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学习的孔子

2023-10-09邱俊霖

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 2023年9期
关键词:仲尼谥号夫子

邱俊霖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提到了这句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而这句话,就出自我国的儒家经典——《论语》。

不耻下问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选自《论语·公冶长》

【曰】说。

【何以】为什么。

【谓之】称为,叫作。

【文】指孔文子的谥号,具有“勤学好问、博闻多见”的意思。孔文子,名圉(yǔ),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

【也】语气助词。

【不耻】不以为羞耻或有失体面。

【是以】因此。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即使身居高位,依然非常谦虚,常常向身边的人学习。所以在他去世之后,卫国的国君赐给他的谥号为“文”,人们都尊称他为“孔文子”。

后来子贡听说了这回事,便问自己的老师孔子:“卫国国君为什么要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回答道:“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吧,所以鲁国国君给他的谥号叫‘文’。”实际上,孔子自己就是一个善于学习、不耻下问的人。

孔子师项橐

小儿答曰:“昔闻圣人有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古昔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夫子当时无言而对,逐乃车避城下道。

——选自《孔子项橐相问书》

【曰】说。

【昔闻】曾经听说。

【圣人】指品德高尚、有智慧的人。汉代以后,孔子也被历代帝王推崇为“圣人”。

【言】说。

【人情】人之常情。指世间约定俗成的事理标准。

【岂】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难道”。

【夫子】指孔子。

【逐】驱赶。

【下道】小路。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项橐(tuó)的孩子十分聪明。话说项橐七岁时,曾在路上用土堆了一座小城池,他坐在里面,怡然自乐。这时正好赶上孔子坐着马车经过。然而,项橐依旧稳坐城中,居然没有一丝慌乱,也没有要避让的意思。

于是,孔子好奇地问道:“小朋友,你为什么不躲避马车啊?”

项橐认得孔子,便回答说:“我听说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从古至今,只听说过车子避让城池的,哪有城池避让车子的道理呢?”孔子一时被这孩子回得无话可说,只好驱赶着马车,避开城池,取道一旁的小路。

后来,孔子还曾与项橐问答过好几个问題,这个孩子对答如流、能言善辩,让孔子十分佩服。于是,孔子便拜其为师。“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也成为一段佳话。《三字经》里的“昔仲尼,师项橐”,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入周问礼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去】离开。

【谓】告诉。

【罔】同“网”,指用网捕捉。

【纶】钓鱼用的丝线,指用线垂钓。

【矰】古人用以射鸟的箭,指用箭射。

【犹】如同。

【邪】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老子曾经在周朝的守藏室担任守藏室史,专门负责管理藏书。孔子听说老子饱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礼乐的起源,便带着弟子南宫敬叔专门前往当时的都城洛阳拜访。

老子见到孔子后,说道:“你提到的那些古人,大概骨头都腐烂了,他们的言论却流传下来。君子生逢其时便能出仕,若生不逢时,或许只能颠沛流离了。我听说精明的商人都深藏不露,而德高望重的君子却大智若愚。”

老子的这些话初听会让人有些不明所以。其实,老子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当时还比较年轻,老子早就看出来了:年轻的孔子内心有些傲气,而且欲望太强。所以,他接着又告诫孔子说:“你应该克服内心的傲气,抛开那些虚妄的欲望和念想,这些都无益于你的修养。我能告诉你的,也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开后,对老子十分崇拜,便对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儿能飞、鱼儿能游、野兽能跑。能跑的可以用网捕,能游的可以用线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如何相处了,它乘御风云而直上九天。我今日见到老子,他难道就是龙吗?”老子的教诲对孔子影响很大,后来孔子为人处世总是抱着谦虚谨慎的态度。

学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选自《论语·子张》

【仲尼】即孔子。孔子,字仲尼。

【焉】哪里。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坠】落。

【地】地面。

【识】知道。

【大】主要的、重要的。

【小】细枝末节。

有一回,卫国的大夫公孙朝向孔子的学生子贡打听道:“您的老师仲尼那么有学问,他的这些学问,都是从哪儿学到的呢?”

子贡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并没有被埋没,至今还留存人间呢。贤能的人掌握了其中重要的部分,而不贤的人只明白其中的细枝末节。所以,文武之道是无处不在的,夫子从哪儿不能学呢?而且又何必有固定的老师呢?”所以,对于孔子来说,学无常师,他人若在某方面超越了自己,就能够在某方面当自己的老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选自《师说》

【是故】因此。

【不必】不一定、无须。

【师】师父、老师。

【闻道】领会某种道理。

【术业】学术技艺、学业。

【专攻】专门研究。

【如是】如此、这么。

除项橐、老子这些人外,孔子曾经跟随学习过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郯子、师襄、苌弘等。唐朝的文学家韩愈认为: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或许比不上孔子。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别人好的方面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则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便加以改正。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贤能,只是听到的道理各有早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猜你喜欢

仲尼谥号夫子
“仲尼”还是“仲泥”?
夫子的挑战
咏杏
不知道有多少水
谥号
夫子之文章
漫话谥号
辽太祖尊号谥号考辨
夫子亦“愚”
说“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