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现状与引领工作研究

2023-10-09安娜王宁

大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参政议政知识分子政治

安娜,王宁

(同济大学党委统战部,上海 20009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要以教育引导为主线,以培养使用为重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聚集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不乏学术带头人和颇有威望的专家学者,他们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人才力量。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领工作的价值意蕴

(一)凝聚人心,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鲜明提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强调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人才培养核心关键,突出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结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应牢记教师职责,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

(二)凝聚智慧,汇聚团结奋进正能量,为双一流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2021 年9 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承担者,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才培养,都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人才培养质量[1]。高校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必须重视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鼓励党外知识分子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三)凝聚力量,发挥党外知识分子才干,服务社会双岗建功

高校统一战线拥有丰富的人才智力资源,这使得高校统一战线在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方面发挥着直接又显著的积极作用。高校很多党外代表人士还担任了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每年召开的各级人大、政协会议上,他们积极主动结合党和国家、区域中心工作提交大量的提案、议案,参政议政、建言献策。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和特殊作用,激发建言献策热情,提高建言献策能力,为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出谋划策。

二、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现状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需要首先把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现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提升工作成效。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本研究对上海市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代表进行走访、座谈和问卷等多种形式调研。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阶段,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高度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较为活跃,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重点关注的领域,学界普遍认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认识呈现出多元化特点[2]。通过本次调研发现,虽然党外知识分子相比中共党员参与学校组织的党的政治理论学习活动较少,但是这一群体表现出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度和认同感。在党外知识分子使用互联网关注各类信息排序的调研中,排序靠前的选项依次是:国内政治新闻、重大事件占20.3%,国内社会新闻、重大事件占20.1%,国际政治新闻、重大事件占18.7%,国际社会新闻、重大事件占15.5%,文化、休闲及影视娱乐占10.2%。在信息渠道获取选择方面,认为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非常可靠或基本可靠的党外知识分子占94.8%,认为门户网站非常可靠或基本可靠的党外知识分子占51.3%。对“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态度,88.8%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对“到2050 年,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信心高达91.1%。

(二)具有政治认同感,但组织归属感有待提升

政治认同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中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3]。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普遍拥护党的领导,认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较高的身份认同感。调研座谈中了解到,党外知识分子渴望有政治地位,渴望参与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但是相较于中共党员定期参加支部学习活动而言,党外知识分子的组织归属感较弱。一方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因为学科和工作特点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呈现人员数量大、群体内诉求不一、价值取向多元的特点,多重身份叠加的特征也让一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公共性较为弱化,群体性逐渐游离[4]。另一方面,高校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活动场所和频率不固定,也没有全员出席活动的要求,导致部分党外知识分子游离于组织以外,他们作用发挥更多是依靠个人自觉。党外知识分子由于不归属于统一的组织,组织性渐弱,虽然作为个体,很多党外知识分子取得了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丰硕成果,但是由于缺乏统一和有意识、有方向的组织、引导和培养,作为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力和合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具有参政议政热情,但参政议政能力有待提升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普遍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也深知肩负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使命,但是在具体参与参政议政过程中,很多党外知识分子认为对决策监督缺乏实质性影响,所提意见建议得到的采纳反馈比较少或不够及时,导致部分党外知识分子认为自己的声音得不到关注,认为自身参政议政能力不足,缺乏信心[5]。还有部分党外知识分子忙于本职工作,感到参政议政精力不足和压力过大,难以有效承担相应职责。调研数据显示,91.6%的党外知识分子表示非常愿意或比较愿意积极参与政府决策,但认为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大或比较大的比例为52.3%。调研中了解到,28.6%的受访者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政府官员不太在乎像我这样的人有何想法”,反映出部分党外知识分子缺乏参政议政的自信。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政治,35.3%的党外人才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进行政治参与及相关政治活动,将近五成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而认为自身在政治参与上能力不足的比例为15.2%。对于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领导工作,33.1%的党外人才认为自己可以胜任领导工作,而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无法胜任的比例为16.7%。

(四)成就自我的愿望较强,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主动性有待提升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素质高、职称高、学历高,具有创新意识强、自主意识强、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他们对自我要求较高,希望在自身岗位上发挥才能,具有强烈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6]。在与基层学院的调研访谈中,请学院党政领导对党外知识分子群体在各个方面的表现逐一打分评价,“综合素质较强,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较为突出”这一项有74.19%的受访者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可见党外知识分子群体科研、教学等业务能力与管理能力都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发挥作用方面,“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承担社会责任”“集体观念较强,关心学校发展,参与基层工作较为活跃”这两项评价中,受访者表示非常认同或比较认同的分别占62.91%和58.06%,由此可见,党外知识分子在价值追求方面,报效服务国家和集体与追求个人利益并存,并且相较于自身能力和素质,其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的表现还有提升的空间。

三、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引领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就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问题提出“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需要建立在把握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的基础上[7]。根据调研结果分析,本文认为需要把握三个着力点。

(一)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爱国报国情怀,关注党和国家发展,关注学校发展事业。高校党委应关注到他们思想主流积极进步的特点,提高政治站位。

一是要健全思想引领体系。坚持将党外知识分子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培训计划,针对党外知识分子特点设计课程内容,例如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结合统一战线史教育。开展党外代表人士国情社情考察、革命传统教育,组织无党派人士暑期调训,以多样的形式丰富课程体系,以沉浸式的课堂模式凸显“思政+文化”“理论+实践”,把思想引领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校史文化紧密融合。

二是创新思想引领模式。针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的特点,以碎片化的方式推动系统化的思想引领,例如拍摄“微视频”、开展“微访谈”、组织“微沙龙”,既在不打扰党外青年教师正常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关注他们的教学科研进展,关心他们的思想成长,尤其是归国留学人员适应国情、校情的现实需要以及被同伴群体关注、认可的心理需要,以小关怀促进党外人士思想上的大成长[8]。

三是强化思想引领保障。党外知识分子的成长离不开有形的物质和平台保障,学校要把“统战之家”建成多党合作的政治之家、参政议政的研究之家,凝心聚力的和谐之家,充分发挥思想引领的阵地作用。除了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外,还要注重规范建设标准和载体功能等软件建设,使“统战之家”真正发挥作用,提升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二)注重组织发力,提升党外知识分子政治素质

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是高校凝聚党外代表人士的重要载体,高校应重视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自身建设,提高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素质和参政水平。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树立全党参与的重要意识,党委应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学校党委要定期召开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主要负责人座谈会,指导和支持班子建设。规范民主党派新成员发展流程,协助民主党派把好发展质量关。协助各民主党派制订组织发展年度计划,积极向各民主党派推荐优秀党外人才,调动各民主党派成员充分发挥作用,激发党派基层组织活力。

二是落实联系机制。高校党委应落实传达重要文件和邀请参加重要会议机制,邀请党外知识分子代表参加学校中层干部会、教代会、党代会等重要会议,介绍学校近期重点工作并听取意见建议。通过召开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秘书长联席会议、统战工作午间沙龙等形式,与党外知识分子沟通信息,交流思想、增进感情,及时掌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状况,了解履职情况。

三是提供政策保障。高校应重视并认可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优秀成果,经认定后的成果可作为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党外代表人士建言献策积极性,提升建言的整体质量。鼓励支持民主党派、统战团体主要负责人及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发放相应绩效津贴,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以工作实绩为导向,考核优秀的在基础绩效之上增加奖励[9]。

(三)引导服务大局,强化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担当

高校应积极为党外知识分子搭建平台,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带领党外知识分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肩负起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任务。

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校党委要把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作为主线,树立系统思维,整合校内资源力量,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通过健全组织机制、分解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责任,带动全校形成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建立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联谊交友、重大事项通报和征求意见等制度,关心党外知识分子个人成长,鼓励他们积极融入国家和上海市及学校的各项发展事业中去[10]。

二是要加强培养使用。高校应科学把握党外知识分子在新进教师—年轻教师—杰出人才—学术带头人—代表人士的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在培养环节,为党外知识分子“量身定制”政治历练方案,根据每位同志培养使用方向、个人经历和工作需要“精准画像”,实行个性化培养措施。在使用环节,学校党委打通“两个通道”,一是打通政治安排通道,推荐优秀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无党派人士发展成民主党派成员并担任一定党派职务;二是打通实职安排通道,安排合适的党外知识分子担任副处级以上实职领导干部,在各个重要岗位发挥作用。坚持组织部、统战部联席会议制度,沟通研究党外干部的队伍结构、推荐人选、培养锻炼,做好党外干部队伍各阶段的衔接[11]。

三是要支持岗位建功。鼓励党外知识分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作贡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高校要积极整合资源,努力为党外知识分子事业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尤其是关心帮助正处于事业起步期的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成长,例如注重为党外知识分子配备团队,给予人员、空间和环境支持。支持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为党外知识分子履职尽责、参政议政提供坚实保障,做好支持和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参政议政知识分子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关于大数据时代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思考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精英模式研究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时政类直播:如何更好搭建参政议政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