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标准和现实审视

2023-10-09郭军成何琳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标准素养评价

郭军成 何琳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教育信息化面临从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向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创新,教师必然要从“技术应用”向“信息素养养成”转变。《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的颁布,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与评价提供了普适性框架,提升信息素养发展水平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修课。本文溯源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梳理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展望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趋势,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提供研究基础和决策性支持。

一、教師信息素养的内涵

溯源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可从“综合能力观”“教师专业发展观”“信息论观”等视角进行研究。“综合能力观”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信息技术能力。“教师专业发展观”更关注教师将信息素养融于教学、科研和自我发展。“信息论观”强调教师对信息的获取、判断与处理,从信息论角度提出教师应具备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资源的潜在意识、区分信息的优劣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从知识传播的角度说明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可见,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将信息技术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充分体现教师在课程、评估、教学方法、数字技能、专业发展等方面情况的综合素养。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标准

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应紧扣社会对教育的诉求,聚焦教师信息素养与课程、教学、专业发展的联系,从不同研究视角进行深入探讨,其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成果丰硕。

我国教师信息素养标准制定虽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数字化战略转型升级,各级教育部门、权威研究机构及教育专家对其研究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从顶层设计、政策引领到具体推进,使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我国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关注从提升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开始,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等师资队伍培训工程,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2004年版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2014年版标准)。

我国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符合我国国情。第二,具有客观指向性。2014年版标准充分考虑我国中小学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客观实际及信息技术硬件的差异现状,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要求,针对性强,指向性明确。第三,体现动态发展观。从2004年版标准到2014年版标准,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体现了前后顺承的关系,且充分考虑到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三、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视角

结合教师信息素养的知识图谱和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教师信息素养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的比较研究、培养研究、实践研究和评价研究等。

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的比较研究主要依托教师信息素养理论框架的解读与比较,以及开展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研制的差异化研究,探求适用于我国教师群体的本土化信息素养测评指标,为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和评价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立足实践,从微观层面展开,积极探索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新途径,关注创新培养模式,锚定教学实践。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聚焦不同区域的实践研究、不同学科与学段的实践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真正实现了全域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研究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利用信息素养内涵确立指标体系,基于教师信息素养标准或框架建立指标体系,创新评价方法确立指标体系。随着新技术的兴起,教师的网络教学行为被认为是用于评价教师能力或素养的有效依据。学者们对教学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教师信息素养要素按照层级进行结构化组合,获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的现实审视

信息时代,开展教师信息素养研究既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现实审视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关键程序。虽然学者们在构成要素、标准比较、培养策略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但缺乏整体性,同时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之间还有较大空间,需要进一步强化。

第一,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缺乏整体性。研究表明,教师信息素养标准的适用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师,政策方面缺少面向职前教师、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师信息素养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能够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的信息素养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依托教师信息素养在中小学阶段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构建不同教师群体信息素养评价框架,建立测量指标体系,指导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性研究。

第二,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需加强学科特点。研究者从“加快信息化应用”“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等方面着手,将研究重点放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信息能力的缺失上。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信息素养关注的不是信息技术本身,而是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正确选择信息工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理论研究需结合实证研究。研究者从“综合能力观”“教师专业发展观”“信息论观”等方面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进行释义,围绕 “框架比较”“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理论思辨、经验总结,但实证研究欠缺,不利于将教师信息素养落实到教师专业发展中。我们应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建立整体性、系统性研究框架,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四,缺乏可操作性的测评模型。从目前研究来看,针对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已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但对教师信息素养测评的研究相对薄弱。一方面,教师信息素养的测评缺乏统一标准,能否确立适宜、本土化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是研究教师信息素养测评的难点之一;另一方面,教师信息素养实践研究对象过于宽泛,不能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测评模型必然因教育层次、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规模和教育资源等要素的差别而有所不同。

目前,我国通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考查教师信息素养,面向高校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等不同对象,建构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工具,为不同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提供工具支持。

第五,利用智能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予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提供了多元化角度,在促进教育教学创新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的科学依据。过程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避免了教师的主观判断,创新了评价方法,提高了评价效率。

五、展望

推进教育数字化,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等文件的出台,从制度体系上彰显了坚定不移发展教师信息素养的愿景,从目标导向上推动教师自发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推动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及服务能力。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仍然不高,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需要教师加强信息素养提升的主体意识,积极应对数字技术变革,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与提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还有较大空间。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不仅是推动教育数字化的重要内容,还是新时代我国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本文系河南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基于教学行为的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信息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23-JSJYYB-154)和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行动研究课题“基于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的基础课教学优化研究”(课题编号:KT22410)的成果]

(郭军成系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何琳系河南信息统计职业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标准素养评价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