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小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及发作频率的影响
2023-10-09全新建
全新建
癫痫为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而儿童则是该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 小儿一旦发生癫痫, 不仅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发育, 严重损伤其神经元,进而导致智力障碍, 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 降低其生活质量[1]。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药物对癫痫小儿进行治疗, 主要是给予丙戊酸钠等抗癫痫药物口服控制[2]。丙戊酸钠为现阶段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抗癫痫药物, 该药物能快速发挥药效, 然而临床中常采用丙戊酸钠单药治疗, 用药后患儿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如皮疹、认知障碍等, 导致无法有效发挥药效[3]。拉莫三嗪为临床中的新型广谱抗癫痫药物, 能对电刺激、戊四氮导致的惊厥症状进行有效缓解, 对癫痫发作进行有效消除, 进而有效控制癫痫症状[4]。本文主要分析了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对小儿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及发作频率的影响, 希望能为小儿癫痫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60 例小儿癫痫患儿,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0 例。观察组中男18 例,女12 例;平均病程(2.47±0.97)年;平均年龄(7.05±1.08)岁;13 例患儿为全面性发作型, 11 例患儿为局灶性发作型, 6 例患儿为发作类型不明。对照组中男16 例, 女14 例;平均病程(2.41±0.93)年;平均年龄(7.43±1.16)岁;14 例患儿为全面性发作型, 11 例患儿为局灶性发作型, 5 例患儿为发作类型不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满足小儿癫痫的相关诊断标准[5];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12 岁。排除标准:对拉莫三嗪、丙戊酸钠过敏或易过敏体质患儿;缺乏完整的临床资料患儿;近期接受其他抗癫痫药物治疗患儿;伴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患儿;伴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儿。
1.2 方法 入院后协助患儿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对照组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给予丙戊酸钠口服液口服治疗, 早晚各服药1 次, 20 mg/(kg·d), 治疗时间为半年。观察组则接受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丙戊酸钠的治疗方式同对照组一样, 并口服拉莫三嗪, 0.15 mg/(kg·d), 持续治疗2 周, 增加给药剂量0.15 mg/(kg·d), 给药总剂量应保持1~5 mg/(kg·d), 治疗时间为半年。治疗过程中如果患儿发生皮疹应暂停服药, 患儿皮疹彻底消退10 d 后再继续服药治疗, 用药剂量为首次剂量标准。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脑电图结果、癫痫发作情况、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实验室指标水平。①临床疗效:具体判断标准:癫痫并没有发作, 症状、体征彻底消失则判断为完全控制;癫痫发作频次降低幅度>75%, 症状、体征显著缓解则判断为显效;癫痫发作频次降低幅度为50%~75%, 症状、体征有一定缓解则判断为有效;癫痫发作频次降低幅度<50%, 症状、体征并没有缓解则判断为无效。总有效率=(完全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6]。②脑电图结果与癫痫发作情况:脑电图结果包括每180 秒累及导联数、每180 秒癫痫样放电次数;癫痫发作情况包括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癫痫发作频次。③血清炎性因子:包括CRP、IL-2、IL-6 及TNF-α。④实验室指标:包括HCY、S-100β 蛋白、NSE。⑤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胃肠道反应、头痛、嗜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结果与癫痫发作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两组每180 秒累及导联数、每180 秒癫痫样放电次数、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癫痫发作频次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每180 秒累及导联数(3.43±1.04)次低于对照组的(5.68±1.69)次、每180 秒癫痫样放电次数(7.33±2.13)次、癫痫发作频次(0.53±0.22)次/个月少于对照组的(11.44±3.28) 次、(1.02±0.29) 次/ 个月, 癫痫发作持续时间(2.02±0.58)min/次短于对照组的(2.79±0.77)min/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结果与癫痫发作情况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脑电图结果与癫痫发作情况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每180 秒累及导联数(次) 每180 秒癫痫样放电次数(次) 癫痫发作持续时间(min/次) 癫痫发作频次(次/个月)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7.57±1.38 3.43±1.04a 15.24±3.73 7.33±2.13a 4.47±1.14 2.02±0.58a3.08±0.64 0.53±0.22a对照组307.52±1.365.68±1.6915.17±3.7611.44±3.284.45±1.152.79±0.773.05±0.571.02±0.29 t 0.1416.2100.0725.7560.0684.3750.1927.373 P 0.8880.0000.9430.0000.9460.0000.849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CRP、IL-2、IL-6、TNF-α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CRP(4.87±0.54)mg/L、IL-2(3.23±0.48)ng/ml、IL-6(7.08±1.27)pg/ml、TNF-α(28.57±4.46)ng/L 均低于对照组的(8.01±0.97)mg/L、(4.93±0.57)ng/ml、(18.41±2.69)pg/ml、(55.64±6.29)n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CRP(mg/L)IL-2(ng/ml)IL-6(pg/ml)TNF-α(n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10.54±1.18 4.87±0.54a7.46±0.86 3.23±0.48a 45.67±5.52 7.08±1.27a 130.18±15.27 28.57±4.46a对照组3010.77±1.168.01±0.977.53±0.824.93±0.5745.76±5.47 18.41±2.69 129.83±15.22 55.64±6.29 t 0.76115.4920.32312.4950.06320.8610.08919.229 P 0.4500.0000.7480.0000.9500.0000.9300.000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S-100β 蛋白、NSE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清HCY、S-100β 蛋白、NSE 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HCY(10.75±1.83)μmol/L、S-100β 蛋白(0.38±0.07)μg/L、NSE(12.13±1.82)μg/L 均低于对照组的(16.33±2.04)μmol/L、(0.61±0.14)μg/L、(20.08±2.04)μ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S-100β 蛋白、NSE 水平比较(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CY、S-100β 蛋白、NSE 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HCY(μmol/L)S-100β 蛋白(μg/L)NSE(μ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21.33±2.66 10.75±1.83a0.97±0.11 0.38±0.07a27.97±2.24 12.13±1.82a对照组3022.03±2.5716.33±2.040.96±0.080.61±0.1428.03±2.2720.08±2.04 t 1.03711.1520.4038.0480.10315.928 P 0.3040.0000.6890.0000.9180.000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癫痫是小儿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作为一种脑功能失调综合征, 癫痫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同时发病急、疾病类型多样, 主要是因为大脑发生暂时性的间歇失调、功能紊乱, 进而导致内部神经元发生阵发性异常放电, 导致惊厥, 会对患儿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7]。现阶段临床中在对癫痫小儿进行治疗时, 抗癫痫药物是最常用的治疗方式, 然而临床主要选择单一给药的治疗方式,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选择有效性、安全性更高的方案来治疗小儿癫痫就显得非常重要[8]。
本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 察 组CRP(4.87±0.54)mg/L、IL-2(3.23±0.48)ng/ml、IL-6(7.08±1.27)pg/ml、TNF-α(28.57±4.46)ng/L 均低于对照组的(8.01±0.97)mg/L、(4.93±0.57)ng/ml、(18.41±2.69)pg/ml、(55.64±6.29)n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HCY(10.75±1.83)μmol/L、S-100β 蛋白(0.38±0.07)μg/L、NSE(12.13±1.82)μg/L 均低于对照组的(16.33±2.04)μmol/L、(0.61±0.14)μg/L、(20.08±2.04)μ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 在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小儿癫痫时, 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让神经损伤及炎性反应有效减轻。丙戊酸钠为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广谱抗癫痫药物, 能促进合成γ-氨基丁酸, 减少降解γ-氨基丁酸, 从而让神经元兴奋性显著降低, 有效控制癫痫发作[9]。拉莫三嗪则能让突触前膜保持稳定, 促进谷氨酸递质的释放, 对电压依赖性Ⅱa 型钠离子通道进行抑制, 显著提高细胞膜稳定性, 明显减少异常放电[10-15]。除此之外, 拉莫三嗪能对电刺激导致的惊厥进行有效抑制, 让大脑皮质兴奋后的放电时间明显缩短, 最终来对癫痫发作进行有效控制。丙戊酸钠与拉莫三嗪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协同效果, 可以显著提高小儿癫痫临床疗效[16-18]。本研究中, 治疗后, 观察组每180 秒累及导联数(3.43±1.04)次低于对照组的(5.68±1.69)次、每180 秒癫痫样放电次数(7.33±2.13)次、癫痫发作频次(0.53±0.22)次/个月少于对照组的(11.44±3.28)次、(1.02±0.29) 次/ 个月, 癫痫发作持续时间(2.02±0.58)min/次短于对照组的(2.79±0.77)min/次,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显示, 联合应用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治疗, 能对癫痫小儿的癫痫发作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采用拉莫三嗪与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小儿癫痫能取得显著疗效, 能让神经元损伤及炎性反应有效减轻, 进而对小儿癫痫发作进行有效控制,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