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情况探究

2023-10-09王璐许岩陈颖陈静张赛赛刘彤

中国水产 2023年9期
关键词:渔业资源水生苗种

◎ 文/王璐 许岩 陈颖 陈静 张赛赛 刘彤*

本文介绍了辽宁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基本情况,讨论了增殖放流面对的困境,并提出了加强放流苗种的质量安全检测和来源管控、加强对增殖放流技术的研究和探索等措施,以促进辽宁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可持续发展。

目前,随着全球人口数量日渐增加和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也在上升。然而,世界渔业资源遭受长期过度捕捞和人为污染等行为破坏后持续衰退,如何增加海洋渔业生产力成为一项重要挑战。针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现状,世界各国采取了控制捕捞量、设立自然保护区和进行海洋生物增殖放流等渔业管理措施。

增殖放流是指采取人工方式(如放养、底播、移植等),向公共水域(海洋、江河、湖泊、水库等)投放活体水生生物(亲体、苗种等)的方法,具备有效调整水生生物生存区域、补充水生生物资源、充分利用天然水域资源提高水产品品质和产量等优点。增殖放流作为一项生物资源修复工程,有力推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域生态安全保护以及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最早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是以青鱼、草鱼、鲢、鳙四大家鱼为主要对象,投放比例以放流量与渔获量相当为原则。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技术不断创新和发展,放流品种和数量也不断增加。目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已成为一项重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放流范围覆盖我国江河、湖泊、水库、海域等各类水体。

作为渔业大省,辽宁省一直以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为原则,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积极养护、恢复渔业资源,努力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不断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基础条件

辽宁省西临渤海,东濒黄海,拥有15万km2广阔海域,其中,增养殖可利用近海水域占40%以上,沿海滩涂面积2070km2。同时,辽宁省拥有海洋岛屿266个,面积191.5km2,岛岸线全长627.6km,占全国5%。辽宁省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沿海捕捞业直接利用的鱼类就有100多种,虾类和贝类也各有20多种。此外,辽宁省内陆淡水水域资源丰富,有300余条大小河流,其中17条流域面积大于5000km2,31条流域面积在1000km2~5000km2。常见淡水鱼类119种,淡水虾蟹类和贝类分别约5种和7种。

辽宁省地处我国北方,水产养殖生物生长周期较长,积累风味物质也较多,肉质和口感较好,渔业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稳固,据统计,2000年~2019年,辽宁省渔业产值由271.65亿元增至1320.00亿元,平均增长率超过5%,这些优越的条件,都是渔业增殖放流开展的客观基础。

二、基本情况

自198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以来,辽宁省已持续开展增殖放流38年。作为渔业大省,辽宁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以下简称“《纲要》”),积极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努力养护恢复渔业资源、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投入4.12亿元增殖放流资金,在近海渔场和内陆水域放流区域共投放水生生物健康苗种518.11亿个单位。2015年,辽宁省回捕增殖资源量2.02万t,创产值7.92亿,近海捕捞渔民收入人均年增2000元左右。

“十三五”期间,为全面贯彻《纲要》和《农业部关于做好“十三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导意见》,辽宁省充分利用国家资金、努力争取省级资金、鼓励动员地市资金,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辽宁省累计投入资金5.6亿元,在黄海北部、渤海辽东湾渔场以及内陆水域健康有序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累计投放水生生物健康苗种共490亿个单位,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辽宁省内渔业种群资源,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

截至2022年,辽宁省放流品种由单一的中国对虾增加到17种,主要包括海淡水鱼类、贝类和虾蟹类(见表1),放流区域由黄海北部拓展到辽宁省近海海域和淡水流域;全省放流规模由初期每年2亿~3亿个单位扩大到每年80亿个单位以上。

表1 辽宁省省级项目近五年主要增殖放流苗种情况(万单位)

大连市作为辽宁省代表性沿海城市,连续开展海洋渔业增殖放流工作已十余载。据大连市2019年增殖放流回捕调查入海验收数据显示,2019年,大连市实际投放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褐牙鲆、许氏平鲉等各类苗种均超额完成任务。

三、工作困境

(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

近些年,黄渤海多次报道的“荧光海”,又名“海洋的蓝色眼泪”,其实是海水水体富营养化后藻类密度过高发生的一种赤潮现象。潜在赤潮或者赤潮频发都说明海洋环境存在恶化的可能,而水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渔业可持续发展存在明显矛盾,当地增殖放流基础条件存在被破坏的风险。

(二)苗种监管和供应体系不健全

目前,辽宁省增殖放流苗种方面的主要问题为存在放流劣质苗种、外来物种或杂交物种等情况。社会面自行放流苗种监管难度较大,苗种放流后没有良好的保护配套措施。苗种供应体系不完善,放流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放流效果不能达到最佳。

(三)针对性监测和评估不足

现阶段,辽宁省已开始委托科研教学机构进行评估,但各个地区的海洋环境状况存在差异性,又受限于资金,调查评估方法比较单一、针对性不足,调查方式和频次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没有统一的科学标准作为参考依据,监测数据也就不足以支撑评估增殖放流效果,也不能有效地区分自然增殖资源。

(四)增殖放流力度有待加强

增殖放流品种选择缺乏比较系统的科学指导,品种有待丰富。目前放流工作容易被现有品种局限,不能完全实现因地制宜。如不能及时增加当地退化种的增殖放流活动次数和规模,就不能起到补偿当地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此外,相关部门对放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宣传不够,群众对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较差,渔民、百姓相关科普知识有待增加。

四、措施建议

近年来,辽宁省不断摸索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效果评估方式,并尝试将其应用在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物种的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和论证中。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辽宁省增殖放流计划及管理机制,以确保放流工作能持续稳定发展。

(一)加强放流苗种的质量安全检测和来源管控

在增殖放流过程中,放流苗种的质量和来源至关重要。建议提前制定科学系统的放流计划,健全管理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增殖放流工作规范化,防止疫病传播和水域环境污染发生。建议出台符合当地实际的禁止放流品种及推荐放流品种明文规定,加强放流苗种的质量安全检测和来源管控,减少增殖放流带来的生态安全风险,确保增殖放流计划稳定实施和放流效果可持续。

(二)加强对增殖放流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增殖放流技术的效率和效果好坏是增殖放流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建议组建一支高质优秀的生态系统专业科技服务团,进一步加强对增殖放流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以及对水生生态系统与增殖放流活动适应性的研究,搭建产学研对接转化平台,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及时开展增殖放流技术攻关和应用,提高增殖放流效率。

(三)加强对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和监测

评估和监测增殖放流后的效果尤为重要。建议构建并不断完善科学、系统的统计调查制度体系和数据分析方法,在增殖放流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建议加强对放流海域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管护,在放流区域设置监测点,对常规因子进行实时监测,并注重环境质量评估,发现环境问题及时予以改善,降低海洋生态环境风险。

(四)加强公众对增殖放流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增殖放流工作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十分需要公众理解和支持。建议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宣传手段和渠道,充分提高公众对增殖放流工作的重视,例如利用网站、头条号、视频号、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全方位普及增殖放流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定期组织开展增殖放流科普教育活动,让公众进一步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增殖放流工作中,提倡渔民科学合理捕捞和百姓科学放流物种等,促进全社会共同推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五、结语

增殖放流是一项重要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措施,可以提高渔业资源量和收益,为渔民和渔业企业提供可持续保障。在实施增殖放流计划时,需要我们加强科学规划和管理,建立健全评估和监测机制,加强协调与合作,促进增殖放流工作可持续开展,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辽宁省渔业资源。辽宁省应抓住时机,进一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江河湖海要食物”重要思想,稳步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速度,促进增殖放流这种“低碳生产模式”精深发展,为保护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生物多样性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渔业资源水生苗种
沅江怀化段渔业资源增殖保护措施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东海渔业资源重建的智慧技术思考
中韩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在青岛举行
简述鱇浪白鱼渔业资源相关研究成果、问题与建议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三氯生对4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山水谣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