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思维在论述文写作中的运用
——以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

2023-10-10赵瑞华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2期
关键词:妙手论点基础

赵瑞华

(江苏省运河中学)

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也是有效的思维工具。所谓比较思维,是指通过对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并置对照,发现它们在性质、特征、功用、价值等方面的异同之处,从而对事物本质作出评判的思维方式。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化地运用比较思维来引入论题、提出论点、界定概念、拓展延伸与辩证分析,能够有效凸显所持之论,深化所论之理,增强文章的思维亮色。笔者现结合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以下简称“Ⅰ卷作文”),试阐述比较思维的运用之法,以助益于论述文写作教学。

一、引入论题,切中题旨

论题是论述文中作者所议论的话题、对象,可以表现为概念,比如Ⅰ卷作文中的“本手” “妙手”和“俗手”,也可以是判断,比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题限定了写作内容,也指明了论述方向。因此,文章开篇要展示论题,以示切题。

写论述文,尤其是新闻时评,论者喜欢使用“由头”,一者吸引眼球,二者引出论题,犹如古代诗文创作中的“比兴”之法。这个“由头”往往是新近发生的、能引发人们兴趣的事件、问题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有意识地选取能与所论对象构成类比关系的“由头”,以达成凸显论题、开篇切题的目的,同时满足阅卷者的阅读期待。

Ⅰ卷作文虽然取材于围棋术语,但是命题本不在引导考生论述围棋之技,而在于启发考生到更广阔的领域中思考关于“基础”和“创造”的关系与方法论。因此,只要开篇能够紧扣“三手”,由棋理推及人生、学习等其他领域,自然算切题。比如: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门学问皆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昔有文惠君听庖丁解牛之说悟养生之道,今日于考场端详棋语,悟求学奥妙。在求艺的路途上,从来没有空中楼阁的妙手、从天而降的妙手。妙手源于本手。求学何尝不是如此。

——姚嵘《棋语中的真理》

文章选择“文惠君听庖丁解牛之说悟养生之道”作为“由头”,类比引出“今日于考场端详棋语,悟求学奥妙”,点出所论领域——求学求艺。几近整饬的表达形式,加上“昔”与“今”鲜明的时间比较,制造了开篇非凡的视觉冲击力。再如:

平地上,有两座楼阁。一座结构整齐、材质坚硬,但朴素平凡;一座雕梁画栋、龙飞凤舞,但结构松散、质地粗劣。一阵狂风袭过,朴素平凡的那座楼阁依然巍然矗立,但那雕梁画栋的一座宛若脆弱的花朵,只剩下华丽的、散落一地的躯壳。

青少年正处于塑造自我的时候,就像建楼阁一样,我们应注重基础,将楼阁之基夯实,再进行适当的华丽的创造,否则就如空中楼阁般遇风即倒。

——张博文《九层高台,起于垒土》

作者精巧构思,妙心营构一个生活场景,并以此作为“由头”。通过两座不同楼阁的对比,暗寓“九层高台,起于垒土”之理,巧妙点题。然后由阁楼的修建转到青少年的自我塑造,同理类比中顺势提出观点。

二、凸显论点,擎起旗帜

论点是论述文中作者对论题所持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文章所要阐释的对象与论证的靶向。它提出的方式多样,效果各异,可以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论点,如荀子的《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干净利落,明白醒目;也可以宕开一笔,引入他论或敌论,用对比凸显己论,以批判启人深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设置他论或敌论,在与之比较中亮出中心论点。

一种是引入敌论,先破后立,在否定批判敌论的基础上,立起自己的灵魂大旗,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Ⅰ卷作文,就可以借鉴这种“先破后立”的方式,通过对敌论的比较批判来提出论点,取得强化己论之效。比如:

本手之基础,妙手之创造,如何搭配,何为最优?眼高手低者说:“妙手回春,为人称赞,空中楼阁,富丽堂皇!”因循守旧者说:“打好基础,水到渠成;创新之道,违背祖宗。”而中华大地上的奋斗者、创新者,却要说:“双手合力,手到擒来。”

——林子瑜《“双手”合力,手到擒来》

作者将“眼高手低者” “因循守旧者”与“奋斗者、创新者”并置一处,寓褒贬毁誉于称谓之中,通过比较,先否后肯,先破后立,凸显文章论点。

另一种是介入他论,只列举不否定,并置比较,异中求同,在归纳概括中提出自己的论点,以呈搭锯见末、水到渠成之效。比如:

围棋之道中,先有“本手”合乎棋理之正规,才有“妙手”出人意料之精妙;建筑之理中,先有地基坚如磐石之牢固,才有大楼高耸入云之震撼;人生之路上,亦是先有基础之夯实牢固,才有前途之一帆风顺。余以为,只有夯实好坚定基础,才能成就时代大业,切忌眼高手低,忽略根基,以致原地踏步做无用功,甚至全盘皆输。

——周昊辰《夯实人生基础,成就时代伟业》

例文将“围棋之道” “建筑之理” “人生之路”三者相较,通过异中求同,提出“夯实好坚定基础,才能成就时代大业”的中心论点,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强化表达。文章一开篇即呈现由棋理到他理开掘的思路,高度契合命题意图。

三、厘清概念,界定内涵

概念界定是论述文写作的逻辑起点。有比较才有鉴别,为了厘清核心概念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引入一个与之相似、相近的“他概念”,通过与“本概念”的比较辨析呈现差异,揭示其内涵。比如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作比较,明确指出所论之师非传授“小学”的“句读之师”。再如史铁生的《想念地坛》,文中所写“柔弱不是软弱,软弱通常都装扮得强大,走到台前骂人,退回幕后出汗”,“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也运用了比较辨析的方式,强调了“柔弱”的特征。

写好Ⅰ卷作文,首先需要对“本手” “妙手”与“俗手”等关键概念进行解读,可以运用比较思维,采用比较辨析的方式,以突出核心概念的内涵与特征。比如:

本手是基础,是鹰飞翔而不可失的翅膀,是豹疾奔而不可无的四肢,是歌手的歌喉,是舞者的双脚。妙手是创造,是鹰在空中漂亮的回旋,是豹出其不意的纵身一跃,是歌手千万次锤炼后的高音,是舞者惊若翩鸿的一转。

——虞诗彤《本手常驻,妙手偶得》

语段把“本手”与“妙手”放在一起比较辨析,分别使用四个比喻,形象解说其特征,而且喻体之间也构成比较之态。更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在设喻时,采用并举对比的方式,让两个概念的喻体在同一领域内进行比较,凸显概念间的细微差异及微妙关系,巧妙地展示了作者对概念的个性化理解。

对概念的解读,除了引入“他概念”进行比较辨析外,还可以聚焦“本概念”,将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通过对形象的生动描述表达出自己对概念的独特理解。不同的形象之间形成比较烘托之势,异中显同,从而突出概念的鲜明特征。比如:

何谓本手?“本”为木之根,是一件事情得以成就的基础。按着本手下棋,我们棋出有数,路出有招,如水入万渠,各成世界。它是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前老老实实在布鲁塞尔的图书馆梳理资料、阅读文献的安静时光;它是徐霞客在写游记前34年一步一步丈量全国地理的专心不二;它是路遥在动笔写《平凡的世界》前认认真真在陕北窑洞整理十年报纸的无限耐心。

——陈燕燕《本手开新路,妙手达通途》

文章把对材料中核心概念“本手”的解读,生动地具象成社会生活领域中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而这些不同的生活场景在古今中外的对比烘托中,共同指向概念的核心内涵,体现了作者对概念的个性化理解。同时,这样的解读也推动了抽象棋理到具体形象的转化,暗合题旨。

四、多维比较,深化论证

运用比较思维进行分析论证,即对比论证,是论述文写作过程中常见习用的论证方法。比较可分为横比和纵比:同一类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属于横向比较,而同一事物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则属于纵向比较。

使用对比论证时,可以从纵横、正反、点面等不同维度展开。既可以比中求异,也可以比中求同,还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比较,或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以打开论证思路,将论证引向深入。比如韩愈的经典名篇《师说》一文,连用多组对比,直指“耻学于师”的世风流弊,从而让“从师而学”的大纛高擎,其中“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的对比,揭示了从师学习的价值;“小学”而“大遗”的对比,意在强调从师学习的主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的对比,旨在突出从师学习的态度。三组对比,分别从“为什么要学” “学什么”和“向谁学”等角度,逐层展开,彰显了韩愈批判的全面性和细腻性。

Ⅰ卷作文强调了本手对妙手的基础作用,聚焦于此,可以采用横向比较、正反对比等比较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展开论证,从而将说理推向深入。比如:

事实上,不仅是围棋的初学者需要从本手开始入门,将“本手”视为学习的基础和根本,那些叱咤一时的名手乃至世界冠军同样需要以本为本,不间断地勤加练习,夯实基础,这样才可能使自己的棋艺得到升华,最终得到“妙手”的青睐。反之,往往妙手不可得,正手会出错,俗手随时有,从而一败涂地。近两年国际棋战,中国的国手们面对韩国顶尖棋士申真谞战绩不佳,一冠难求,平心论之,世界冠军柯洁们上大学后热衷一些文娱活动而荒废棋艺,难辞其咎。

——侯桂新《以本为本,方得其妙》

文段中,作者不仅将“初学者”与“名手乃至世界冠军”比较,通过异中求同,论证了“以本为本,方得其妙”的观点,而且还列举忽视本手、战绩不佳的反例,正反对比中强化了论点。“反之”的语言标志清晰地外化了论证思路,凸显了说理的思维品质。

运用比较思维进行分析论证,还可以将其与假言思维结合起来,将事实与假设相比较,以增强论证效果。比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作者将五人因死义而获得的“加其土封,列其姓名” “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的荣耀,与五人不死义“人皆得以隶使之”的结果对比,借助事实与假设的对比,强调了五人死义的价值与荣耀。对Ⅰ卷作文,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写。比如:

劝君莫信,“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那是放翁对诗文的不懈追求而渐至臻境之感。对乡土有深挚情感的沈从文先生,一生文字中流淌的都是家乡——边城之美,景美、风俗淳、人善良。他的骨子里流淌的都是湘西的山水,因其“本手”至纯,方得“妙手”至真。倘若要他写十里洋场,灯红酒绿,入此“俗手”,焉得《边城》之美?……于是,我们便可以说,那是他们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如斯“妙手”。

——黄活汉《立足本手,方得妙手》

文章列举沈从文先生写作的事例来论证论点,先是正面叙例,且作因果分析,接着对所叙之例进行反面假设,形成事实与假设之间的正反对比,比较思维中内蕴假言思维,对比论证中融合因果与假设分析,多种论证方式的融合,强化了作者所论之理,增强了文章的论证效果。

五、异中求同,拓展延伸

写作论述文,仅仅就事论事,往往难有说服力。要让所论之理由个人的独识转化为大众的共识,更具普适性、广泛性与深刻性,需要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拓展说理的空间,进行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由古至今、由中到外、由正到反的拓展与延伸。

构思Ⅰ卷作文题,若仅就围棋之理阐述三手关系,很难切题,更谈不上积极回应命题者的价值诉求。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将写作范围由围棋之理推及人生、社会等其他领域。通过异中求同的比较分析,在陌生的事物之间发现彼此的亲缘基因,即从不同中找到相同,进而将说理推向深刻,类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由家事推及国事的说理方式。比如:

其实不惟围棋,技艺、学问、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游泳的“水性”,阅读的“语感”,工匠的“手感”,乐人的“乐感”……这些妙手,无不来自单调刻苦的训练和“人间万事出艰辛”的本手。

庄子笔下的庖丁,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绝技背后,是十九年中“所解数千牛”的扎实基本功;达·芬奇惊世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其神韵或许从画蛋练功中绘就;苏轼的意到笔随,常有神来之笔,其才情在“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苦读中酝酿;钱钟书的博学洽闻,妙语解颐,其器识早已在“横扫清华图书馆”中涵养……

——徐建华《本手游刃处,妙手自秀出》

文章运用横向比较思维,采用了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的辐射式拓展,先从围棋推及游泳、阅读、制作、演唱等领域,再列举古今中外人物事迹,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对象的多方比较中,发现相同点:妙手无不来自训练和本手。

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作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的横向拓展,还可以将视野投向社会现实、历史发展,进行由正及反、由虚到实的比较延伸,拓宽论述空间,强化说理的针对性。比如:

然而,世上总有人一心求快,不扎牢基础,不学深学透,摒“本手”而不顾,满脑都是“妙着”,自以为创造博大精深真妙法,实则满手臭棋惹人笑。君不见多少“演员”不扎实演技,吃青春饭,最终无聊过一生;君不见多少公司不优化产品基础设计,直奔“高精尖”,反落得华而不实名。凡此种种,皆不知守正、开新两者的辩证关系,自然落人笑柄。

——方培儒《守正开新,方能行远》

例文用“然而”将论述之笔转向社会现实,罗列生活中“一心求快,不扎牢基础”的现象,与上文所论之理形成正反对比,凸显了论证的现实意义。

六、辩证分析,彰显理性

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为避免说理走向极端,防止以特殊代替普遍,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思维作辩证分析,堵塞文章的思维漏洞,弥合说理的逻辑缝隙,彰显文章的思维亮色。

随着新理念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日渐深入,其中翻转课堂掀起了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新浪潮,为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1]。

运用比较思维作辩证分析,就要把握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评价事物,既注意揭示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又不忽视其与外部事物之间的联系,还要将问题与事物放在时间的纵轴上来审视,同时坚持一分为二与辩证统一相结合,对所论之物既能认识其积极的一面,又能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既要认识其矛盾对立的方面,又要看到其发展统一的一面,从而让论证严谨,逻辑周全,使文章体现公共理性。简言之,要将所论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矛盾的诸多方面并置一处,全面深入地比较审视,以获得科学而严谨的结论。

写Ⅰ卷作文,要特别重视对“本手”与“妙手”辩证关系的理解,既要认识“本手”的基础性作用,也不能忽视“妙手”的创造性力量。比如:

诚然,作为一名初学者,打好基础实为重中之重,然而妙手之力却不容忽视。本手是妙手的关键基础,妙手是本手的自然结果,更是精进技艺的必然要求。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潮头,唯有鲜活的流水、富于创造的精神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创造需要的不仅是智慧,更要有打破陈俗、挑战权威的勇气。

——关淇《扎实基础,创新厚土》

同理之下,既要关注“妙手”的创造性作用,又要认识其离不开“本手”量的积累。比如:

妙手之“妙”,绝非“玄妙” “奥妙” “奇妙”,另辟蹊径的前提和基础是对道路的熟悉。妙手的背后,是本手稳固后的质变,也是基础知识的迁移和融合。忽视了本手,热衷于“妙手偶得”,妙手便会沦为俗手,弄巧不免成拙。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的“妙手”,终究不如“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赚“快钱”,搞“项目”,妄图以“妙手”一夜暴富,难免落入害人害己的陷阱。

——任锋《走好人生的棋局》

在论述文写作过程中,多维度地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说理,能培养学生摆脱个人的、环境的、利益的、情感的、情绪的束缚,让自己的思维更全面、客观、公正,让所论之理具有一种公共理性,从而增强文章的深刻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告诫学生,在运用比较思维时,要注意找准比较的对象,用来比较的事物之间须具有可比性,否则这种比较毫无意义;还要根据写作的具体需要确定比较的目的,是比出差异,还是比出共同点,不能为了比较而比较;同时,还要强调比较论证只能得出或然性的结论,与其他说理方法结合起来使用,才能取得最佳的论证效果。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微专题教学策略研究”(编号:B—b/2020/02/192)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妙手论点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