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模式构建
2023-10-10马友利
马友利
(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2)
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3 000万人。其中开设工程测量专业的中专院校已超过200所,大专院校超过180所[1]。如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工程测量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下研究热点。
本文对吉林省七所工程测量专业和国内近几十所相关院校及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并论证,制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程测量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试点院校中高职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和行业单位进行调研,并充分研究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根据教学发展规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构建新职业教育背景下工程测量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模式。
1 测绘行业发展现状
2022年,全国已有超过一半的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专科)继续学习。同样,高职毕业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现在每年也有接近1/5的学生实现升学深造,所以中高职衔接教育尤为重要。
在测绘地理信息教育方面,目前国内开设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的高等院校有280多所,具有测绘地理信息类硕士点的院校60多所,具有测绘地理信息类博士点的院校19所;在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方面,每年培养的测绘地理信息类本硕博人才约4万多人、测绘职业技术工人约2万多人[2]。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稳步增加,就业形势平稳向好。未来,测绘行业将向智能化、多源数据融合、移动化等方向发展,这将为测绘行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高职院校工程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新的技术实操能力和科技设备对工程测量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测量专业相关院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创新,推动行业发展,为国家和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测量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现状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工程测量专业人才需求、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教师先后赴沈阳、哈尔滨、大连等省内外30多家企业开展了企业调研活动,同时向专业的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在取得调研资料后,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通过近三年召开的专业建设学术会议,以及听取测绘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的建议,明确了工程测量专业以培养新时代测绘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测绘技能,能够综合应用现代测绘技术解决与地理空间分布有关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更新和利用等方面问题;具有项目设计、工作方案初步编写的技能;具备从事工程测量技术领域相关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中职升入高职、本科院校,出现种种实习实训问题,主要是由于实践课时压缩和缺乏集中实践环节造成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偏弱。因此,如何弥补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已成为中高职衔接教育教学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中职和高职在课程方面存在重复、交叉等问题。表1是对不同层次所有测量实践课程的统计结果。
表1 中职、高职和本科测量专业实践课程统计表
从表1可见,中专、高职与本科的实习内容有差异,有的学习内容相似,但实习的难易程度和时间不同。要根据工程测量专业中职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哪些实践课程在中职阶段完成,哪些实践课程在高职阶段完成,制定合理的衔接课程。
3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3.1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工程测量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首要任务是课程衔接,也就是如何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中职进入高职后,要制定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以中职理论课程作为基础,在进入高职后课程逐步深化,而不是照搬高职院校原有课程;二是实现实践课程衔接。实践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中课时占比较高,因此,如何进行实践课程有效衔接显得极为重要[3]。
(1)中职进入高职院校,目前施行的是“1+1”方案,即用一年时间进行理论课程学习,用一年时间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所以必须将企业的要求加入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使毕业生可以更好地融入企业。根据企业的具体需求,明确企业新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设置与企业相衔接的课程,满足企业及行业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强校企合作,由双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讨培养过程,优化人才培养机制。
(2)校企共同联合修订科学规范、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将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教学改革,科学、规范研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目前行业发展主要涉及自然资源、实景三维、新型基础测绘、空间规划、城市治理、数字孪生、GIS、时空大数据、地理信息标准化、地理信息安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等相关领域。核心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主要围绕本专业课程标准、测绘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职业岗位要求设置。
3.2 职业技能标准制定
(1)学生在中职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进入高职阶段可取得新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如获得“1+X”证书或者高级人才资格证书。可以将不同的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让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实现未就业先有证的教学理念[4]。
(2)按照中职阶段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才培养要求,将初级、中级、高级职业技能标准融入中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5]。实施专业核心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岗”(工作岗位接收)、“课”(课程体系建设)、“赛”(职业技能大赛)、“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岗”和“课”贯通学生、准员工、熟练工、高素质职业技能技术人才培养链。
(3)构建“以岗定学、双线并行、三层递进、多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推进“1+X证书”试点,探索“教训赛创战”的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职业技能水平显著提高,培养出适应现代测量新业态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3.3 考核评价体系制定
(1)在校期间,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定,适当增加校内外测量技能比赛学分比重,累计学分。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课程,比如无人机航测、地形测量、GPS应用技术等核心课程的实习实训,可按照相应测绘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考核。
(2)实习期间,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同时进行考核评价,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依据,共同制定考核体系评价标准。如何制定标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培养高端技术人才、优化学生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从多层次、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未来,随着社会发展,工程测量专业也要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高技能测量型人才培养要求[6]。
4 结语
目前,工程测量专业迎来了新的格局,尤其在数据共享和整合方面,包括测绘地理信息、遥感图像、传感器数据等。另外,“数字孪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测绘提供的精确地理信息可以为数字孪生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而数字孪生中的数据整合也可以为测绘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大量的测绘数据采集人员。工程测量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将为学校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支撑,也为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新途径。工程测量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顺利衔接,将提高学生就业率,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也将为测绘地理信息行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