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句法的平遥票号空间保护利用研究★

2023-10-09郝志伟秦圣雅

山西建筑 2023年20期
关键词:日升昌票号院落

郝志伟,秦圣雅,康 峰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日升昌票号博物馆与周边民居以及街巷在空间上逐渐产生了割裂,当票号功能不再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时,博物馆的保护利用模式成为了值得探讨的内容,如何更好的将票号文化与平遥古城日常有效衔接,空间句法成为了值得讨论的依据。

中国票号博物馆在日升昌旧址的基础上将东西两侧的日新中与蔚泰厚衔接,成为新的院落群,不同于独立院落,衔接后的院落在空间秩序上发生了根本改变,在体验中如何重现票号空间的特征,为探究日升昌票号空间的保护与利用模式,借助空间句法定量讨论空间的利用模式,并在传统票号空间社会组织的背景下提出更为合理的保护利用构想。

1 研究背景

1.1 日升昌票号空间研究综述

山西钱庄主要分布在太原、榆次、太古、平遥、平定、曲沃、运城、洪洞、襄汾、霍县、大同、代县和晋城等地。雷履泰作为山西票号的创始人,于道光三年(1823年)[1],在平遥创立了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其空间模式对山西其他票号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颜料铺、票号至钱庄,经营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空间模式的更替,日升昌旧址是两种经营方式继承的空间结果。

学者王金平等在山西民居[2]中,从传统聚落业缘关系的视角论述了日升昌的空间特征,将其概括为服务型店铺,临街设店、毗邻相生是其基本的空间模式;赵鹏图[3]介绍了日升昌总号旧址的修缮过程及细节,从修缮的视角还原了恢复历史风貌的过程;巩丽[4]从晋商传承发展的视角介绍了日升昌总号空间功能转换的动因,创新精神导致了经营类型的不断迭代,空间承载的功能随之变化;陶宏伟等[5]从经济地理视角出发,剖析了日升昌总号与分号选址的利弊,总结出了日升昌依托“万里茶路”等实体经济选址开铺的规律;孔祥毅[6]从空间视角将山西票号与晋商商路在空间层面进行了梳理,通过图示,将二者关联起来,进一步证实了票号与商路的关联性;程明洋等[7]利用空间句法对平遥票号传统空间进行解读,票号空间的社会逻辑被重点关注;谢璞[8]从平遥古城空间格局出发,总结了古城内票号空间集中分布的特征和日升昌的“前柜后社”的空间层级特点;曹昌智[9]则从空间使用的视角对日升昌票号时期的使用状态进行解读,结合票号的汇兑业务,解释了空间功能分布区别于晋中传统民居的成因;韩春艳[10]从聚落视角,对晋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社区参与的更新机制。

平遥古城内票号空间沿主要街道分布,仅在票号空间衰落期(见图1),东、西大街和南大街依然存在着9家票号钱庄,可见票号空间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升昌、日新中和蔚泰厚票号集中在西大街南侧,对面(北侧)分布着蔚丰厚等票号,虽然票号空间格局继承了古城民居特征,由于北尊南卑的传统布局条件,街道南北两侧的建筑入出口布局也不尽相同,院落空间秩序也受此影响,因此日升昌等主入口临街分布在院落北侧。

1.2 基于视域关系分析的空间句法研究

空间句法所反映的是空间社会关系,日升昌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社会网络关系特征,日升昌总号与全国各分号的组织层次结构在经营关系上表现为总号集权制,平遥日升昌总号统属,分号归属总号,因此总号具有更为复杂的组织结构,在人员构成上包括了大掌柜、二掌柜、管事内掌柜、营业、司账、司信练习生20人~36人不等[11],空间社会关系下的空间结构也更为复杂。

基于空间句法工具Depthmap进行多空间状态与多类型比较研究。以往的空间句法分析侧重单一空间状态和单一空间类型的拓扑关系、整合度与视域关系的分析,针对日升昌票号时期的使用模式,缺乏对可视层与可行层的详细论述,无法进一步深究空间的使用特征,保护与活化也就缺乏更为有力的支撑,另外随着空间句法视域关系(VGA:Visibility Graph Analysis)和智能体(Agent Analysis)工具的出现,空间句法对空间的剖析和预测有了更为科学的视角,结合日升昌票号不同时期的空间状态(空间布局与空间规模)对其进行分析与模拟,进一步探究当下空间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对日升昌片区进一步的保护和利用提出新的思路与建议。由于日升昌旧址功能变迁原因,窗户以及铺面可视情况较难考证,仅讨论可行层视域关系,将其作为空间研究的基础,主要包含指标为: 连接值(Connectivity)、整合度(Visual Integration [HH])和平均深度(Visual Mean Depth),智能体分析则采用Gate Counts计数;传统空间的类型学特征借助空间拓扑关系分析,主要包含指标为:连接值(Connectivity)、整合度(Integration [HH])和平均深度(Mean Depth)。

日升昌及其周边经历了六个时期的空间变迁(见图2),即:1.票号之前;2.票号前期;3.票号鼎盛期;4.票号衰落期;5.解放后;6.博物馆时期。从最初普通的商铺至如今的中国票号博物馆,空间的边界不断变化,除了在1838年将西侧院落拓展为日新中[12],整体边界并未有更多的拓展,如今的规模最接近票号鼎盛时期,故将鼎盛期的空间使用方式和空间边界作为研究的目标之一,另外从1997年开始中国票号博物馆开馆,日新中、日升昌和蔚泰厚博物馆合并成为一体,参观流线围绕以上三个主体串联,故将博物馆状态的空间关系也作为研究目标。

1.3 日升昌空间特征——基于晋中民居的商业空间

日升昌票号空间是以山西晋中传统民居格局为基础的票号空间[13]。晋中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在平遥古城内集中体现在传统民居和传统商铺中,日升昌是其中较为典型的“前柜后社”格局(见图3),日新中、日升昌和蔚泰厚融合了三种典型院落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是二进院落、二进院落含车马院、三进院落含偏院,在空间布局上严格遵循平遥典型院落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日升昌旧址的三进院落通过过厅衔接,过厅空间在室内衔接过渡,在外部中间中起到空间分割作用,在日升昌片区空间演变的过程中过厅空间不断扮演着过渡与分割的作用。

2 基于空间句法的票号空间特征研究

2.1 日升昌及其周边院落的传统空间特征

日升昌院落类型与平遥古城内典型院落格局具有拓扑意义上的关联性,在空间类型与空间文脉上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日升昌的空间特征由东西主副两条轴线构成,南北则按照功能划分,由三进院落构成。日新中位于日升昌西侧,两进院落。蔚泰厚位于日升昌东侧,由三进院落构成。选取日升昌鼎盛期、博物馆时期、平遥古城典型二进院和平遥古城典型跨院四个样本用于比较分析传统空间特征。

由于空间边界的变化以及使用方式的改变,空间拓扑关系也随之变化,在Depthmap中,从院落的角度观察,院落空间格局未改变的前提下,整体的连接值非常接近(见图4,表1),院落空间的空间作用并未发生根本上的改变;从整合度视角看,传统日升昌票号空间中整合度最高的是中庭空间,在博物馆时期则是日升昌第三进院落和车马院,而在传统院落中,庭院空间起着整合作用,可见过厅空间不仅具有衔接作用,同时起到了整合整体空间的作用,从空间的体量和复杂性上来看,也符合对过厅空间的定位和营造策略,同时日升昌时期的连接值0.66与跨院的0.69接近,符合跨院的空间拓扑特征;院落各个空间的深度值与空间体验的流线相关联,日升昌在空间深度上与传统院落高度相关,验证了对传统空间的合理利用,是一种顺应空间规律的智慧。

2.2 基于体验的视域关系分析比较研究

基于当下利用现状与人行体验进行视域关系分析,在传统票号功能改变的背景下,新的体验成为了视域分析的重点;基于Depthmap视域空间分析,对票号鼎盛期与博物馆时期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首先是在空间连接性层面(见图5),不同状态下中国票号博物馆的连接性较为接近,虽然两种历史状态的空间关系多有不同,但院落空间是空间连接的主体并未改变,街巷空间并未对各个空间的连接性发生实质性影响,同时空间连接性也和拓扑关系分析相契合;其次是空间的整合度(见图6),整合度差异性较大,在博物馆时期,日升昌中庭与第三进院落起着整合的主体作用,空间整合的压力较大,而在票号时期,整合度最高的是与西大街毗邻的出入口空间,这也符合商业建筑使用的特点;最后是平均深度,更为细腻的反映具体空间中不同位置的深度值,票号鼎盛期的深度值与空间的使用性质,特别是金库和客房所在位置的深度值与空间的使用规律相当契合(见图7),满足金库和库房的安全性要求,而在博物馆时期,参观流线的单一性使得空间深度与票号原先的使用脱节,虽具有票号标识,在空间上已不再具有票号的空间深度特征。

表1 日升昌票号及周边视域关系分析指标

2.3 日升昌及其周边院落的空间句法特征

票号鼎盛期的空间特征具有代表性。不同时期的票号空间关系特征不同,票号鼎盛期的空间特征应作为保护和利用的出发点,鼎盛期票号空间与传统民居空间的拓扑学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最为接近,从空间层面而言,更有利于感受传统票号空间中体现出创新而严谨的晋商精神。

票号空间对于商业街道存在依赖性,在空间句法中直接体现出来,也和日升昌依托商业街道选址的规律相契合,商业街道承载着票号商业空间,同时对院落空间关系格局保持稳定状态。

票号空间具有平遥古城传统民居空间的特征,能够反映传统空间营造出的空间秩序,并能够结合票号空间进行重新组织,创造性的融入新的功能,在同一空间类型背景下创造新的空间使用方式。

3 传统票号空间的保护利用模式探究

3.1 当下票号空间的保护利用模式比较

基于空间句法智能体工具以及现场调研情况,对现状空间利用模式进行模拟分析,在博物馆时期,人流活动以及分布情况间断性较强,人在其中的参观体验会有很强的割裂感,票号空间所承载的叙事体验未能通过空间传递;在基于传统的未来构想中(见图8),充分融合西大街和东郭家巷,借助街巷空间,还原票号鼎盛期的空间秩序,同时保留博物馆的参观体验,需要注意的是街巷空间的衔接需要未来博物馆更加科学的运维能力。

3.2 日升昌和蔚泰厚的保护利用构想——基于日常的整体性保护

在平遥古城保护条例(1999)中提出了古城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原则,在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背景下,以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合理利用旧址空间,以融入平遥古城日常的整体性保护为目标。

街巷空间与建筑空间的整体性利用模式,在模拟过程中,尝试将街巷空间纳入其中,比较有无街巷空间考虑的两种保护利用方式,在考虑街巷空间的前提下,有效利用东郭家巷以及西大街空间,将日升昌传统空间中整合度较低的位置有效疏解,保证参观体验的舒适性,保护目标应以日升昌鼎盛期空间句法指标为目标(见表2,表3)。

表2 日升昌票号及周边视域关系分析指标

表3 智能体人流量模拟分析表

4 结论

4.1 基于定量方法的保护利用新模式

中国票号博物馆应在深入挖掘价值特征的条件下进行整体性保护。在文物以及重要建筑保护利用的过程中,建筑的价值评估占有重要作用,价值评估应回溯到本体价值,针对性地通过合适的工具进行探究,本体的特征应遵循地域特征,日升昌票号以及旧址周边环境与平遥古城密切相关,票号的发展与古城的生长相互影响,精细化的保护有利于晋商精神的不断延续;空间句法在城市和建筑两种尺度中均有应用,在文物保护等级的基础上,将空间秩序依据空间体验进行定量细化,并尊重博物馆文物的相关保护原则与利用方式。

4.2 传统票号空间的再生与利用

票号空间在建筑层面的保护上重点体现在空间的社会逻辑保护,同时不断加强历史建筑空间逻辑的保护意识,应用专业工具不断监测和检验空间逻辑,保证空间社会逻辑的完整。

在多元化的遗产保护背景下,不仅要重视地域特征和人地关系,更要充分挖掘票号遗址空间的本体价值,票号空间所承载的历史需要被认知、感受和普及,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4.3 晋商精神与票号空间的再现

晋商精神富有创新与进取,博物馆的时代主题从“记忆”走向“传统的未来”,中国票号博物馆需要一种关乎大众未来日常的理念,基于传统的未来不仅需要遗产价值的新认识,更需要借助技术带来新的生命,未来需要新的模式将传统与历史传承。

猜你喜欢

日升昌票号院落
晋商票号的防伪密码
山西票号的固执
院落(外二首)
山西票号的固执
从日升昌看晋商之金融创新
山西票号「日升昌」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
院落里的黄昏
中国现代银行的“始祖”:日升昌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