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法于中国绘画艺术之研究

2023-10-09裘园妮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墨法用墨作画

摘 要:墨法是中国绘画艺术之关键,是作画者表达其艺术涵义的重要手段。墨法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笔墨技法的演进与发展,还丰富了绘画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同时对艺术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在绘画创作中,墨法虽是重要关键,但其与作画者自身的人文素养相互依托、互为表里。

关键词:墨;墨法;中国绘画

笔、墨、纸、砚作为中国的文房四宝,为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黑色沉稳的墨更是功不可没。墨不仅可以印刷、作画和书写,还可以作为古代妇女画眉装扮的工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有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日常生活用品的工艺表现等,但以书写和绘画形式最能够清晰且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依据中国传统制造方法制作的墨,即使经过千年的时间,依旧具有不变色和不褪色的特性,是中华文化传承不断的关键所在。同样,中国的绘画作品也是借由墨的特性,通过使用者的艺术加工,展现出层层的光影变化,进而表达创作者所想表达的精神意涵。“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处理好笔与墨、墨与色的关系,是技法中的关键问题。”[1]本文通过探讨墨法在绘画中的运用,试说明墨法在绘画作品中的文化传承与在艺术表达中所承担的角色及产生的影响。

一、墨的起源与种类

中国墨的制作主要使用炭黑作为主要成分。炭黑是碳单质的一种形式,在制墨过程中与动物胶和“墨药”混合,就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墨”。早期制墨过程中使用的炭黑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松烟,通过燃烧松树枝干和根部得到;另一种是油烟,是不同比例的桐油等动植物油燃烧产生。现代制墨则多采用工业炭黑。最开始制墨用的动物胶多是鹿胶、麋胶,后来慢慢流行牛皮胶。动物胶主要起到胶结的作用,使墨能够黏附在纸上。而“墨药”是另外添加的药材,既可以用于防腐,又可以增加墨的香气和稳定性。中国墨的制作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晋代,有文献记载:“在公元3世纪的晋代,人们已知用烧制的松木来制炭黑,并配上胶来制胶墨。”[2]而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更是详细记载了生产炭黑的方法:“合墨法:好醇烟,捣讫,以细绢筛于缸内,筛去草莽若细沙、尘埃;此物至轻微,不宜露筛,喜失飞去,不可不慎。墨屑一斤,以好胶五两,浸梣皮汁中。梣,江南樊鸡木皮也,其皮入水绿色,解胶,又益墨色。可下鸡子白去黄五颗;亦以真朱砂一两,麝香一两,别治,细筛,都合调。下铁臼中,宁刚不宜泽,捣三万杵,杵多益善。合墨不得过二月、九月:温时败臭,寒则难干潼溶,见风自解碎。重不得过三二两。墨之大诀如此。宁小不大。”[3]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生产炭黑的工艺文献。

墨通常可以按照用途、材料、形状、图绘四种方法进行分类。首先,按照用途来划分,墨可以分为贡墨、御墨、礼品墨、文人自制墨、套墨、仿古墨、集锦墨等几种类型,每种墨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独特的地位。其次,根据材料的不同,古墨可以分为松烟墨、油烟墨、洋烟墨、油松墨、青墨、彩墨、茶墨、再和墨、蜡墨、药墨等多种类型,每种材料都赋予墨色不同的质感和效果。再次,若按照墨的形状来分,墨也可分为圆形墨、长方形墨、正方形墨、多边形墨和杂佩墨。其中,杂佩墨是通过模仿古代的玉器、花鸟虫鱼等形制而制成的墨。最后,按照墨上的装饰图案——图绘名目来划分,墨则可以分为“国宝”、“国华”、“博古”、“博物”、“大莫”和“太玄”六种[4]。在中国传统的绘画作品里,能够符合作画者心中理想的墨,一定得是品质上乘的优质墨,它对于表达画家理念至关重要。若非品质上乘的优质墨,则作画者之作品不但晦暗无光,最重要的是无法传于后世。因此,优质的墨,再加以作画者丰富多变的作画技法,才能创造出卓越的艺术作品。

二、墨法之于中国绘画艺术

墨法是中国繪画艺术之关键。清代包世臣在其《艺舟双楫·述书下》中曾说道:“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5]这段话为墨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下了绝佳的注脚。墨法是研究用水和用墨的方法,而中国绘画用墨,主要在于运用墨色变化的技巧,以墨代色,让不同的墨色在纸面上体现出来,更巧妙的是让一支笔下产生各种墨色的变化。中国画素有“五墨六彩”的说法,“墨分六彩”最早出现于清初唐岱、布颜图等人的画论之中,经由清中晚期的华琳进一步阐释,这个术语逐渐充实和立体起来[6]。五墨是指墨的浓度,即焦、浓、重、淡、清。六彩是指墨的变化,即黑、白、干、湿、浓、淡。“‘浓、干、黑、淡、湿、白’六字,得用墨之秘钥。”[7]通过调整笔中墨与水的比例、含墨水的多少、蘸墨方法以及行笔速度等,可以变换出各种不同的笔墨效果。近代画坛上,黄宾虹是精于墨法的大师,其点画浑厚华滋,韵味独佳。关于墨法,他指出:“用墨有:浓墨法、破墨法、积墨法、淡墨法、泼墨法﹑焦墨法、宿墨法。作一幅画,均可巧妙运用。倘能极其自然,即得上乘之奥秘。”[8]因此,墨的浓、淡、燥、湿如若运用得好,就会让作品更丰富,更能表现书画作品的艺术美。

清代学者沈宗骞对中国绘画中的笔墨也有其独到的见解:“笔墨二字,得解者鲜,至于墨尤鲜之鲜者矣。往往见今人以淡墨水填凹处及晦暗之所,便谓之墨。不知此不过以墨代色而已,非即墨也。且笔不到处,安得有墨。即笔到处而墨不能随笔以见其神彩,尚谓之有笔而无墨也。岂有不见笔而得谓之墨者哉?欲识用墨之妙,须取元人或思翁妙迹,细参其法。大痴用墨浑融,山樵用墨洒脱,云林用墨缥缈,仲圭用墨淋漓,思翁用墨华润,诸公用墨妙谛,皆出自笔痕间。至其凹处及晦暗之所,亦犹夫人也。即如米老、房山,烟云满幅,实其点笔之妙,而以墨晕助之。今人为之,全赖墨晕以饰其点笔之丑,犹自以为墨气如是也,将毕生不能悟用墨之妙者矣。”[9]可见,中国绘画并不是简单的“以墨代色”,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深浅、干湿等墨水的使用方式都可以直观地对比来表达作画者的情感,赋予绘画中书法线条某种特定的美感。运用绘画来对事物进行重现,并将情感、抱负寄托在事物身上,作画者似乎可以从中寻到一丝心灵的安慰,运用笔墨变化的交流方式让我们感受体会其中蕴藏的意味。沈宗骞还认为绘画要做到传神不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夫传神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使墨耳。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过能以墨随笔,且以助笔意之所不能到耳。盖笔者墨之帅也,墨者笔之充也;且笔非墨无以和,墨非笔无以附,墨以随笔之一言,可谓尽泄用墨之秘矣。”[10]在他看来,绘画的传神妙诀在于墨法。然而,墨法其实也没有什么神奇,主要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以墨随笔,以笔取意。因此,用笔法来显墨法就是墨法的总诀,作画者如果能在这一点上锻炼下去,就一定会“工到自然成”。也就是说,作画者必须对各种笔法、墨色的掌控了然于心,常年练习,方可成就中国绘画的超高境界。清人方薰亦有此意,认为:“作一画,墨之浓淡焦湿无不备,笔之正反虚实、旁见侧出无不到,而却是随手拈来者,便是工夫到境。”[11]

墨法是中国绘画中一种特有的表现手法,它不仅代表了作画者的个性,也承载了其深刻的意涵。正如黄宾虹所说:“国画精神,全关笔墨。”[12]因为中国的绘画工具就是笔墨,所以许多有关绘画的问题都会体现在笔墨之上。清代王昱在《东庄论画》一书中提出“笔墨”是“轻重,疾徐,浓淡,燥湿,浅深,疏密,流丽,活泼。眼光到处,触手成趣。学者深明乎此,下笔时自然无美不臻”[13]。在王昱看来,中国绘画中笔墨的变化是丰富且活泼有趣的。因此,作画者在绘画作品上对笔墨的绝妙运用,借由浓淡深浅的墨色变化与空间布置,可以准确地传达其精神意涵。然而作画者若要创作出传世的作品,传达自身的艺术意涵,虽然墨法极为关键,但作画者本身的人文涵养与识见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书画无论工拙,文士操笔便得兴会,所谓游戏皆有三昧也。”[14]因此,在他看来,书画的意涵往往不在于作者的工或拙,而在于其自身的体会,体会若高,境界就高,除此之外,其自身修养愈深,体会也必深。也就是说,中国绘画在乎作画者精神与情感的表达。因而,在一方小小的绘画纸上,描绘的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作画者内心的想法、胸怀中的世界,富含哲理。宋人邓椿在《画继》中提出“画者文之极也”[15],当作画者无法用语言表达其想传达的意涵时,绘画便成了其表达无限意涵的工具。他继而又说,“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16]。由此可见,中国画的精神与情感传达是建立于丰富的人文素养之上的,若无足够的人文素养,便无法清楚地了解画中的真正含义。可以说,墨法在中国绘画中的运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三、墨法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中国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岁月中,绘画从最初的器物装饰、历史传承载体演进成了一门艺术,也在长年的积累与演变中产生了许多的技法。绘画技法是绘画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条件。中国绘画的技法有很多,包括没骨技法、工笔技法、泼墨技法和渲染技法等,在空间想象方面有留白、飞白等表达方式。但无论怎么去安排与创作,“以墨塑形”的基本原则是不变的。在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中,创作不会因为事物的表象而受到影响,其作画时常常是成竹在胸的。因此苏轼有“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的想法[17],他认为事物有常形和常理的区别,常形指的是格局较确定的事物的外在形貌,常理则指格局不确定的事物的内在精神生气。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人作画更注重笔墨情趣以及对意境与心境的表达,他们作画时不碍于物,全心全意地按照心中的想法和意境来自由自在地创作,因此有了所谓的文人画创作。以墨塑形的方式是工笔技法或没骨技法中最基本的原则。工笔技法在加入彩墨之前,需要将所绘画的事物先用线条加以摹画,得其形后才用彩墨或者颜料依其需要与意境来上色,而没骨画法更是要用彩墨与颜料直接在画纸之上作画,在浓淡明晦之间要直接将心中的意境表达出来,更加依赖于以墨塑形的基本功力。因此沈宗骞在创作时有“既以笔取形,自当以墨取色。故画之色非丹铅青绛之谓,乃在浓淡明晦之间,能得其道”[18]一说。

除此之外,墨法对绘画艺术的其他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绘画审美观念上,墨法中所体现的“急、奇、险、秀”的笔墨特点,强调的是形神兼备、风格独特的艺术效果。这种审美观念的变革,使得观众从传统的工笔审美向更为自由、开放的审美转变。在文化思想上,墨法在表现形式之外,还特别注重墨色与空间、时间、情感等方面的关系,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墨法通过一定的象征符号与隐喻手法等方式,可以传递出作者的人生哲学与价值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在绘画艺术的教育方面,墨法强调的是自由表达与创新,这种思想对于艺术教育尤为重要。它鼓励学生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敢于探索、尝试新的表现方式和艺术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四、结语

墨法在中国的绘画艺术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中国绘画是笔与墨交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在中国的绘画作品中,墨法的运用浑然一体,浑融而不模糊,它使得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墨意,故虽不言墨,而墨固已在其中。因此,墨法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笔墨技法的不断发展和审美观念的变革,还丰富了绘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同时对艺术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的绘画作品里,虽然墨法的使用至关重要,但要想创作出能传于后世的伟大作品,不单单需要水与墨的配合、驾驭笔墨的技法,作画者本身的人文素养与识见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只有二者相互依托、互为表里,才可创作出供后世景仰的伟大作品。

参考文献:

[1]董洪杰.国学知识全知道[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67.

[2]王志艳.中国的发明与发现:永远闪耀着的智慧之光[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99.

[3]缪启愉.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683-684.

[4]季孙歙.笔墨纸砚[M].合肥:黄山书社,2016:83-89.

[5]刘平,郑大华.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包世臣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41.

[6]孟繁玮.山水画“墨”的术语及观念研究[J].美术研究,2022(3):83-88,97-98.

[7][8][12]王一飞,臧志成.黄宾虹谈艺录[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98,100-101,94.

[9][10][18]沈宗骞.芥舟学画编:4卷[M].史怡公,译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49-50,17,48.

[11][14]方薰.山靜居画论[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30,111.

[13]陶小军,王菡薇.中国书画鉴藏文献辑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75.

[15][16]邓椿,庄肃.画继 画继补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113,113.

[17]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83.

作者简介:

裘园妮,中国计量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墨法用墨作画
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写意青蛙
折段麦秆来作画
墨水作画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微思考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
指纹来作画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