在10 万元左右。2018—2022 年授权专利的面向从单一的大健康产业逐步向贺州市主打的绿色高端碳酸钙产业、大健康和文旅产业、装配式建筑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产业转移转化,说明贺州学院在校政企三方合作的背景下开始精准发力,通过知识产权更好地服务贺州市地方产业的发展。
图3 贺州学院2018—2022年授权专利转化情况
3.4 知识产权公共素养得到提高
贺州学院组织师生参加2022 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江苏省知识产权局举办的“首届全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专利检索分析大赛”及北京合享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和科睿唯安联合主办全国第四届incoPat 新科技检索大赛“未来IP 专家”高校精英赛。通过竞赛搭建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竞技交流平台,通过“比武练兵”“以赛代练”推动和促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人员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和知识产权素养。两项赛事累计参加人数超过1 000 人,其中“未来IP 专家”高校精英赛中我校共有76 名师生进入决赛,并荣获“优秀组织单位”奖。贺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为广西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的贺州分平台,以往的培训对象主要是工业企业,培训效果不甚理想。为充分运用这一教育平台,2022年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贺州学院共同组织开展“2022年广西知识产权远程教育专题培训”公益活动,通过“互联网+教育”的网上自学方式进行,以“参加培训的师生学完32 小时课程,可申请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颁发的结业证书,并可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证明和学生参赛及就业证明”的激励政策,引导超过3 000 人参加广西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学习,达到了贺州分平台参与知识产权教育人数的历史最好成绩。
4 结语
贺州学院作为一所普通地方本科高校,知识产权工作起步晚,迫切需要联合外部力量,加快知识产权工作步伐。学校从2020 年起开始探索与地方政府部门(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合作,依靠政府行政和中介服务的双轮驱动,初步构建校政企知识产权的三方合作模式,打造集“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知识产权人才小高地+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于一体的高校知识产权工作与服务平台,打开了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的新局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地方高校主动作为,做好校政企合作,有利于发挥三方各自优势,打造特色的基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模式,助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