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心理健康变迁
——基于CLHLS 1998—2018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3-10-09罗志华贾志科吴瑞君

人口与发展 2023年5期
关键词:市场化婚姻心理健康

罗志华,贾志科,吴瑞君*

(1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 200062;2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3 河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口结构。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从2000年的22.89%、66.78%、10.33%和6.96%增减至2020年的17.95%、63.35%、17.80%和13.50%(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年龄结构衍生的“人口红利”逐渐下降(王广州,2021),“未富先老”和“未富先少”的挑战并存(钟水映等,2015;穆光宗,2021)。在市场化转型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面临的生活方式与社会角色压力日益突出,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出现,降低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孙鹃娟、蒋炜康,2020)。不过,教育婚姻匹配作为市场化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的重要结果(石磊、李路路,2022),能够依托资源补偿和配偶支持等机制有效减弱市场化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过程的不确定性压力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市场化转型以及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的影响,不仅能从理论上深化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把握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动态势,积极应对健康老龄化挑战。

老年心理健康作为健康不平等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一是老年心理健康的基本差异研究。与生活背景相似的男性老人相比,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唐丹、陈章明,2011);城镇老人的心理健康优于农村老人(李建新、李春华,2014);高收入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始终高于低收入老年群体(李丹、白鸽,2022)。二是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变迁研究。一些研究发现,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孤独感、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反而愈加严重(李晓敏、韩布新,2012;闫志民等,2014),并且城乡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变迁呈现出相反的趋向,即城市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下降,而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上升(辛素飞等,2020)。但另一些研究也发现,1986至2017年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无显著变化(廖友国、连榕,2019)。三是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研究发现,个体层面的外向型性格特质、有配偶的婚姻状态、年龄认同的年轻化偏向、社会资本的增加、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使用、再就业等均会正向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陈立新、姚远,2006;陈华峰、陈华帅,2012;武盼盼等,2017;张文宏、张君安,2020;王宇,2020;杨梦瑶等,2022;张立媛、刘成斌,2022),家庭层面的子女代际支持、生命早期家庭环境因素等会显著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红等,2020;侯建明等,2021;杜本峰等,2022),社区层面的社区贫困、社区环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也会对老年心理健康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高丽等,2020;卢杉、汪丽君,2021;蒋炜康、孙鹃娟,2022;吕宣如、章晓懿,2022)。

尽管上述经验研究有效地讨论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差异、变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变革和社会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复杂性,相关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市场化转型的经济后果,对市场化转型的非经济后果尤其是心理健康关注较少。尽管池上新探讨了市场化转型对非农劳动力健康不平等的影响问题,但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市场化转型本身特征对非农劳动力自评健康的影响(池上新,2018),对于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如何影响市场化转型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关系的一些内在机制仍不清楚。其次,现有研究已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性别、城乡等差异进行了分析,但市场化转型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年龄结构、居住地域、居住模式等方面存在何种内在差异,目前的主流研究仍关注较少。最后,现有研究关注到了中国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迁态势,但这些研究很少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老年人心理健康会出现这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受到何种作用机制的影响,导致我们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老年人心理健康逐年上升或下降”的粗泛结论,不利于从理论上把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的解释逻辑。

基于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主要关心和想要回答的问题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呈现出何种变化态势?市场化转型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如何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以及这些影响存在怎样的内部异质性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本研究可能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主效应及其调节效应,以此更好地理解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在市场化转型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机制中的作用位置;二是基于市场转型理论、婚姻资源模型和压力过程模型的内在逻辑解释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机制的认识与理解;三是考虑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的区域差异,采用多层嵌套模型控制地区层面差异的干扰,使估计结果更加真实可信;四是通过市场化转型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异质性分析,充分把握老年人心理健康变迁作用机制的内在差异,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分异。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1 市场化转型与心理健康:促进效应还是抑制效应

市场化转型理论认为,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改变了以政治权力为导向的资源分配机制,这种转变有利于积极参与市场活动的“直接生产者”,并削弱了“再分配者”的特权(Nee,1989、1992)。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政治权力资本的回报率下降,教育人力资本的回报率上升,社会分配机制由家庭成分等先赋性因素转向职业、教育等自致性因素(郝大海、王卫东,2009;庞圣民,2016),并由此开辟出了新的社会流动渠道。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对收入分配与工作流动性、政府政策与跨省迁移、医疗保障系统、城市贫困与边缘群体、性别平等进程、就业增长与结构性变化、住房所有权与住房消费变化等具有直接影响(Bian &Logan,1996;Xie &Hannum,1996;Liang &White,1997;Gu,2001;Wu,2004;Hannum,2005;Cai &Wang,2010;Li,2017)。然而,市场化转型的后果可能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这种深刻的社会经济变化也会对个人心理健康造成潜在影响(Durkheim,[1897] 1951)。

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化转型背后的高等教育扩招和继续教育,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也进一步改善了其对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与自我管理能力,如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教育,从而有利于老年人在日常的负面事件和负面情绪中更好地保护其心理健康。二是市场化转型创造的良好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个体工作收入的增加和教育回报率的提升(赵忠、何汉儒,2020),这不仅让老年人拥有了更多用以改善心理健康的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也使他们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感知抱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三是市场化转型拓宽了社会流动渠道(莫艳清、杨建华,2013),老年人可能会获得更多社会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的发展机会,这种向上流动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而且也有效降低了其抑郁水平(石智雷、杨宇泽,2020)。因此,伴随市场化转型的深入推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将会得到极大提升。

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抑制效应,主要是源于市场化转型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压力和风险(Yu,2008),这些不确定性压力和风险往往会使老年群体容易陷入角色错位、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等多重困境,极大抑制收入增加和教育提升带来的幸福感回报(胡洁,2020),进而面临“人前风光,人后紧张”的心理困惑与精神痛苦。同时,市场化转型也可能会带来社会公平、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态方面的深层次改变(王俊秀,2016),如若这些潜在的社会风险意识附身老年个体,就会增加其对未来的不稳定预期,成为时代落在老年人身上的一座座大山,严重危害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总而言之,伴随时间的向前推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既有可能因为市场化转型背后的种种福祉而有所改善,也有可能会因为市场化转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而有所抑制。据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一组竞争性假设:

假设1a: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效应,并且这种积极效应会伴随时间的累积而得到增强。

假设1b: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消极效应,并且这种消极效应会伴随时间的累积而得到增强。

2.2 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心理健康:向上异质婚的竞争效应

我们可以从婚姻资源模型和压力过程模型来解释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竞争性影响。婚姻资源模型认为,婚姻的缔结是两个人或两个家庭资源的相互整合,人们可以直接从配偶及其家庭上获得有益于健康的经济、社会和心理资源,进而有效改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Ross et al.,1990;Williams &Umberson,2004),这不仅体现了婚姻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Tumin,2018),而且还内在地蕴含了社会交换的逻辑。在不同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中,夫妻双方拥有的相对资源有所差异,因而教育婚姻对心理健康的保护作用也有大有小。与同质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相比,那些向上婚中的弱势个体能够借助配偶来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也更有可能提高健康认知能力并优化健康行为,进而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当代中国的老年人而言,他们缔结婚姻的时代更多依赖于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因此向上的婚姻将更有可能通过资源优势来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压力过程模型主要是从压力暴露机制和脆弱性机制解释婚姻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Pearlin,1999)。压力暴露机制认为,个体暴露在不同的压力环境中,面临的心理健康会有所不同,较大程度的压力暴露和应对压力资源的缺乏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下降。在向上婚的婚姻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个体往往长期暴露于配偶优势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并且通常面临配偶、父母和朋辈等多重压力源,这些环境压力很容易抑制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脆弱性机制则认为,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在应对压力的反应上存在人际或群际差异,导致其心理健康存在分异。在老年人教育婚姻匹配情境中,尽管向上的教育异质婚能够为弱势老年人带来更多经济和社会资源,但他们在应对心理健康压力时往往具有脆弱性,尤其是承受的家庭地位不平等压力较大时,将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其心理健康水平。据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一组竞争性假设:

假设2a:与同质型教育婚姻模式相比,向上的异质型教育婚姻模式会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这种积极效应会伴随时间的推进而加强。

假设2b:与同质型教育婚姻模式相比,向上的异质型教育婚姻模式会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这种消极效应会伴随时间的推进而加强。

2.3 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在市场化转型对心理健康影响中的作用

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不同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在应对不确定性压力时的心理健康能力有所差异。大量研究发现,无论在中国社会还是西方社会,教育婚姻的同质性匹配在婚姻市场中始终占据优势(Siow,2015;李煜,2011),其主要是受三个因素的驱动:一是个体通常更倾向于与接受过同等教育的异性交往,二是教育扩招会增加个体在适婚年龄阶段接触更多受过同等教育配偶的机会,三是女性在双职工社会不断变化的经济角色中增加了其教育和劳动力依附的重要性(Blossfeld,2009)。尽管教育同质婚长期在婚姻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在现代社会婚姻市场搜寻成本和机会竞争加剧的条件下,个体为了应对婚姻市场中高度不确定性的压力和潜在的未知风险,也有可能会更多选择向上的异质型教育婚配模式,以此获得更多经济社会资源来转移市场化转型对个体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压力和不稳定感。

对于老年人来说,同质型或异质型婚姻匹配在市场化转型压力与心理健康能力的负向关系之间往往具有不同的作用位置,甚至可能会表现出彼此矛盾的趋向。一方面,与同质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相比,向上的教育异质婚能够借助配偶的资源条件优势减轻老年人退休后的养老压力、增强健康认知与行动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异质型婚姻匹配模式中老年夫妻双方的资源不对等,导致夫妻权力关系和家庭地位等往往也不平等,这些不平等可能会对老年夫妻双方中的资源弱势方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削弱其心理健康。据此,我们可以提出如下一组竞争性假设:

假设3a:与同质型教育婚姻模式相比,向上的异质型教育婚姻模式会调节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

假设3b:与同质型教育婚姻模式相比,向上的异质型教育婚姻模式会调节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

3 研究设计

3.1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展研究院组织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简称CLHLS),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1998—2018年间随机抽取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大约一半县市进行了追踪调查。CLHLS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较好,具有调查内容完整、结构科学、样本量大、追踪期长和代表性好等优势,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Zeng,2012;Wang et al.,2018;夏翠翠、李建新,2021)。由于本研究主要分析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因此对样本进行以下处理:首先,由于研究关注的是老年群体,故剔除真实有效年龄在60岁以下的受访者;其次,由于需要根据老年夫妇双方的受教育程度进行婚姻匹配,故筛选出在调查时受教育程度为有效回答、婚姻状态为“在婚且和配偶生活在一起”或“分居”的受访者;最后,剔除样本中核心变量为随机出现的缺失值、无回答或回答不符合逻辑等情况的个案。经数据清理,最终获取样本量为26212个,构成本研究分析使用的数据。为进一步检验筛选后的样本代表性,我们采用“结构相似说”比对了筛选后的样本库与原数据库主要变量的结构性特征(艾尔·巴比,2007;风笑天,2009),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心理健康等变量在样本库与原数据库的分布结构特征基本相近,表明筛选出的样本质量较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总体性特征。

3.2 变量说明

3.2.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的是老年人在精神健康方面的行为或表征,主要包括积极心理状态(老年人的抗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决定能力和乐观程度)和消极心理状态(老年人的焦虑感、孤独感和老年无用感),将积极心理状态各题项的回答“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分为1—5分,消极心理状态各题项的回答“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赋分为5—1分。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总体变动情况,因而将积极心理状态和消极心理状态累加得到一个综合性的心理健康变量,其得分范围为9—35分。经过信度检验,该心理健康变量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可信度较高(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650),适用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动态势分析。

3.2.2 主要自变量

市场化转型指的是地区市场化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其测度主要包括樊纲指数(即市场化指数)和北师大指数。其中,樊纲指数重点测度了市场化过程,即各地区市场化程度伴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北师大指数则更多关注市场化结果,即各地区市场化程度与标准的市场化体制相比发生的变化(樊纲等,200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市场化转型过程,即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节点的市场化程度差异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此使用樊纲指数更符合本研究的目的需要。具体而言,樊纲指数通过使用涵盖全国31个省份、跨度长达23年(数据自1997年开始)的数据,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治环境五个方面对全国各省份的市场化相对进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王小鲁等,2021),权威性较强,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城市性别收入不平等、健康不平等、人口流动等关系的分析研究(樊纲等,2011;贺光烨、吴晓刚,2015;池上新,2018;陆丰刚、陈寅平,2019)。

3.2.3 调节变量

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主要是指夫妻双方在缔结婚姻时的受教育程度匹配。根据CLHLS数据中夫妻双方的最高受教育年限划分为未接受过正式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或技校)和大专及以上五类,并将教育婚姻匹配模式进一步划分为夫高妻低型(丈夫受教育程度>妻子受教育程度)、妻高夫低型(妻子受教育程度>丈夫受教育程度)和同质婚(丈夫受教育程度=妻子受教育程度),分别赋值为1—3,以全面了解1998年至2018年间老年人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变迁。同时,为了更好识别向上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异质性影响,参照以往研究的通行做法,将夫高妻低型婚姻匹配模式细分为丈夫高于妻子1个等级和2个及以上等级,将妻高夫低型婚姻匹配模式细分为妻子高于丈夫1个等级和2个及以上等级。

3.2.4 控制变量

(1)地区。依据被访者的调查省份,将其所在地区划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四个类别(2)根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东部地区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0省(市);中部地区是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6省;西部地区是指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2省(区、市);东北地区是指辽宁、吉林和黑龙江3省。在CLHLS中,西部地区仅包括广西、重庆、四川和陕西4省区。,以“东北地区”为参照。

(2)性别。包括男性和女性两个类别,以“女性”为参照。

(3)年龄。采用核查过后的有效年龄,为连续变量。

(4)年龄平方。根据有效年龄平方计算所得,为连续变量。

(5)民族。根据民族变量在CLHLS数据中的结构性分布特征和学术惯例,将其处理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两个类别,以“少数民族”为参照。

(6)职业。职业主要是指老年人退休前从事的工作类型,包括政府、机构或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或产业工人,农民以及自雇佣人员或家庭主妇五个类别,以“自雇佣人员或家庭主妇”为参照。

(7)出生地。出生地是一个包括城镇和农村在内的二分类变量,以“农村”为参照。

(8)居住地。包括城镇和农村两类,以“农村”为参照。

(9)居住模式。包括共同居住(与家人、亲戚、朋友等同住)和非共同居住(独自居住)两个类别,以“非共同居住”为参照。

表2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N=26212)

(10)经济自主性。包括经济自主(经济来源于个人退休金或工作)和非经济自主(经济来源于配偶、子女、亲戚、朋友等)两类,以“非经济自主”为参照。

(11)生育子女数。生育子女数是指夫妻终身实际生育的子女数,在CLHLS中通过询问被访者“曾经生育过的子女数量”获得,为连续性变量。

(12)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被访者自身对感知到的生活水平高低的评价,包括很不好、不好、一般、好和很好五个序次,分别赋值为1-5。

(13)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洗澡、穿衣、上厕所、移动、控制大小便和吃饭等进行评估,每项由完全不能自理、部分自理和完全自理三类答案构成,分别赋分为1—3,将其加总得到生活自理能力指标。

3.3 分析方法及策略

根据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特征,本研究主要采用描述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来考察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首先,采用列联表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观察不同时期市场化转型、不同类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变迁态势,以更好地从纵向时间维度把握在市场化转型不同历史时期中老年人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及其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其次,采用混合OLS回归模型并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时间固定效应和地区固定效应,缓解可能由时间和地区控制变量遗漏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得到更为稳健的模型估计结果,以此分析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深入考察市场化转型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内部异质性。最后,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以更好考察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中市场化转型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4 结果与分析

4.1 描述统计结果

表3报告了1998至2018年间中国各省市平均市场化指数、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变化情况。在总体样本中,1998至2018年的心理健康和市场化指数均值分别为26.84和7.47,夫高妻低型、妻高夫低型和同质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比例分别为26.29%、21.12%和52.59%。在分时间样本中,1998至2018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明显的波动增减态势,波动范围基本在25.92—27.21;市场化指数从1998 年的4.92上升至2018年的9.28,翻了将近一番;夫高妻低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呈现先降后升、再降再升的态势,妻高夫低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呈先升后降再升的态势,而同质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总体上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尤其是2018年同质型婚姻的比例降低到了40.08%。由此可以看出,在1998至2018年的20年间,伴随中国的市场化转型,老年群体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呈现出“同质型婚姻独占鳌头,异质型婚姻平分秋色”的典型特征,而其心理健康则在不同时期表现为小幅波动、总体上升的趋向。

表3 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与老年心理健康状况

4.2 基准回归结果

表4报告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准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向影响,而向上婚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效应。首先,在模型(1)中加入控制变量,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出生地、居住地、居住模式、生活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等均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比女性、汉族比少数民族、出生地和居住地在城镇、共同居住比非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越差;相对于自雇佣人员或家庭主妇来说,退休前职业为政府、机构或管理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而退休前职业为农民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则相对更差;生活质量越高、生活自理能力越强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其次,在模型(2)中纳入市场化指数变量,发现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市场化转型会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市场化指数每提高1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会降低0.140分。同时,市场化转型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时间效应呈现出波动性变化,并且通过了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假设1b得到了验证。最后,模型(3)纳入了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变量,结果表明,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同质型教育婚配模式的老年人相比,异质型的向上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时间效应也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0.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伴随时间的向前推进,异质型的向上婚将会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假设2a得到了验证。

表4 基准回归分析结果

4.3 调节效应结果

表5报告了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在市场化转型与老年人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效应。模型(4)仅控制时间效应和地区效应,发现市场化转型会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中只有丈夫高1个等级、丈夫高2个等级及以上和妻子高2个等级及以上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会高于拥有同质型婚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模型(5)在模型(4)的基础上纳入市场化转型与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交互项,结果显示,丈夫高1个等级、2个及以上等级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会弱化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而妻子高1个等级、2个及以上等级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则在市场化转型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之间不具有调节效应。模型(6)在控制其他变量、时间效应变量和地区效应变量后,发现丈夫高1个等级、2个及以上等级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仍对市场化转型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向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假设3b得到了部分验证。

表5 调节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表6 稳健性检验结果

4.4 稳健性检验

通过两种方法检验实证研究结果的稳健性:(1)对因变量老年人心理健康上下各1%的样本进行缩尾处理,以消除样本中可能存在的异常值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仍具有负向影响,并且各类异质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会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2)采用分位数回归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即分别选取25%、50%和75%百分位进行参数估计,考察在条件分布的不同位置中市场化转型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分位数回归结果与缩尾处理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伴随老年人心理健康由低分位点向高分位点变化,市场化转型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系数存在差异。随着老年人心理健康分位点的上升,市场化转型的加快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条件分布两端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小;丈夫高1个等级、丈夫高2个等级及以上和妻子高1个等级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增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条件分布高端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而妻子高2个等级及以上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增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条件分布低端的正向影响则高于对中端部分及以上的正向影响程度。由此可以看出,实证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和可信性。

4.5 异质性分析

表7报告了分性别、年龄、居住地、职业、居住模式和经济自主性的回归分析结果。从性别来看,市场化转型对老年男性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更大,男性和女性向上的教育婚姻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均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在年龄结构方面,市场化转型对60至70岁的低龄老年人负面影响更大,当60至90岁的老年女性向上婚1个等级时,年龄增长对低龄女性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较大;当60岁及以上的老年女性向上婚2个及以上等级时,年龄增长对高龄女性心理健康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当60至90岁的老年男性向上婚1个等级或2个及以上等级时,年龄增长对低龄男性心理健康的正面提升效应更强。从居住地来看,市场化转型对城镇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向影响大于农村,“夫高妻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妻高夫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则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效用更大。在居住模式方面,市场化转型仅对共同居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具有负面影响,当老年人选择只比自己受教育水平高1个等级的婚姻匹配模式时,共同居住会明显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当老年人选择比自己受教育水平高2个及以上等级的婚姻匹配模式时,非共同居住往往会比共同居住更能提高老年心理健康水平。从经济自主性来看,市场化转型对那些经济非自主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负面影响更大,“夫高妻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经济自主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正面提升作用更大,而“妻高夫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则对非经济自主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更为明显的正向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CLHLS 1998至2018年的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列联表分析、混合截面回归和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从市场化转型理论和婚姻资源模型解释了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不平等变迁的影响,主要有如下的几点研究发现:

第一,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差异具有显著影响。在1998至2018年的20年里,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不是一种线性上升或下降的态势,而是呈明显的波动增减趋势。就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而言,市场化转型将会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这种负向的影响可能会伴随时间的累积而有所增强。根据市场化转型理论的解释逻辑,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抑制效应主要是源于市场化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压力,以及社会公平、社会心态、社会情绪和社会环境等对老年人生存与生活的“挤压”,这些“挤压”不仅抑制了老年人收入增加和教育提升背后的幸福感回报,而且也极大降低了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提升作用,并且会调节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在1998至2018年间,中国老年群体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呈现出“同质型婚姻独占鳌头,异质型婚姻平分秋色”的典型特征,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也表现出明显的内部差异性。与同质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相比,向上的异质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能够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会弱化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从婚姻资源模型的观点来看,向上婚能够给相对弱势的老年个体带来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发展机会,为老年人习得健康知识、提高健康能力和改善心理健康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第三,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内部异质性。从市场化转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负向效应来看,市场化转型对男性老人、低龄老人、城市老人、从事体力劳动的老人如农民、共同居住的老人以及经济上非自主的老人的负面影响更大。从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心理健康的正向效应来看,向上的异质婚对男性和女性老人的心理健康均具有提升作用;60至90岁男性的向上婚对低龄男性的心理健康具有更明显的正面效应,60岁及以上女性的向上婚对高龄女性心理健康的正面效应更为明显;“夫高妻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更显著,而“妻高夫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则对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积极效用更大;夫妻彼此仅高1个等级的向上婚会明显提升共同居住的老人心理健康,但高出2个及以上等级的向上婚将会更多提升非共同居住老人的心理健康;“夫高妻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经济自主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正面提升作用更大,而“妻高夫低”型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则对非经济自主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更为明显的正向影响。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这些异质性影响,主要是由于不同老年群体面临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社会资源和社会压力等存在较大差异所致。

当然,由于受到调查资料、样本规模、抽样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首先,由于早年的CLHLS数据没有采集结婚时间信息,我们无法观察到被访者在市场化转型前后教育婚姻匹配模式的变化,不过由于老年人的教育婚姻匹配在“成家立业”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我们仍然可以初步了解在市场化转型的不同时期,老年人如何依靠向上异质婚累积的资源优势来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尽管本研究主要基于市场化转型理论和婚姻资源模型的经济学逻辑解释了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但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实质是一个受到资源、情感、关系和权力等多个复杂机制影响的综合体,是否能够从理论上拓宽其解释路径,仍有待于今后开展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最后,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因而不适宜将相关的研究结论推导到其他群体中,并且在相关研究结论的使用上也应小心谨慎。总之,如何区分出老年群体在市场化转型前后的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变化,如何从理论上拓宽市场化转型、教育婚姻匹配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解释路径以及如何选用更加准确科学的分析方法探讨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将是未来深入研究的方向所在。

养老和社会保障研究

猜你喜欢

市场化婚姻心理健康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