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展示设计中的数字化建设研究

2023-10-09杨思淼

美与时代·上 2023年8期
关键词:交互设计

摘  要: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如何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利用这一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增加内部设计的趣味性,要求设计者在展示设计时将高科技融入到整个博物馆建设中,实现馆内展示形式、展示方式的数字化,可以利用VR技术和交互设计来进行影像资料数字化、藏品数字化、网站展示数字化以及馆内管理数字化。当然,博物馆的数字化有利也有弊,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取舍、利用得当。

关键词:数字化设计;博物馆展示设计;交互设计;VR设计

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基础的物质需求,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心理、生活、健康等其他精神层面的重视。基于此,博物馆的传统展示形式已经不能在当前社会中起到增加竞争力的作用,一旦失去了观众,没有了收入来源,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这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所以如何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性,增加内部展示设计的趣味性,同时发挥其优势,吸引参观者到馆参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国外,博物馆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各大博物馆都在争相开展数字化的运用。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博物馆信息化的探索,2001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博物馆——故宫网站,同年政府部门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和机构来开展大规模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研发工作[1]。总的来说,改变传统博物馆的形式,更大程度地吸引参观者,不仅能依靠举办活动,或是国家扶持,最主要就是改变馆内的文物展示形式,在参观人流动线、展示设计方式等方面也要有所改变,从而吸引更多的参观者。

一、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的优缺点

(一)优点

博物馆实质上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历史、传统、艺术、文化等进行交流的场所,所以博物馆也就是展品与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场所。在当前数字化背景下,可以通过上述提到的几种方式来进行数字化设计,既满足了观众参观方式的变化,也让人们更加愿意去了解历史。所以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数字化运用是非常必要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了有限的博物馆展示空间与数量庞大的博物馆展品之间的矛盾。我国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每个博物馆的展品数量也较多,但博物馆的建筑面积有限,只能够吸纳一定数量的文物,虽然各大博物馆的建筑面积、空间规模都在不断扩建,但是也没办法展示出我国历史上的所有文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博物馆展品数字化也就应运而生,将VR技术和交互设计相融合。有了这些技术的加持,可以将有限的博物馆建筑空间扩大到无限的虚拟空间中,展品的保存和流通也变得更加便捷。

2.改变了博物馆传统的展示模式。传统的博物馆展示形式大相径庭,基本是展板、图片、模型等,展示形式基本是中心展示法和散点展示法相结合,大部分都是通过网格构成方式对平面空间区域进行划分展示区域。在改变传统的展示形式后,人们的观展方式也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除了传统的形式,还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新形式,这些新的展示形式在现代化的推动下不断满足人们现代化的观看需求,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物质束缚,满足了观者现代化观展的需求。

3.观众参与度的提升。在对展示设计进行更新创造时,可以加入现代化手段来增加观众的参与感。通过观众和文物的特殊接触,为博物馆的展示区域的设计增加趣味性,利用游客对展示空间强烈的逼真感的兴趣来吸引游客,提高客流量,同时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了解学习到文物的专业性信息。例如,运用高科技3D眼镜,让观众能够突破橱窗与文物互动起来,感受文物的价值,并深入其中,对文物进行更多了解。由此可见,博物馆展示设计的数字化可以解决传统博物馆展示方式的单一化,以此增加了趣味性和逼真感,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满足了观众的观展需求。

(二)缺点

目前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馆内官方网站建设发展很快,较为齐全,博物馆藏品的数字化建设也在同步发展完善。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科技、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缺乏理论标准。中国博物馆的数字化,最开始没有太多的理论标准来规范,是由博物馆内部自发形成的一种独立的设计。各馆的规划各不相同,也是经过反复实践才各自发展开来,所以在博物馆数字化的初期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长期规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后期发展起来的博物馆就没有可借鉴性,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准则来规范,只能依靠自我摸索,严重影响了博物馆的整体发展。

2.各馆发展不平衡。各个地区、各个博物馆的发展不平衡除了自身地理环境的不同,博物馆数字化理论标准缺失,各馆均为自发性设计,导致各馆之间交流、资源共享困难也是重要因素。以馆内藏品管理为例,没有科学的、统一的、规范化的理论标准,藏品数字化也只是各自的定义,再加上文物“分类”“计件”“定名”等基本标准各不相同,所以藏品间的资源共享也就是无稽之谈了。

3.对馆内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要求较高,资金、人才不足。目前国家在博物馆方面的资金、人才投入还是较少,公立博物馆属于事业单位性质,除去政府扶持,仅仅依靠文创收入和私人捐赠是很难支持数字化创新,再加上員工的基本工资,时常会入不敷出。数字化发展的资金技术需求过高,对于专业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也高,现阶段达到此类文化素养的人才较少,所以在馆内全体数字化较难实现。这些也是很多博物馆希望进行数字化管理却望而止步的原因。

二、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的形式分析

以下从博物馆具体展示设计方面的改变来论述,主要从改变影像资料数字化、藏品数字化、网站展示数字化、馆内管理数字化四个方面来改变传统博物馆的人与物之间单一的传统观赏模式。

(一)影像资料数字化

博物馆陈列展览是在一定空间内,以学术研究资料和文物标本为基础,以展示空间、设备和技术为平台,按照一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实现面向大众进行知识、信息和文化传播,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观赏性的文化创造[2]。数字化博物馆展示设计中最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用多种技术手段(比如摄影、录像等),用这种技术记录文物本身的,由各种数据组合的、影视化了的文物。当然这种记录方法是最简单、最便捷的一种,大部分博物馆都已经普及了这种展览方式,可以进行平面影视化,具有了最基础的可供人观赏或研究的技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观赏者之间的交叉触碰,防止间接接触。

科技的发展为影像资料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可以使博物馆的文物管理更加数字化、便利化,更好地为游客所服务。在影像资料数字化方面,各个博物馆设计的步骤、技法、管理、展示方式虽然大不相同,但是大多都开始了数字化的发展。比如说,在中心展厅展示设计时加入与文物相关的一些影像资料来提升观众的观看感受,利用此类的多媒体展示手段来进行文物的展示,不仅能够让观众了解、学习到文物展示所带来的思想和文化知识,还可以加深观众的参观印象记忆,带来新鲜感。

(二)藏品数字化

藏品数字化也就是打造数字文物,藏品数字化是目前各个博物馆都在探索的,主要是使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来采集文物各方面的数据,从而组成虚拟的数字文物。目前国内技术最为先进的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也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文物数字化大部分针对的是书画和青铜器,其他的可能会利用更高技术来探索。

主要是先运用高科技技术来采集文物的影像数据,数据整理后,运用三维技术建立起文物的三维影像资料数据,多个文物数据整合后形成影像资料库,进而推动实质性的数字文物的建立。当然,整个数据库的建立是很庞大、复杂、长期的。在数字文物的出现之前,文物的影像化都是平面化的影像,比如图片、视频等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近几年设计的藏品数字化主要是利用现代技术创造出三维的、立体的、全方面的数据,用数据组建出立体的数字文物,不仅仅是观看一个立体的文物,最重要的是在数据上也是立体的。观众通过数据不仅能够了解文物的颜色、外貌、体积等直接性数据,还可以了解到它展示出来的文物的基本属性数据。例如,我们在研究书画时不仅要简单地了解它整体画面的色彩、构图、风格画派、设计理念、作者的相关信息等直观性的信息,还要了解到更深层的纸张信息,比如画面纸张的制作配比如何,植物纤维是多少、制作工艺是怎样的,等等。除了书本类的,器物类的文物也可以,除了可以了解文物形状、尺寸、功能等外部数据,还可以了解它的内部材质构成等相关信息,如材质制作配方比、成分比例、烧制火候、温湿度要求等。所以除了要了解文物基本外貌信息,还要把有关文物各个方面的数据组成都了解齐全,从而达到组成文物数字化的基本要求。

(三)网站展示数字化

进行博物馆数字化,首先是建立博物馆内部网站,用网站来展示藏品信息,这也是博物馆数字化最直接的体现,用户可以在登录博物馆官网后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定问题,比如博物馆网站对信息的管理所采用的技术是以网站为中心的方式,而没有更多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导致用户在使用时感到不便,这就体现出网站设计中信息交互设计的重要性。同时,各个博物馆网站相互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通没有实现,降低了用户使用的方便程度,这就和博物馆网站管理标准化有关,后期这些方面的标准化规范也要制定出来,才能真正实现数字化的信息互通。

(四)馆内管理数字化

这个环节就是改变博物馆藏品的人工化管理,将这种管理变为数字化管理。将藏品数据录入系统形成数字化管理之后,对藏品进行搜索、查找、核对、检验、保管等其他功能运用就变得非常清晰便捷。当然不仅仅是针对藏品,在整个博物馆内部管理方面都可以运用到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信息化馆内综合平台。这里是指日常办公流程的规范化、网络化——OA办公系统,通过数字技术把日常的管理行为予以固化,任何人都不可能绕过事先设定好的流程,不可以对签批完成的文件做任何改动,签批的过程可以实时监控,签批完成后的文件可以留痕追溯[3]。在提高了馆内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还将馆内的管理系统规范化、格式化,保障了数字化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馆内管理数字化可以方便馆内工作人员的工作,达到快速化、简洁化、方便化。

三、博物馆数字化展示设计的技术分析

在理论上改变了博物馆展示形式之后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因此还要考虑到现代数字化展示形式的可行性,在此要依托各种技术。以下主要从VR技术、交互设计方面来进行探讨和可行性分析。

(一)VR技术

虚拟现实是由美国VPL公司创建人拉尼尔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是由虚拟仿真技术、显示技术、传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多种计算机技术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4]。游客在虚拟场景中与虚拟现实产生互动,从而获得置身真实场景之中的感受,再通过自己的脑力想象,联想到一些不可能存在的相似物体或环境。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端门数字展馆就运用了虚拟现实的技术进行展览——《发现养心殿——主题数字体验展》,通过实体建造出清朝雍正皇帝的养心殿的部分建筑,再结合VR技术及场地灯光、背景声音、电子影像等互动装置,复原了养心殿的主要建筑空间和虚拟场景,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的养心殿的虚拟状态。游客可以利用头盔或手柄等物理材料来控制系统操控进入虚拟场景,体验清代皇帝在养心殿一天的生活动线,还可以体验到批阅奏折的方式和心理活动,通过这些沉浸式的VR体验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浸性是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實设备进入虚拟场景中进行体验的一个重要特性,从而感受到高科技技术产出的虚拟现实场景所带来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方面的刺激。交互性和构想性表现在观众在这个虚拟场景中通过一些配件“直接”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从而获得真实感,通过自身想象对已知空间进行延展,拓宽自己的认知范围,让观众想象到一个虚拟的环境。

VR技术通过调动人们的听觉、触觉、感觉等感官来感受,将传统的博物馆展示、观赏、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VR技术进行结合,不但适当地运用VR技术,将其推广深远,还让博物馆的展示研究以及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有了新的突破。这种新的突破也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设计中具有很高的应用和推广价值。比如观众戴上特制的眼镜、手套,坐在专门设计的座椅上,观众所看到、接触到、感受到的都是通过虚拟传感设备传递给参观者,通过高科技虚拟现实技术来模拟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打造出一个虚拟场所,使观众感到真实。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入虚拟现实展示技术,能够突破固有的展示空间,打造出全新的虚拟空间,突破馆内建筑空间的限制,增加了虚拟空间规模,弥补了传统展示空间设计上的不足,同时改变了传统展示方式的单一性,使整个展览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在湖南美术馆内举办的齐白石画展中,就有很多这方面技术的体现。通过技术将齐白石的画呈现在观众面前,整个画面实体模型呈现出水流形状,游客可以随着这个流线一路观看,画面中会出现固定的荷叶和游动的齐白石先生画的鱼、虾、蟹、蛙,给游客一种自在其中的畅游感。还有应用在展示中带有多点触摸功能的屏幕,让游客可以在画上题字,这种技术和形态可以提供给多人互动、浏览。由于VR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数字化内容变得多样化,在博物馆设计中的利用率也逐渐提升。

(二)交互設计

交互设计是定义、设计人造系统行为的设计领域,它定义了两个或多个互动的个体之间交流的内容和结构,使之互相配合,共同达成某种目的[5]。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以人为本,进行目标导向型设计,以参观人员的交互行为体会为设计核心,考虑设计的可行性、配合性、交互性,并让彼此更加便捷。总的来说,交互设计就是通过研究服务对象在活动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来达到服务对象和交互对象的高度配合。

触碰感应类展示设计。当触碰感应技术应用时,观众到达交互感应区域范围内,系统软件可以通过识别观众的位置、姿势、手势等已经设定好的程序,给予观众相应的反应,一般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从而使观众与馆内展品进行相互交流。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中加入触碰感应类设计不仅增加了博物馆展示设计方式的多样性,同时提高了观众观展的趣味性。与观众进行互动的设计使观众成为能够与文物进行互动的参与者,增加参观人员的记忆点。

在故宫博物院的一处《穿搭清装》展览中,整个设计以虚拟的清朝服装搭配的一个互动体验装置,游客可以在装置前挑选各种清朝服装搭配,同时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添加精美配饰。还可以转换在宫中的不同场景,再通过技术处理,展示在屏幕上虚拟的游客本人穿上清朝服饰,置身于清朝的一个虚拟效果。整个设计充分发挥了游客的主观想象力和审美观念,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形象,并在各种互动游戏中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

四、结语

博物馆中的数字化运用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运用其趣味性、多功能性、多感知性等鲜明特征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枯燥、沉闷的展示形式,为博物馆展览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加强博物馆数字化理论研究,建立馆内数字化的管理体制,加强人才培养,增加经费支持等,都能对博物馆数字化进行先一步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后续的探索。总之,在对博物馆数字化的建设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参考文献:

[1]岳顶聪.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交互体验研究[D].深圳:深圳大学,2018.

[2]单霁翔.解读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思想性与观赏性[J].南方文物,2013(3):1-8.

[3]冯乃恩.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综述——以数字故宫社区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1):108-123,162.

[4]周忠,周颐,肖江剑.虚拟现实增强技术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2):157-180.

[5]矫红运,李晓慧.交互设计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的应用[J].设计,2021(5):44-46.

作者简介:杨思淼,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

交互设计
浅谈交互设计流程中的视觉因素
超数字化:网络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
新时期绘本动画艺术在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探索与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莆田电子商务界面设计的艺术研究
基于国内数字媒体交互设计的现状与思考
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智能手机移动应用交互框架研究
虚拟纺织博物馆中交互展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