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的现状、困境与路径
2023-10-09马洁司晓宏
马洁 司晓宏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双一流”建设启动以来,陕西省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在促进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健全相关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还存在着整体发展不协调、资源支撑力不强等问题。为此,陕西省应强化战略布局、统筹各类资源、突出优势特色、聚焦社会服务,大力助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快速提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民族复兴的长远发展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陕西虽地处我国西北部,但高等院校数量多、质量高、特色明,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点省域。在全国高等院校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激烈竞争背景下,陕西省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进展情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加快建设与发展的出路在哪里?
陕西省“双一流”建设的现状与成效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决策。”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晰了“双一流”建设的基本思路。2017年1月, 教育部等三部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标志着第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2019年,教育部发布声明,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2022年2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公布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标志着“双一流”建设进入了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政策启动以来,陕西省积极响应、主动谋划、大力推进,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2016年)、《陕西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2022年)等举措,促进了本省“双一流”建设高位开局。
目前,在陕西111所高校、55所本科院校中,已有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分别为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空军军医大学。20个一流学科也主要分布在8所高校之中,具体情况为:西安交通大学8个: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西北工业大学3个: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个:植物保护、畜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个: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西北大学2个:考古学、地质学;陕西师范大学1个:中国语言文学;长安大学1个:交通运输工程;空军军医大学1个:临床医学。总括来讲,陕西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其学校和学科总数分别位居全国第四和第七,在西部12个省区排名第一。具体建设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促进了学科建设水平提升
陕西省坚持“分层分类+精准支持”的原则,将不同发展水平的高校分为不同建设层次,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差异化的建设目标,依据建设重点制定不同等次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高校制定个性化建设方案,实行“一校一案”,鼓励其特色化发展。在学科方向的厘定上,主动响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前沿学科和新兴学科,如碳中和、新材料、航空技术、人工智能等,优化更新的学科、专业数占比近40%。引导高校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并服务地区重大战略发展需求。以上措施使一批学科专业成功跻身全国前列,少数学科处于全国领先位置。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陕西省有27个学科进入前10%,94个学科进入ESI前1%。
2、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和科研机构日益增多。教育部2013年批准的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法国南特大学综合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是陕西首个工科全日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伦敦马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正式获批成立,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中外科研合作平台自2017年之后激增,仅2018年一年就成立了10个中外合作交流平台。二是广泛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例如,2017年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宇航学会共同成立的“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0余名国际专家学者。三是中外学生交流活跃,不断探索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例如,西北工业大学实施了“一境四同”模式(即中外学生同堂授课、同卷考试、同室科研、同班活动),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地域范围上立足西安的地理特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了更具长期性的交流机制。与此同时,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分别有国际双学位班、项目专题会、中外合作交流平台等。
3、健全了宏观体制机制
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中,陕西省的保障措施更加完善。一是责任更加明确。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支持方案中将具体任务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压实各部门职责,保障了政策落实的组织力和执行力。二是规划的实际操作性更强。把建设方案中的任务和指标层层分解,并以计划书、项目书等形式呈现,为“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三是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十四五”期间陕西对“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相比“十三五”期间省级财政投入翻了一番,“十三五”期间省财政共安排12亿元对部属高校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进行专项支持,“十四五”期间建设资金将高达 43.7亿元。
陕西省“双一流”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整体发展不协调
各高校间发展不均衡,是陕西省“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省属高校竞争力较弱。在第二轮“双一流”入围名单中,陕西省虽入选了8所高校,然而主要为部属高校,省属高校中仅有“西北大学”1所。此外,在国家“双万计划”立项的一流专业中,省属高校虽数量众多,但入围的一流专业仅占全省约55%。以上状况反映出省属高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亟待提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與省属高校建设起步晚、底子薄有关;另一方面,与部分省属高校思想观念保守、进取动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有关。
2、资源支撑力不强
人力、物力、财力是支撑“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但相对于东部地区高校,陕西省尚处于滞后状态。一方面,经济支撑力不足。尽管“十四五”期间,陕西省财政预算投入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资金将高达43.7亿元,但从横向对比来看,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差距。资料显示,湖北省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河南省将在“十四五”期间投资55亿支持本省7所高校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另一方面,人才支撑力不足。截至2022年底,陕西高校共有“两院院士”48人,国家级人才847人,近五年省属高校新进教师中具备博士学历的比例达到72%,全体高校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达46.6%。以上状况,在中西部省份中算是比较好的,但与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明显存在着不足。与此同时,“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现象仍然严重存在。
3、学科发展不均衡
在国家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陕西有17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陕西有20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学没有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但新增了西安交通大学的控制科学与工程、西北大学的考古学、西北工业大学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保护、畜牧学。从入选学科的学科属性和门类来看,明显存在着“工强理弱文落后”的现象。入围的20个学科以工科和理科为主,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仅约占十分之一,这种状况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的实际地位极不相符。
4、发展速度不够快
从历史的维度来看,陕西省“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与其他省份的横向比较中,则存在着“前甩后追”的态势。例如,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江苏省的A类学科仅比陕西多11个,而到了第四轮评估则比陕西多出了53个。又如与陕西相邻的四川省在第二轮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比陕西少5个,而到了第四轮评估,则与陕西齐平。特别是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等虽实力较强、特色鲜明,也是陕西省重点培育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储备高校,但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评估中均榜上无名。
加快陕西省“双一流”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强化战略布局,创新政策供给
一方面,应抓好顶层设计,精准制定目标规划。“双一流”建设不能仅靠某一高校、某一学科“单打独斗”,而需要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等多部门“联合作战”,因此从战略层面明确目标定位、做好统筹规划、促进相互联动十分重要。政府部门承担着统筹规划、政策厘定、资金投入、绩效评估等重要职责,因此应进一步发挥好牵头与组织作用。同时,要持续推进分类施策的做法,以“一校一策,一学科一规划”的思路支持各类高校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应协调好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密切合作关系。梳理和摸清省内各高校科研平台、学科团队、人才队伍等学术资源底单,建立高校间学科资源与信息平台共享机制,推进学科资源协同整合,实现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推动“双一流”建设。
2、统筹各类资源,拓展筹资渠道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双一流”建设经费投入应建立中央财政稳定支持、地方政府增加配套支持、高校主动争取社会支持的综合保障机制。目前省级财政应以“普遍增加,重点扶持”的方式,设立专项支持计划,为具有优势特色学科的省属高校提供“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应积极拓展多元筹资渠道。陕西省面临着高校数量多而地方财政收入低的客观实际,这种情况可以被形象地比喻为“小马拉大车”。为此,陕西省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必须改变过度依赖省级财政的现象,应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社会服务、建立健全校友基金会等多种渠道,广泛筹措办学资金,努力提升经费来源的多样性。
3、突出优势特色,优化学科布局
一流学科建设应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动态,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形成“基础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相互并重,三足鼎立的学科建设模式。应建立健全一流学科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对建设态势良好、成效明显的院校与学科,给予更大支持力度;对建设起色不大、进展缓慢的,则应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应实行淘汰调整。应大力加强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引导高校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基础学科和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水平。
4、聚焦社會服务,融入区域发展
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职责。陕西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应自觉担负起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和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应进一步找准“双一流”建设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科建设对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同时,要下功夫破解产、学、研、用严重脱节的瓶颈,充分发挥好“秦创原”的平台作用,有效建立起“政府-企业-高校”三方密切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做好政策制定和引导,企业要提高承接技术成果的能力和条件,高校要深入了解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只有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才能强力助推陕西的经济腾飞,才能促进陕西高等教育健康茁壮发展。
作者简介
马 洁 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司晓宏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教授、陕西省人民政府参事,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