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从“小事”开始
2023-10-10唐山市第五幼儿园张雪梅
■唐山市第五幼儿园 张雪梅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的重要阶段,是通往学习生涯的第一块基石,科学、有序的幼小衔接有助于儿童顺利适应小学教育生活,并为儿童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园中教育采用的主要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强调儿童的体验与探索,而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为学习活动,主要采用基于学科的学习方式,需要儿童适应严肃的课堂纪律,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活跃的学习兴趣,两者间教育方式及教育目标的不同需要儿童的身心调整来适应。幼小衔接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活动的开展。只有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之桥畅通,才能使儿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畅。
一、幼小衔接的理论探讨
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强调过渡的阶段包括空间的过渡和身份的过渡,衔接被理解为一个转变的过程;而幼小衔接的过渡是儿童生命成长中的关键事件,它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文化背景和社会角色转变的过程,儿童要跨越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文化边界,适应和经历不同文化社区活动的参与性转变。基于以上理念,研究者们主要从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探讨了幼小衔接的进程。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一个个体发展的同心圆环境模式,强调个体所处的背景、背景之间的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过程中,幼儿直接接触的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研究者提出了三种幼小衔接的影响模式:儿童影响模式、直接影响模式和间接影响模式。这三种影响描绘了儿童、家庭、学校、同伴的关系如何形成了一个对儿童幼小衔接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动态关系网络,这些关系对于儿童过渡适应和预测儿童日后的学业成就均有影响。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发展是其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参与性转变,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本质上是由儿童的经验、互动、观察并参与家庭和社区实践所定义的。
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方式、环境空间、学习内容、自由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是否会让儿童产生适应冲突,往往取决于儿童所在的学习与发展场域系统特点、过往经历、性格特质、需要、兴趣等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复杂交融。儿童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的一日生活及心理和行为变化是与其作为衔接中的行动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的身份认同,跨越边界的动态参与过程互为一体,并持续演进和不断建构的。
二、幼儿园教育在培养小学入学条件中存在的问题
(一)衔接内容片面化
一些幼儿园在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内容等方面偏重于小学阶段,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直接向儿童“灌输”小学阶段应该学习的教材知识,忽视引导儿童在游戏中学会主动学习,忽视对儿童的语言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体育运动能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与开发。
此外,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课程的学习,认为这是顺利完成幼小衔接的最佳方式。实际上,这些做法不仅会给儿童增加不少压力,也忽略了对其学习能力、生存技能、心智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培养。
(二)衔接时间短暂化
一些幼儿园和家长在孩子即将升入小学的前半年或开学前的寒暑假便开始进行短暂式的幼小衔接教育,对孩子实施强化训练。比如,为孩子报幼小衔接班,以求让孩子在短时间内增强学习意识、形成学习习惯。这种做法忽略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不仅成效不理想,而且会引起儿童产生心理上的压迫感和不适应感。
(三)衔接沟通的单向化
在幼小衔接中,家庭和幼儿园的配合缺乏科学性、协调性。很多幼儿园将落实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的任务反馈给家长,但有些家长过度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培养,对于幼儿园常规的游戏教学活动的目的、要求理解不充分,甚至会感到厌烦,产生抵触情绪。这种状况导致在幼小衔接进程中,幼儿园和家庭沟通不畅,造成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忽视,并直接影响到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做好幼小衔接需从“小事”开始
(一)良好习惯从“小事”抓起
1.从“小事”养成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初入幼儿园的幼儿,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等都比较欠缺,需要我们从“小事”抓起,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膳食高质、中西合璧的科学饮食习惯及周末科学食谱的推荐,能促进幼儿健康体质的形成,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身体素质好,就不会请假缺课)。我园开展了“光盘行动”,鼓励幼儿用餐后,把饭菜都吃干净,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开展“叠衣服”“穿鞋子”“叠被子”比赛,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2.从“小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园课程中,学习习惯体现在游戏、绘画等活动中。绘画活动前告诉幼儿正确的坐姿以及绘画方法,提醒幼儿保持正确的坐姿,保护好自己的眼睛。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年龄特点,我园把正确的坐姿编成有趣的儿歌。每次幼儿在进行绘画活动时,边说儿歌边掌握正确的坐姿,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充分准备。对于做得好的孩子,教师适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增强孩子们的信心;发现不良的坐姿,教师及时纠正,尽早干预。同时,组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园双手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从“小事”养成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了让幼儿从小热爱劳动,我园每周选出“小小植物员”,为植物角的植物清理黄叶、浇水。同时利用自主管理活动,如做好餐前管理员、区角监察员、卫生检查员等活动,培养幼儿从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培养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同时开展整理小衣柜活动,让幼儿分组整理自己的衣柜,按类摆放,如家长给孩子带的换洗衣服放一类、当天穿的外套放一类,手套和帽子放一类,并放到固定的位置,便于幼儿随时取放,为幼儿入学后分类整理书包打下坚实基础。
(二)从“小事”提高幼儿的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包括专注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等。良好的心理能力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较好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节奏。
1.从“小事”提高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各方面还不太适应,造成他们不愿主动交往。但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幼儿一生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创设利于幼儿进行交往的环境,让幼儿敢于交往。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态度接纳每个幼儿,走近幼儿,每天与他们交流。让幼儿感觉老师像妈妈,愿意敞开心扉与“妈妈”交流。其次,教师鼓励幼儿与同伴相互交往,引导那些性格活泼的幼儿与性格内向的幼儿结成对子,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同时我们将“娃娃家”尽量布置得温馨,放入小沙发、多套操作玩具等,还请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一张全家福,或一张宝贝微笑的照片,形成“微笑天使”墙面;也可以带一件玩具,一本图书,孩子们可以随意把玩,也可以相互借阅。这样,幼儿一进活动室,就如置身在家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放松心情,自由交往。同时教师参与“娃娃家”游戏,引导幼儿打招呼,说礼貌用语,鼓励幼儿交往。
2.从“小事”培养幼儿良好的专注力。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个注意力集中的幼儿,肯定可以在成长的人生中发现未来。”幼儿园主要借助游戏,培养幼儿的专注力。例如,“智慧大闯关”让幼儿学习走迷宫,通过设置不同的路径,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培养其专注力;餐后的“线团乐”,幼儿把几根七彩的线自由编织、缠绕,锻炼幼儿专注的操作和游戏。在益智区游戏中,幼儿可以从简单的游戏开始,享受完成的乐趣,训练短时间的注意力,再随着游戏难度的加深和游戏时间的延长,培养耐力,增进专心度。
3.从“小事”养成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强化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音乐指令的运用,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因为小学有上、下课铃声,所以教师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穿插不同的音乐指令。利用集体活动的上、下课音乐,要求幼儿在音乐声响之后立即停止讲话,并做好活动前准备。进区音乐响起,幼儿开始选区;收区音乐响起,幼儿有序收区。同时加强规则游戏,让幼儿知道规则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遵守规则。
4.从“小事”养成幼儿良好的任务意识。“双减”政策下,低年级不留作业,但会经常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学生完成。幼儿要有良好的任务意识,牢记小任务的内容,回家才能顺利完成。但有些孩子任务意识薄弱,缺乏实际任务的能力锻炼,记不全小任务的内容。所以,小班阶段我们经常布置一些任务让幼儿回家完成,让幼儿当“小传令兵”,把回家所要完成的活动前准备和任务转达家长,或用图画符号画下来讲给家长,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
此外,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和家庭的配合与协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我们定期向家长推送科学育儿知识,线上云端共话成长,利用钉钉群、微信等,加强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
例如,请家长配合遵循幼儿的作息时间,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不迟到、不早退、不随便请假;让幼儿在家做些简单的家务,帮妈妈整理衣服、扫地、擦椅子等。家长在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如纸张、画笔、彩泥、剪刀等操作材料,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活动,为幼小衔接做好能力准备。
总之,幼小衔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小衔接工作看到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小衔接工作在幼儿入园就已经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所以,幼小衔接应站在培养独立“人”的长远角度,从“小”开始,在科学的衔接下,让幼儿能够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阳光自信地迈入新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