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未周爰诹奏折事件研究
——以留学事务为中心

2023-10-09刘晓琴

关键词:学部奏折学堂

刘晓琴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六月三十日(1907年8月8日),翰林院侍读学士周爰诹①周爰诹(1854-1929),字政伯,号帜山,陕西蒲城人。光绪十二年(1886 年)中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任翰林院撰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国史馆提调等职。辛亥革命后归乡,以遗老自居,善书法,闻名乡里。编著有《蒲城文献征录》《蒲城诗征略》《竹梧别馆偶吟》等。1907年时,周爰诹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上奏清廷一折两片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档,翰林院侍读周爰诹:《为学务关紧重要亟宜厘订整顿谨以闻见所经考验所得者奏陈事》,档号:15-01-001-000026-0177;《为学堂请禁用西式操服事》,档号:15-01-001-000026-0178;《为请旨严饬学部暨各省督抚不准再遣女学生出洋其已遣者即速撤回等事》,档号:15-01-001-000026-0179。,奏请整顿学务。在清政府预备立宪“庶政公诸舆论”的背景下,奏折消息迅速传出,引发朝野关注,清廷令交内阁会议政务处及学部议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各报章纷纷报道评论,特别是奏折内“将留学东西洋之官费自费各学生尽行撤回,悉令归国,其以前毕业回国者一律废弃,毋得录用,并停止开设女学堂”③“电报一”,《时报》1907年8月13日第3版。等内容,使得舆论哗然愤极。对这一事件,以往学者已勾勒出基本面貌④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32-334页;关晓红:《张之洞与晚清学部》,《历史研究》,2000年第3期;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留日学生的派遣与清王朝命运的终结——以晚清留学生政策演变为中心》,杨念群主编:《澹澹清川:戴逸先生九秩华诞纪念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05-512页。。随着更多报刊资料的发现,对这一事件的叙述更加清晰,也更加能从晚清留学史的角度,了解事件的走向与影响。

一、周爰诹一折两片述要

光绪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1907年7月6日),光复会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对晚清政局影响甚大①详见《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96-109页。,也“致使清廷对待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政策愈加纷纶歧异,动摇无定”②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第105页。。正是在此背景下,翰林院侍读学士周爰诹上奏一折两片,即一折:“为学务关紧重要亟宜厘订整顿谨以闻见所经考验所得者奏陈事”,两片:“为学堂请禁用西式操服事”“为请旨严饬学部暨各省督抚不准再遣女学生出洋其已遣者即速撤回等事”。

周爰诹在奏折中称:“近日皖省果突出奇祸,闻徐逆实东洋警察留学生也。此案初闻,朝野震骇,然臣谓此特祸机肇露耳”,奏请整顿学务。周爰诹奏折长篇累牍,顷刻引发朝野关注,然其被指为“无策之策”,无一报刊转载。周奏陈学务祛弊之法八策,其中所拟留学祛弊之法就达到五条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档,翰林院侍读周爰诹:《为学务关紧重要亟宜厘订整顿谨以闻见所经考验所得者奏陈事》,档号:15-01-001-000026-0177。本节以下未标出处的引文均同此注。:

第一,“东洋留学生急宜撤回”。周爰诹认为排满之说起源于留日学生,留日生归国后担任教习,致使排满思想在学堂宣扬传布。各省官费生每年需二百万元经费,私费生所需经费更是高达十倍以上,提出“今急撤回官费生,腾出此款,于内地设舍延师,其何功不成也” 。

第二,“东洋卒业生宜暂停考试”。游学毕业生考试即将于丁未八月举行,周爰诹奏请暂停考试,并令留日卒业学生先回乡里补习中学,“俟三年后由本籍取其切实保结,送部考试,其实系纯正出色者,准督抚奏咨送考”。

第三,“留学生不可用为乡官”。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后,筹划在地方设立乡官,并由留学生充任。周爰诹认为:“此辈率皆二十余岁浮薄少年居多,能和平切实办事者甚少。闻湖北近有卒业回鄂者数十人,随提学使往见总督张之洞,不即出见,该学生即于都署宣呶谩骂,假使此辈悉作乡官,天下安得不乱?似不容不慎也。”

第四,“洋文教习宜通中学”。周爰诹以进士馆所延西学各科教习多为留学生为例,指其不通文义,考课时出题荒谬,进士馆诸生引之为笑柄。“幸所课者为进士,故不至徒入迷途。若以教未学之童稚,则必与之俱化,而中国之国粹亡矣!然其月脩率百数十金,中国办学类多如此,可为太息!臣愚以为此等人材,皆不宜令居教习之席,即欲用之,宜姑令充斋长,且一面勒令补习中文,庶免不模不范之弊。”

第五,“学堂宜祛速成之名”。“自有速成师范学堂及速成科等名目,而浮嚣奔竞之徒争思捷获,甚或出洋游历购取他人纪述,以为进身之资。日本亦设立速成学号召华生,或数月或一年,居然毕业授凭,师即善教、生即善学,何能神化如是?”而以留日速成之才充当学堂教习,贻误时局严重,因而提出“苟欲兴学,则凡速成名目一概删除,以祛作伪浇风而副务实之宗旨”。

奏折中还有“学堂阅报宜严查”“休沐不宜袭用礼拜期”“学堂不必别置服式”三策。其中“学堂阅报宜严查”与留日生也有关联。周爰诹认为“学堂官购各报已瑕瑜互见,而由东洋流入之报尤多悖逆”。这一奏折将矛头直指留学,尤其是留日教育,其中对留日速成教育的批评颇有见地。周爰诹同时又提出“挽救之方六:一、四书五经皆令默试;二、人伦道德勿参新说;三、八旗小学宜培根本;四、师范学堂宜设省城;五、蒙小学教育宜设法普及;六、存古学堂宜设法推广”④《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八)》第59册,卷575,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17-618页。,主要涉及学堂学务整顿办法。

同日,周爰诹在“为请旨严饬学部暨各省督抚不准再遣女学生出洋其已遣者即速撤回等事”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档,翰林院侍读周爰诹:《为请旨严饬学部暨各省督抚不准再遣女学生出洋其已遣者即速撤回等事》,档号:15-01-001-000026-0179。一片中,奏请禁止女子出洋留学:“近时各处设立女学堂,渐染外洋风气,深弊已不胜言。”周爰诹攻击秋瑾“留学东洋交结男友,不守中国女教,致为人所指目”,对于“各省颇有资遣女子出洋留学之事,报章载两江督臣端方,现考试出洋学生并招致女学生三十余人”深表疑惑。周提出耸动之言:“若再多遣女学生出洋,习惯男女平等、结婚自由诸谬说,散布内地,日以蔓衍,阴阳之道乖,婚姻之礼废,十年以后,必有神州陆沉之祸”,从而奏请“严饬学部暨各省督抚,不准再遣女学生出洋,其已遣者速撤回。已设之女学堂,学生年龄不得过十二岁;未设之处,不准再设,明示礼义之防,稍拯横流之祸” 。周爰诹建议不仅限制国内女学堂的发展,亦不准派遣女生出洋,已遣者尽速撤回。

在“为学堂请禁用西式操服事”一片中,不仅奏请禁用西式操服,还批评学部诸要员:“谓学部尚书荣庆公忠纯正,惟性谦抑不自裁断。前右丞李家驹学术秕缪,于部务多所主持,故凡举朝士大夫所称为嘉谟谠论,率多为该部所阻,皆李家驹实尸其咎。今该右丞虽已离部,但现学务宜如救焚拯溺,关系责任至为重大。”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兵部陆军部档,翰林院侍读周爰诹:《为学堂请禁用西式操服事》,档号:15-01-001-000026-0178。因此,须将学务公诸舆论,谋求整顿。

周爰诹一折两片以整顿学务为指向,批评留学政策,抨击学堂,声称:“改科举为学堂不足致乱,因废科举而并废圣贤之书,斯乱臣贼子接跡于天下。”③《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八)》第59册,卷575,光绪三十三年六月,第617页。周爰诹奏折上奏之后,附和者继起。七月十八日(8月26日),候补内阁中书黄运藩上“请变通学务科举与科学并行中学与西才分造”,七月二十八日(9 月5 日)湖南试用道李颐上“请召留日学生回籍学习以除隐患”。李颐称:“惟有速召回华,令归各省各府原籍,数以分见少,又令各省将每年筹解出洋学费,专为各府设立补习中学之学堂,遴委中学深通之士主教,察毕业之迟早,定程度之高卑,分班教习,三年后由各府考试,拔其尤贡于省,由提学使考取,仍分别录用,则在学生报国有日,在朝廷弭患无形,裨益实深矣。”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李颐:《奏为速召东洋留学生回国令归各省原籍并筹办补习中学学堂毕业考试择优录用事》,档号:03-01-000-009288-0017-0000。一时之间,排斥学堂、请复科举、反对留学的声音甚嚣尘上。

二、报刊舆论对周爰诹奏折的关注

周爰诹丁未六月三十日(1907年8月8月)上一折两片涉及撤回留学、限制女学、学堂整顿等内容,消息以惊人的速度传播,立刻引发各方关注。尽管周爰诹奏折涉及诸多学务事宜,舆论更为关注撤回留学生的内容。

报刊纷纷刊载周爰诹奏折情状,并表达反对的声音。七月初五日(8 月13 日),除了《时报》《香港商报》简要报道了周爰诹奏折消息外,《新闻报》“论说”专载《论周侍读请撤回留学生》一文,反对撤回留学生。该文从权利义务的角度论说留学生走向革命排满的缘由:“自海禁大开,而权利义务之说,乃灌输于中国。自派学生出洋游学,而耳之所濡、目之所染,更无一非权利义务相互之事。返视吾国,则有权利者无义务,有义务者无权利。而又深知各国之所兴者,以此中国之所衰者。亦此,则其奋发激昂,而流为革命排满之举。”⑤《论周侍读请撤回留学生》,《新闻报》1907年8月13日第2版。认为在革命派革命排满如火如荼展开之际,“朝廷乃谋补救之策,一面饬各衙门筹议化除满汉畛域办法,一面由亲贵授意周侍读请尽数撤回东西洋留学生”①《论周侍读请撤回留学生》,《新闻报》1907年8月13日第2版。,猜测周爰诹上奏受到亲贵指使。

针对周爰诹停止女学的折片,七月初六日(8月14日)《北京女报》发表了以“展云”署名的《周爰诹咨请停止女学》一文,批评周爰诹条陈“因噎废食”②转引自黄湘金:《贵胄女学堂考论》,《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北京女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创刊于北京,由女报人张展云创办,是中国最早的妇女日报③姜纬堂:《我国最早的妇女日报——〈北京女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19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119页。,对周爰诹停止女学的奏议尤其关注。

七月初七日(8 月15 日),《申报》刊载署名“闻”的一千五百字评论《论周侍读请撤回留学生之谬》④闻:《论周侍读请撤回留学生之谬》,《申报》1907年8月15日第2版。,直截了当地称“自周侍读爰诹有将出洋留学生尽行撤回之奏,而我国其颓矣”!直指周爰诹奏折为“无策之策”“若为留学生者不尽为革命党,则万无出此因咽废食之计”。该评论盛赞留学生的作用:“今日我国之得以有萌芽之智识者,无非藉数辈留学生为之转输。今若辈又从而牧之,则我国安得尚有转弱为强之一日?”认为周爰诹所奏无论实行与否,其害都不可胜述。若该奏实行,“足以速中国之祸”,将助推留学生加入革命行列,并且“足以酿国际之交涉”。若此奏未实行,“亦已隐受其祸”“已足以灰留学生之心”。“隐受其祸”是指“自有革命风潮以来,政府之视留学生固疑其人人为革命党。而今复有饬令留学生一律回国停止留学生之考试,留学生不得为乡官,女学堂全行停废之奏。即使两宫近于公论,顾大局而不为诳言所中,而其心未必不然其说。于是未必不显然以留学生为革命党,而其隐然以革命党尽是留学生之心存诸腹中,其势必至于不敢以留学生处于重要之地位,而且日夕顾忌其行为,箝制其手足。如是,则留学生不撤回而一若撤回;虽不停止留学生考试,而一若停止考试;虽无留学生不得为乡官之明文,而一若有明文;女子虽不全行停废,而一如全行停废,其祸诚不胜言矣”,希望“政府诸公之宁留余地也”。

一日后,七月初八日(8月16日)《大公报》刊登评论,悲愤至极:“以如是之学识,发如是之言论,既已传之报章,势必播之遐迩,腾笑五洲,损失国体,污蔑人格,未始不由此两大佳话阶之厉也。吾于是不由不叹,不由不恨,不由不惧,虽欲已于言,乌可得乎?吾人虽欲为之掩护,恐外人之指斥且蜂起矣,岂不痛哉?!”⑤《读周侍读条陈学务书后》,《大公报》1907年8月16日第2版。

自此之后,关注周爰诹奏议的报刊增多。《时报》批评周爰诹、俾寿、黄运藩等人的言论:“周爰诹之奏禁女学也,撤回留学生也,己成天下绝唱矣。然而后复有继之者连御史、俾御史,今又有黄中书,岂特无独有偶,抑亦可见我中国之多才矣。”⑥冷:《周爰诹》,《时报》1907年9月3日第9版。反讽之意明显。之后又直指“周侍读因噎废食,识者嗤之”⑦“投书”,《时报》1907年9月4日第5版。。

自1907年8月13日起,报纸纷纷登载周爰诹奏折消息或发表评论,详见表1。

表1 报刊报道周爰诹一折两片或刊载评论情况表

《时报》多日登载短评,还照录南洋华商致军机处、外务部电文:“霹雳众华商昨读《香港商报》七月初五日专电有云……因而哗然愤极,以翰林侍读而出此荀非狂罔荒谬,则其居心不可问,虽未必准如所请,然其罪己无可逭矣。爰公同致电北京军机处、外务部电,文曰:王爷中堂钧鉴:周爰诹请撤回东西洋留学并罢通国女学,实系扬言撤学,阴图激变,吁恩代奏以正其罪,大局幸甚。”⑧《杂录》,《时报》1907年9月8日第9版。《时报》以转载电文的形式,对周爰诹奏折给予严厉的抨击。

八月初八日(9 月15 日),《申报》觅得周爰诹阻挠女学原片,特意抄录全文,并说明:“觅得其附奏一片,于学务前途影响甚大,亟为录出以告学界诸君。”并加按语:“本报要闻,凡有紧要剀切之语,旁加黑点以示区别。今此折中,求一紧要剀切之语,竟三复而不可得,只得于其荒谬处点之以告读者,非乱其例也。”第二日,又照录周爰诹阻挠女学第二片,指其“荒谬之谈迂塞状,几非稍有智识者梦想所及,亟再录登以告天下”④《周爰诹阻挠兴学第二片》(北京),《申报》1907年9月16日第3版。。

各报刊也时刻关注清廷消息,探听两宫、善耆、奕劻、荣庆以及新任管学大臣张之洞等决策者的态度。《时报》《申报》《大公报》更是刊载多篇长文,批驳周爰诹奏折之谬。

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六日(1907 年10 月22 日),内阁会议政务处和学部议覆周爰诹奏请整顿学务折上奏,四日后,《申报》专电报道这一消息,告知公众周爰诹“停止留学撤回女学议驳”①《电一》,《申报》1907年10月26日第3版。。此后,报刊纷纷转载政务处议覆折,虽少有评论,但自有盖棺定论无庸置议之意。报刊关注这一议覆的情况如表2。

表2 内阁会议政务处等议覆后报刊关注情况表

报刊舆论关注内阁会议政务处奏覆周爰诹整顿学务折,除了政府官报《政治官报》《北洋官报》《吉林官报》《南洋官报》《直隶教育杂志》《山东官报》纷纷全文转载外,《申报》《时报》《教育世界》《大公报》持续关注转载这一议覆,《广益丛报》《东方杂志》也入场转载,反映出包括留学政策在内的学务政策,是政界、教育界和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申报》在丁未十一月二十一日(1907 年12 月25 日),全文转载《南洋华侨请讨周黄十大罪》②《南洋华侨声讨周黄十大罪》(北京),《申报》1907年12月25日第4版。,并置于“紧要新闻”中。《申报》节录了南洋华侨声讨周爰诹、黄运藩的言论,细数二人十大罪。对于周爰诹奏请撤留学之议,该文称“留学生虽宗旨纯驳不一,驾驭得当,无不可为臂助,今遽言撤回,英雄豪杰相顾无归,愚者安分投闲,黠者乘隙滋事,歧趋异向,在所不免,是乱党之得羽翼,皆两疏有以怂恿之也”,“请特旨将周爰诹、黄运藩宣布其罪,明正典刑,传首各埠,以谢天下”③《南洋华侨声讨周黄十大罪》(北京),《申报》1907年12月25日第4版。。《大公报》也报道了南洋华侨电陈周、黄十罪的消息。

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1909 年1 月5 日),侍讲学士周爰诹又上“请端学风以遏乱萌由”①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档案检索系统,军机处档折件/光绪朝,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周爰诹:“奏为请端学风以遏乱萌”,编号:故机169215/168763。《定议缓裁学生奖励》(北京),《申报》1907年10月1日第4版。,清政府仅“著学部知道”②《清实录·(附)宣统政纪》第60册,卷4,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上,第78页。,并无下文。《时报》评论“枢府皆恶其顽固”③《翰林院侍读学士周爰诹奏京师官立女师范学堂弊端甚重枢府皆恶其顽固》,《时报》1909年1月30日第3版。。《大公报》连续两日评论称:“日前有御史周爰诹特上封奏一件,意在阻挠女学,内有‘破有别之教、坏伦纪之防’二语,其顽锢不堪于此可见。”④《周爰诹阻挠女学》,《大公报》1909年2月18日第2版。“周爰诹之反对女学也,盖不自今日始矣。”⑤《“言论”:周爰诹之心理又现》,《大公报》1909年2月19日第2版。称周爰诹反对女学心理又现,而周爰诹“端学风以遏乱萌”的奏折已少有报刊予以关注。

三、整顿学务折议覆与留学政策

周爰诹上一折两片后,清政府并未即刻明示态度,当南洋华侨呈请代奏周、黄十大罪时,“两宫览奏,颇不为然,已将原呈留中未发”⑥《南洋华侨□陈周黄十罪》,《大公报》1908年1月5日第2版。。皮锡瑞丁未七月十二日(1907 年8 月20 日)日记即记有:“周爰诹请撤回留学生一概不用,并禁女学堂,报以为某邸授意,无怪有新八齣出现。”⑦皮锡瑞:《皮锡瑞日记》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1659页。丁未七月十八日(1907年8月26日),《申报》翻译转载《大阪每日新闻》对这一奏折的评论:“前侍读学士周爰诹奏请将留学日本学(生)悉数撤回,肃邸闻之极力反对,谓有一二学生入革命党而即将全部撤回,是殆因噎废食非大愚不出此云。”⑧颖:《肃邸反对周爰诹奏议》,《申报》1907年8月26日第11版。《申报》以转载外报消息的方式,透露肃亲王善耆反对撤回留日学生的态度。报刊纷纷猜测周爰诹奏折与某亲贵授意相关,先后探得肃亲王善耆、庆亲王奕劻对周爰诹奏折的态度。

清廷当日将周爰诹奏折下发会议政务处和学部议奏。周上奏第二日,即七月初一(8 月9 日),学部尚书荣庆“巳初到学部阅周政伯奏”⑨荣庆著,谢兴尧整理、点校、注释:《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9页。。“周爰诹折已在会议政务处议过,惟撤回东洋留学生一条,大半不以为然。荣中堂曾言:学生有过,查禁可也,若中途撤回,不但学务无此办法,并恐有伤国际交谊。吾知周学士苟闻此言,必目废然一叹!”⑩《京事小言》,《申报》1907年8月29日第3版。

对于已实施的留学生奖励任用政策,学部内部起初有不同意见:“部中会议已久模棱两可者。惟王仪通、王季烈力主裁撤,反覆辩论,陈义太高,绝非中国近时二三十年中所能办到。”⑪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档案检索系统,军机处档折件/光绪朝,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周爰诹:“奏为请端学风以遏乱萌”,编号:故机169215/168763。《定议缓裁学生奖励》(北京),《申报》1907年10月1日第4版。王仪通原为刑部员外郎,曾由学部奏派到日本调查学务,归国后写有《调查日本裁判监狱报告书》,学部专门司郎中王季烈编译过《通物电光》《物理学》等科技之作,均非顽固守旧之员,但对游学毕业生奖励却力主裁撤。而时任学部总务司郎中的“戴展诚争之甚力,条陈十不可裁”⑫《定议缓裁学生奖励》(北京),《申报》1907年10月1日第4版。,双方争议良久,学部未有定论。

周爰诹奏折中提及的两江总督端方对待留学的态度,引发报刊关注。端方在两江派遣留学生事宜中令人瞩目,在周爰诹奏折上奏之后,端方依旧主持了多项留美、留日学生派遣事宜⑬端方:《选派学生留学折》,《端忠敏公奏稿》,卷10,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版,第1216-1219页。,后又多次为留学生筹给官费①《江都咨复留学生改给官费》(南京),《申报》1907 年8 月25 日第10 版;《女留学生改给官费》(南京),《申报》1907 年9 月8 日第12 版;《批准给予女学生留学经费》(南京),《申报》1907 年9 月19 日第11 版;《派赴德国陆军学生抵沪》,《申报》1907年9月29日第19版。。有传言称两江总督端方将撤回留学生,《大同报》引述其言辞,表明端方不会撤回留学生:“我在湖南送学生若干人,在苏州送学生若干人,前岁署两江又送学生若干人,岂有自相矛盾改变方针,一旦尽撤回留学生之理?”②《江督宣言无撤回留学生之意》,《大同报》(上海),第8卷第5期,1907年9月21日。端方对待留学的态度,《时报》刊载“投书”也有相同的分析:“江督端公素以提倡教育为宗旨,由鄂而苏而宁而湘,创办学堂、咨派东西洋留学生不遗余力。自奉使欧美考察政治,益知学问为万事根本,晓然于列邦兴盛之由,重莅两江,提倡益力,徒以财政困难,未能尽力扩充,然犹创办南洋大学、法政学堂,拨助上海公学、复旦公学及其他中小学常年经费,咨送东西洋游学之举,时有所闻……近见某报载江都端制军奏请将留东学生分三次撤回,限三年撤尽,此后不再派学生赴东等语。按之事实相去悬殊,断未有一面奏请撤回,一面给费咨送自相矛盾至于此极者。此固不待辩而自明者也。”③“投书”,《时报》1907年9月24日第9版。由于晚清督抚派遣留学生,是留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端方的态度及举措,体现了留学政策的走向。在周爰诹奏折之后,端方对待留学的态度没有变化,并于光绪三十三年十一月(1907 年12 月)上奏《选派学生留学折》,依旧支持留学生的派遣。而有鉴于多数留日学生程度不足,地方督抚开始推动1908 年以后实施的“五校特约”留日计划④吕顺长:《清末留日学生从量到质的转变——关于清末“五校特约”留学的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一个多月的时间已过,报刊报道评论迭出,学部仍未对周爰诹整顿学务奏折表明态度。恰逢此时,八月十四日(9 月21 日),内阁奉上谕“张之洞著管理学部事务”⑤《谢管理学部事务折》,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4 册,奏议(光绪三十三年),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 年版,第335页。,张之洞以军机大臣执掌学部。张之洞赴京后,学部意见趋于统一,“自张中堂入都部员,又更初议,皆主缓裁,折稿现已拟成,于本月(即十月——引者注)十九日学部值日之期入奏”⑥《定议缓裁学生奖励》(北京),《申报》1907年10月1日第4版。。对于周爰诹、黄运藩等人所奏,“张相国请一并严加申斥,庆邸有意见好于人,持不可”⑦“七八月大事记要”,《四川》,1908年11月1日,第157页。。

意见统一之后,光绪三十三年九月十六日(1907 年10 月22 日),会议政务处与学部议覆,由军机大臣奕劻上“奏为遵旨会议翰林院侍读周爰诹奏请整顿学务折片事”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军机大臣奕劻:《奏为遵旨会议翰林院侍读周爰诹奏请整顿学务折片事》,档号:03-7222-017。本段未标出处的引文均同此注。,内容多与留学相关。议覆强调派遣留学生的必要性和无法撤回留学生的缘由:“处此竞争之时,不能不遣留学东西洋者,势也。顾留学西洋,其费不赀,所以留学东洋,为节省经费起见。其官费生由各省遴选资遣,尚多谨饬之士。而自费者纷纷前往,人数尤众。其中浮薄少年,学无根柢,不免骛于新奇,惑于邪说,致有悖逆之词。惟应饬令驻使监督随时访察劝导,湔除恶习。其宗旨纯正有志劬学者,亦颇不乏人,未可一概而论。若昔筹资遣,今遽撤回,事势必不能行,办理诸多窒碍。”从而否定了周爰诹撤回留学生之论。奏折强调,诸生出洋留学,官费者“皆应有中学堂毕业程度,能直入高等专门学堂者,始予给咨”,归国后也需考其中学,“若偶有中学粗浅者,剔出补习尚可,未可一概令其补习,限以三年,致涉苛待而失士心。”“即拟用乡官,亦必选择而后任之……非概予取录也”。内地各学堂,开办初期不得已设立速成师范与师范传习所,“今则师范学堂设立渐多,毕业生必通中学,始充教员。学部奏定章程,于速成毕业则停其考试。优级师范则立于省会。任用教员则视乎文凭。业已逐渐改良矣”。对于撤回留学东洋女学生等语,“查各省女学生出洋,未经官派,皆系自费。风气所趋,殊难强禁。近时惟两江督臣端方有咨送者,嗣后非确查其家世性行不至稍滋流弊者,不轻予官派,以防其渐” 。

议覆中对留学、特别是派遣学生留日的必要性加以详细说明,并从留学生任用政策的角度反对“限以三年”,也申明无法限制自费留学的发展,因此对周爰诹停止留学撤回留学生的上奏给予否定。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议覆署名的官员,包括“庆亲王奕劻、醇亲王载沣、军机大臣世续、张之洞、鹿传霖、袁世凯,大学士孙家鼐、那桐,以及参加会议政务处的各部尚书、侍郎陆润庠、善耆、载泽、溥良、荣庆、铁良、戴鸿慈、溥颋、陈璧、寿耆、严修、达寿、宝熙等,故此折堪称清廷最高层各种意见互相妥协的结果”①孔祥吉、村田雄二郎:《留日学生的派遣与清王朝命运的终结——以晚清留学生政策演变为中心》,杨念群主编:《澹澹清川:戴逸先生九秩华诞纪念文集》,第511页。。议覆中,对“周爰诹奏学务慎用教员注重中文议准”②《电一》,《申报》1907年10月26日第3版。,并请饬各省量建存古学堂,“导致这一时期复古风行,对学生的压制增强,教育改革出现明显回潮”③关晓红:《晚清学部研究》,第334页。。而对于留学、特别是留日政策,保持了相当程度上的稳定。

事实上,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学部已对留学生、特别是留日学生选派资格进行限定,制订“通行各省选送游学限制办法(二月十九日)”“通行各省限制游学并推广各项学堂(六月十八日)”,颁布“奏定管理游学日本学生章程(八月十五日)”“奏明续订管理游学日本学生章程(十一月十三日)”,停派速成科留学生,并加强对在日留学生的管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学部重要事宜即主持第三届归国留学生考试。七月二十七日(9月4日),学部遴选联芳(外务部左侍郎)、唐景崇(吏部左侍郎)、塔克什讷(副都统)、高而谦四人④《交学部本日贵部奏请派员会考游学毕业生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33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6页。作为考试主考官,“遴访京外深通科学人员派为襄校”⑤《学部等奏会考游学毕业生情形折》,《政治官报》折奏类,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十五日,第26号,第214页。,举办考试。参加第三届学部考试的归国留学生共计42 人,九月初六日(10 月12 日)出榜,“章宗元、王建祖、邝富灼、熊崇志、程明超、陆梦熊、稽苓孙七人最优。余优等十七人,中等十四人”⑥荣庆著,谢兴尧整理、点校、注释:《荣庆日记》,第120页。,获得身份者共计38 人。周爰诹奏请停止留学生考试并未实现。

在覆奏周爰诹奏折之后,学部又制订多个与留学相关章程,即:《会奏请派贵胄出洋游学折(十一月初一日)》《奏请钦派大臣会考进士游学毕业各员并酌拟考试章程折(十一月初五日)》《奏定日本官立高等学堂收容中国学生名额及各省按年分认经费章程折(十一月三十日)》《会奏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折(十二月二十日)》⑦《学部奏咨辑要》,台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十月二十一日(11月26日),咨各省督抚嗣后派遣出洋游学生应遵章切实考验⑧《咨各省督抚嗣后派遣出洋游学生应遵章切实考验文》,《学部官报》,第40期(光绪三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十月二十四日(11 月29 日),议覆御史孙培元奏请考试游学生择优录用⑨《议覆御史孙培元奏请考试游学生择尤录用折》,《学部官报》,第37期(光绪三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日)。。十一月初五(12月9日)学部称“出洋游学一途,为学术人材所系”⑩《学部:奏请派欧洲游学生监督并陈开办要端折》,《学部官报》,第38期(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一)。,奏请派欧洲游学生监督,鼓励和奖励留学教育的发展。

丁未年制订的各项留学政策,都反映清季留学政策没有被周爰诹奏折改变方向。然而,1907年又是晚清留日史的转折点:留日人数在1906年达到晚清留日人数最高峰后,1907年开始退潮,留学人数快速减少,反清革命风起云涌,诸多因素促使清政府鼓励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

四、结 论

丁未六月底,翰林院侍读学士周爰诹奏请整顿学务,上奏一折两片。整个事件,因留学事务而起,周爰诹提出学务祛弊之法八条,其中撤回东洋留学生、暂停游学生考试、不可用为乡官、严查学堂阅报、洋文教习宜通中学、宜祛速成之名,均与留学密切相关,又请禁女子出洋留学,引发舆论的广泛关切。在预备立宪的背景下,既然“庶政公诸舆论”,报刊纷纷入场关注并评论实属必然,尤为关注周爰诹奏折中撤回留学、停止女学的内容。同时,目前所见报刊报道,鲜见附和周爰诹奏议者,而都表达对周爰诹奏折愤极反对的声音。“欲预备立宪,必须教育普及;欲教育普及,必须注重学堂,有因而后有果,此人人所知也。乃近日廷臣上奏排斥学堂、请复科举者,除周爰诹、黄运藩外,更有七人……此其与宪政相反者又一也。”①沙:《论近日朝政多与立宪相反》,《申报》1907年9月30日第3版。《大公报》针对周爰诹系列奏议发表评论:“近日谏台中颇有开明气象,而不意竟有此等鄙陋思想者厕身其间,未始非广开言路之缺点也。”②《周爰诹阻挠女学》,《大公报》1909年2月18日第2版。除了报刊外,士绅对周爰诹奏折一事也极为关注,皮锡瑞在日记中多处记载阅报后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如七月十三日(8月21日)日记记有:“周爰诹请禁女学堂,然则前又调查,何为?以卒业学生任乡官已通饬,此事必不可行。”③皮锡瑞:《皮锡瑞日记》第5册,第1659页。事件的走向恰如皮锡瑞意料之中:十月廿五(11月30日)“阅报,见驳黄运藩奏,批周爰诹奏。”④皮锡瑞:《皮锡瑞日记》第5册,第1685页。可见士绅对周爰诹奏折的关注。周爰诹奏折中反对学堂速成,不乏真知灼见,却湮没在舆论反对声浪中。

在周爰诹奏议和报刊哗然的背景下,留学政策成为舆论热点。当张之洞主掌学部后,学部对周爰诹奏折的意见趋于统一。在周爰诹奏片上奏七十余日后,九月十六日(10 月22 日),内阁会议政务处和学部对整顿学务折议覆,对其时留学政策做了进一步解释,反对撤回留学生,没有停止游学毕业生考试,留学生仍是预备立宪新政所依赖的人才⑤参见尚小明:《留日学生与清末新政》,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彭剑:《清季宪政编查馆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相关著作。,留学政策得以保持稳定。“议覆周侍读爰诹奏请整顿学务折”也成为报刊舆论关注的中心。除了政府官报《政治官报》《北洋官报》《吉林官报》《南洋官报》等纷纷全文转载外,《申报》《时报》《教育世界》《大公报》也持续关注、转载、评论,《广益丛报》《东方杂志》亦入场转载。限于篇幅,研究未能一一分析各报刊的立场,但反映了包括留学政策在内的学务政策,是清季政界、教育界和知识界关注的焦点。

猜你喜欢

学部奏折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奏折的产生,原来是为了保密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简介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作品选登
庭院吉气自何方 一份紫禁城庭院门位相度奏折的图解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奏折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田中奏折》并非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