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3-10-09李天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7期
关键词:脑血栓尿激酶溶栓

李天竹

脑血栓形成作为脑梗死中较为常见的类型, 属于脑血管类疾病中的一种, 是指皮质支动脉粥样硬化或脑动脉主干硬化造成血管管腔闭塞或狭窄, 导致血栓形成, 以此引发局部脑域供血中断或血流减少, 脑组织缺氧缺血后, 继发软化坏死, 患者发病时伴有偏瘫、癫痫、失语或感觉障碍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1-3]。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 部分人们在享受生活时逐渐忘记遵守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科学饮食, 导致我国患病人数普遍增加, 脑血栓形成患病人群由老年患者逐渐向中青年发展[4,5]。尿激酶溶栓对脑血栓形成患者早期治疗血栓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疏通闭塞脑血管, 增加局部脑组织供血, 改善因缺血而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现象, 增强患者的脑部神经功能[6]。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尿激酶溶栓临床治疗脑血栓形成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6 月~2021 年1 月于本院就医的120 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经院方伦理委员会批准与患者及家属同意签字后展开研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60 例。对照组中男33 例, 女27 例;年龄52~80 岁,平均年龄(59.83±11.3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6 h, 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2.75±1.57)h。研究组中男31 例,女29 例;年龄50~79 岁, 平均年龄(58.97±11.8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6 h, 平均发病至就诊时间(3.05±0.84)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经颅脑CT 或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确诊为脑血栓形成患者;意识清晰, 且依从性高;临床体征与状况表现为吞咽障碍、视野障碍、行动神经失调、感觉障碍、意识障碍、语言障碍或癫痫等。

1.2.2 排除标准 患有心、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存在出血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栓塞或二次脑梗死等可能;患有消化性溃疡、颅内患有肿瘤、血管畸形或其他出血类倾向疾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 主要包括营养神经、扩张血管、吸氧、抗感染治疗等。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 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调整剂量;10 ml谷红注射液加入250 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80 mg 奥扎格雷钠注射液加入500 ml 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1 次/d。持续治疗2 周。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100 万U 尿激酶(武汉人福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42021792)加入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 静脉滴注, 滴注时间约为30 min。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NIHSS 评分。①采用NIHSS 对患者的反应、行动能力、肌力、语音系统等进行评估, 患者评分越低, 表明神经损伤越小。②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 患者NIHSS 评分下降≥91%为基本痊愈;治疗后, 患者NIHSS 评分下降45%~90%为显效;治疗后, 患者NIHSS 评分下降19%~44%为有效;治疗后, 患者NIHSS 评分下降≤18%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治疗后统计患者患者癫痫、恶心呕吐、颅内压升高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发生率越高表明治疗效果不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患者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 ±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 评分对比( ±s, 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 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 bP<0.05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6029.57±6.41 13.11±5.09ab对照组6029.61±6.4220.37±4.81a t 0.03428.0301 P 0.97280.0000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n(%)]

3 讨论

脑血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害性十分严重的缺血性脑部血管疾病, 其中老年患者发病率及致残率都非常高, 部分患者经治疗后能够恢复工作能力,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健康, 因此合适的治疗方法, 有助于提升患者生命质量[7,8]。据流行病学数据表明, 脑血栓在同期脑部血管病发病几率的占比为80%, 脑血栓形成一般较为缓慢, 从初步表现病症特点至病发高峰, 大多需要十数小时或者数天时间, 而患者在睡前也没有任何病发先兆, 次日清晨就会出现失语或言语不清晰、偏瘫等症状, 这与休息时血流缓慢或血压偏低等有关, 该病症多发安静休息时[9,10], 部分患者也会白天发病, 其临床特点为头晕、短暂性脑缺血及肢体麻木等表现。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因造成, 可出现在任何一段脑血管中, 临床表现以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及颈内动脉等分支所形成血栓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发病后还保持意识清楚, 但也有病情较重者伴有颅内高压或意识障碍等症状[11,12]。对于部分患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患者, 其临床症状多为吞咽困难、运动障碍、眩晕、呕吐、恶心等, 其病理为患者发生血栓形成后, 病灶处存在半暗区, 其半暗带内仍有侧支循环, 可获取部分血液供给, 其区域由于血液循环量降低导致电活动衰竭及突触传递衰竭, 通常脑细胞死亡后将无法再生, 但是半暗带区仍存在大量存活的神经元, 如血流迅速恢复, 改善脑代谢, 损伤仍然可逆, 神经细胞能够逐渐恢复功能[13,14]。近年来, 临床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方法已十分常见, 尿激酶能激活人体内纤溶系统, 刺激血栓组织溶解, 且尿激酶能激活纤溶酶原将之转化成为纤溶酶, 可以有效溶解血栓组织, 以此发挥出强大的抗血栓功效。现今, 尿激酶使用基因法大量出产, 因此价格相对便宜, 在我国医疗领域应用广泛[1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13.11±5.09)分低于对照组的(20.37±4.8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00%,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应用尿激酶溶栓能有效提升脑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栓尿激酶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疏血通联合甘露醉对脑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研究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