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症监护室心脏停博患者心肺复苏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

2023-10-08彭林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27期
关键词:心肺心脏护理

彭林玲

(厦门市第五医院,福建 厦门 361101)

心脏停搏是指人体心脏器官突然发生泵血中断,导致全身血液循环停止,出现呼吸叹气样或根本没有呼吸、继而意识丧失的一系列危险性生理病症[1]。心脏停搏发病往往没有明显的征兆,心脏收缩功能会突然停止,导致血压无法测出,引发心、脑、肾的缺血缺氧现象。临床表现为大动脉脉搏和心音消失,患者休克性昏迷,出现瞳孔散大、无法应对外界呼唤等一系列缺血表现。引起心脏停搏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病,此外,心肌缺血导致的电活动紊乱、房颤以及恶性心律失常也会导致心脏停搏[2]。还有心力衰竭的患者因为心脏各房室扩大,心脏形状发生改变以及心脏功能下降射血分数降低,同样也有发生心脏停搏的风险。心脏停搏导致机体需要的养分、氧气等物质不能及时运入人体,而代谢的产物也不能由循环系统排出体外,整个人体组织处于短暂性的功能停止状态[3]。因为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流中断,引起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等严重后果,数分钟内如果心脏泵血功能不能恢复,或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就会患者导致死亡。发生心脏停搏后由于意识丧失,需要依靠他人及时发现与有效的医学救助。第一时间启动心肺复苏流程可能是挽救生命最重要的措施。如果患者能从心脏停搏中恢复过来,医师应尽快查明发生心跳骤停背后的病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以此减少患者出现二次骤停和提高其救治质量。本研究旨在探究重症监护室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综合护理的效果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88例心脏停搏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顺序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44例和观察组(综合护理干预)44例;其中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1、23例,年龄范围为29~62岁,平均年龄为(51.25±2.36)岁;合并基础病症有心力衰竭16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心律失常18例;观察组男女患者分别为20、24例,年龄范围为31~66岁,平均年龄为(53.16±3.01)岁,合并基础病症有心力衰竭17例、急性心肌梗死13例,心律失常1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意义。患者或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我院伦理会对此研究完全知情且批准研究。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心脏停搏搏动、心室颤动、恶性心律失常确诊条件。②临床资料完整者,非外院转入。③家属知情且自愿加入研究。④未被纳入其他研究者。

1.2.2 排除标准 ①近3个月颅脑有重大损伤者。②脑血管有损伤者。③体内有恶性肿瘤者。④存在精神障碍者。⑤近3个月有脑卒中反复发病史者。⑥癫痫疾病患者。⑦心脏停搏时间大于24 h。⑧不存在转院指征者。⑨家属或者患者自身不同意加入该项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持续24 h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监测指标包括呼吸、瞳孔、心率、血糖等,并建立两条静脉通路,维持机体血液循环。可进行有创气管插管和连接人工呼吸器保持呼吸循环,气管插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同时要用胶带将插管固定好,防止脱落,切口处每日2次换药,保持切口干燥清洁。对血压已经恢复正常的患者,要将床头摇高10°~30°,保持血液回流,避免颅内压增高。同时控制好吸气平台压,保持患者气道湿润。吸痰前先进行3~5 min的吸氧措施,再进行吸痰,吸痰动作要轻柔小心,同时要注意分泌物的反流和误吸,保持呼吸通畅,注意吸痰过程中观察患者面部颜色有无发绀。日常饮食需要给患者摄入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对意识不清醒的患者则行鼻饲喂养,同时要为患者勤翻身擦洗,预防压疮出现,以及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观察组的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内容如下。①成立综合化护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包括主治医师、责任医师、责任护士等。护理时间段分为白班护理、前夜班护理、后夜班护理,每个护理时间段均要保证1~2人在岗,其他成员实施8 h在岗,16 h负责的护理制度。②制订针对性护理方案:查找本院3~5年前发生的心脏停搏患者的病例,了解心脏停搏的危害,按照所造成的影响由高到低顺序进行排列,再对比研究小组内每个患者的情况,进行针对性护理方案的制订。③病情评估:定时监测心电图和测量患者血压、呼吸频率并观察其变化;每小时记录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以保证护理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的异常,同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病情评估;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有无消失。当心脏按压以及摇晃双臂其均无反应后要立即开始二次复苏,准备好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进行复苏。④采取亚低温治疗:保持患者体表温度在30~35 ℃,连续治疗24 h后,再慢慢的进行升温,每小时温度需升高0.5 ℃,这样做可以调节脑血流、降低脑氧代谢率、改善细胞能量代谢的情况。如患者出现寒颤,需要进行脱水和营养药物支持,脱水治疗每6 h以20%的甘露醇混合生理盐水250 mL进行静脉滴注,也可使用冰枕、冰帽等物品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以免温度过高引发房颤和脑水肿,还可在患者腋下、腹股沟、颈部放置冰袋,进行降温。⑤防止抽搐产生的并发症举措:当患者出现明显的躁动时,应该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如约束肩、背部、四肢以及安装床围栏,以免出现跌倒风险。⑥气道畅通:将患者放置在硬板床上,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避免窒息风险,也可每日安排专人为患者定时吸痰。患者采取半卧位,抬高下肢,保证回心血量和气道畅通。备好急救药物,避免患者再次发生心脏停搏。⑦病房环境:将温度设置在20~22 ℃,湿度55%左右,保持病房环境舒适的同时做好紫外线消毒(每日3次),避免患者肺部感染,同时每周对病房环境做一次微生物检测,减少医院内感染。⑧计算出入量:根据患者的大小便、血压、引流液、呕吐物等和输液量,计算24 h内的出入量,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动态变化,同时单独记录尿液量,当尿量低于每小时30 mL,应当预防肾衰竭疾病的出现。护理期间固定静脉输液管、气管插管、尿管等管道,避免出现牵拉脱出的现象。⑨核实用药:用药前向医师进行核实,防止输液错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⑩心理护理:患者抢救成功后,濒死感可能持续较久,导致患者存在明显抑郁、焦虑的心态,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和患者进行沟通,疏导其不良心境,指导家属对其细心照顾和表达关怀,让患者尽早从濒死感中脱离出来,积极地应对接下来的治疗。同时也可找寻一些已经痊愈的患者案例,为患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纠正和改善患者的恐惧心理。对患者进行心脏停搏疾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解除疾病困惑,同时对心脏停搏会出现的后果,进行单独的解说,提高患者的疾病防范意识。⑪开展总结讨论:详细记录每次的抢救经过,召集参与抢救的人员进行强化护理管理、心肺复苏措施、体液出入量、监护生命体征等措施,讨论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为下次抢救积累经验。

1.4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GCS和停留重症病房的时间。GSC总分为15分。包括睁眼、语言和运动。能够自主睁眼,评分为4分,语音刺激睁眼3分,疼痛刺激睁眼2分,不睁眼1分。语言正常5分,语言混乱4分,用词不恰当3分,声音无法理解2分,无语言1分。能够遵嘱动作6分,能够对疼痛定位5分,对疼痛刺激产生屈曲肢体的动作4分,疼痛出现异常的屈曲3分,疼痛刺激后肢体伸展2分,疼痛无反应1分。评分在12~14分为轻度意识障碍,9~11分为中度意识障碍,8分以下为昏迷。②对比两组患者的二次心肺复苏成功率和3 min内复苏成功率。③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平均动脉压(参考值为70~105 mm Hg)和心率(参考值为60~100次/min)指标。④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吸入性肺炎、抽搐、记忆力减退。

1.5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研究所得数据,使用t检验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χ2)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参与比较的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GCS昏迷指数和停留重症病房的时间 护理前,两组患者GCS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GCS有明显增高且和对照组相比,结果更优。而在停留重症病房的时间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二次心肺复苏成功率和3 min复苏成功例数 观察组的患者在护理期间出现二次复苏的患者为12例,全部复苏成功,且3 min以内成功复苏的人数有9例,而对照组二次复苏的患者有8例,复苏成功的患者为6例,在3 min以内复苏成功的人数为3例,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二次心肺复苏成功率和3 min复苏成功例数[n(%)]

2.3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 观察组的患者在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水平上明显更接近参考值,和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平均动脉压以及心率()

2.4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人数为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82%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人数6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患者干预期间出现的并发症[n(%)]

3 讨论

心脏停搏是指心脏发生室颤或是发生窦性停搏,在心电图的表示上则出现一条明显的直线[4-5]。从医学角度来说,心脏停搏超过10 s会引起患者昏迷,15 s以上则会出现抽搐,60 s以内会出现呼吸功能瘫痪,脉搏、心音完全消失。而心脏停搏4 min则会引起大范围的脑神经细胞死亡。心脏停搏超过5 min后大脑严重损伤,脑部组织的损伤进一步扩大,而心脏停搏6 min后脑部会出现明显的脑水肿,8 min后会出现脑死亡或者是植物状态,即使抢救成功,患者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而心脏停搏10 min后,患者会出现生物性死亡[6]。科学研究证明,在心脏停搏60 s以内的抢救成功率大于90%,患者预后很好,基本没有后遗症、而在心脏停搏3~6 min以内抢救成功率大约为60%,而在6 min以内心脏停搏抢救成功的概率为40%,在心脏停搏8 min以后成功率低于20%,且患者即使侥幸存活也会出现脑死亡现象,心脏停搏10 min后,患者基本已经死亡[7]。出现心脏停搏的现象复杂多样,但总体来说和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的关联。①心脏供血异常:当患者的体内血液循环出现供应异常,心脏射血功能下降,如果此时患者伴随有心肌缺血情况,会极大的增加心脏停搏的概率。②气道阻塞:患者气道存在异物,会导致气管水肿,从而导致呼吸困难和呼吸停止引发的心脏停搏。③元素失常:当患者体内的高血钙疾病严重的时候,会出现传导阻碍,导致心律失常,此外,钾元素的缺乏和过高的镁元素也会引发心脏停搏。④药物中毒:未经医嘱服用药物,导致出现药物过敏和药物中毒,引发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搏。⑤突发情况:如患者出现电击、溺水、脑部剧烈外伤等情况也会导致心脏停搏。⑥多种心脏病引发:除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外,还有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病等均可发生心脏停搏情况。⑦人工瓣膜障碍:当患者做了心脏植入瓣膜手术后,如果出现瓣膜植入装备突然失灵,形成心脏内血栓和内膜增生,以及房管被卡等情况均会导致发生心脏停搏。⑧中枢性系统病变:颅内出血、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会导致心脏出现骤停。⑨电解质紊乱:患者存在肾功能衰竭,体内代谢紊乱,严重酸中毒可诱发心室颤动出现心脏停搏。当患者出现心脏停搏时,医护人员应该争分夺秒,争取在最佳抢救时间内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可帮助患者恢复呼吸能力和心脏搏动能力。

心肺复苏是一种针对危急病症的抢救方法,包括以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帮助心脏恢复期正常跳动节律,同时辅助心血管活性药物刺激,其本质上是帮助心脏停搏者建立有效循环综合急救措施。其抢救原则为建立有效循环、恢复通畅的气道等。在衣红[8]的研究中指出,心肺复苏是指当患者出现心跳停止,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其进行抢救,使其呼吸和心跳重新恢复,保证患者脑组织和冠状动脉灌注的抢救技术。具体操作有心脏按压、电除颤、气道开放、口腔异物清除。而人工呼吸可以选择口对口呼吸,也可以用球囊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是给予心脏停搏患者的基础生命支持,而高级生命支持则是由医师和护士完成,通过呼吸机和气管插管以及各种用药、输液等给予患者专业支持。当患者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或突发心律失常,以及出现溺水、电击等意外昏迷情况都可以进行心肺复苏。而在手术麻醉或者是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心脏停搏的情况,也需要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从理论上说,医护人员、警察、消防人员、公务员和普通大众都应该学会心肺复苏基本技能,以备特殊时期救助伤者。只要及时抢救,患者的心肺功能会得到明显的恢复,生命周期将会有效延长[9-10]。而在成洪[11]的研究中也同样认为,患者出现心脏停搏时,最重要的抢救方法是为其进行高质量的心肺复苏(CPR),具体步骤如下:①依据患者的神志、呼吸、大动脉搏动,迅速进行心脏停搏的判断。②判断患者出现心脏停搏,需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人员进行抢救。③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直至专业人员到达,步骤简写为C、A、B、D。其中C为胸外按压,A为气道开放,B为采用球囊或人工呼吸进行通气,D为除颤。而有研究表明,心肺复苏如果能配合体外除颤,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抢救率。心肺复苏的实施方法为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或者硬板床上,解开其衣领,如患者安装了假牙,还要将假牙取下,按压点位为胸骨中下1/3分交界处,乳头连线与胸骨交叉点,一只手掌根部放于按压部位,另一只手平行重叠于此手背,保持平行,手指上翘并拢按压,仅以掌根部位按压,双臂位于患者胸骨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进行垂直下压,按压幅度5~6 cm,按压频率100~120次/min,大声数数,按压放松时间1∶1。按压30次后用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清理呼吸道[12]。再对患者口对口呼吸,或是口对鼻呼吸。持续吹气2 s以上,每分钟10~12次。

及时抢救,合理治疗配合综合性护理能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合性的护理是指在重症监护室中持续不间断的每小时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情况,并且根据判断结合自身水平为患者做出符合心脏停搏方法的护理行为。综合护理主要含基础护理和针对性心理护理。基础护理主要包含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机体必要的呼吸功能。还有24 h不间断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证引流量的畅通等诸多重症监护护理。由于心脏停博的患者在抢救成功后,可能还会出现二次心脏停搏,所以患者在重症监护室时,一定要秉承着综合护理性原则,准备好抢救用品,及早开展抢救措施,保证预后阻碍少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的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减少并发症的产生。重症病房环境特殊,抢救次数以及频率都很高,且心脏停搏患者病情凶猛、发病迅速,生命体征处于不稳定阶段,护理和治疗稍有不慎,则可能导致不良后果,所以重症病房对于心脏停搏患者的护理要求为在尽所有医学能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的同时,通过对临床护理症状的表现进行专业的护理以此减少预后障碍[13]。而心脏停搏患者除二次心脏停搏,机体缺氧6 min是减少脑细胞损害的关键时间,综合护理要求会给予患者低温治疗结合营养神经药物,可以对神经系统起保护作用,以医学方法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可以减少机体对外界病原刺激的反应,降低患者体内的耗氧量,减轻脑水肿现象。陈刚等[14]在研究中提到,除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外,还需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抽血检查,以备临床可以及时的了解患者的血液离子变化,此举可预防血钾过低,引发心肌代谢异常,导致患者心率快速失常再次出现心脏停搏。通过综合性护理可以看出,临床治疗和预防为一体,以此改善患者病症表现和降低其他并发症出现的概率。综合护理还对患者的诸多并发症,做了明显的干预措施,如每日进行3次紫外线消毒以及每周在病房环境内抽检一次微生物检测,可以降低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的概率,减少二次损害,同时还应为患者勤翻身,减少压疮产生,以及观察尿液颜色和出入量,警惕肾衰竭和其他并发症出现。还有持续24 h的保持患者呼吸支持,清除口腔分泌物,利于呼吸畅通。除了以上的综合性护理外,综合护理还强调对已经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原因是心脏停搏患者因为经历了濒死阶段,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恐惧死亡,担忧生命周期缩短和害怕再次发生心脏停搏,终日沉浸在害怕紧张恐惧的情绪内,夜晚无法安心入眠、白天无法安心接受治疗,变得抑郁和烦躁,种种不良心境对于病情恢复极为不利。综合护理强调以人为本,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时,强调患者的心理健康,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15]。因此对于已经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会专门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护理开展,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内容把握患者的情绪特征,引导患者放下心理包袱,积极乐观的接受治疗。告知患者心脏停搏虽然是病情较为严重的病症,但是在医院内,抢救设备完善,应急流程也很充分,能够极大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还可以引导患者多和家人进行视频聊天,或与同病房的患者进行沟通,转移注意力,也可适当透露医院的先进治疗技术,增加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信心。而除了患者本身的心理情绪外,那些病情严重,未苏醒的患者的家属,综合护理也应当将其纳入护理范围,充分展示医院的人文关怀,告诉患者家属,医院会尽所有的能力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挽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患者,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减少患者家属的心理障碍,并且积极主动的向患者家属报告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进度,对患者的病情好转和良好改变,及时的通知患者家属,提高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减少患者家属担忧的同时,也会为后续的治疗开展获得有效的家庭支持[16-18]。而在本试验中,观察组的患者在二次复苏前,昏迷指数显示患者均在昏迷期,但经过护理后,患者评分有明显提高,说明神经细胞在进一步的恢复,相对应的停留在重症病房的时间也就较短,患者的病情也可以尽快的稳定下来,减少家属的担心。对患者自身的负面情绪通过及时的安慰和疏导,可以提高其治疗疾病的信心,减少加重病情的并发症。说明综合护理,能减轻患者意识障碍,使其早日苏醒,更利于治疗。而相较对照组,观察组的二次复苏率高,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明显接近参考值,同时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较低,预后阻碍较小,为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起积极的促进意义。

综上所述,对重症监护室心脏停搏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综合护理可以明显加快患者苏醒,减少其在重症病房的停留时间,恢复人体平均动脉压和心率,促进心脏正常运转,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同时减少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和情绪躁动等并发症,为患者预后增加有利的机体恢复条件,医学意义重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心肺心脏护理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脏
急腹症的急诊观察与护理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中医护理实习带教的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