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文学经典阅读以重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路径探析
2023-10-09冀艳
冀艳
(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存在消极和弱化趋势,而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却存在学生缺乏人文阅读引导、阅读氛围消极、文学审美剑走偏锋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当适时明确问题成因,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将学生的理想信念塑造教育融入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阅读文学经典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时代前沿文化的熏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任,因此,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大学生应当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升道德修养,筑牢理想信念的文化根基。
(一)三个信念维度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第一维度。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趋势。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确立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同认识和科学信仰,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基础上,看清时代发展方向,坚定思想政治立场,不忘初心、努力学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信仰追求[1]。
共产主义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第二维度,它揭示出人类对未来的美好追求,体现了科学真理性和客观必然性。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共产主义便成为党的鲜明旗帜,实现共产主义也逐渐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重要动力。新时代大学生需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牢记革命为新中国先辈付出的鲜血和生命,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牢记党的使命,不断砥砺前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第三维度,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它彰显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共产主义信念的高度统一。在新时代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学生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奋斗姿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二)四个塑造途径
在新时代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需要教师从以下四个途径入手。
第一,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理论,鼓励其练就过硬本领,使之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将普遍真理与实际国情相联系,不断提高自我学习水平,提升自我认知能力。
第二,指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鼓励其夯实道德基础,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来提升道德修养,从而形成高尚人格,严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
第三,指导学生加强文化自信,鼓励其树立对时代精神的认同感,从文学经典著作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使之从文化中汲取养分和动力,积极把握新时代文化内涵,努力推进改革创新。
第四,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其永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习攻坚阶段和改革创新中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其能够凭借艰苦奋斗精神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不断书写奉献社会、贡献青春的华美篇章。
二、文学经典阅读教学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一)培养博爱精神
文学经典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博爱的人文精神,但由于受到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的影响,不同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以至于博爱精神培育收效甚微[2]。大学语文教师通过在教学中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将文学经典中的著名论断和人生道理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使其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在文学经典中沐浴博爱阳光,从而在精神土壤中播撒博爱的种子。
比如,在《礼记·大学》阅读欣赏课中,教师先介绍文章的出处《礼记》,进而拓展四书五经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初步了解,知晓日常熟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自此书。然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从而引申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大同世界”观念,教师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指导学生鉴赏经典文学,讲解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使其能够进一步理解“齐家、治国、平天下”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注重修养自身的品性,坚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博爱信念,教师结合孔子“仁爱”的儒家核心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博爱精神。
(二)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精神体现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能够使生命的源泉不息涌动,为大学生指明前进的思想方向,从而让自强的溪流清澈其心田。大学语文教师在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采取知识迁移的方式,可以不断激发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使其在逐步理解、记忆、消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在心中燃起自强不息的焰火,指导自己的学习活动和生活行为,从而找准人生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在《谏逐客书》阅读欣赏课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自行搜索《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资料,使其了解此“书”是李斯克服惶恐不安,给秦始皇的奏章,秦始皇读后为之感动,遂取消逐客令。然后让学生分析文本为何具有强有力的说服作用,并以国君招士纳贤为例,让学生思考“毛遂自荐、卧薪尝胆、囊萤夜读”等典故及其现实意义,理解自强不息精神在人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学生能够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认真探讨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强化知识迁移能力,从《谏逐客书》中了解人类自强不息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不同典故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定不移的自强精神,树立“努力导致成功”的正确归因观。
(三)树立合作精神
在大学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为其树立良好的合作精神,使其通过合作与他人建立起良好伙伴关系,提高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教师应在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树立合作精神,提高其文学鉴赏的效率和质量[3]。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一首饯别抒怀诗,在阅读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不同形式的饯别佳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形式作品中的离别之情,进而引申出李白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理解李白虽然在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但是并没有就此气馁,而是保持着对理想的热忱,在诗中贯注了豪迈慷慨的情怀。教师指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来品读全诗,模仿李白当时的不舍之情来进行诵读,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充分与他人交换意见,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汲取他人学习经验,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树立协同合作的精神,既可以有效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又共同达成了教师提出的学习目标。
三、当代大学生文学素质状况
(一)人文阅读有待引导
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阅读技能进行训练,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学生的实际阅读行为存在些许盲目性,很难高效完成阅读活动,对文本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浅层次,无法深入解读相关文学经典。还有些教师在学生价值观树立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理想信念的建构,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较为缓慢。
(二)思想感情有待提高
大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有所降低,语文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摆正学习心态,从而帮助其深入理解文学经典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为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夯实情感基础。受制于“及格思想”,加之文学经典作品鉴赏在考试占比较低,一些学生未能重视鉴赏学习,导致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逐渐降低,无法提高共情力和个性发展意识。
(三)阅读氛围有待提升
课堂教学氛围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部分大学语文教师未能注重积极的课堂氛围的营造,在鉴赏教学中,直接讲述并揭示文学经典中蕴藏的文化内容,未能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导致其主观学习能动性降低。在长时间被动学习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得不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容易形成消极的固化思维,很难在鉴赏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教学氛围也很难提升。
(四)文学审美剑走偏锋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逐渐呈现出“剑走偏锋”的趋势,其在充满“美”的环境中,缺少对“丑”的认知,学生需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开始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化内容,以至于在文学经典阅读中,曲解传统文化知识内涵,极大影响了理想信念的塑造,不利于正确社会价值观和高尚品格的形成。
四、重塑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目标,优化文学鉴赏活动
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为课堂教学发挥导向作用,从而优化文学鉴赏活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解决学生缺乏人文阅读引发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师要建构符合实际学情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知,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学鉴赏活动,为理想信念的塑造创造契机。例如,在讲解《论语五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论语十则》,引申出孔子的著作:《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理解儒家学派语言简洁、意义深刻的言论,讲解汉语文章典范发源于此的原因,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鉴赏《论语五则》,培养其优秀的鉴赏能力。再以串讲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论语五则》中的人生道理和处事原则,使其体会文学经典作品简洁而深刻的语言特色,从而激发阅读兴趣,领会这五则语录所阐述的道理。教师要在文学鉴赏活动中,指导学生分析《论语五则》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契合,从而优化鉴赏活动,不断建构、完善既定教学目标,帮助大学生塑造崇高的理想信念。
(二)共情为本,满足个性发展需求
大学语文文学经典作品,尤其是古代文学经典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叙事语言也难以理解,教师应以共情为本,发掘经典作品中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自行理解,让其在了解文学价值的同时,提高共情能力[4]。语文教师在面对学生难以理解文本思想感情的问题时,需要寻找学生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共情因素,设计一系列个性鉴赏活动,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体会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共情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提高个性发展意识,重塑理想信念。例如,在讲解《八声甘州》这首词作时,教师介绍词牌名的来源,使学生明白《八声甘州》以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正体,在不同的变体中,委婉地道出作者科考不中、羁旅生活艰辛的情感。其次,再介绍苏轼“不减唐人高处”的评价,引导学生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中的情感元素,使学生明白词人触景生情,感受词中悲凉的情感,提高共情能力。教师也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自主鉴赏活动,让学生从客观背景和人文情感两个角度出发,鉴赏文学经典作品中类似“霜风”和“关河”等词语,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同时,让其深入分析词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从而与词人进行共情。教师找准时机,向学生传递积极正确的思想观念,重塑学生的理想信念,在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同时,使之能够以史为鉴,形成正确的归因观和良好的学习观。
(三)问题导向,设置文学相关议题
实践证明,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语文文学经典阅读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断刷新自我认知,积极重塑理想信念。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利用问题提升阅读教学氛围,设置与文学相关的议题,将不同的鉴赏教学环节相串联,在问答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步进行审美和育人,深化学生对正确理想信念的认知。
例如,在赏析《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作者艾青的生平事迹,理解艾青早期诗篇的感情基调。此时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文学工作者通过笔抒发自己对国家赤诚炽烈的爱,体现出怎样的情怀?”学生回答:“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教师再引导学生齐声朗读全诗,并感受艾青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和对侵略者行径的憎恨,设置“雪天”“土地”等议题,指导学生围绕议题互相提问并解答问题,使其能够在问题导向的鉴赏活动中,深入理解全诗。教师根据学生的问答情况进行总结,在细致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语文文学经典阅读,讲述革命先辈和仁人志士为祖国的解放和统一前仆后继,新中国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契合《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中的主题思想,重塑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拓展资源,培养正确审美观念
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审美意识,教师积极拓展文学资源,为正确审美观念的培养创造契机,可以解决学生文学审美剑走偏锋的问题,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5]。大学语文教师需要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文学经典阅读资源,为学生的审美素质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塑造高尚理想信念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例如,在讲解《人生颂》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作者朗费罗诗作的不同抒情角度入手,介绍诗人的其他代表作,为学生的鉴赏活动拓展资源,使之全面了解朗费罗作品的基调,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纵观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类似《人生颂》的经典著作,经过时间淘洗后,被镌刻了厚重的思想底蕴,能够为大学生带来思想的冲击和灵魂的洗涤。教师可以提取诗中的“超越”“新步”“威武善战”“善于劳动”等词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相融合,在提高审美素养的同时,重塑理想信念,使之坚定政治信念,明确未来学习奋斗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