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POC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的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为例
2023-10-09尹凤英
■尹凤英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高校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基础课程,要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与其他几门思政课相比,“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思辨性更强,对缺乏人生阅历的大学生来说,学习难度更大一些。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时代在线教学的有利条件,创新课程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发挥“原理”课在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SPOC教学模式是科学技术与教育学高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全新教育理念,在当下教育教学创新中占有着极高的地位。SPOC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线上优势,实现教学资源扩充,可以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1],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原理”课教学中探索基于SPOC混合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现实需要性和迫切性。
一、SPOC混合式教学与“原理”课
SPOC教学模式是集线上与线下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简称 SPOC)最初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和使用,随后于2013年创建了SPOC网络教学课程,将网络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增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而后这一教学模式被迅速应用于世界各地,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整体来看,SPOC教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条件限制性开放,SPOC有着严格的限制性准入条件,并不对所有人开放,唯有满足准入条件才可以进行课程的学习;二是学生规模小,不同于MOOC动辄上万的学生数量,SPOC的学生数量要求大多为几十到几百人,以便更好地展开针对性教学;三是评价互动性强,SPOC教学不仅有着课堂互动、学习反馈功能,还有线上测评、答疑功能,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满足其学习需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将SPOC教学模式应用于构建“原理”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能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的“原理”课教学建设现状
(一)教学理念有待强化
教学理念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其科学与否对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和学生学习实效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在SPOC“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对SPOC教学理念认识不足,应用主动性也相对较弱。其次,学生学习意识有待强化。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固化的学习思维,对于新兴的SPOC教学模式接受度相对较低。同时,SPOC教学需要较高的学习自主性,而部分学生自主性相对不足,无法借助这一模式有效提升学习效率。
(二)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第一,组织形式不合理。“原理”课教学面向全校学生,故而多数学校采用合堂合班制教学组织形式,最大程度地完成教学任务。合班制的模式下,一致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公共思政课增加课程对不同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减少班级人数、实行小班授课成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趋势。
第二,内容设置不合理。网络教学本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但在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本末倒置,将教学形式的运用作为重点,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导致教学实效性降低。大多数教师线下教学仍然以知识讲授为主,线上课程则要求学生自己观看教学视频,单一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师能力有待提高
第一,师资力量不足。在教学实际中,师资力量不足这一问题在混合式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的“原理”课“线上线下”教学中,教师需要兼顾“线上线下”两个课堂,教学任务量大,大部分教师对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线上教学平台操作不够熟练,无法展开有效的混合式教学。
第二,教学培训不足。“原理”课教学对于教师个人素养和理论水平要求较高,既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要有历史、政治、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理论体系,但当前高校很少针对教师展开专项化的教学培训。一方面学校并未针对教师展开专门的混合式教学培训,也未能够给予教师专业的团队建设指导,导致教师在“线上线下”教学时往往各自摸索,只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实效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学校未能对教师知识理论和教学能力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导致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无法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因而无法为学生呈现更为科学、专业的教学课堂[3]。
(四)教学管理有待完善
思政课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和管理是其教学任务的基本范畴,两者相辅相成。其中,教学管理是对学生的软要求,目的在于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因而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仍有待完善。
第一,育人合力尚未形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共同展开。但在实践中,这一教学的展开仅依赖课程承担单位进行独立展开,管理力量有限,无法推进教学的全方位提升。
第二,教学支持力度有限。高校要对学生学习进行全程监督与管控以便开展混合式教学课程,并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推动其学习活动顺利展开,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上。如果高校在此方面缺乏各部门协作机制,将无法推进这一内容的有效展开[4]。
(五)网络平台有待完善
随着高校纷纷展开了混合式教学建设,将传统课堂向网络延伸,极大地创新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实效。其中,网络平台是其建设的基础,完善的教学硬件设施和强大的技术支撑是推动这一教学模式顺利展开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多数院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仍有待完善。
第一,大多数高校对网络平台建设态度不够积极,未能正确认识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在网络平台建设中仍保持观望态度。近年来,我国教学平台建设发展迅速,但缺少统一的标准,良莠不齐。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引入平台时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需要多方协作,加强监控,高校为此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使得高校在选择中极为谨慎。
第二,缺乏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网络平台的开发对资金和技术要求较高,而当前大多数高校受限于本身经济发展状况和相对较低的新媒体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导致其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运用缺乏足够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影响着混合教学模式的发展实效。不同学校往往有着不同的教学现状和发展目标,因而对网络平台有着不同的功能诉求。这就要求其加快对网络平台的个性化建设。但大多数高校正在使用的教学平台功能也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其功能实效发挥有限[5]。
三、基于SPOC混合式教学的“原理”课教学建设思路
“原理”课的教学创新,应当在深入研究其面临困境的基础上,通过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机制等来实现。
(一)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第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一方面,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教学中独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多提问、多发言、敢质疑,实现自我个性与思想品德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关注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加快对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全过程的监督,借助平台反馈和评估机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进度进行强有力的管控,确保学生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
第二,更新学生学习理念。“原理”课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将其用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其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借助这一形式展开自主学习活动、实现自我专业的提升,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共同要思考和完成的首要任务。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当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其学习的自律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其学习的能动作用[6]。
(二)加强教师建设,锤炼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学队伍
第一,强化教师队伍管理。“原理”课混合式教学的教学任务量不断增大,而教师数量的相对短缺导致其部分教学环节无法实施到位,也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支持。基于此,高校应当不断扩充教学队伍,一方面,可以向社会招聘优秀的教师;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推进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学辅助人员承担教学管理方面的部分任务,改善师资不足和任务量过重的现状。
第二,制订系统的培养计划。教师的培养培训是实现教师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有效路径,高校应当加快这一路径建设,为教师安排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等学习活动,给以足够的指导帮助,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和其对混合式教学理论的了解认知,提高其混合式教学的水平。
第三,构建科学的教学奖励机制。学校应当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师激励机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应当完善宣传典型表彰机制,设立“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称号,对教学中表现优异的教师予以嘉奖,发挥其榜样模范作用,来激励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完善物质奖励机制,对推进其他教师“原理”混合式教学有突出贡献或卓有成效的教师,或在教学过程中有重大教学成果的教师予以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其教学的积极性[7]。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原理”课混合式教学由“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因此,其课堂建设应当从两方面展开。
1.推动线下课堂的改革
第一,调整班级组织形式,高校专业类别差异性大,不同专业学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个性特点,因此,在“原理”课混合式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安排相近专业学生为单位展开教学,并明确规定班级学生人数,尽可能实行小班教学,以便教师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方法选择。
第二,强化教师教学理论,并加强理论同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尽可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活化,拉近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情感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还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展开小组讨论、个人汇报、辩论、情境教学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有趣性。
2.加强线上课堂教学
线上课堂教学是学生线下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教师应当合理把控线上教学,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活动。
一是加强网络教学载体建设。教师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教学网站等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知识的补充,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合理利用学生零碎时间,关注社会热点,扩充学生的理论知识;二是增强“线上线下”教学的交互性。教师应当合理配置“线上线下”教学时间,促使线上教学紧贴线下课程,同线下教学内容相吻合,但又有所延伸和补充,促进教学良性发展。
(四)打造网络平台
第一,学校应当搭建综合性第三方教学平台,例如超新、云课堂、学堂在线等。以此为载体,为师生提供教学资源和深度学习的平台,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同时,还应当加快多方平台的互联互通,打造综合性线上平台,实现平台间的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
第二,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后台运行服务,加快资源投入来维护平台的日常运营,适当公布后台管理流程,并同引进平台保持积极的沟通,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障碍,强化技术支撑。
第三,学校应当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线上教学平台。一方面,应当加强第三方平台的技术掌握,组织专业团队在深入了解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优化线上平台操作流程,强化平台功能;另一方面,应当加快本校线上平台的开发,借鉴第三方平台建设经验,积极同地方政府和企业展开交流合作,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搭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构建与本校发展特色和发展目标相符的混合式教学平台。
(五)完善管理制度
第一,完善管理机制。一方面,高校应当确立科学的规章制度,形成政策性文件,对教师教学的流程要求、内容时间等予以明确规定,让教师混合式教学的展开有据可依;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将混合式教学制度落到实处。
第二,完善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反馈机制。高校要构建全方位的、阶段性反馈和总结性反馈相结合的反馈机制,并定期展开教学例会、教学督导等,来强化教学效果和问题的信息收集,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全员参与、全程监督、全面反馈的教学反馈机制。
第二,创新反馈途径,利用学校的官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并邀请线上教学平台技术人员及时解决教师“线上线下”教学遇到的技术困惑,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建立多维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高校应当丰富评价内容,按照“线上线下”两个模块特点展开相应的教学评价,在线上将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在线测试成绩、下载教学资源次数、留言讨论等活动纳入考察范围;在线下教学将课堂教学参与度、社会实践情况、日常作业等作为考核内容;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创新教学评价形式,从过程性、结果性评价两方面出发展开评价,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以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提高、自我成长。
四、结语
SPOC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于高校“原理”课教学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当从教师队伍、教学理念、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快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真正建构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政课堂,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