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回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2023-10-08乔晓楠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 乔晓楠 王 奕

一、引 言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1)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一览[EB/OL].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p/77298.html.在上述152个国家中,非洲国家数量最多,其占比已经超过1/3(52个);亚洲国家数量其次,其占比超过1/4(40个)。此外,“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目前,中亚五国与东盟十国已经全部签订;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有18个国家签订;作为覆盖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15个国家中,仅日本、澳大利亚未签订。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所搭建的全球合作平台已经初具规模。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图实现再工业化,“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抬头并持续升级,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但是,中国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始终保持自身战略定力。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其在推动全球贸易、增加全球收入、助力全球减贫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优质国际公共产品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全新平台。正如习近平所讲,一代又一代“丝路人”开拓的事业之所以能够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2)习近平.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 人民日报,2017-05-15(003).。

总体来看,十年来,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建设成绩斐然,但是依然有两个极为关键的理论问题亟待回答。第一,国际舆论关于“一带一路”倡议还存在诸多误读,给“一带一路”倡议贴上所谓“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意识形态输出、债务陷阱与转移产能的“标签”,对于这些错误观点需要予以驳斥回应。第二,为了回答“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理论本质以及重大意义是什么,需要首先分析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及其所面临的多重困境,并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对“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重大问题所给出的中国答案,来全面审视“一带一路”建设十年实践的重大意义。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成就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谋划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十年来,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果。(3)以下数据若无特殊说明,均来自:“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EB/OL]. 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sj/sjjd/202302/t20230202_1896693.html.在政策沟通方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在设施联通方面,中欧班列已成为沿线国家共同建设、共同维护的国际贸易大通道。在贸易畅通方面,“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双向投资与合作园区建设蓬勃发展。在资金融通方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合作机构相继成立。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并开展境外办学。在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提供的防疫物资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二)“政策沟通”方面的成就

十年来,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深化同各方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对接。在全球层面,“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对接,形成了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的政策合力。在区域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非盟《2063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区域发展规划或合作倡议有效对接,达成促进互联互通、支持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共识。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下,中国着力打造国际化共商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国际合作平台。首届高峰论坛期间形成的5大类279项具体务实成果,目前已经全部按计划进度落实完成。

(三)“设施联通”方面的成就

十年来,中欧班列从2013年的80列快速发展到2021年的15 183列,年均增长率达到92.7%,参见图1(4)该部分数据和图片来自中欧班列发展报告(2021)。。其中,2014—2016年分别开行308列、815列、1702列,连续3年成倍增长。2016年6月,中国铁路正式启用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中欧班列迎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开行3673列,数量超过前4年开行数量总和,2018年至2020年分别开行6363列、8225列、12 406列。国铁集团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已达1.6万列。此外,从“西行”班列与“东行”班列的对比来看,2013年全部为“西行”班列,2017年“西行”班列是“东行”班列的接近两倍,而到了2021年,“西行”班列仅为“东行”班列的1.2倍,说明中欧班列“返空”现象得到极大缓解,中欧双向互动贸易格局已初步形成,这是设施联通方面“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重要成就。

图1 2013—2021年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情况

(四)“贸易畅通”方面的成就

十年来,“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保持快速增长。2013—2022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由6.5万亿元增长至13.8万亿元(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3-02/28/content_5743623.htm.,年均增长8.7%;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比重由25%提升至32.9%(6)国务院新闻办就2023年一季度进出口情况举行发布会[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lianbo/2023-04/13/content_5751295.htm?dzb=true.。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以中亚五国为例,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为7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7)织密经贸往来 共谋繁荣发展——中国—中亚国家经贸合作开启新篇章[EB/OL].中国政府网,https://www.gov.cn/govweb/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75214.htm.又如东盟十国,2020年形成了中国同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8)中国—东盟合作事实与数据:1991—2021[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http://asean.mofcom.gov.cn/article/jmxw/202201/20220103236066.shtml.此外,2013—2021年,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1613亿美元,沿线国家在华投资设立企业3.2万家,实际累计投资712亿美元。2023年6月2日,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这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对接RCEP多边贸易体制进入新阶段。共建“一带一路”与RCEP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能够充分发挥“1+1>2”的作用,在亚洲地区率先形成“一带一路”与RCEP“双轮驱动”的经贸合作新格局,从而推动中国未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显然,上述成就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耕耘积累密不可分。

(五)“资金融通”方面的成就

十年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合作机构相继成立。截至2021年10月,亚投行的成员数量由启动运营时的57个增至104个,成员数量仅次于世界银行。截至2021年末,亚投行已批准158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达319.7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亚投行成立专项应急基金,用于支持成员国的紧急公共卫生资金需求,惠及越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等19个国家,应急基金由初始额度的100亿美元追加至130亿美元。截至2020年末,丝路基金签约以股权投资为主的各类项目49个,70%的签约资金运用于电力电站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港口航运、高端制造业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

(六)“民心相通”方面的成就

十年来,“一带一路”民意基础不断巩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走深走实。首先是文化交流互动。截至2019年末,中国已与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共计60所高校在23个沿线国家开展境外办学,16所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了17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其次是科技创新合作。截至2021年末,中国与84个共建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支持联合研究项目1118项,累计投入29.9亿元,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53家联合实验室。最后是民生援助项目。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共建“一带一路”有望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中国向150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防护服、口罩、呼吸机等大批防疫物资,向34个国家派遣37个医疗专家组;截至2021年末,中国已累计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超过20亿剂新冠疫苗,其中很大一部分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读与澄清

(一)“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部分西方媒体与学者均热衷于用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来解释“一带一路”,例如三种西方主流地缘政治学说,即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心脏陆地说”以及美国斯皮克曼的“陆海边缘地带说”。(9)滕建群.三种地缘政治学说与“一带一路”倡议[J].和平与发展, 2018(05):1—15+131+136—142.他们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或多或少是上述几种传统地缘政治学说的融合,中国正在推行地缘政治扩张和大国全球霸权。但是,与地缘政治相关且近些年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将“一带一路”类比于马歇尔计划,称之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新马歇尔计划”。这一观点不仅极不科学、有违事实,而且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认同及实施效果带来负面影响。

严格意义上讲,马歇尔计划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计划。战后美国存在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其必须通过对外经济扩张,扩大国外市场,才能解决国内商品的价值实现问题,而战后重建的西欧恰恰能够提供这个市场,同时也有利于美国扩大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影响。马歇尔计划启动之后,美国严格限制西欧与东欧的传统贸易。《1948年对外援助法》明确规定禁止向受援国提供可用来为任何非受援欧洲国家生产其产品的产品。显然,出于阵营对抗的目的以及美国自身利益的诉求,马歇尔计划在援助中附加诸多不对等、不公平的条件,剥夺了欧洲各受援国自主决定经济政策的权利。(10)王文,刘英,任巍等.走出七大认识误区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J].国际经济合作,2019(01):80—91.因此,该计划本质上是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西欧的控制以及西欧对美国的依赖。因此,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绝不是有些人所称的当代马歇尔计划。(11)习近平出席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并致辞[N]. 人民日报,2019-06-08(001).“一带一路”是国际公共产品与国际合作的平台,强调国际贸易双向互动并且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绝非马歇尔计划以“援助”为名而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控制之实。

(二)意识形态输出论

部分西方媒体与学者一直以来不断散布所谓“文明冲突论”,自认某种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一些国家、宗教和种族之间“拉仇恨”,严重影响彼此政治和战略互信。此外,一些国际舆论不时炒作“地缘政治工具” “新殖民主义” “借‘一带一路’输出软实力或意识形态”等负面论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认知和理解。对于上述观点,习近平曾明确指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12)习近平. 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002).事实上,炒作“一带一路”倡议带来所谓“地缘政治扩张”“大国全球霸权”以及“附加政治条件对沿线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风险”,恰恰揭示出20世纪新自由主义削弱甚至摧毁苏联、东欧、拉美、东南亚等国家的历史真相。

自20世纪70年代起,部分西方国家开始大力输出新自由主义模式。新自由主义改革打着“援助”的幌子,迫使受援国家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从而削弱其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并逐步深度融入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经贸体系之中,最终达到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目的,并将其牢固地锁定在世界体系外围边缘的位置。由此,拉美成为“中等收入陷阱”的失败典型,苏联与东欧在“休克疗法”下彻底崩溃,东南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元气大伤。不仅如此,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通过热钱流动导致全球大范围出现经济泡沫,进而帮助金融资本获得极大利益而绝大多数国家为此受损。基于此背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恰恰是促使全球各种资源向基础设施、实体经济的方向充分流动,让投资回归实体经济而不是制造金融泡沫与债务风险。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客观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理念的转变,即从掠夺利润转向促进发展,从两极分化转向普惠包容,从资本主导的“中心—外围”世界体系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债务陷阱论

近年来,部分西方媒体与学者不时炒作“一带一路”倡议会导致所谓的“债务陷阱”。“债务陷阱”一般也被表述为“债务陷阱外交”,即债权国刻意向他国提供大量贷款,在债务国无法履行债务义务时强迫该国在经济或政治上予以让步。具体到“一带一路”倡议上,该论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批评”:一是中国提供贷款有明显的地缘政治企图;二是中国用基建贷款加重负债国债务负担进而引发债务危机;三是中国利用债务掠夺当地资源而非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增进。其中,第一点与前两部分的观点类似,此处不再展开讨论,而仅针对后两种观点进行驳斥。

首先,中国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债权国,反而中国给予的缓债金额数目巨大。既然是债务而非股权,在发放之初必然是以还本付息为其最终目标。因此,所有债务问题都有回款方案,且是双方在自觉自愿条件下达成的。最后之所以小部分债务国出现违约,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包括债务国经济政策不当造成本国经济发展失速,国际能源价格高企,国际资本异动等。事实上,根据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统计,中国不是非洲债务的最大债权方,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在非洲所持债权占到了非洲整体外债的近3/4,中国恰恰是二十国集团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13)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EB/OL].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2023lh/zb/fbh/rd2596/index.htm.

其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自身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严重制约其经济发展,而中国提供的基建投资恰好能够帮助这些国家补齐短板。中国援助发展中国家的根本逻辑是在发展过程中消化债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使是西方主流的发展经济学也已经证明,基础设施建设对拉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往往需要大量投资,短期效益不明显,且债务增长较快,但如果长期经济与民生效益稳定,不仅不用担心债务问题,还可以创造更多资源来进行新一轮投资再生产,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因此,中国的基建贷款不仅没有加重负债国债务负担,也不会直接引发当地债务危机。

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风险的最大来源是当今世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与经贸规则,中国的贷款与投资有助于降低其债务风险。具体而言,当今美元霸权下的资本全球收割,导致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不利地位,其贷款和投资需求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忽视或冷落,仅有的金融支持还得被迫“同意”许多附加条款。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长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产物,其本质上是由发达国家资本主导的后福特主义全球积累体制的内在矛盾造成的。(14)巩潇然, 赵敏.“一带一路”是不发达国家的债务陷阱吗?——基于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海派经济学, 2021(03):87—104.不少学者已经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加大了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交通行业的投资规模(15)金刚,沈坤荣.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通投资效应:发展效应还是债务陷阱[J].中国工业经济,2019(09):79—97.,并且显著降低了沿线国家的债务风险(16)邱煜,潘攀,张玲.“中国方案”果真布局了债务陷阱吗?:来自“一带一路”倡议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研究,2021(07):120—134+137.。归根结底,“债务陷阱论”的编造者既不想给予发展中国家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不愿看到中国与其共同发展,从而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这些国家的特权与霸权。

(四)转移产能论

针对“转移产能论”的错误观点,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是国际产能合作,即通过发挥各国比较优势、契合各国发展需要、适应各国经济阶段,构建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产业链,为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动力。在驳斥“转移产能论”的过程中,需要厘清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的是产能合作而非产能转移。产能是一种生产能力,产能过剩不等于产品过剩。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产业和生产能力方面的国际合作,而非产品直接售卖到国外。国际产能合作是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建立更加完整的工业体系,掌握更高水平的制造技术,从而培育其长期发展的经济自生能力。此外,产能过剩也不等于劣质产能。虽然一些产能在国内属于相对过剩,但却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优质产能,既符合众多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也符合广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

其次,中国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去产能。在开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同时,中国在去产能领域率先垂范,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主线,而不是通过简单对外输出来“换取”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长效机制,钢铁行业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1.5亿吨去产能目标。

最后,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中国在沿线国家建设了一批绿色环保的基础设施项目,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绿色解决方案。一直以来,与“转移产能论”密切相关的一种错误观点是,中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进行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国际转移,可能导致沿线国家以成为新环境污染避难所的代价融入“一带一路”。而事实上,中国已经作出庄严承诺,例如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等。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能源投资已经超过传统化石能源(17)“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投资中绿色能源已超过传统能源[EB/OL].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网,http://obor.nea.gov.cn/detail/19285.html.,这一趋势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能源高质量发展。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来都不是要把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转移出去,而是要把绿色发展理念以及高质量产业融入各国合作,让中国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工艺和服务“走出去”,输出绿色低碳的理念、技术与实践,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保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观当今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历程,无一不是经济发展造成了环境污染,而后才开始进行艰难的环境治理,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阐释的正是这种现象。需要注意的是,一旦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退化趋势将难以逆转;即便可逆,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与极高的成本才能恢复,因此“先污染后治理”的前提条件是严防超出生态阈值。与之不同,中国早已将绿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顶层设计之中,其目的就是要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路径依赖,有效规避传统式的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贸易伴随的污染转移问题。因此,不能以西方经济学中的“污染避难所”“污染天堂”等概念来解释“一带一路”,而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视角重新认识“一带一路”的重大现实意义。

四、“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及其理论解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面临的困境

当前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持续发挥着作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主义进入金融化与全球化的发展新阶段,世界体系以全球失衡为显著特征,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去工业化逐步脱离物质生产,其经济寄生性进一步加强,不仅可以凭借其主权货币的世界货币地位以及信用扩张维持庞大的贸易逆差,而且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实现债务货币化,进而转嫁危机成本,从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以及不可持续性。

一是去工业化和金融化趋势导致经济活动逐渐脱离物质生产。二战之后,马歇尔计划使得美国迎来发展的黄金20年,然而70年代的“滞胀”却标志着其工业化开始陷入瓶颈,产业资本面临严重的“利润率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房地产、保险逐渐取代钢铁、汽车、建筑,成为支柱产业,这意味着美国金融化与全球化的资本主义彻底取代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资本主义。(18)乔晓楠,张欣.美国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启示——反思配第-克拉克定律[J].高校理论战线,2012(12):32—42.随着美国金融业开始代替制造业的地位,其国内的产业资本逐渐形成了两种转型路径:其一是通过经济全球化并以跨国公司为载体开始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其二是通过金融化并结合“银行转型”转向虚拟经济。前者直接带来制造业国民经济占比的迅速下降和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特里芬难题”更加无解,美元贬值压力持续加大;后者则使得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其利润来源由国内转向国外,不仅经济寄生性显著加强,而且信用扩张与资产价格膨胀进一步加重金融市场的脆弱性。

二是美国凭借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及非常规货币政策实现债务货币化并转嫁危机成本。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通过资产负债表扩张帮助政府债务货币化,稳定住金融市场与资产价格,但是实体经济却始终无法实现再工业化。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然而其复苏动力却并非来自制造业部门,而是继续依赖于金融与资产价格膨胀。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才导致美国发生了去工业化与金融化,所以如果不能消除内嵌于制度中的固有矛盾,美国希望摆脱金融化趋势并重建一个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积累体制将不可能完成。(19)张晨,冯志轩.再工业化,还是再金融化?——危机后美国经济复苏的实质与前景[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06):171—189.从全球来看,由于美元具有世界货币的属性,因此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果则是新兴经济体被迫向美国缴纳“铸币税”,使得货币持有方财富缩水而货币发行方财富增加。这种“食利型增长”虽然能够直接导致全球财富的再分配,帮助美国完成价值转移,但是却无法使美国经济重新获得可持续增长的物质生产基础,经济寄生性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此外,“食利型增长”还为后续发展留下两个重要隐患,即政府债务高企与金融资产价格虚高。

三是金融化与全球化资本主义下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积重难返,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以及不可持续性显著增加。自资本主义遭遇利润率危机,逐渐去工业化并转向金融化和全球化开始,就由此确立一种由部分国家负责物质产品生产而另一部分国家提供商品消费市场的国际分工格局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该模式必然以全球贸易失衡为特征,即一部分国家贸易总是维持贸易顺差而另一部分国家则总是贸易逆差,并且世界范围的持续经济增长必然以逆差国持续扩大贸易逆差为前提。如果这些逆差无法依靠信用扩张维持并进一步扩大,那么必然导致世界经济总需求的收缩,并使得全球经济增长受到抑制。美国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已经通过多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转嫁了危机成本,但同时也导致信用扩张愈发接近极限。原本计划逐步通过加息缩表实现货币政策常规化的美国,后又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被迫进一步扩张信用,这也为后续高企的通货膨胀埋下了伏笔。当前美国为了稳定本国经济并稳固信用基础,不得不在继续维持信用扩张的同时采取定向的保护主义策略,妄图迟滞其他经济体的发展与追赶。但是,无论是高位的信用扩张还是保护主义的措施都给世界经济增长增加了不确定性。此外,原有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依靠部分国家扩张信用维持贸易逆差,因此其必然要求世界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固化且差距持续扩大,否则差距逐渐缩小将导致世界经济格局随之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一旦从量变累积到质变则必然会彻底削弱现行世界货币的信用基础。这也是金融化与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根本原因。当然,物质生产是经济的客观基础,逆差扩大总会有上限,信用扩张总会有上限,资产价格、杠杆率、国债规模也总会有上限,因此放弃进行创造价值而只是依靠转移价值来维持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能具有持续性。这意味着既有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着重塑,而参与其中的各类国家均需要进行深刻的结构调整并实现自身的转型。

(二)“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本质: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

2013年3月,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世界应该共同努力把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突破了不平衡与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将“自由人的联合体”从民族国家内部扩展至世界范围,以相互尊重主权与走和平发展道路为前提,构筑起一个人类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其不仅为国际经济秩序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而且也为全球摆脱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案。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是回答“中国之问”,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则重点回答了“世界之问”,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本质都是回答“人民之问”与“人类之问”。在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依然存在的今天,全球必然需要发展新的理论、寻找新的出路,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正是这样一种理论。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及方法,在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主导的世界体系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世界向何处去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回答的一种政治经济学,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并且也应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理论目标,其研究内容的核心是如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对此,周文就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着全新的政治经济学意蕴,其不仅是适应全球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趋势,更是主动变革滞后失灵的传统全球治理体系的必然产物。(20)周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学意蕴[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04):89—97+164.顾海良更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称为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体系的赓续和拓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态的创新。(21)顾海良.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初探[J].教学与研究,2022(04):23—34.2021年9月,习近平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这一倡议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具体包括六个方面(22)习近平出席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9-22(001).:一是坚持发展优先,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是坚持普惠包容,四是坚持创新驱动,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六是坚持行动导向。显然,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强调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努力探索出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模式并存发展的道路,而“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国际实践,用十年行动为回答“世界之问”与“人类之问”提供了鲜活可行的中国答案。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从理论走向实践

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新理念,为构建和谐包容的世界提供了新道路,其不仅成为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公共平台,而且也成为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如前文所述,当前以资本为主导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以全球失衡为特征,即使是西方的学者也认识到持续的贸易逆差是导致美国债务高企与资产价格膨胀的原因,并推动形成爆发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贸易顺差国而言,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依赖于国外市场的持续扩大,一旦贸易逆差国开始控制逆差规模甚至转向获取顺差,那么出口导向的增长逻辑将难以为继。对于贸易逆差国而言,持续的逆差得以维持依赖于其主权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稳定的信用与购买力,一旦该国债务持续累积,再加上其货币不加节制地发行,那么不仅其自身的信用面临下滑或者丧失风险,而且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险也必然显著提升,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甚至可能面临更具破坏性的金融冲击。与之相对,“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坚定地支持多边主义和互通有无的双向贸易体系,致力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再平衡,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形成众多的新兴经济增长动力源,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失衡的一种有效纠偏。

第二,“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新的理念。当前,全球生产力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国际经济秩序自二战以后建立却并未出现明显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阶段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经济秩序的矛盾已经日益凸显。中国为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一是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大局;二是共同构建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和投资治理格局,巩固多边贸易体制,释放全球经贸投资合作潜力;三是共同构建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合作;四是共同构建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以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目标,共同增进全人类福祉。此外,对于减贫、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也绝非单一国家就可以解决,其必然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努力。但是,全球治理属于公共产品,其成本分担和收益分享涉及各国利益,因此搭便车行为和转嫁成本的难题在所难免。“一带一路”倡议则始终坚持行动导向,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23)石静霞.“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法——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 2021(01):156—179+207—208.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突出“平等与公正”。前者强调解决全球问题要有一套共同的规则体系,且规则对所有国家应当具有同等约束力,而不是歧视性的;后者则始终强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综合考虑权利和义务的对称性,考虑历史过程与现实情况的关系。只有坚持“平等与公正”才能超过国家范畴解决全球性问题,并获得各国的认可且实现自愿参与,进而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和谐包容的世界提供新的道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新道路是一条和平安全、发展多元、合作互补、绿色低碳的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强调各国应该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营造全球新安全格局。其次,不同国家和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特色,这是人类文明多元性的重要体现,必须尊重各国的文化、制度、道路选择,不搞模式输出。再次,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也存在客观差异,“一带一路”倡议利用各自发展优势实现互补合作是时代的需要。最后,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到绿色产能合作,再到绿色金融、绿色贸易体系的发展,中国正以实际举措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之路。综上所述,尽管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但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对公平正义的呼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一带一路”倡议始终坚持走和谐包容的发展新路,致力于通过国际合作做大增量,并且高举多边主义旗帜,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

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重点驳斥回应了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错误观点,并且深入剖析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本质与实践意义。

对于“一带一路”的理解需要基于中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并摆脱西方思维方式与话语陷阱。“一带一路”是国际公共产品与国际合作平台,强调国际贸易双向互动且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而不是对其他国家实行一系列经济控制。“一带一路”从资本主导的“中心—外围”世界体系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没有强行输出不切实际的经济模式。中国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最大债权国,而基建投资能帮助沿线国家补齐短板并降低其债务风险。“一带一路”开展的是产能合作而非产能转移,并且中国还在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去产能”,不可能也不会建立新的“污染避难所”。由此可见,所谓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意识形态输出、债务陷阱与转移产能等均是错误观点,甚至是话语陷阱,必须在各类国际场合予以坚决驳斥。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到近年来部分西方国家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应对方案与具体举措已经发生重大改变,逐步从实施系统性污名化和舆论攻击转向推出同样涉及新旧基础设施与绿色发展的西方版本“一带一路”竞争性倡议。这恰恰证明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是真正找准了方向、取得了效果,获得沿线国家的欢迎和认可。因此,在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的同时,还要向沿线国家和世界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

由金融化与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结构性缺陷,因此当今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性、不确定性以及不可持续性持续加强。这意味资本主义无法领导世界经济进一步发展,反而正在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就成为亟待回答的“世界之问”。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以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理论目标,坚持发展优先、人民中心、普惠包容、创新驱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行动导向,针对“世界之问”给出了“中国答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从理论走向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个方面均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在推动全球贸易、增加全球收入、助力全球减贫等方面为世界提供了优质国际公共产品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的全新平台,而且还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经济学以控制者获取最大限度利益为目的的历史定式,正在逐步改变亚欧大陆内部的贸易体系,促进其与海洋贸易形成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全球经贸新格局。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国际实践,其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力,为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了新理念,为构建和谐包容的世界提供了新道路。

十年来的实践与成绩已经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世界发展的加油机,也是应对风险的稳定器,只要大家始终秉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并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问题找到一个全新答案。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带一路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