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转型

2023-10-08宋昌素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农田耕地绿色

文_宋昌素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耕地不是孤立的存在,耕地与其中的生物和周边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组成农田生态系统。保护耕地本质上是要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只有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才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我国农田生态系统面临破碎化严重、肥力下降、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下降、受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大、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矛盾突出等问题,威胁粮食安全,损害人民健康,影响发展后劲,亟须绿色转型。

一、农田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到当前国内外农业生态最新研究成果,均表明农田生态系统具有复合性,农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讲到“水稻田就是湿地,种水稻本身也是一方美景”到2022年底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要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特色就是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坚持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多次强调了耕地、农业与生态的密切关系。

农田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生态过程为基础的人工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21年世界耕地面积1723.58万平方公里,占全球土地面积的11.6%。根据《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我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13%。农田生态系统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石,是民生保障的基本前提,是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在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提升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是为人类提供食物。农田的生产功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物质和原料,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为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了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同时,随着人们对食物消费的需求从“吃得饱”的温饱型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全面小康型转变,农田生态系统也成为树立大农业观、践行大食物观的主战场,除了保证粮食供给,还承担着生产水果、蔬菜、菌菇笋、油料和糖料等食物的重任。

农田生态系统还具有丰富的调节服务功能。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洪水调蓄、防风固沙、固碳、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等方面,农田生态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农田生态系统每年能够保持土壤167.78亿吨,涵养水源989.71亿立方米,调蓄洪水1796.30亿立方米,固沙47.06亿吨,固碳4303.81万吨,净化SO2、NOX、粉尘等大气污染物17603.49万吨,调节气候热量13.38万亿千瓦时,其总价值达101530.58亿元。这些调节服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物质循环、保障生态安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田生态系统也是文化服务的重要供给者。现代化越往前走、物质生活越丰富,人民群众越喜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良好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的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能够从多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们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农田生态系统还是体现和寄托乡愁的载体,人们在这里感受乡风乡韵乡愁。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农田生态系统是赓续农耕文明最好的教科书,有利于弘扬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的精神,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直以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定位是食物供给,经济功能显著。相较于生产功能,农田生态系统的其他服务功能往往被忽略。如果只一味追求农产品产量,极易引起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消费出现失衡状态,长此以往将削弱农田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能力,农田生态系统综合效益降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重构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集约化农田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前途的方案之一。

二、农田生态系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党中央实施一系列硬措施,守住了耕地红线,初步遏制了耕地总量持续下滑趋势。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粮化”“非农化”问题依然突出,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耕地分布重心北移、农田水利欠账多、面源污染严重带来的耕地质量下降与生态问题仍需重视。

(一)农田资源危机仍在威胁粮食安全

农田数量减少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从公布的调查数据来看,我国耕地面积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20.31亿亩下降到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19.18亿亩,减少了1.13亿亩。虽然近年我国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仍然存在,“好地盖房,差地种田”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时有发生,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尚不稳固。

农田质量整体下降势头依然严峻。《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数据显示,我国一至三等的高产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四至六等和七至十等的中、低产田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46.81%和21.95%,这表明我国耕地质量等级仍然较低,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任务依然艰巨。同时,我国土壤酸化面积持续增加,酸性耕地达到2.93亿亩。受经济社会发展盲目占地影响,农田破碎化严重,连续性差,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流失严重。

广西北部湾数万亩盐碱地变身生态虾塘 星罗密布如大地调色盘

农田资源配置失衡风险不断增加。虽然有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措施保证农田整体数量不下降,但实际操作中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占水田补旱地等现象普遍存在,全国耕地资源呈现重心北移、质量总体下降的态势。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47.87%的现有耕地位于光热条件较差的一年一熟地区,传统水稻高产种植区农田数量不断减少;9.35%位于地形条件较差的地区(坡度为15度以上);50.33%为利用条件较差的旱地。此外,优质水资源更多被配置到工业及城镇生活领域,农业用水水量和水质都得不到保障。

(二)农田环境污染严重损害人民健康

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依然处于高位。《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等文件的发布,对化肥、农药减量发挥了作用,我国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从2015年的6022.6万吨和178.3万吨减少到2022年的5079.2万吨和131.33万吨,尽管施用量、施用强度都出现了拐点,但是单位面积使用量依然高于国际公认的防治水体污染的指标水平。同时,农民迫切的增收愿望以及不规范、不科学使用方式使得农药化肥使用量大、利用率低。

农膜和塑料包装白色污染仍然严重。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膜使用量从2015年的260.4万吨下降到2020年的238.9万吨。塑料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使用传统农膜起到保温和保湿的作用,现在铺设反光膜也成为提高水果品质的重要手段,使用量与日俱增。虽然我国也在推广生物可降解农膜,但是农民一般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普通农膜。近年来,化肥农药塑料包装物的随意丢弃日益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来源,导致农田环境的二次污染。农膜和化肥农药塑料包装物都难以实现有效回收及资源化利用,影响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畜禽养殖废弃物带来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的排泄物原本是良好的生物肥料,由于种养分离,这些有机肥得不到有效利用,直接排入自然产生污染,尤其是抗生素等新污染物带来的风险隐患和治理压力是巨大的。这些污染物严重影响农田和农产品质量,进而损害人民健康。

(三)生态退化形势严峻影响发展后劲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随着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原本属于同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之间的生态链条被人为切割,导致生态系统无法形成良性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出现生态系统失衡。同时大量使用农用化学品、极端天气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有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数量明显减少或永远消失。这使得食物链、食物网结构的功能和稳定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完整性缺失,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养分循环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影响其他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由生态危机引发经济危机。

农田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严重。农田本身是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生态系统,外来物种入侵打破了农田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比如美国白蛾、美洲斑潜蝇等害虫,水花生、紫茎泽兰等杂草入侵到农田生态系统中,由于其生物优势较强,抢占了其他原有物种的生态位,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或丧失,严重危害环境安全。同时外来物种入侵还会影响当地的基因多样性,对生物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确定因素。

三、推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转型的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部署,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转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环节,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以强化顶层设计为统领

推进农田生态系统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优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更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一方面,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从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到普通老百姓都应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保护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系统理念,必须摒弃竭泽而渔、焚薮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使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在生态优先、绿色底色中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开发利用,推动绿色转型。

另一方面,强化保障安全的底线思维能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质量也处于较低水平。新时代新征程上,耕地保护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久久为功,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尤其应该注意我们要守住的18亿亩耕地红线仅是数量概念,没有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及空间分布等因素,要进一步统筹发展与安全,保证好“粮食”和“生态”双安全。

(二)以夯实农田资源为基础

提高农田数量和质量水平。增强对农田数量的保护,应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城镇化、工业化对优质耕地的违法占用,强化耕地保护监督,压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在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中增加农田面积相关考核指标。尤其重视农田质量提升,在耕地占补平衡中以耕地生产力为标准,实现高质量的耕地占补平衡,对已经退化的农田加以修复,提升土壤质量。水资源方面,要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分配水资源,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保证农田生态系统灌溉用水水量和水质需求。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创建环节,严格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因地制宜推行土壤改良、生态沟渠、田间道路和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通过开展农田生态保护修复、集成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提升农田生态保护能力和耕地自然景观水平,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景观改善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在验收环节,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实现以工程量为中心的验收模式到以工程标准与目标标准相结合方式的转变。

(三)以防治环境污染为重点

农田环境污染是可视的、最为直接、最为突出的问题。在污染治理方面,农业部先后出台《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但是农业污染物的存量仍在持续增加,历史积累的问题依然严峻。要在巩固工作成效的基础上,注重多种技术的集成,采取生态、生物、农艺等绿色化有效措施,加大农田空气、水体、土壤污染修复力度,逐步有序减少农业污染物存量,提升耕地质量和健康水平。

除了末端的治理,还应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强污染物的源头预防。在生产投入时,注重投入品的绿色化,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在生产过程中,注重清洁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循环农业模式等,通过规范指导、科学培训,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在生产结束时,注重农作物秸秆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选择资源化利用技术和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四)以提供优质生态产品为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证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提出,“开展绿色农田建设示范,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不仅要严格保护耕地,还要提高农田的生态功能。要着重解决区域生态质量退化问题,维护生态平衡,着力提升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进种养结合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及食物链、食物网,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从生态学视角来看,农田固碳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科学合理管理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一方面是在农田生态系统生产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业温室气体的减排;另一方面是发挥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固碳作用,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统筹农田保护与生态修复。在必要的时候应该考虑将农田碳汇纳入碳交易体系中。

(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农田生态系统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资源方面,要探索适宜不同区域的农田土壤修复和保护技术及模式,提升农田资源的质量。环境方面,加大生物农药、生物农膜等绿色投入品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科研开发力度,开展各类污染治理技术攻关。生态方面,针对退化耕地修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进行技术创新。

完善调查监测体系。应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体系开展农田调查监测,精准获得农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数据,基于大数据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多元监测,实现农田生态问题的精准识别和预警,建立相关数据库。从生态系统修复的角度着眼,将生物多样性纳入耕地监督保护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农田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保障农田生态安全。

建立农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农田生态系统绿色转型关键在于找到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应该建立农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以及市场化交易机制,建立相应的物质产品和文化服务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溢价。建立健全农田生态补偿机制,针对粮食主产区、少使用农药化肥、实行轮作休耕制度的重点区域开展纵向和横向生态补偿。针对农田调节服务产品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建立虚拟交易市场,开展权益交易。

猜你喜欢

农田耕地绿色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绿色低碳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保护耕地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农田创意秀
农田搞养殖需办哪些证
农田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